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的服饰文化

摘要:北京作为七大古都之一,老北京对服饰相当重视,直呼其为“身命”,视为第二生命。老北京服饰文化发展变化,不仅体现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人们的社会意识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道德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近代社会的变迁,在绚烂的色彩之中包裹了历史的沉重。本文将着重介绍从清代以来老北京的服饰文化特点。

关键词:服饰 文化 变迁

1.      清代老北京的服饰

清代的服饰,不仅存在等级上的差别,而且还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的色彩。清代,将传统服饰看作是“立国之经”,太宗皇太极因此告诫后世子孙“勿轻弃祖制”。满足人进驻北京,推行“首崇满洲”的政策,顺治年间有一再颁旨:“有为剃发、衣冠……具疏者,一概治罪。”满足传统服装反映了狩猎生活的需要,与中原有明显不同。定都北京后,为维护大清一统的局面,清廷强令含人剃发易装,并以此为标准断定汉人是否臣服。剃发易服令虽然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但是清朝统治者还是依靠残酷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镇压政策,是满足夫是在全国大多是地区推行开来。在民国以前,老北京的服饰基本遵从清朝制度,保持满洲旧习,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1.1清代老北京的服装

清代北京服装以满足服装为主,直接承袭女真人的基本习俗,又融合了汉、蒙古等族服装的某些款式,主要有袍、褂、坎肩、裙、裤等等。袍,又称“大褂”,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邹家、外出时都常常穿用,按四季有单、夹、皮、棉、纱多种。满族妇女上衣下裳不分,长至蔽足,袍不开气,行走时以不动尘土为有礼,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旗袍。男子则衣、裳分开,上穿大褂,下穿裤子。袍纹饰繁多,颜色多样,平民富士多用青色和蓝色;褂是套在袍外的短衣,有补褂、常服褂、行褂等几种形式,内穿袍外着褂在清代北京最为常见。看见是一种短衣,便服,又称“马甲”,有古代汉族的“半臂”发展而来,为满足所吸取。群本位汉族妇女服装,为满族妇女接受,是北京妇女通用的下装,同治、光绪年间逐渐改穿裤子。裤长腰,宽裆、肥脚,裤腰高阔,要在裆上抿个褶再系裤带,裤脚肥,也要抿褶扎以棉线腿带。鞋有布鞋、皮鞋、花盆底鞋等数种形式。北京男子不分老幼,一年四季都戴帽。帽有礼帽、便帽之分,秋冬戴暖毛,春夏代凉帽,还有风帽、耳帽之别。袜多用棉布做成,洋袜到清末才有出现。服装上常有佩挂,如小刀、匙子袋、火镰袋、手帕、烟袋、牙箸、荷包之类。其中荷包较为讲究,以岭、罗、绸、缎登上好质料制作,并绣制各种美丽的图案,形状各异。男女青年有赠送和报表大爱情的习俗。服装质料多为传统材料,但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服装材料如洋绸、洋呢等大量涌入北京。因西方机织洋布洁白匀细省工价廉,所以当时北京人服装用料多为洋货。

 

1.2清代老北京的头饰

清代北京男子盛行大辫子,辫子上以彩丝系结,饰以金银珠玉等。妇女头上也插各种首饰,常用的有簪,还有大匾方,即一字形的大长簪。承袭女真习俗,妇女耳垂上扎3个小孔,以备戴环,所谓一耳三钳,汉族妇女则一耳一坠。

由于满汉民族长期交往,服饰相互影响和渗透,甚至有意借鉴模仿实属势所难免。到甲午战争以后,其人妇女更是“大办气壮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这里有一个民族文化前在里面.汉族有一种大一统或容纳的精神,历史上无论是汉族统治还是被少数民族所统治,最终结果大都以少数民族服从适应汉族习俗为结果.满汉服饰相互交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西洋服饰冲击下的老北京服饰

近代以来,由于沿海口岸城市的开放,在夕阳服饰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因以京师宫眷显贵而为全国瞩目和效仿的京派腐蚀,已经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地位,随着全国夫市中心转到上海,北京人转而仿效苏杭.上海的服饰.

西洋服饰的传入,改变了老北京的服装质地.再在清朝中期,西洋呢子已经悄悄进入了北京显贵人家,受到了他们的喜好.机织洋布逐渐取代粗厚结实的土布.西洋服饰的传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服饰表示身份的刻板印象,也改变了老北京的审美取向.过去老北京和全国多数地区一样,以红色为喜庆之色,而忌讳白色.但到了20世纪初,京师市民纷纷仿效西方尚白的习俗.女子的装束也改为淡妆或不化妆.同时腐蚀有宽大繁缛向实用,简约和朴素方向发展.,说明了老北京审美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变迁.

