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琉璃厂书肆记--李文藻
老北京的书肆--   张善培

老北京的书肆最早始于辽代,那时除书肆里自己刊印外,还常常到南方北宋地区收购书籍,在苏轼之弟苏辙出使辽朝时,就曾在北京(辽时称南京)发现其兄苏轼的《眉山集》已通过书肆流传到北京地区,北宋当时虽有“书禁”之令,但也难禁住那时我国书籍的传销经营活动。到了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经营古旧书的书肆、书摊更加兴盛,那时的书肆集中于前门内的棋盘街、广内的报国寺和琉璃厂,这些书肆为吸引购书者,都将一些古旧书籍及期刊杂志在门前设摊,以供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墨客、莘莘学子便于浏览、挑选。

一些小书商贩则寻庙会周期设摊于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城隍庙等庙会形成书市,这也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书摊书市之时。由于当时的书肆书摊众多,像琉璃厂、隆福寺等地,逐渐已形成古旧图书的文化街,成为历代文化人和学子经常光顾搜寻选购古旧书刊和补充短缺之书籍之场所。乾隆年间,以大学士纪晓岚为首的编纂四库全书的人员,出于考证典故的需要,也常到琉璃厂搜集古籍,据传说那时纪晓岚买书“日费数十金”。清代著名诗人王渔洋更是浏览古旧书肆成癖。有些学者在府宅不易见到,则常可在书肆内找到进行畅谈。后来的李大钊、鲁迅、老舍、齐白石、刘半农等名人雅士,也是古旧书肆的常客。据《鲁迅日记》记述,鲁迅在北京生活的十多年中,他到琉璃厂竟去过四百八十多次,总计购买三千多册所需书籍。那时为数众多的大中学生每到课余和假日都纷纷来到古旧书店,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他们有的是为买书,有的则只是立足翻阅、摘章寻句,那时期没有群众可去的图书馆,书店成为不是图书馆的阅览读书之地。在明清至解放初老北京崇外东打磨厂里的“老二酉堂”、“宝文堂”等书局是有名的刊印经销古版书籍和印制普通百姓喜爱的《三字经》、《百家姓》及戏曲、鼓曲、小曲唱本的场所,其出版的唱本驰名京城内外深受平民百姓的青睐。笔者住在崇文门、青年时曾去过“老二酉堂”选书,听到过这些书局制版印刷的机器声,东打磨厂那时也是老北京的一条文化街,这里的众多书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并入琉璃厂的古旧书行业。三十年代后东安市场、西单商场也设有不少书店书摊,逐渐与琉璃厂隆福寺的书店成为老北京的四大淘书之地,很多人都在这些地儿淘买到自己想要的新旧书籍和期刊。

