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德胜门--德胜祈雪
德胜祈雪(图)
[提要]  它位于内城西北部,是通往塞北之重要门户,故德胜门又有“军门”之称,但“修门”(品德高尚)一词曾写在瑞典学者奥?喜仁龙所著《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的书中。德胜门除去在历史上享有军事要塞的盛誉外,与京都其它八门争雄的为清乾隆四十四年所立的“祈雪碑”,人称“德胜祈雪”。
德胜门为北京内城九大城门之一。
它位于内城西北部,是通往塞北之重要门户,故德胜门又有“军门”之称,但“修门”(品德高尚)一词曾写在瑞典学者奥?喜仁龙所著《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的书中。
德胜门除去在历史上享有军事要塞的盛誉外,与京都其它八门争雄的为清乾隆四十四年所立的“祈雪碑”,人称“德胜祈雪”。乾隆四十三年(1778)天大旱,饥民扶老携幼迁徙、逃亡。年末,乾隆北行查明陵,至德胜门处喜逢大雪霁下,乾隆大悦,书祈雪诗三首,通谕刻石立之,以慰天公。碑大小与燕京八景碑无异,立于瓮城中当年同兴德煤栈西侧,故“德胜石碣祈雪碑”也同“阜成梅花”,“崇文铁龟”等镇门之物一样誉满京城,往来客商行旅见此碑无不下马阅之,至此同兴德生意日益兴隆,逢年过节带头祭之。
此碑立于《日下旧闻考》之后,故书中未能记人,民国二十四年,田蕴锦所著《最新北平指南》一书,将此碑列为重点古迹。
德胜门作为“军门”守备器械种类极多,故城内外兵械商人云集,今德胜门外冰窑口胡同内有一弓箭胡同即昔日兵器行会中的弓箭会馆,今会馆尚存,已成为民宅。
德胜门城墙西侧二道垛口处有一在三十年代名盛京师的小庙――大仙爷。沦陷时期,一年四季,进香者甚多。四月,京西妙峰山进香,“大仙爷”前松林闸即为头道茶棚,谓之“走会”。
今天,历经沧桑的德胜门箭楼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修缮与保护,现在,它正在以新的面貌,迎接着国内外的广大游人的光临。(作者: 白鹤群)
德胜门
德胜门就全国而言,只在首都北京及东北沈阳市、吉林市,西北银川市有过历史存在。其历史用途主要用于群体军事防御建筑。
中文名 德胜门
地    点 中国北京
起源朝代 明代
始建时间 1437年
历史用途 群体军事防御建筑
意    义 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
目录1
2
34
1
简介
此后,历代都对城门和箭楼进行维修。1951年国家拨款修缮。1980年再次进行全面修缮。1982年设立文保所,并对外开放。1992年恢复瓮城内的真武庙。现箭楼上长年举办历史古钱币展。
德胜门自古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德胜门是京藏高速(G6原八达岭高速)路的起点,连接着北京的北部地区;因为附近有地铁车辆工厂,积水潭地铁站成为北京最早开通的地铁换乘大站。
从50年前这张图中可以看见,当年德胜门城墙外面、护城河之间是有铁路。拆铁路应该是“文革”以前的事,拆城墙则是1969年的冬天。
历史
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31.9米。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82孔。
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
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此后,德胜门历经修缮。1915年德胜门瓮城和闸楼被拆除,1921年德胜门城楼被拆除。1980年国家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修缮,1982年竣工,并成立德胜门文物保管所
1993年改为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2006年德胜门箭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字来历
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它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素有“军门”之称。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镇压大、小和卓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
