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动物俗名考:(七)鸣虫--计云(珍藏)

 北京的四季,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对于初来乍到北京的朋友,往往或是不习惯春秋天干燥的空气,或是受不了夏天赛过南方的暑热。然而北京人对于四季迥然的季节更迭,却是津津乐道。人们早已习惯了看似剧烈的季节性气候变化,乐于享受不同时节大自然给予的乐趣。夏天的主要乐趣之一,就是赏玩鸣虫——所谓玩物,那就是玩个新鲜劲儿,要真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事物,那咱还真不稀罕它,不腻味了就不错了。所以说,夏天特有的这些叫呱呱的虫子,成了人们每年都乐于赏玩的对象。
鸣虫,顾名思义,就是叫唤的虫子。但光会叫唤不行,还得叫得好听,那才算得上入流的鸣虫。北京传统意义上的鸣虫不多,不像现今的花鸟市场,好多人弄来些嘎七马八的洋虫子。老百姓普遍喜欢的,就是蝈蝈、油葫芦和金钟儿,蛐蛐虽然也算一种听叫儿的虫子,但多数人养蛐蛐还是用来斗的,前面的连载已经单独说过蛐蛐,这里不再赘述。

蝈蝈在传统鸣虫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画国画草虫的,也常以蝈蝈为对象。可以说,这种野地里常见的虫子,已经超越了一般鸣虫的概念,而被更多百姓——那些非鸣虫玩家的人们当做一个娱乐生活的玩意儿。蝈蝈的学名叫做优雅蝈螽,虽然它长得并不算优雅(孩子们常用“大肚子蝈蝈”贬损肥胖的同伴等),但它翠竹一般的颜色,确实是非常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标准的。蝈蝈的颜色除了绿色,还有黑褐色的,后者称为铁蝈蝈,在北京比绿蝈蝈少见得多,一般都当个稀罕物而在身价较高。绿的蝈蝈,在玩家那里还分为山青、翡翠、草白等色系,有山青到草白,它们的绿色程度依次浅,而逐渐发黄白,这里不多讲。对于普通人,您就知道平常山里见到的大多是山青这种颜色的就行了,而人们普遍喜欢翠绿的蝈蝈,认为越翠绿的越好。但在真正的蝈蝈玩家眼里,往往颜色、翅型、叫声等奇特、罕见的,才是最受追捧的。

蝈蝈很好捉,我们时常能看到小贩骑着“28铁驴”自行车,车后座左右各驮着一人高的一大团蝈蝈笼子,走街串巷叫卖。孩子们总是围在边上,眼巴巴看着,而无奈于家长不给买。随着城市管理的力度加大,这种卖蝈蝈的现在不常见了,但每逢夏天,听到谁家阳台挂着蝈蝈叫,都会下意识地,期待着这样或那样熟悉的身影——在大叔文化盛行的今天,卖蝈蝈大叔却变得稀有了,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这是好事,但从传统文化上说,却是一种缺失。常去野地、山里玩的孩子,都会自己捉蝈蝈。蝈蝈最喜在荆条(京郊,干燥的低山阳坡漫山遍野都有荆条)、蒿子等植物上,有的地方,一颗灌木上能有十多个。会捉,还得会编蝈蝈笼子,那才是能人。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对“蝈蝈究竟怎么放进没有开口的笼子”这个问题产生过强烈的求知欲,但大多数人直至成年,没没明白个所以然。笔者不巧也是这类笨人…从没参透其中的奥妙。

蝈蝈公的才叫唤,这是多数人的正确认识。母的蝈蝈唤作“驴驹子”。有些卖蝈蝈的大叔,会把母蝈蝈屁股上的长枪(即产卵器)剪断,混在一堆叫蝈蝈中充当公的卖,不知有多少人,有过买了哑巴蝈蝈,让行家看了才知上当的可笑经历。

有一种和蝈蝈长得挺像的东西,只是翅膀要长过屁股很多,叫作吱拉子。叫声如其俗名,吱吱啦啦的不好听,狡猾的卖蝈蝈大叔会把它的翅剪短了当蝈蝈卖…这东西野外常见,整体上看,数量与蝈蝈不相上下,局地优势。吱拉子与蝈蝈都很凶猛,不会捉的人贸然上手,会被咬得很惨。

