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悲秋之鸣
蟋蟀是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题材,因为蟋蟀的鸣叫声具有悲凄忧怨的特色,所以在古代诗赋中,蟋蟀往往代表悲愁哀怨之情。
如唐代张随《蟋蟀鸣西堂赋》:“岁云秋矣,秋亦暮止。西堂寂听之时,蟋蟀寒吟之始。纷稍稍以惊节,洞喓喓以横耳。”诗人先写随着秋季的到来,蟋蟀开始鸣叫起来,到处充满它们连续不断的鸣声。紧接着就以蟋蟀的鸣声为由头,过渡到悲愁与感叹:“若夫八月在宇,三秋及门,清韵昼动,哀音夜繁。潘生感而增思,宋玉伤而断魂。”
潘生与宋玉感叹与悲伤的是什么呢?潘生是指晋潘岳,他的《秋声赋》极其有名。赋之序云:“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他发现自己已出现白发,产生了人生短暂的念头,于是借秋景以抒发感慨。他在赋中描绘了秋天的各种景物,诸如夜空的月光,庭树的黄叶,南飞的归雁,阶畔的蟋蟀等,以景寓情,感叹生命的短促,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情。
至于宋玉《九辩》中发出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被誉为“千古一叹”!宋玉和潘岳对秋的感伤,被人称为悲秋。后来在诗歌中,悲秋发展成为一类专门的题材,抒写秋天的景物给人带来的伤感之情。
秋天是岁将终的季节,此时万物凋零,自然界的不少小生命也行将结束。一草一木,一缕北风的吹拂,一阵秋虫的鸣叫,都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联想。
悲秋并不是单一的情绪,它很复杂,包含着多种因素。唐李子卿《听秋虫赋》:“轻扬飒而韵合,残溜泠而响聚。陇水咽而应然,峡猿啼而何取。由是知悲秋者自此生兴,感物者因兹为主。则有三年逐臣,千里远客,乡路何处,君门且隔。吟泽畔之风秋,卧江皋之烟夕。逆旅愁听,鸣蛩四壁;欲解寒衣,萧然泪滴。”你看,因秋而悲者不只是多情的诗人,放逐之臣会想起昔日的荣华富贵而倍感沮丧,孤守空床的思妇会想起飘泊远方的丈夫而更觉孤苦,失恋的男女会想起热恋的时节而愈益悲伤。
为什么鸟语花香使人精神愉快,而蟋蟀的鸣声却令人伤感呢?蟋蟀并没有感情,不懂喜怒哀乐,鸣叫是它的自然属性,并非有什么伤心事。每当夏去秋来,黄叶随着寒风落地,蟋蟀们的鸣声四起,总会引起多愁善感的人们的无限忧思。蟋蟀的这种感人力量,与之紧密相连的是季节秋天,也与蟋蟀的本身有一定关系。早秋的蟋蟀,叫声清澈嘹亮,能给人以美感。但到了晚秋,蟋蟀时断时续,略带颤音的鸣声,变得有气无力,给人如泣如诉的感觉,难免让人思绪万千。
故李子卿在赋中这样解释:“且虫声也无端,人之听也多绪。亦由心羁者多感激,志苦者易凄楚。” 现代心理学将之称为“移情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悲秋应是困苦时
秋日胜春朝
伤心不独为悲秋
霜降凛冬至,悲秋多伤怀
九辩.宋玉
丰富文体|第十二篇(下)《九辩(节选)》 卫东倾情朗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