明清两代,德胜门正面迎击来自北方的军事入侵,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阵地。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典故
乾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
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年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生命线
德胜门地区还有一处与北京息息相关的“生命线”!沿“豁口”护城河向东二百公尺,在原城墙下方有一水道连接着护城河与城内水系,水道的城内出口处正好在积水潭小庙的下方。多少年来,通过此水道,城外西山玉泉山的甘泉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内,滋润养育着京都百姓和权贵。儿时曾目睹过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在此通道水中摸出精美的银盘。甚至还有在该水道出口处掉入冰窟的经历。
冰窖口胡同的冰厂至六十年代初期应还在使用。具体地址在冰窖口胡同与护城河之间,当时有数个长百余米宽二三十米深约6、7米的用于存放冰块的大坑。每当在北京寒风最凛冽的时节,冰厂工人们才开始到积水潭或太平湖取冰,有些老工人甚至已取冰数十年。工人们在寒风中用专用工具将已冻得非常厚实的冰面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用溜槽将冰块提到岸边运至冰厂,再用溜槽将冰块放至储冰坑中码放好,每块冰之间都铺有稻草相隔,随后再用保温之物质如稻草等将全部的冰块厚厚盖好,等至气候炎热之时,遂将存冰取出向市场供应。五、六十年代的盛夏时节,在北京城内的副食商场,街边小店,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啤酒、北冰洋汽水随处可见。
后因人造冰的大量使用,有数百年历史的冰厂迅速消失。冰窖口胡同处的冰厂撤消后,遗留下的储冰大坑被政府稍加改造成为“青年湖”,并蓄水待用,但尚未确定具体用途。数年后在冰厂原址上修建了北京变压器厂。
后北京变压器厂迁移,随后既成为目前状态。
儿时经常随父到冰窖口胡同西口的加油站去看熟识的叔叔们下棋,而我的目光和思绪则更多地停留在那挂满棚架的葡萄和飞舞的蝴蝶身上。“豁口”名字的由来应出于五十年代该处城墙被开挖破坏后,“豁口”的出现使城内的新街口与城外北太平庄连成一片。极大地方便城内外居民的交通。
解放后现状
今天的“小西天牌楼以西一带当年多为农田,在我儿时建筑还很稀疏。记得我是在那里认识西红柿的,因为这里有大片种植。
德胜门城楼东侧,曾是“晓市市场”,还有一堆以“晓市”命名的胡同。这里是当年重要的民间交易市场,以清晨交易得名。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又成为北京假烟贩卖的集中地。德胜门城楼西侧,有胡同叫“冰窖口”,是当年宫里窖藏夏季用冰的地方,如今已改成大路,这里的彻底改造是本世纪的事情了。
1954年这张地图上标注“交通干部学校”的地方,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是“邮电学校”,再以后是邮电508厂,改革开放后,这里曾生产过诺基亚等国际品牌的手机,这里变成了写字楼。地图上的“华北军医医院”,后来是北京军区262医院,也叫二炮总医院
医院的对面,如今中国电影总公司的地方,那时还是一片未标明的建筑。这里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到“文革”中成为8·75电影放映设备厂,再以后是电影公司。
地图里的“城里”,今天JJ迪厅的地方是北京科影厂。50年前,当时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就在这个地方。那时新街口到豁口的道路还不成样子,有有轨电车从西直门到新街口转向平安里。今天积水潭医院的地方那时是“大火药局”。
积水潭的西边,50年前还是一片低洼地,那时甚至还有稻田。后来在这里挖了一个人工湖,取名“太平湖”。那时候,夏天可以来湖边看大人钓鱼,冬天有人在湖面上滑冰。不过太平湖里不太平,这里发生的最应该记取的事件,是“文革”中老舍先生于1966年8月投湖自尽。1969年开始挖地铁的时候,这个“湖”被填埋。