 

 

蝈蝈,属于阳刚气质的鸣虫,它的叫声虽说不上乏味,但也比较单调和吵闹,大多数人养个蝈蝈,一是图个夏天的新鲜物儿,二是听个声儿、图热闹。而真正能给耳朵音乐般享受的,是一些叫声委婉、阴柔的鸣虫。北京人玩得普遍的,就是油葫芦和金钟儿。

油葫芦,北京话读成油呼撸,是田间地头甚至平房院落都非常常见的一种虫子。有点像蛐蛐,但比蛐蛐个大、粗壮。我们平常见到的油葫芦,脑袋除了眼睛和头顶,都是黄色的,它的学名是黄脸油葫芦,是鸣虫油葫芦的主要一员。油葫芦叫声清幽,带着绵长而深远的颤音,常常觉得妙音近在耳边,而虫远在十数步之外,这是由于野外的油葫芦善于利用缝隙、孔洞等立体结构,使鸣声共鸣放大,所以懂得里边道道的玩家,可不是随便把油葫芦养在什么瓶瓶罐罐里,而是用结构十分利于其声音扩散的虫器——(大小、形状合适的)葫芦。玩葫芦的人都知道,葫芦得上油才叫个东西,可能虫子养在油葫芦中,久而久之油葫芦也成了虫子本身的代名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市场上充斥的油葫芦,个儿异常的大、体色特别的黑,这种油葫芦都是天津人奋的,它虽大,但叫声比北京本土油葫芦差远了。只可惜现在人喜好猎奇,总觉得那些大的、艳丽的、嘎七马八的人工培育的玩意或外国虫子“牛”,其实那些东西,在我们传统文化里,真是蒙小孩的不入流玩意。

同样,金钟儿,也是给人们带来野趣的重要鸣虫。金钟学名日本钟蟋(别不忿,就叫这名字…这就是科学上的尴尬,甭管是哪的,只要人家日本人先发现这个物种,人家就有权起名字,这是我国近代科研落后的体现),南方人和虫商常叫它马铃儿。金钟儿的叫声比起油葫芦,更为清脆、空灵,而并不绵长拖沓,那种静夜下,悠远的清铃一般的鸣响,因颤音而更显神秘、优雅,令人陶醉。金钟儿在北京见于部分地区多岩地带,典型的就是那种磊墙、盖房都用大石块的村落。它们藏匿于草窠、石缝中,晚上就在缝隙中鸣叫,有时也溜到洞口、墙角。它们体型纤弱,公虫在鸣叫时会把一对宽阔半透明的大翅膀树立起来,相互摩擦而发出悦耳的声音。和油葫芦一样,它们是人们普遍喜欢的鸣虫,由于它的声音异常悦耳,哪怕是见多识广、什么都养过的鸣虫玩家,也常常会在秋天养上一只金钟儿。没听过金钟叫的朋友,想必十分憧憬了吧。

鸣虫文化作为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篇章,得到了与其它常见小动物不同的待遇。它们至今,都是为很多百姓所熟识和经常接触的,不像蚂蚱、蜻蜓等儿时常见的虫子,已经在城市发展与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离人们远去。鸣虫文化的传承,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存在冲突的两件事。一方面我们希望传统文化得到持久的传承,一方面我们又担心过量从野外采集这些动物,会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这个问题,只能依靠不断的科普,使人们正确认识这些动物拥有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双重价值,理性消费,不要盲目追逐可能因炒作产生的宠物热(如近年流行的变色龙、龟类等宠物热,其中的一些对其野生种群产生了致命性的破坏)。以尊重的心态欣赏这些与我们共享同一片蓝天绿草的生灵,而不是一味占有它们、以攫取自然发财。

 

文章作者:计云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

原文链接:http://blog.renren.com/blog/239964055/816004827?from=fanyeNew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鸣虫的叫声】鸣叫原理是什么?叫法又分哪些类?
小时候常养着玩儿的蛐蛐,现在还能养吗?
教你八句鸣虫界的黑话
老北京讲究,冬玩三大鸣虫,‘蛐蛐’‘蝈蝈’‘油葫芦’
这种高级、贵族的玩法,特别适合冬天的你
蝈蝈如何饲养及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