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中药铺之千芝堂(图)

精美小楼和为善之道暂时都已归为尘封的记忆
   寒冷的冬夜,位于崇外大街的搜秀城霓虹闪烁,大楼前年轻人的身影川流不息,不过在熙来攘往的年轻人里,恐怕已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块矗立着现代商厦的“黄金宝地”上,曾经有过一个叫做千芝堂的老药铺。
与人为善的立业之道
   多年来每到酷暑,千芝堂总会在铺外搭建凉棚,免费为过往的百姓提供解暑的汤水。
   尽管已经在崇外大街乃至整个北京城内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千芝堂与崇外大街的渊源却没人能割断。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和五花八门的小商贩曾造就了崇文门地区的繁荣,千芝堂的兴衰荣辱同样扎根于崇文门附近的平民百姓之中。
   在千芝堂老学徒李占坡的记忆里,干芝堂多年来一直与小作坊比邻相亲,无论患者穷富,来到千芝堂必能得到救助。在崇内大街居住多年的老人戴凤琴说,她和她的老乡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知道千芝堂而并不知道还有其他药铺。据说,这不仅与医德有关,更是老东家传下来的营运待客之道。1999年6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治国为千芝堂撰记时提到:“秉持经营并重义利,立业为善与人,进药求真,崇信为本。”崇外的一些老人至今还记得,多年来每到酷暑,千芝堂总会在铺外搭建凉棚,免费为过往的百姓提供解暑的汤水。每到初一、十五,药店还减半药价,且童叟无欺。
繁盛时期的精美小楼
   千芝堂的老东家是清代吴家,但据《北京市大百科全书》记载,千芝堂开业于明朝万历年间。其名称可由千芝堂一本药目记录得知:“闻昔羊(唐朝浙江括苍人)入洞府,得一青云芝,云:可以长生。余既未有所得,窃顾世有千芝,天下共登仁寿,而余心始慰耳。”开业者为何人现已无从考证,但他的原意是希望天下人皆能得云芝而长寿。

 据《南城医药业》所述,千芝堂在最初的几百年里一直生意平平,到了19世纪下半叶已无法继续营业。清光绪七年(1881),专营药材批发的吴霭亭用2000两白银买得千芝堂铺底,20世纪90年代以前去过千芝堂的人也许还记得那座老铺的样子。那是一座传统的三间门面开间两层小楼,铺内“前店后厂”的格局与其他药铺无异,但小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前牌匾上的“千芝堂”三字则是吴霭亭亲笔书写。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曾赞叹,千芝堂的建筑格局与梁上精致的彩画对研究明清古代建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接手了根基如此牢固的铺面后,吴氏聘请既懂药材炮制又精于经营的王子丰为领东掌柜,逐步将生意做得红火起来。尤其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一时战乱四起,许多有钱人为了避难,将家存的人参、鹿茸等低价出售,千芝堂大胆购进不少贵重药材。战乱平息后,各种货物恢复原价,千芝堂因此发了财,拥有了较雄厚的营运资本,开始步入与同仁堂、鹤年堂、庆仁堂并称北京中药四大家的辉煌生涯。

曾为中央领导调处方
   千芝堂药品优质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据老员工介绍,千芝堂一直是自己采购药材,自设加工作坊炮制丸散膏丹。无论是汤剂饮片还是中成药,都要经过药师们繁复的工序,运用古方或民间验方完成。千芝堂后柜有药工20多人,专门负责炮制。前柜10人则负责卖成药抓方剂。
   1956年,千芝堂公私合营,改制后的老字号创造了自己的又一辉煌。由于千芝堂以中草药饮片品种齐全享誉京城,经常吸引全国各地,甚至香港、台湾等地的病人慕名而来。尤其是善治疑难杂症的著名中医孔嗣伯所开的方子,由于药味多,程序复杂,且常有短缺货或细料药,经常只有千芝堂能胜任抓药。20世纪80年代,千芝堂药店成为北京药材公司供应中央领导和使馆外宾中药的专供点,198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中央领导的中药处方都由千芝堂调剂。

