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篇玩蟋蟀的经典短文
底版浅见
  要谈底版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底版,个人认为就是蟋蟀体质对环境的耐受能力。也就是体能。很多喜欢在烈日下看虫的朋友因该对此深有感触。底版是综合问题,可以在多个方面观察和多种方法判断,下面列举几种:
  1、环状肌观察法
  长期以来蟋蟀的起翅的高低一直被作为判断底版优劣的依据之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很实用,但是不是每一个蟋蟀都愿意起翅,甚至有些品种不能抖动翅膀。那么如果我们观察到更加深一步的基础,也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蟋蟀项翅连接处的侧面有两条对称的强大肌肉,它上连翅膀下联另一个底版的重要依据蟹脐。在膏药迹,体侧和蟹脐这个一圈形成了一个环状肌肉带,这个部位常常被叫做腰背。一个蟋蟀的叫翅高低,发口程度,受力程度,铺身大小都和这个部分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能找我这个地方的判断特征,那么很多事情可以简单一点。我个人有一个方法推荐给大家,这样可以不落草看出起这个部分的发达程度。我注意到这里连接着蟋蟀的中爪,在6足中这里常常是我们忽视的地方。但是它恰恰是重心的一个支点,一直地板好的蟋蟀,中爪一定是发达强健的,上面的刚毛,斑点,胫节的长度,关节的色泽都能反映。尤其是落地有力,这样的蟋蟀多不喜欢乱动,而且中爪绝对不会在鸣叫的时候抖动。
  中抓的下部直接连接蟹脐,从发达程度可以判断6足腿力的大小。粗长中爪的蟋蟀底版是非常好的。至于关节间的距离也很要紧,开阔的距离形成了大格局,能够有占地面积和重心的优势。
  2.干老
  干老的蟋蟀底版通常不错,但是凡事有度,过于干老或者有色无光其实也是病态,是不走常路的,干老必须结合性一定程度的细糯才能发挥作用。要知道干老,首先要认识潮嫩。所谓“知其雄,守其雌。”山东地区现在大棚,地膜。还有秧子虫都不少,避免买进这种温室的花朵可以在剔除水光腐毛的基础上补充观察以下两点:
  一.买虫先看大腿。
  通过大量对比发现,出土在干净通风高处的蟋蟀,大腿很少出现潮筋。潮筋的具体位置在大腿内侧靠下,山东的地膜虫和大缸秧子常常出现一条淡紫红色的潮筋,底版潮嫩的弱蛐蛐也因为出土潮湿肮脏有这个现象,应尽量不买这种蟋蟀。同时这样的蟋蟀一定胆小不安。另外,这样的蟋蟀大腿上往往伴随色斑的模糊晕散,个别身体笼型漂亮,但底版差的蟋蟀,大腿往往色斑连成一块,古谱叫“屁熏”,斑点丝毫没有立体感。千万不要被其他的表象迷惑,有这两点的蟋蟀就是典型的脏腿,种杂底差,应该放弃。
  二.看看腹节
  腹节多一眼,冤枉少一点。蟋蟀的背部就可以看见腹节,但是建议从侧面观察。背腹部连接处有一横线,如果颜色暗淡,死鱼肚皮颜色,一定不能要。典型的秧子或是看虫。腹部的细毛要求逆生最好,但至少要有光泽。肚子中间一节一节的连接处不能显白,和背色形成对比。特别是有一种虽然不白但带有花斑,以后虫色一定是一塌糊涂。需知“色从肉起”。底版好的蟋蟀颜色是从肉里透出来的。有条件的可以被和囊管和下唇一起定夺。
  3.动态
  蟋蟀的动态就是它的习性,是长期由环境和群体生活养成的。通过观察,底版体能的好坏往往一目了然。对我们选择来说。早秋有几种值得重视:
  一.在罐子中急走
  有一些蟋蟀一开罐子会急速在罐子里打圈,速度有时异常惊人,有的是用一只后爪钩住罐子中心,做圆周运动。但是在停下后并不是紧贴罐沿,而是双须急摇,一动不动,给人一种它非常戒备紧张的感觉。这样的蟋蟀体能是非常充沛的。
  二.大停小动
  另一些底版老足的蟋蟀,出土就很苍劲,表现为在土罐子里一动不动,但6足很稳健并不高撑。有个别黄虫见光后会把6足伸直,把身体撑的特别高,但见阴后又放下。这类黄虫往往关节发红到黑,全身滑色带重斑,有邋遢的感觉,其实是真正的大将军。这些蟋蟀的共同特征是,虽然6足不动,但对环境也很敏感,只是神经坚硬,抗干扰力很强。他的饭须或者尾巴或者双须一定会不停的动,就是全身都不大动,但是小地方动的非常频繁。这样的蟋蟀的落口和攻击性是有公论的,其中当年周至浩的一条“哑黄”可以作为代表。
  三.搬运
  有时候你会看见一个蟋蟀特别喜欢在罐子里找东西,找到后全部搬运到深厚,集中在一个地方,就是你打草,它也是一样。这些蟋蟀性格孤僻,特别喜欢干净。可以看作出土就是孤虫,我亲眼见过两次,都是真正的大将。另有些蟋蟀老乡一开罐子,就发现已经死了,但是一摇又活了。还有就是双须摆动频率高的吓人。这样的极个别的蟋蟀一旦看见千万不要放过。
  其实底版要说的东西太多,无法一次写完。总的来说。动态有力,叫声坚实。色光干老的一般底版就可以了,当然如果要求高的话,还要对其他方面严格要求,比如开关牙齿的速度等等。