琉璃厂书肆记
李文藻
《南涧文集》卷上

     乾隆己丑【三十四年(1769)】五月二十三日,予以谒选至京师,寓百顺胡同。九月二十五日签选广东之恩平县,十月初三日引见,二十三日领凭,十一月初七日出京。此次居京师五月余,无甚应酬,又性不喜观剧,茶园酒馆,足迹未尝至,惟日借书抄之。暇则步入琉璃厂观书,虽所买不多,而书肆之不到者寡矣。出京后,逆旅长夜不能寐,乃追忆各肆之名号,及所市书之大略记之。
  琉璃厂,因琉璃瓦窑为名,东西可二里许。
  未入厂,东门路北一铺,曰声遥堂,皆残破不完之书。予从其中买数种,适有《广东新语》,或选恩平之兆也。
  入门为嵩□堂唐氏、名盛堂李氏,皆路北。又西为带草堂郑氏、同升阁李氏,皆路南。又西而路北者,有宗圣堂曾氏、圣经堂李氏、积秀堂曾氏;路南者,有二酉堂、文锦堂、文绘堂、宝田堂、京兆堂、荣锦堂、经腴堂,皆李氏,宏文堂郑氏、英华堂徐氏、文茂堂傅氏、聚星堂曾氏、瑞云堂周氏。其先后次第,忆或不真,而在南在北,则无误也。或曰二酉堂自前明即有之,谓之老二酉。而其略有旧书者,惟京兆、积秀二家,余皆新书,而其装潢,纸不佳而册薄。
  又西而南,转沙土园,北口路南,有文粹堂金氏,肆贾谢姓,苏州人,颇深于书。予所购抄本,如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芦浦笔记》、《尘史》、《寓简》、《乾坤清气》、《滏水集》、《吕敬夫诗集》、段氏《二妙集》、《礼学汇编》、《建炎复辟记》、《贡南湖集》、《月屋漫稿》、《王光庵集》、焦氏《经籍志》之属;刻本如《长安志》、《鸡肋集》、《胡云峰集》、《黄稼翁集》、《江湖长翁集》、《唐眉山集》之属,皆于此肆。又北转至正街,为文华堂徐氏,在路南。而桥东之肆尽此矣。
  桥居厂中间,北与窑相对。桥以东街狭,多参以卖眼镜、烟筒日用杂物者;桥以西街阔,书肆外,惟古董店,及卖法帖、裱字画、雕印章、包写书禀、刻板镌碑耳。近桥左右,则补牙、补唇、补眼,及售房中之药者。遇廷试进场之日,如试笔、卷帒、墨壶、镇纸、弓棚、叠褥备列焉。
  桥西卖书者才七家,先月楼李氏,在路南,多内板书。又西为宝名堂周氏,在路北,本卖仕籍,及律例、路程记,今年忽购得果亲王府书二千余套,列架而陈之,其书装潢精丽,俱钤图记。予于此得梁寅《元史略》、《揭文安集》、《读史方舆纪要》等书,皆抄本;《自警编》半部、温公《书仪》一部,皆宋椠本;又方望溪【方苞】所著书原稿,往往有之;又有抄本《册府元龟》,及明宪宗等实录。又西为瑞锦堂,亦周氏,在路南,亦多旧书。其地即老韦之旧肆,本名鉴古堂。八年前韦氏书甚多。又郃阳人董姓,同卖法帖其中。吾友赵六吉,精于法帖,亦来此。遂客没,其榇至今未归。又西为焕文堂,亦周氏。又西为五柳居陶氏,在路北,近来始开,而旧书甚多,与文粹堂皆每年购书于苏州,载船而来。五柳多璜川吴氏藏书,嘉定钱先生【钱大昕】云:“即吴企晋【吴泰来】舍人家物也。其诸弟析产,所得书遂不能守。”又西为延庆堂刘氏,在路北,其肆贾即老韦前开鉴古堂者也,近来不能购书于江南矣。
  夏间,从内城买书数十部,每部有楝亭曹印【曹寅】,其上又有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记,盖本曹氏而归于昌龄者。昌龄官至学士,楝亭之甥也。楝亭掌织造、盐政十余年,竭力以事铅椠;又交于朱竹垞【朱彝尊】,曝书亭之书,楝亭皆抄有副本。以予所见,如石刻铺叙宋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太平寰宇记》、《春秋经传阙疑》、《三朝北盟会编》、《后汉书年表》、《崇祯长编》诸书,皆抄本;魏鹤山【魏了翁】《毛诗要义》、《楼攻媿文集》诸书,皆宋椠本,余不可尽数。韦颇晓事,而好持高价。查编修莹、李检讨铎,日游其中。数年前,予房师纪晓岚先生【纪昀】买其书,亦费数千金。书肆中之晓事者,惟五柳之陶、文粹之谢,及韦也。韦,湖州人;陶、谢,皆苏州人。其余不著何许人者,皆江西金溪人也。
  正阳门东打磨厂,亦有书肆数家,尽金溪人卖新书者也。
  内城隆福诸寺,遇会期,多有卖书者,谓之赶庙。散帙满地,往往不全,而价低。朱少卿豫堂,日使子弟物色之,积数十年,蓄数十万卷,皆由不全而至于全。盖不全者,多是人家奴婢窃出之物。其全者固在,日日待之而自至矣。吾友周书昌,遇不全者,亦好买之。书昌尝见吴才老【吴棫】《韵补》,为他人买去,怏怏不快。老韦云:“邵子湘【邵长蘅】《韵略》,已尽采之。”书昌取视之,果然。老韦又尝劝书昌读魏鹤山《古今考》,以为宋人深于经学,无过鹤山,惜其罕行于世,世多不知采用。书昌亦心折其言。韦年七十余矣,面瘦如柴,竟日奔走朝绅之门。朝绅好书者,韦一见谂其好何等书,或经济,或辞章,或掌故,能各投所好得重值,而少减辄不肯售,人亦多恨之。
  予好书几与书昌同,不及书昌能读耳。朝食后,即至厂手翻,至晡,或典衣买之。而积秀堂有杨万里、洪盘洲二集抄本,索钱三十千,庋数日仍还之,而不能释于念也。
  延庆刘,项生大瘤,人呼之刘噶哒。
  又西为博古堂李氏,在路南。
  其西为厂西门,门外无鬻书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楼】李文藻万卷楼:首记琉璃厂肆,勤拓石刻摩崖(下)
书事丨长泽规矩也:三十年代北京旧书业及其它
李文藻:竹西书屋
李文藻万卷楼:首记琉璃厂肆,勤拓石刻摩崖(上)
藏书家李盛铎
(17)[转载]【绘画】来振环.北京胡同绘画作品赏析(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