 多年来,千芝堂不断发展壮大,相继开设了南山堂、义泰药庄、琪卉堂、朝外一元堂、通县益元堂等,逐步发展了20佘家联营店。千芝堂的徒弟们也遍及全国各地,如今在山西、河北、武汉、内蒙古等地依然能听到有心人打听千芝堂的消息。
几经辗转终归于沉寂
   老字号让位城市规划,几乎是全国各地老字号共同面临的尴尬。
   1992年,崇外大街改造,尽管曾被列为“崇文区文物暂保单位”,千芝堂那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楼还是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轰然倒地。为了保留老字号的招牌,千芝堂被迫离开它“生活”了400多年的崇外大街,在前门大街200号挂牌营业。北京五洲全新药材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克忠告诉记者,与之前的辉煌岁月相比,千芝堂在前门大街的状况可谓一落千丈。
   20世纪90年代末,在老千芝堂所在的崇外大街48号原址矗立起一座雄伟的金伦大厦。经过多方努力,千芝堂带着寻找契机的梦想,再次回到崇外大街。1999年6月8日,千芝堂租用金伦大厦一层160平方米经营场地,重新开张营业。吴霭亭手书的黑底金字匾额被悬挂在新店门的中央,常治国撰书的楹联挂在药店门口两侧,虽失去了老楼的古朴,焕然一新的店面终究给予了千芝堂新生。时任经理赵鸣舒告诉记者,凭借成熟的经营理念、一流的药品与服务以及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千芝堂在完成40万租金的情况下依然能轻松赢利。许多老顾客为千芝堂重回崇外欣喜不已。
   然而,老字号的魅力还没来得及完全散发出来就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中戛然而止。2004年4月,与金伦大厦的租期已满,而续租不成,千芝堂最后一任经理付凤如告诉记者,停业关门那天,货架本已清空,可依然有顾客拿着方子要进来抓药。
   采访的最后一天,在北京五洲全新医药公司的走廊里,记者终于见到了那块吴霭亭亲手题写的千芝堂牌匾,上面厚厚的灰尘表明它已经在这昏暗的走道里经历了漫长的等待。
 从拿到千芝堂的选题到最终完成全部采写工作,我对这个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始终处于寻找与论证之中。
   连日来,我企图寻找千芝堂留在崇外大街上的蛛丝马迹,以论证它在这里存在过;寻找曾为千芝堂贡献毕生的老人,以论证其曾经的辉煌。但这个老字号,却连同有关它的一切鲜活内容,在短暂的时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被拆下的千芝堂老东家于清朝亲笔书写的老字号招牌也是在采访的最后一刻才得以观瞻。
   事实上,寻找活动远没有停止。对于慕名而来的顾客手拿药方站在已经消失了的千芝堂原址上表现出的尴尬与焦急,以及他们接下来的徒劳寻找与打听,所有人都只能无言以对。至今仍然记得与中国楹联协会副会长常治国老先生第一次通话时的情形。当听说千芝堂已停业时,老人丝毫没有迟疑地说:“四大药堂之一的千芝堂怎么可能停业?你一定是弄错了。”我把千芝堂停业的原委简单解释了一遍,电话那头沉默之后是沉沉的叹息,“我刚刚从临汾回来,之前,还对那些打听千芝堂现状的老人说,千芝堂营运得很好。”听得出老人很心痛,也许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有很多信赖千芝堂的老人,他们会趁来京出差的机会专门到崇外大街,去千芝堂抓一些饮片回去。但伴随着空手而归的失望,寻找千芝堂的人会越来越少。

 不仅如此,这个走过400多年岁月的老字号,今天却不得不打起精神步履蹒跚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寻找新的栖身之所。尽管它曾在这里存在了几百年,理论上已取得了远远大于那些高楼大厦的“居住资格”;尽管它的要求不高,只需弹丸之地,能把自己用百年辛劳支撑起的金字招牌挂上即可。
   老字号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负载与传承了古老文明的种种变迁。在现代化和城市发展的名义下,北京老字号(全国其他城市亦如此)的萧条与萎缩也许正将我们引向一个误区:现代化以颠覆文化传统为代价,而城市发展也总以毁灭古都文明为捷径。无怪乎许多专家学者扼腕叹息:建一幢商业大厦易,保一个老字号牌匾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老字号 中医药堂盘点
上海老字号之国药系列——童涵春堂
北京的老字号中药铺
北京老字号药铺,各家的“绝活”到底有多牛?|阿龙说北京
苏州老字号(医药篇)下
中华老字号—庆仁堂 《药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