斗丝与斑点

  古人说:斗性尽显示于斗丝也。
  现代的高手也没有真正忽视斗丝的,但是对斗丝的看法历来是个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看似复杂其实并不那么复杂的问题。
  对斗丝有两个要求, 补充一句,耳环也是斗丝,千万不能忽视:
  1.入木三分
  通过对秧子和一些比较优秀的蟋蟀观察后,我发现一个重要的共性。不论是淡色蟋蟀粗浮斗丝或者深色蟋蟀但要求能入木三分,切入肌里。有一种看上去很强的力透纸背的立体感。这是因为特殊而严酷的环境造成了这样的现象,这样的蟋蟀往往轻嘴重夹,品格高贵。
  2.虫种配正,斗丝有情
  青种蟋蟀的斗丝游丝不断,斗丝头路内扣一点的。
  黄种蟋蟀斗丝粗浮用力,特别是耳朵外侧特别粗浮的。
  紫种蟋蟀短而开阔,但是耳朵很秀气的。
  麻头蟋蟀不但麻路清晰,而且在耳朵上也能开出麻头的。
  都是不错的搭配。其实有情就是合理协调。以上几种状态都是在实践中发现和虫种配正的。
  但是他们的根源也是源自不同的环境,食物和遗传。不过由于要在这3个方面同时具备促使产生上面的配正现象很难,所以发现的话不要错过。
  另外,斗丝还能看出一只好蟋蟀的夹品,也就是落口轻重,能反映一只蟋蟀的状态健康程度。相关问题很多,古人对斗丝的最高要求是“活泼有情”,而对斗丝形态的要求我想“有型无迹”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简单说下斑点:
  1.大腿斑点一点要看。反映骨骼老嫩。必须小而清晰,立体而反差大。红色斑点罕见而高贵。
  2.背部的斑点从头到尾要求贯通,颜色一致,能贯通到底的,力大于身,注意不要有色差。脖子的花班也是斑点,因该对称清晰而且大花斑项也很老很好,但要带油。
  3.腹部有紫色晕散斑点得因该放弃,因为出土很坏很不干净。龄们上的斑点因该特别注视翻过来的最后一节颜色,切切。腹部也是看蟋蟀老嫩出斗的关键,很实用。
  其他的斑点还存在在蟋蟀的各个地方,总的要求还是清晰对称有老的感觉。
  从基因来说,强壮而健康的一定是对称的。
  早秋买蟋蟀的时候可以留意买那些肉身斑点非常细小但对比大的蟋蟀,以后的颜色不会让你失望的。



颜色

  颜色是遗传加上环境的产物,能够反映两个主要问题:
  1.品种的显性特征
  2.材质的好坏
  以上两点也同时和大小环境密不可分。
  简单说几个观点:
  1.干青
  青种蟋蟀多出在立土高坡的半腰和排水通畅的地方,干湿适度,植被健康,光照和温度适中。由于环境适宜,不需要很大的调整,在动态上常常表现比较稳健,斗口平均,轻口重夹比较多。颜色比较中性,以清澈干老为上。在气温正常,适度雨水的年景,多青种蟋蟀。
  2.润黄
  黄种蟋蟀多出在干旱少水,阳光直射,温差比较大的环境,植被稀少,带红者多出砖石,地势较高。由于环境比较严酷,生存困难,外骨骼发育成熟比较早,性格暴烈残酷,在动态上表现为攻击性强,抢口多,鸣叫激烈,性欲强盛。颜色明显,以油滑润泽为上。在气温高,降水少的干旱年景,多黄种蟋蟀。
  3.嫩紫
  紫种蟋蟀多出在地势平坦,阳光少直射,累计温度较低,植被多样,周遍环境降水丰富的环境。由于环境降水比较大,需要迁徙躲避,性格比较敏感。在动态上表现为见光迅速往阴处躲避,寻找安身的地方,不喜鸣叫,但韧性比较好,吃夹还夹的比较多。颜色多样,以绒嫩色密为上。在气温较低,降水连续的年景,多紫种蟋蟀。
  由于大小环境的不同,具体到每一只蟋蟀,就有一个动态和颜色配正的问题。而且在不同时段不同温度下每种蟋蟀的格斗状态也不一样。
  对颜色总的要求一个“密”字,浓,老,厚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整皮一色不但要求了纯血的品系也同时要求了材质的统一性。由于特殊品种是在生命对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为了生存产生的,所以基因对不同的环境和食物也同时产生了选择性。对待不同种类蟋蟀可以在食物和饲养环境上都有侧重点。总的做的“因虫适性”。
  淡色蟋蟀和深色蟋蟀每个品种都有,淡色多见光,深色多喜阴。动态判断比较可靠,因为有些特殊品种淡色蟋蟀最初呈现的是深色,而深色蟋蟀却表现为淡色。
  昆虫体表被我们看见的是复合色,主要是色素色和结构色。
  结构色随蟋蟀的成熟和发育情况不断改变,所谓的“光”都属于结构色,光的变化直接反映一个蟋蟀的健康程度,是不是可以继续战斗等很多问题。
  色素色分表皮色和真皮色,和食物,遗传都有关系。其中真皮色在蟋蟀死后迅速消失,而表皮色主要存在于蟋蟀的斑点中,如脖子上的花斑,在蟋蟀死后几乎很少变化。一只好的蟋蟀的这两种颜色的一致性很高。早秋就因该重视这个方面。
  颜色是我们描述蟋蟀特征的重要手段,祖先把颜色的配合看作判断品种遗传优势的重要方面,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蟋蟀种群的被破坏以及南北环境的区别,我更加倾向于把注意力用在色质好坏的判定上而把对色度的定夺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对正色的定义不是正青就比淡青正,正黄就比白黄正。而应该是在这个品种里色质的高度一致性才是正。一个色质正搭配全的淡青要远比一个色质混的正青凶狠。复色交融的色质优秀的代表就是紫黄,而纯种单色的色质优秀的代表可以以真白为例。
  颜色的问题牵涉很广,最简单的说,重视色密度和光密度就能看好色质。



