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教的善恶观:从人性善恶的起源谈起

道教的善恶观:从人性善恶的起源谈起

腾讯道学邢信闵2017-06-05 10:15


[摘要]人们只有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才学习到了如何与人友好,如何“善待”别人。在教育之下才知道怎样不是“恶行”怎样不是“自私”,自此我们便学会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文/邢信闵

关于“何谓人性”一问题,古今各家各派言人人殊,难求共识。几千年来对于人性的善与恶更是争论不休,有“性善论”亦有“性恶论”更有“人生来就有罪”的这种论调。

像水向下流淌一样的自然(资料图)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出自中国传统三大蒙学读物之一宋代王应麟所著的《三字经》,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它的的大概意思为: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从而使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正是这句话使幼年的我们第一次对人性有了善恶的分别。

而人性本善的“性善理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孔子曰:“性相近”,但是没有说明人性本应是善是恶。而孟子则提出,“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意思就是说,人性本是善的,就像水向下流淌一样的自然。而人性恶的“性恶论”其实也是儒家提出的,荀子提出人性恶的观点,并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大概意思为,人性本是恶的,善良的人都是假装出来的。这些是儒家提出的善与恶的概念。

在自己弱小的时候一定要保护自己(资料图)

其实人性之初本就是不分善恶的,人类有了思维有了思想才定义了善与恶,而现在又要反过来思考人之初是如何,这本就是自相矛盾的话题。不过在这个“规则”之下强加一个定义的话,我则认为人性之初本是善的。因为人之初时,并没有想要去做“恶”或者去做“不友善”的行为。并且我认为人的善恶之别,应该是作用于人类本身上,无关于其他生物。比如“我打死了一只蚊子”这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所以人的善恶只应存在于人类与人类之间。

善在语言中的定义为:和善的,友好的,纯真的。恶则与之相反。而人性恶的多数言论是说人性的自私,我则认为人的自私并不应该作为“恶”来体现,而是一种本能,人首先要保护自己,在自己弱小的时候一定要保护自己才是正确的选择。自己和别人都是人,如果善待别人是“善”,那善待自己也同样应该是“善”。并且人性的“自私”也只能发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若讲本性的善恶,应与他人无关。

《道德经》中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其实表明了一个观点,人们本应没有善与恶的分别。不过在我们的修行中,师父长辈们总是跟我们讲修行要“返朴归真”要“初心不改”而我们为什么要“返朴归真”“初心不改”呢?正是因为我们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大家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人们渐渐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所以我们在修行上要“初心不改”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则会背道而驰。我们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回归到先天的状态,抛弃一切后天所学会的“善与恶”回归到纯朴纯真的“初心”状态,这也是为什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反过来想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便是不纯真的,那我们该如何成仙得道?

返朴归真成仙得道(资料图)

人们只有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才学习到了如何与人友好,如何“善待”别人。在教育之下才知道怎样不是“恶行”怎样不是“自私”,自此我们便学会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在我们学习经典的时候也不难发现,祖师所传的各类经文中,几乎都提到了要学善向善。比如我们每天都要持诵的《早晚功课经》,其他的劝善经文还有《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等。而《太上感应篇》中更是提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种积善成仙的概念。这说明我们道教不但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善的,更是提倡“不忘初心”的前提下多多积累善行,从而达到返朴归真成仙得道的目的。(编辑:若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语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头条网
[返璞归真的是什么境界]返璞归真,人生至境
如何看待辩论中的类比?
善与恶
“人性”是什么? 什么是“人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