2
简介
沈阳德胜门为古盛京内城九门之一,建于天聪元年至天聪五年(公元1627~1631年),因为在方城的南面,故今沈阳人都称之为大南门。
沈阳方城内道路格局保留了原来盛京城的格局即“井”字格局,中街路、沈阳路与正阳街、朝阳街就是在原来贯穿城市的四条“井”字道路基础上扩建的。四条道路将故宫围在中间,与四条道路相对应的就是8个进出城的城门。城的东向,北为小东门(内治门),南为大东门(抚近门)。城的南向,西为小南门(天佑门),东为大南门(德胜门)。城的西向,北为小西门(外攘门),南为大西门(怀远门)。城的北向,西为小北门(地载门),东为大北门(福胜门)。
历史
努尔哈赤进沈阳后,没有立即着手修建,而是向西进攻,仅在城内靠着镇边门内(即九门里)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设一个简单的“居住之宫”。后金对沈阳城墙的再次修建,是在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天聪元年至天聪五年(公元1627~1631年)在原来城墙的基础上建设新城,将城墙加厚、加高、加固;将明朝的四门改为八门,八旗军各守一门,城市通道由明时的十字街变为井字街。明朝原来最为牢固的北门在战争中毁坏最小,又因离努尔哈赤居住之所近,有幸在清时得以保留,成为第“九门”。
光绪末年,大东、小东关门皆摧圮,瓮城上的城楼亦先后颓废,有的由三层改建为二层或一层,只是小西门仍保留三层原貌。50年代初期,为方便交通,八座城门陆续拆除,今“八门”、“八关”已无存。
建筑风格
沈阳德胜门瓮城基础分为内外两层,外部砌筑墙体,内部砌筑一高台,台上砌砖墙,两墙之间为一层层垫土,还有夯土层。城墙墙体上部以白灰两横一竖错缝方法砌砖,青砖的规格为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3厘米,每块砖的重量估计有十几公斤。城墙墙基则为大型条石,大型条石的两侧有燕尾榫卯,不但连接牢固,也显示出当年德胜门瓮城的气势。
“女儿墙”的故事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清朝时也有一则扈巧云替父修墙'的传说。这“墙”,就是沈阳城德胜门的“女儿墙”。
想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立即下诏扩建新城。改建新都时,是采用“周易八卦”之说进行的。城门由原来的四个增加到八个,而且要在每座城门上都建一座城楼,城周垛口修六百五十一个。后来,努尔哈赤没有等到竣工之日便撒手西归了,这座城池便由其子清太宗皇大极继续修建完工。
令人奇怪的是,六百五十一个垛口唯独德胜门(大南门)城楼上的六十个垛口比其它七个城门上的垛口少一层青砖.足足矮了二寸还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努尔哈赤嫌城墙修得太慢,便下令四处抓丁增夫,结果盛京城方圆百里的男子都被抓来修城。城南六十里外有一对父女俩,父亲六十多岁,年老体弱,长年卧病在床。女儿扈巧云早年丧母,只与父亲相依为命。她每天恃候着父亲的饮食起居,端屎端尿,从无半句怨言,是个百里挑一的孝顺姑娘。这天,征丁的通知突然传到扈家,须有一男子前去修城。父女二人惊得目瞪口呆。扈老汉长年卧病,性命尚且有忧,又谈何修城?家中只有巧云一女,再无半个男丁,这可如何是好?看着父亲唉声叹气的样子,巧云暗暗打定了主意:代父亲前去修城。她郑重地将父亲暂时托付给位热心的邻居,自己乔装打扮成一名男子,假称是扈家的儿子,毅然加入到修城的行列中,被分配到德胜门城楼上的垛口专管抹灰。起初,大家对这个眉情目秀的“小伙子”并没有丝毫怀疑,只是奇怪他竟长了一副“娘娘腔”,且行动有些古怪,晚上从不脱衣睡觉。过了几天,巧云边抹灰边想起病床上的父亲,心中有些放心不下,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这情景偏巧被一直站在她身边的监工头目发现了。监工头目早对她观察了许久.看着她的身形打扮、举止作派,越来越觉得形迹可疑。当发现她抬头擦汗,喉间并没喉结时,越发心中恍然。巧云见被识破真相.只得如实交代了自己女扮男装的经过。监工头目连忙报告了总监。总监不敢怠慢,又火速奏明了皇上。皇太极一听,十分惊奇,当即对她的孝行大加赞扬。但同时,皇太极又认为女人修城不吉利,就对总监说道:“把德胜门的六十个垛口顶上都去掉一层砖,矮一层,就叫女儿墙吧。”从此,“女儿墙”的名字就流传开来了。人们还编了一句歇后语:“大南门城上的垛口——矮一截。”
遗址保护