试谈牙齿硬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只上等蟋蟀没有一副好牙齿是不可想象的。在蟋蟀这种近战搏斗的昆虫身上,牙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蟋蟀牙齿中有很多讲究,但无论如何牙齿的硬度,也就是材质是排在第一位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我对牙齿的硬度极度重视。我想把自己学习到的一点东西和自己的总结写出来请大家批评。
  首先,牙齿的硬度判断是综合为体,不是孤立的只看牙齿这么单纯。必须结合一只蟋蟀的底版,颜色,顶门,牙色,牙型,甚至出产地等等。在选择上,我们一般先看牙齿的颜色和光泽。我一直认为颜色是反映材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颜色是表象,材质是本质。一条长着硬牙的蟋蟀,往往具备下面几点共性:
  1.统一的底色。
  无论表面晕班如何,底色一定是纯净统一,可以从牙齿侧面观察,我认为这里往往是真正的牙质颜色。
  2.强烈的光泽。
  这种光泽可以借鉴各类矿物,不同硬度的光泽是不一样的,需要大量观察比较。其中硬牙的表面给人一种很紧很滑有一层厚厚的胶水在上面的感觉。
  3.浓重的晕班。
  鲁地蟋蟀,由于水质和土壤的关系,常常可以看见牙齿表面有不少黑斑黑线,仔细看都是在正面的多说,如果侧面也有很重的黑斑黑线的话,硬度比正面还要高。有牙晕的牙齿分两种。一种看是花牙,其实因为晕班太重太杂,但是这种牙齿的底色还是一致的,和真正的花牙不同,这种牙齿没有很大的,多数是本大甚至偏小,红底色的甚至有些扁薄,但是是真正硬牙。另一种一根黑线到地,不要求黑线粗细,因该要求清晰连贯,尤其是牙根和牙床结合部分的黑浓。总的来说,晕班要求清晰有凝聚感,有瓷光。
  4.花纹。
  花纹不同与晕班,是很少见的。古代记载有红牙白条纹,黄牙红条纹等等。这种特殊的例子相当少见,但是从实战记录来看,硬度确实惊人。如果看到不要放过。注意花纹因该多是斜生或者横生,在牙质之中而不是表面的。
  5.牙锋。
  蟋蟀的牙齿分切削齿,和咀嚼齿。切削齿在牙尖部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钩子”。咀嚼齿在牙齿的内侧靠上的部分。一直有充分材料积累的蟋蟀,这些部位的发达程度往往超常,在淡色牙中和牙质颜色往往形成鲜明对比,要求乌黑发亮,一排到底。
  在实战上,两只蟋蟀格斗,如何判断哪一方牙硬。可以从几个方面观察:
  1.牙齿本身的状态。
  黄牙厚实带红光的老黄版,红牙干瘪带黑晕瓷光的亮枣红牙,白牙特别干净倒3角形螺旋状的竹钉钳都是特别厉害的。
  2.牙环。
  要求能和牙质颜色一致,也就是牙齿侧面的颜色一致。最好是成直角或者似断非断。当然最最高级是无牙环,一片墨黑
  3.脸部和顶门。
  蟋蟀脸部和顶门的颜色在两只蟋蟀牙齿本身相差不大的时候至关重要。直接反映牙根和头壳的硬度。很多高手把这个看作看家本领。其实脸部要求黑老厚。而顶门尤其重要,如果你比对方颜色深,浓,最重要一个正字,那你牙齿硬度上已经有优势了。
  4.翅膀和6足
  一只干老底版很好的蟋蟀不会有嫩牙齿的。大腿的蜡质感觉和斑点的立体感。翅膀的底色和泛光的颜色,都很关键。
  5.马门速度
  硬牙齿都是马门开关特别好的,这个部分发育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最后结果,包括门槛和牙型的配象。
  6.品种皮色
  皮色等级的高低,斗丝夹品的强弱,身体结构的合理程度为后都能在那一口中体现出来。所谓“嘴巴烫”实在不仅仅是嘴巴的事情。



