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形影神赠答诗》
形影神诗三首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君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 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编辑本段]诗解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这段文字里,贵贱贤愚四字,当无歧义;营营者,戮力劳心以操持经营也,惜生者,顾惜生命也,也当无歧义;斯甚惑焉四字,惑者,当指迷失,迷惑,用现代的词汇来说,就是糊涂.焉者,于此也,斯甚惑焉即是指贵贱贤愚无不营营以惜生的这种做法,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是在这件事情上迷失了,也当无歧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句,其中"故极陈……之苦言"是指"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营营以惜生这件事的抱苦含怨之辞,也当无歧义.余下的,似乎就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了.
  这首诗的题目及序文里,表面上是因为形影之言而引发了神辨,并且,在接下去的正文中,以三者辩论的形式,分别写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观点.但实际上,这场辩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三者辩论的形式呢 有些学者认为是"自述本怀而兼谈人生哲理,则以这样的写法较为浅显,明晰,生动,亲切,如谈家常,而且渊源有自,不乏先例."① 这固无道理,作为一首哲理诗,它当然是为了表达陶渊明的思想.但上述说法,其实并没有真正触及这场辩论的实质.笔者认为,诗中形影神三者之间的辩论,其实是分别代表儒,释,道思想之间的辨证.陶渊明的真正用意,正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和内容,来充分表达自己以下的人生哲学思想:
  ①对儒释道思想的全面批判.陶渊明在序文中,一开首就矛头直指"营营以惜生"这种做法,并且斩钉截铁地予以否决:斯甚惑焉.根本不留任何辩解的余地.那么,这世上营营以惜生的,又是谁呢 自然是人.在陶渊明看来,表面上人有贵贱贤愚之分,但一具体到"惜生"这件事情上来,就都一样的执迷不悟了.同样道理,天道人道,九流三教,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一具体到"惜生"这件事情上来,也都一样的天数难逃了.至于佛教所谓的生死轮回,自然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无稽之谈罢了.这一点,陶渊明在《神释》中以质问式的阐释:"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作了相应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说,在序文伊始,陶渊明就已经开宗明义,对儒释道学说的思想,定下了一个全面批判的基调.
  ②对儒释道思想的辨证取舍.在陶渊明处,批判是为了继承,是企图通过形赠神,影答形,神释这种三者辩论的方式,来最终达到一种哲理性的共识,而决不是匪夷任何一方.这就是序文中的所谓"神辨自然以释之"和"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了.这一点,陶渊明同样在《神释》中以表白式的阐释:"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作了相应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说,在序文结尾,陶渊明同样直言不讳,对儒释道学说的思想,定下了一个辨证取舍的态度.
  ③ 既然是在全面批判中进行辨证的取舍,那么,就必须弄清楚:辨证的依据是什么 取舍的结论又是什么 这里,就必须对序文中"神辨自然以释之"一句格外留意了.
  首先,是这个"辨"字.是"辨",而不是"辩".形影神三者是据"辨"而"辩"——它们三者的陈言,其实都采用了辨证法,只是辨证的依据各不相同.在《形赠神》中,形对神的辨证依据是"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馀平生物,举目情凄洏."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生"字:欲求长生而不能.其辨证结果的取舍结论是:"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在《影答形》中,影对形的辨证依据是:"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惜"字:愿营营以相惜而不达.其辨证结果的取舍结论是:"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在《神释》中,神对形影的辨识分别给予了批判:"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辨证的依据是"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自然"二字——神以天地运作之道以及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来阐释人生的真谛,以此启发形影,希望达到的最后共识是:"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其次,是这个"释"字.在这场辩论中,形影所据之"生"与"惜",皆乃尘世中人无时不刻的挂怀之物,故陈言至极苦之处,难免举目情凄洏,念之五情热,伤心郁结.惟有神所据之"自然",大化自钧,万理森著,故解辨之余,得以不喜亦不惧,无复多念虑,欣然释怀.因此,这个"释"字,既是释惑,释形影之惑;又是释怀,释形影之怀.
  整首诗,单从字面和逻辑上来讲,就已经十分严密.而这份严密,更深的层次,是来自于字面底下所隐含的陶渊明对儒释道思想辨证取舍的真正涵义.也就是我们所必须涉及的下一问题:
  第二, 形影神究竟代表什么 其各自观点的内在含义又是什么
  很多陶学论著,都把这首诗系于义熙九年癸丑(413),乃陶渊明针对庐山释慧远作《万佛影铭》并立台一事而发,因此,把诗中形影神三者之间的辩论,看成是名实之辩,儒道之争.笔者以为,如果单从作品系年方面来讲,问题不大,因为确乎可以将此事件,看作是触发陶渊明创作这首诗歌的动机.但如果是要真正地探解这首诗歌的含义,那就失之谬方了.为什么 因为辩论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事件的触发,而是单纯给出一个命题,虚拟辩论方之间思想和观点的对峙也依然存在.因此,辩论方最重要的并非在于其实际辩论对象是谁,而是在于务求各领要旨,各执一词,有的放矢,自圆其说.如果只是泛泛而谈,空论儒释道思想之表面皮毛,陶渊明又如何能够表达出自己真正的人生哲学思想呢 仅以儒家思想为例,始创孔子,经孟子发展,至荀子而集大成,三人之间的许多观点,未必就是完全一致,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却持性恶论.孔孟都持天命观,荀子却提出了"制天命"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政治上,孔孟讲仁治,荀子重法制,以至下启弟子韩非法家思想之集大成.那么,为什么这三人同被列入儒门呢 当然不是因为师承的关系,或者某些观点或政治主张的关系,而是因为,在儒家思想的学说里,或许很多理论会因时因人因地而异,但其中关于人文精神的某些核心精髓,是贯串始终,代代延续的.同样道理,道释学说也不可能是因循不变的理论,但某些核心精髓,却是作为立派哲学的基本命题而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在第一点中已经明确了陶渊明写作本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表达对儒释道思想的全面批判和辨证取舍的话,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必须彻底探究清楚:在陶渊明的思想里,足以称得上儒释道思想的核心精髓,并被冠以形影神之名,然后拿出来进行批判式地辩论,最后供辨证式取舍的东西,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诗的深度——陶渊明《形影神》读解
形赠影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全诗赏析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从《形影神》诗看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 Returning to N...
讲座:论陶渊明的诗赋序文
一种对人生彻底的觉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