由于这是有许多留学归来的人士,北京形成了一种中西混杂,光怪陆离的混乱局面.这种混乱不堪的服饰状况,一直持续了近20年,直到民国中期才有所改善.到20世纪30年代,北京男子的服装以西装、中山装、长衫为主,女子服装则以旗袍为主流。

但是这种服饰上的不伦不类、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实际上蕴含了典型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反映了人们从等级森严的封建服饰制度下解放出来后,要尽情宣泄自己长期受压抑的审美情趣,力图用服装上的多样性和赶时髦,来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此事当属文化和审美发展的真空阶段,新旧文明交替之际,旧权威、旧传统被打碎,新秩序、新权威还没有形成之前,人们心理上自然存在一种失落和无所适从的感觉。

 

3.辛亥革命剪辫易服,老北京服饰中的中国新式

3.1男子剪辫。辛亥革命把荒地赶下了台,也把一些陈旧的服饰文化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除了代表封建等级制度的清朝官服,代表民族压迫政策的辫子也是率先要革除之物。到1928年,南辫子4689根,基本在百万人口的北京还不到1%。

3.2与男子剪发对应的是女子的戒缠足。到1928年北京女子缠足者只有7249人,只占总人口的0.66%。从此,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3中山装、旗袍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新式服装问世。

中山装据说是孙中山先生有感于民国后西服流行,出于民族自尊心,在民国初年在改造西装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其造型美观大方,庄重使用,既保留了西式服装平整、挺刮、友衣兜的优点,,又有当时中装高领、庄重的特色。可以说是既突出了服装的现代性,有很好地表现了中国的特色与气派。随着南方的革命势力影响的扩大,以及人们对孙中山崇敬之情的增长,中山装开始受到国人的喜爱,并在20世纪20年代后逐步流行起来。后来,人们又结合整治,给中山装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用领钩扣紧的翻领代表“受贿领事裁判权”,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宪法,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以此题是当时的人们穿衣不忘爱党爱国。中山装要用国产材料制成,夏天用白色,其余用黑色。中山装的流行是与当时国民民族爱国意识觉醒分不开的。

旗袍,反映了妇女要求解放、男女平等的要求。女子穿旗袍也是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要变从前女人的“两截穿衣”为男士的“一截穿衣”,蓄意要模仿男子。款式几经变化,终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清朝服饰的老框框,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更富有时代气息,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大功。

总之,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性质而创制的新服饰,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4.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服饰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的服装文化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解放初期,衣着与民国时期基本相似,不同季节穿着不同服装,即所谓冬装、夏装、春装、秋装之类,但短衫衣裤、中山装依然是主流服装。文革时期受政治思潮影响,服装式样单一,颜色单一,着军绿色服装的人极多,男女老少几无差别。文革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穿着上从耐穿、结实向美观、时尚方向发展,而且将就衣料质地,皮、贸、呢、化纤、绒、绸缎成为人们常用的衣料,服装款式也空前增多,从国际大师们的时装精品到人尽可穿的牛仔服,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服装在街头随处可见,服装颜色也趋向多样。北京人艺不再是街头流行什么就疯抢什么,而是注重服装的个性与文化品位,往往是人家穿什么我就不穿什么。这样一来,北京人的服装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彩纷呈的状况。饰物上,金印等饰物已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且式样繁多,几成生活必需品。

服饰的这种变化与北京已经成为国家化大都市是分不开的。今天的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国对世界的窗口,它的经济实力也居全国领先水平,北京市民的物质生活极大地被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很丰富,使得北京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更高层次的高质量生活。

 

俯视除了为人们着伸臂提的使用功能之外,也是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人们的社会意识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的方面的发展状况。中国是文明古国,长期以来,服饰是封建统治者以“礼”之天下的最直接、最外在的表现形式,与阶级、身份等级关系密切,是权利和屈从的象征。研究服饰的变化发展可以为我们在研究历史变迁时提供另一种角度和途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统服饰有哪些,中国的传统服饰特点
中国服饰历史(商周——民国)
汉服旗袍都很美:为何旗袍可以称国服 汉服却不是?
解读民国时期服饰特点
清代满族女子服饰的变迁
从各朝服饰看中国服饰的演变与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