简单经验

  一些学习和总结的经验拿出来给大家交流。
  观点:客观世界没有错误,只有主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所以平时多观察,多留心才是掌握一切“明门,暗门和所谓秘诀”的法则。
  1.龄门的观察主要是对抱雌器健康程度的判断,好的蟋蟀龄门略带方行,如果龄门张开内部白色晶莹的健康。如果白色的没有,一定是无蛋。在龄门不张的情况下,可以把蟋蟀放在网中,反面观察蟋蟀最后一节的颜色,带斑点,发黑的都是有问题,特别是翅子,不喜欢无蛋翅子的朋友因该放弃。
  2.蟋蟀年龄老嫩的判断有个很直观的方法,把蟋蟀反过来,腹侧膜和腹底板的对比色越大蟋蟀越成熟,反之还嫩。因该在出现对比色便大的情况下,结合牙质成熟度和绫子的状态出斗。
  老嫩都是机体由内而外反映,腹部是最直观正确判断的地方。
  3.蟋蟀干老可以看看囊管和下颌,反映很直接。囊管要求不透明,有厚的感觉,上面的乳头状气突发达耐力好。囊管在脖子里。
  4.蟋蟀的扑身在格斗中关系到发力和重心,可以观察蟋蟀体侧线的高低,结合关节间距大小来判断,脚牙子一定要长,不但力气大底版也是一定好的。
  5.牙齿好坏的判断不能只看牙齿,饭须长的越高越粗壮越好,这样整个咀嚼器的发育才好。
  6.翅膀上有所谓四眼两筋两把刀之说。其实就是要求翅眼张开,翅筋距离开阔,中线尖长。判断的时候只要掌握翅膀总体给人一种很大的张力的感觉就可以了。
  7.肉身上腹节的地方要注意观察,这个地方紧密不显的蟋蟀才有资格叫细糯。
  8.星们以下部位要求尽量前凸,多皱纹,头部所有线路的走向都和蟋蟀的头部结构有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根本。
  9.顶门颜色关系到出土和品种,只有一个要求,要“正”。
  10.腹部蜡黄和腹侧膜有棉花臃肿感觉的蟋蟀不是秧子就是出土太糙,一定不要买。
  11. ...............
  总的来说,经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观察,收购方法,饲养,格斗上都很有帮助,但更加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并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才是好的?”。
  其实道无双,法自然。相虫如相人,对蟋蟀脸部的观察让我受益非浅。



习惯与频率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高手不注意蟋蟀的动态的,不管把动态叫做什么,单在这个方面就下了很多工夫观察。我也很重视这一点,希望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想把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大家交流:
  1.形成
  动态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是蟋蟀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是环境在他身上反映的一个环节,留下的一个痕迹。可以表现在蟋蟀的鸣叫,交配,斗口和步伐上食物的选择和交配上。从一只蟋蟀的生活习惯我们常常可以窥见他生活环境和咬斗性格的一部分。
  比如,有的蟋蟀在进食的时候喜欢把食物咬的粉碎,说明他从小独居,而且很多是在豆类植物的田地了生长。而密集群居的蟋蟀往往发现食物的第一个动作是叼住食物寻找躲避的地方,独自享用。有的蟋蟀领地意识很强,即使你把他放到斗格里,他还是会按照本来盆的圆周大小奔跑巡逻,这样动态的多数是紫种蟋蟀,而都是特别能吃夹还夹的。在以后写颜色的文章里我会重点说明环境对虫种和动态的关系。总的来说,平时观察和积累是很重要的 。
  2.频率
  对频率的掌握是结合蟋蟀动态发现大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只体能强大的蟋蟀常常是急停急走的,速度并不比一般的蟋蟀快,但是间歇停顿和奔跑之见的反差相当大,并且保持相同的节奏频率。还有一种在盆内不动的蟋蟀,细小部分不断的运动,如饭须和双触须,频率也比一般蟋蟀高的多。前者一般都落重口,敏感度很高。后者防御心极强,甚至有部分有强烈的攻击性,多出大将。
  另外,在蟋蟀的发口中,有时候高级蟋蟀遇见,看似一口,其实已经发了很多口,那种速度实在不可思议。我们常听见有人把极厉害的蟋蟀叫做“狼”,而我见过的两只都是落草就全身以非常高的频率抖动,一脱草都是箭一样的窜出去落口的。频率是强大体能的反映,烈性蟋蟀尤其明显。早求选择我们可以重点观察双触须的节奏频率,简单而非常有效。
  3.补充
  有次和听鹰巴谈落草,说除了心态外关键其实在脱草的一刹那。我没有理解,追问他。他说好的蟋蟀发口的左右方向往往是有习惯的,通过步伐的频率判断,正好在脱草的一刹那,让自己的蟋蟀抢口。在上品蟋蟀的格斗中,这样一刹那的优势有时至关重要。后来,我在古代记载中还发现蟋蟀斗间和斗口的方式和蟋蟀的第一次格斗经验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常常说一直蟋蟀“变口”了,就要注意了。其实是因为自己体能的下降和对手的强大早场的。关于习惯和频率的问题还可以展开很多,看似细小,但在关键时刻也许能帮你很大的忙。



也谈翅子

  翅子是蟋蟀是特别的品种。由于笼型大,发口快,再加上外型漂亮与众不同受到大家的喜爱。而由于饲养和鉴别上的困难也成为很多爱好者的心头之痛。
  翅子的选择有以下几个重点:
  1、买对时间
  大翅品种由于翅膀硕大所以蜕化起来要比常虫困难,在蟋蟀蜕变过程中高温、高湿能帮助他蜕变。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在恶劣环境下蜕变的战斗力强、底版好的大翅。那么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那些在中前期大雨后高温下蜕变出的翅型散漫结构松散的水翅子而应该选择后期在干冷环境下蜕变出的长身尖扣大翅。在购买的时候水翅子常表现为3段脱节鸣叫空松尤其是6腿摇动,特别是中爪由于环状肌弱小不自主的随鸣叫频率不停抖动。翅衣往往不能平直随身。而后者往往在鸣叫中6足纹丝不动甚至底版极好者有边走边叫的现象同时侧面一定是刀切斧头砍整体紧凑。
  2、长字决
  一只好翅子往往能浑身见长。不但有最基本的躯干长更有很重要的但不被重视的脚丫长、铃门长、翅筋长。对脖子和头部的要求不求大但一定求长尤其是长圆头在翅子中的出将比率要远远高过我们平时所谓的大头。能够成为大将的翅子许多都有粗长的尾巴不但能发口也能受口。
  3、几个暗门
  在翅子中常可以看见在肩部显半截白肋而下部反而不显的情况。由于和传统的白肋重不一样往往不被玩家所重视但是实际战绩却令人失望,其实这是翅子最忌讳的“娘们类”是真正的意志薄弱者。在翅子有没有铃的问题上很多玩家都很烦恼,其实早秋通过观察铃门是可以一目了然的,在虚铃翅子的饲养上一定要换雌不离雌、单养不群养、见阴不见光、食湿不食干。对待个别“宿枯”的翅子一定要做到坚决不下雌,开斗即放大斗,及时利用不冷口。
  总的来说,除了以上几点好翅子还应该做到色型相配、翅尖下扣、牙不求大求老等几点。另外如果一条翅子忽然步态松散名曰“漏气”,一定要立刻封盆。