德胜门处遗址于2007年出土,据推测,其建于1631年,曾是沈阳城的防御设施,此次以在其原址上方覆盖玻璃罩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在沈阳是首次。该遗址的展示区域东西长9米,南北宽7.4米,玻璃罩展示面积为54.2平方米,地表铺设黑色花岗岩,面积为37.3平方米,遗址深度约2.6米;上面设置说明碑和卧碑,碑文上镌刻着瓮城的简要介绍,名为“清盛京城德胜门瓮城遗址”。透过玻璃罩向下望,能看到瓮城基础部分。
市民可随时来此参观,遗址周围还备有照明灯,供市民晚间观赏。
瓮城最早修于1631年,清代盛京城是在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在各个城门外部建筑了“瓮城”。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是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既保护主城,又可作为“鱼饵”歼灭敌军。
沈阳瓮城遗址最早可追溯到1631年即皇太极时期。当时的沈阳城门由四个变为八个,由于此后沈阳未遭战乱,瓮城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为便利交通,其间陆续拆除。瓮城遗址不但有助于确定沈阳古城墙位置,还对人们研究沈阳建筑结构有帮助。
2007年,沈阳市国税局沈河分局在此处开发建设“综合办税服务楼”时发现该遗址,随即有关部门开始勘探和发掘。当年7月10日,专家认定此处建筑遗址为德胜门瓮城遗址。
3
德胜门旧址位于银川市中山北街与北京东路交汇处,为银川旧城北城门,俗称“北门”或“北关门”。据《乾隆宁夏府志》载,始筑于西夏时期,元、明、清三朝代延续之,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并在原址基础上将城门和城墙向内移动近20米,即现址。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标识点选点位置:北京东路与中山北街交汇处十字路口东北角,街心花园西南临街处。
4
康熙十二年(1673年)副都统珊监修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城南临松花江,东西北三面筑有城墙和城门。吉林城初建之时,分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松木墙,高八尺,周长二里有余,设有三个城门;外城是土墙,周长七里有余,设有五个城门。以此八大城门所圄之地即为吉林老城的初形。
“东莱门”,即小东门,在今吉林大桥附近;“朝阳门”,即大东门,在今河南街与南京街之交汇处。“巴尔虎门”(后称巴虎门),在今昆明街与光华路交汇处;“北极门”,在今北大街与桃源路交汇处,北极街附近;“致和门”,在今致和街与桃源路交汇处,致和门立交桥为原址。“迎恩门”,即西门(后改称临江门),在今西安路临江门附近;“福绥门”(俗称水门洞子),在今顺城街与福绥街交汇处。“德胜门”,在今越山路与德胜路交汇处。以上各门,除“福绥门”、“致和门”外均为钟鼓楼式建筑。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和三十七年(1698年)秋,康熙帝曾两次亲巡吉林城,兴水师,设船厂,造战船以抗击沙俄侵略边疆。因天朝出师以仁义为甲胄,礼仪为干橹,以德服人,遂开城门德胜门,取意为“以德取胜”、“道德服人”。自以后凡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满洲国时期吉林市沦为殖民地,因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伪政府组织吉林省立第四国高等省立市立学校师生义务拆除旧城墙,随后吉林老城各城门后也逐一被拆除。
公元2010年夏,随同吉林城市文化事业发展,为恢复历史遗迹与人文旅游景观,德胜门城楼在旧址(现德胜门人民广场)复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胜门
盛京八门幕后的秘密!
【走读】沈阳也有“凯旋门”,大南门威风八面
消失的老北京城门、城墙系列组图——内城九门之(二)~德胜门
看北京古城遗痕,叹山水转圜沧桑之二(明清内城门(上))
寻城 | 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德胜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