油毛沙血

  油毛沙血是古谱中对蟋蟀高度概括的一句论述。在如今虫界干老细糯四字决已经广为流传,但是对油毛沙血的认识历来在高手间也有争论。
  通过实践和仔细观察我对这四个字有了新的认识。
  油毛沙血四个字描写的是蟋蟀四种不同的现象,前3种主要是针对材质来说的,下面我想谈谈对这四个字的看法。
  油毛沙血往往最有争议就是第一个“油”字,很多人认为油是不好的现象。但是这里的油指的并不是蟋蟀底版差缩身蒙油的油字。
  一、油
  有一次和王一亭先生(绰号 “鹰巴”)请教的时候谈到他最得意的一个蟋蟀,是一只乐陵的黄盲子。除了牙型特好以外最大特点就是全身有一层很明显的油蜡脂肪质感。此虫交口既胜为当年无敌。回忆我曾经出过的一条76路的将军也是浑身油蜡 .当时此虫在市场上20块没人要,看来很多朋友认为他是一个普通的老油皮。其实相同的例子还有不少,我试图对这种现象做出描述和解释:
  我曾经对几十个小秧子做过不同的环境实验在无水无食物的条件下,大多数成活的秧子都呈现出一种成虫的感觉即斗丝对比增加,全身在秧子的时候就呈现明显的蜡质,项皮上除了刚毛以外没有一丝腐毛整个项皮给人光的感觉。这种秧子在蜕变为成虫后个体几乎没有增大但是斗性 要比正常秧子暴虐的多。并且2天以后就全身出现熟透老油皮的感觉。特别是在锰金土环境中成长的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我把这种现象看做蟋蟀本能为了生存转化体内的能量使自己能够和极恶劣环境对抗的生存方式。在与恶劣环境对抗的同时造就了强大的体能和坚硬的骨骼。
  而这种油不同与缩身起油的现象是给人一种特别紧密特别润泽的感觉,就象一块好的白玉的脂光而不同与水面上漂浮的油污。这种油也有不同的程度,轻一点的似乎可以叫做滑色
  尤其是黄虫一定不能虫色干枯,必须苍劲润泽有烂的感觉。有这种体色的蟋蟀牙齿的硬度和 光泽都是惊人的。 要掌握这种油的感觉一定要做大量的比较。
  油其实就是紧密润泽的意思,是骨骼高度发育的特征。这种油在蟋蟀中万中无一,但是如果有幸遇到千万不要错过。
  二、毛
  古谱有言项上无毛不是将。其实毛远远不止要看项上,毛有腐毛刚毛之分而我们这里要谈的是至观重要的并且遍布蟋蟀全身的刚毛,腐毛白细而成片而刚毛粗长而松散。刚毛在蟋蟀秧子的时候尤其明显,他只有极少数成虫能保留若虫期的刚毛程度。
  在初学先生在一张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秧子遍布全身尤其是体侧的毛
  
  毛。在成虫中刚毛多见于项皮的上下边缘、蟋蟀的6足、还有关键的蟹脐部位。刚毛的发育情况和蟋蟀的骨骼成熟度以及耐力大小息息相关。刚毛可以代谢蟋蟀体内类似乳酸的让肌肉疲劳的物质,和蟋蟀体内的能量转换速度有关。在项皮上刚毛的状态造成了“活脖子”和“死脖子”之分。我们往往着眼与项皮上大片细毛的生长情况,而忽视了至观重要的刚毛。在一只大将蟋蟀的脖子上我们一定能够发现粗长逆生的刚毛。除了刚毛以外蟋蟀全身的感觉毛也能反应出他的生存环境。
  总的来说,油毛沙血中的毛就是要求全身刚毛粗长光亮,细毛卷曲细密尤其要逆生,这个方面可以重点观察蟋蟀的背侧部分。一只干老的蟋蟀不可能没有好的刚毛,一只细糯的蟋蟀不可能没有好的细毛。
  三、沙
  沙是外骨骼的延伸物是刚毛和皮质突起的结合也是骨骼材质的一个反应。
  有的蟋蟀声音也会起沙,不光是因为翅膀的角度关系,和翅膀材质音挫部位的2次发育是有关系的。如果用传统饲料早起沙声由于翅膀的变化和其他的部分如牙齿的骨骼成熟度不能同步不被看作好的现象。翅膀往往是应该最后成熟才是3秋大将。而使用现代饲料可以使蟋蟀大批起沙声,不过其中最好的仍然是不因饲料起变化的蟋蟀,因为他体内的骨骼成熟度和材料积累要远远高于普通蟋蟀。
  在身体上蟋蟀起沙的部位可以表现在脖子、头壳、牙齿、甚至翅膀。尤其是翅膀上蒙沙起璨的情况,这种蟋蟀都是典型的硬口硬壳虫。早秋要选择能够起沙的蟋蟀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不论是复色交融还是整皮一色都要求底色隐沉,有深度的感觉。
  2、选择:毛燥斯为美的青种蟋蟀,带一点融润感的深色蟋蟀和干老的淡色介与白和黄之间的蟋蟀。
  3、对斗丝的选择一定要隐沉入木三分,这种斗丝起沙尤其是起头沙的比例相当高。但掌握好出斗时机,在头沙增多的时候就可以出斗了。
  四、血
  血是不同与以上三种材质现象的状态。
  古谱曾经在提到白种蟋蟀论述到:“白宜有血色为上;血色者白色者精华宝色也。”其实血色不仅仅对于白种蟋蟀中对于任何一种达到一定高度的蟋蟀都很关键。比如黄种蟋蟀金红斗丝、黄中带赤、尤其是腿腕除浓如猩血 、项上火红蜂翅斑者一定是暴躁如雷元帅级的杀神。而紫虫和青虫都贵乎血色的映射流动,比如真紫。
  血色是一种活色,是大将蟋蟀体内一种特殊营养物质的外在反映,是会随着蟋蟀的健康状态不断变化的。
  有血必有光!
  油毛沙血的蟋蟀是很难看见的。古人总结这四个字,四种状态的时候是以虫王元帅的标准去要求和记录的。四字皆全的蟋蟀真是凤毛麟角!
  对这四个字的研究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去摸索总结,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论述上。



论材质

  蟋蟀的材质这个提法是我在不断探索中提出的新观点,是试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方法。
  一.型,色,和材质
  我试图简单化,我相信最简单的往往最实用。
  形态:就是结构力学,要求:最合理的就是最好的。
  颜色:1.反映品种遗传的显性特征 2.反映不同环境造成的不同材质
  材质:以上两者的综合反映,构筑蟋蟀全身材料的质地。包括骨骼,牙齿,肌肉等。
  一把宝剑的质地要比他的形状和品种重要的多。蟋蟀如剑。
  二.材质的表现
  从色密度和光密度我们可以去判断,一只上等材质的蟋蟀一定具备这两点。
  色密度和光密度:所谓底色,所谓色浓,厚。比如:粗布,绒布,丝绒,丝绸。不同的密度材质颜色光感的体现不一样。就好象不同硬度宝石的光泽。在翅膀上和牙齿上尤其明显。
  翅膀上:1.无膏药迹材质统一,给人融合细腻的感觉
  或者翅膀1/3材质与项皮同化,给人极其苍老的感觉
  
  特别好的翅膀往往反射逆色光,比如重色翅膀反射白光
  
  牙齿上:1.强烈的坚硬的光泽,统一致密的底色。2.和脸部腮部完全一致的颜色,散射光。真正硬的牙齿一定不会太大。干而密。
  三.全身
  1.笼罩全身的蜡质感,“油毛沙血,干老细糯”几乎都是谈的材质,刚柔并济。
  2.细小部位的完善。在爪花。龄们,下颌,蟹脐尤其明显。浓红色往往是特别好的特征。顶门的颜色很重要。
  材质是环境造成的,看懂材质可以让你买到一把宝剑,在你蟋蟀材质比对方高级的多的时候,可以忽视对方的品种和结构,因为你有绝对优势。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材质和对方相差不大,只能退而求后两点的优势,在品种的完善和结构的合理上超越对手,但材质的重要性是凌驾于这两点上的。
  蟋蟀中的虫王都具有:1.超强的材质2.强大的能量。
  如果通俗的说似乎可以是:1.嘴巴烫 2.底版超级
  由于材质的问题我也在不断摸索,有些不成熟的看法还不能公开,以免产生负面效果,但是我一定不断把产生的成果给大家汇报。
  最后我想说:当虫王在你面前出现的时候,除了运气你还应该具有对材质判断的能力。



择地相虫

  拜访了南北许多名家,得到了很多宝贵的教诲。其中有一点都被大家不约而同的作为相虫的高层次秘诀:择地相虫。
  而其中细分又可以分为:择土相虫、择地势相虫。
  前几天在向鲁虫大家柏良先生请教的时候谈到择地相虫的重要性。柏良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指出,择地相虫是和土质、温度、水体、植被、农民耕作习惯息息相关的。决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是建立在长期细心观察和产地名虫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的。柏良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与对山东各地产虫区域基本资料的积累。在这方面是有独到的心得的。他床前悬挂这一张山东省交通地图,其中在产虫的经纬度做了明确的记号。
  在地域方面:从河北沧州到乐陵、宁津、济南、泰安、长清、肥城、宁阳、曲阜、济宁、的地区几乎是在同一经度上而其中由于水体和土质的关系兖洲、济宁、临邑、的出将率要比其他地区低, 而且多是点状分布。横线临清、聊城、潍坊也同时有上述体现。
  柏良先生认为山东土质中以黑沙土的出将率最高,他列举了4个例子,乐陵张桥、宁津尤集、宁阳宫村以及济宁的一小块半月型地带。前三个产区的蟋蟀在历年已经有公认的战绩而且本地资源破坏严重。而近年济宁所出的将军多出在那一小块地带中。可见择地相虫的重要。在大水体附近的产地鲁虫往往颜色明净、头大牙大。但是整体结构松散,泛色较快、成熟较慢,报废率高,却往往是二道贩子青睐的对象。因为卖相好看容易迷惑人,玩家常常在这个方面用冤枉钱而得不到战绩的回报。在东平湖区域和靠近微山湖的济宁区域尤其明显。
  在植被方面鲁北地区棉花种植比率较高但是棉花产区的出将率却比其他地区低,因为当地老乡重视保护给予比较多的水和肥料,蟋蟀的生活环境太优越。而鲁南恰恰相反,农民种植棉花和桑蚕比例较小关注也较小反而能孕育大将的种子。在宁阳的著名产虫区崇化不同的两个村庄出产的蟋蟀品种完全不一样。其中的一个村庄出产南方著名的黑紫黑红钳就是因为你如果到这个村庄的老乡家里可以发现家家都种植着枣树并且后院都有不用化肥的自留地。
  另外,在每年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和人为因素下,择地相虫一定不能拘泥。
  最近两年笔者都在六月就下宁阳考察当地灌溉和植被情况由于近年农民生产水平的改善一些名虫产区大量使用除草剂和水浇地,当地品种即得不到锻炼又受到摧残。虽然土质不错但蟋蟀大小和出将率仍然每年下降。另外塑料大棚和地膜的广泛使用也对蟋蟀的战斗力产生巨大的影响,产生了一批不是秧子的秧子虫。
  以去年为例,由于降水量巨大和积温不足蟋蟀正常的蜕变周期被打乱。产生了急蜕和缓蜕两种现象。而前年气候非常干旱很多地方都产生了将军,如果按照前年的产地去收购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因为一些地方由于雨水的冲刷蟋蟀的干老度和底版大大下降。去年的大凶多出在地势高畅、植被单一的地方。
  其中急蜕往往体现为头大脑空、皮色清艳。腿上多顺毛、双尾短小、有头重脚轻,并且大腿潮筋明显的这种特征。因为这些蟋蟀在前几龄由于大雨延长了蜕皮时间而最后两龄又被短暂的高温催逼龄期减少了几天,造成了积累不够 徒有其表的现象。急蜕的蟋蟀前期多见。
  而缓蜕的蟋蟀是因为8月24日的产虫高峰连日大雨使原本蜕变的拉长及延后。一些底版较好的多在9月5日至中秋期间变为成虫,特别是其中的翅子由于环境干冷能够蜕变出来的长身翅子全是底版功率极大的好虫。而相反前期借着雨水湿度蜕出的翅子往往是底版湿嫩的看翅子。那么根据不同的气候选择不同的地势对出将率的高低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在沙地和白黏土出土的淡色蟋蟀如能身体批白沙必是早中秋战将,而在黑土和褐土中出土的深色的蟋蟀多习惯打洞战斗力较弱而黄黏土以及黑沙地是能孕育出大将的宝贵土质。不同的水源也会对蟋蟀产生影响,在姚村你常能看见满口黑牙的老乡。这是因为姚村的水质含氟超标很严重,而当地蟋蟀的牙齿硬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小花牙历年都有不错的战绩。总的来说择地相虫是对一个大环境和小环境的深刻认识,是需要处处留心和灵活运用的。



古谱解读

  现在有不少人坚决推翻古谱,一味打倒排斥,我很反对。对古代文献的记载,因该有两个重要方面:1.正确理解 2.结合实际
  有一次,双劲问我要如何到高手的阶段。我说关键在:基础。我建议他好好看古谱,因为古代最早的记载是从实际中来,古人落笔严谨,字句精辟。如此一个庞大宝贵的资料库里面含有的信息量非常巨大。我们其实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玩虫,只是我们常常注意自己,而不注意脚下而已。由于古谱涉及到的问题巨大,我只能举几个例子,当然由于我认识的浅薄,一定有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包涵:
  1.正确理解字和比喻
  要读懂古谱,手癣要明白古谱表达的真实含义。以“头大圆结绽”为例,早起写做“头大圆结抱”,再早写作“头大圆结BAO,草字头的那个植物种子的意思”3个字流传了音译,但是表达的意思并不完全一样。同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古人的比喻很多都是用身边的东西或是宝石矿物,那么我们必须对他比喻的对象也有个大概的了解。比如“青金”在古代是表示蓝色,可以描述颜色,也可以表书矿物,如青金石。这些比喻看来没什么用,但是对品类的正确判别在一定程度却有很大关系。
  2.解读
  比如“锄弯拄地长”一句,把牙齿形态描写的就非常形象,那就要了解锄弯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蟋蟀的形态无非就是结构力学,最合理最实用的,古人也经过长期的总结。对我们来说,古人那时候很幸福,因为他们的生态资源破坏的很少,在蟋蟀形态上的选择远比我们来的简单。他们可以站在蟋蟀形态过关的基础上,讨论品种和其他一些更关键的问题,那是由于那时候种群的高度完整性。现在我们很难有当时的自然条件优势。所以解读古人简单语句中的深刻含义,对我们是很有指导作用的。
  3.找到共性
  古人描写蟋蟀从实际中来,最早没有理论体系,完全按照实物描写记录。长期以来,他们都是特指加上归纳,其中有很多智慧的闪光。我们后人去`学习的时候,比较简便的方法是先找出其中的共性。无论南谱,北谱其实都是殊途同归的,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同样的意思。关键我们阅读的时候要处处留心,时时思考。
  4.发现运用
  古人很早就记载到“向阳者性劣多赤黄,背阴者性柔多青黑”(这个劣是劣马的劣,暴躁的意思)他们早就意识到环境对蟋蟀的重要性。我们学习了可以反向操作,从蟋蟀颜色去思考出土环境,可以对我们运用好手中的蟋蟀有很大帮助。类似的现象古人写的很多,许多蟋蟀饲养中的动态习惯都可以被我们拿来反向分析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的习惯,对我们的认识助力很大。比如早秋选择就可以运用了。
  5.推荐
  南方的明周本,北方的王孙经,南方的王孙经补遗和功虫录。北方的梦桂蟋蟀谱和功虫录。另有民国时期山东的秋虫志逸都是很好的古代文献,我个人觉得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
  这个文章写的比较松散,因为要说的太多反而觉得难说了。总的来说,希望大家重新重视,再次认知古谱,一定会收益良多的。读的透,想的深。



在秧子身上学到的

  我对秧子的观察和大多搞人育的先生不太一样,我比较致力于在秧子身上得到启发和印证,从而来解释一些在成虫中的现象的成因和发现一些规律, 帮助我更加好的认识成虫。
  秧子对我来说其实是一本很好的解释现象的教科书。我想谈一点学习到的东西和自己实验观察出的小经验和大家分享:
  1.动态
  一只好的秧子从小在群体生活中就和其他蟋蟀完全不同。他总是急停急走,频率节奏比一般蟋蟀明显的多,而且他具有与生具来的强烈的领地意识。甚至个别非常有侵略性。我不止一次观察到这样的蟋蟀主动的攻击甚至咬死比他大的个体,这证明了他从小强大的体能。而且他们的颜色总是与众不同,无一例外得成为队伍中的孤独者。这种习惯不是绝对不变的,如果不同龄期的体能变化下降了就可能改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凡是成虫继承了这种状态的蟋蟀,都是强者的种子。而比如搬运或者巡逻这类的特殊习惯,也是个别秧子从小养成的。
  2.特征
  我有一次拜访济南的张庭文先生。他告诉我,观察到在秧子身上的两个有趣的现象:
  一。
  背部肉身上斑点清晰的秧子常能变出整皮一色的蟋蟀。
  我很重视这个宝贵的资料,回来后做了大量观察发现:肉身背部两侧上的斑点要求清晰,一致,并且很重要的是绝对无晕散,越细越有立体感越好。更加重要的是必须绝对对称,这在现代全息理论和基因学上都是可以引证的:对称就是健康,就是完整。这样的秧子确实能变成颜色明显高级的蟋蟀,我于是一直很重视成虫身上的斑点状态,这一点指导我对早秋蟋蟀以后的变色趋势有一个大概选择。充分解释了“色从肉起”。
  二。斗丝间距形态在秧子身上总是越来越窄,所以成虫斗丝间距宽大是很罕见的。
  我一开始对张先生所说的这种现象很迷惑,后来通过观察发现确实是如此,而且是和秧子每次牙齿的变化密切联系的。我还发现,不同时期的营养对秧子斗丝的形象和颜色影响不小,有些营养过剩底版潮嫩的秧子在最后一龄斗丝已经边县为看上去很漂亮的花斗丝,很多都是很浮浅的麻头。通过这个现象,我早秋尽量避免选择这样的蟋蟀,也对我对斗丝的认识加深了一步。
  象张先生这样的做大量记录,并且看到特殊现象的例子还有不少,都对我对成虫的认识帮助很大,有些启发我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油毛沙血”,我特别想再次感谢他。
  3.环境
  我在前文中说过,我总是对秧子做不同的环境实验来看结果,目的是试图能在成虫中观察到个体生长环境的痕迹。我发现其中斗丝颜色是很能反映问题的一关。
  在一只成虫中,有两种颜色斗丝我很喜欢,因为这样的蟋蟀战绩很惊人。
  一种是看似黄斗丝,其实底色是本白的,而且斗丝表面无一例外用脂肪感。
  另一种是很隐沉的金红斗丝,本色也是黄色,红光是因为头皮的复合色。
  这两种颜色的斗丝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观察到一只体能比较好的青蟋蟀在白黏土环境里无水无食,经过几周变化,存活下来的一定是白斗丝往黄斗丝转化,由于环境的改变,转变是白底色上罩黄晕。而金红斗丝也是一样,由于环境转变,斗丝颜色复合了。这个似乎可以解释古代的“主路藏金”的现象。
  总之,环境对蟋蟀颜色的影响是巨大而关键的,复合色的斗丝要比单纯底色的斗丝的蟋蟀脾气暴躁的多。而且这样的斗丝还有一个必须的共性,这一点我会在以后专门写斗丝的文章里详细阐述。环境影响了蟋蟀的颜色,牙色,体能,动态以及最关键的材质!
  总之,在秧子身上能学到的东西实在很多,如果你愿意对现象的本质做一定程度的了解,那我很推荐你观察秧子,他一定能帮助你在蟋蟀研究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而回报也一定让你喜出望外。

  
  蟋蟀好比武功,12篇短文只不过是12件短兵,关键还是在使用的人。希望大家能各取所需。
  一切事物的追求过程重要的不是现象而是方法。
  如果能做到:
  格局广大,视野开阔。
  与时俱进,能破能立。
  取长补短,不拘一格。
  终会有登山览众的那一天。
  借此与大家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品级的蛐蛐对大腿有什么要求?
择土相虫、择地势相虫
选虫经验谈
蟋蟀底板观察法(家有万罐)
压箱底的宝献给选虫的朋友
蟋蟀分享:河南名虫黄金翅,一生8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