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京白--萧乾(珍藏版)

五十年代为了听点儿纯粹的北京话,我常出前门去赶相声大会,还邀过叶圣陶老先生和老友严文井。现在除了说老段子,一般都用普通话了。虽然未免有点儿可惜,可我估摸着他们也是不得已。您想,现今北京城扩大了多少倍!两湖两广陕甘宁,真正的老北京早成“少数民族”啦。要是把话说纯了,多少人能听得懂?印成书还能加个注儿。台上演的,台下要是不懂,没人乐,那不就砸锅啦!所以我这篇小文也不能用纯京白写下去啦。我得花搭着来——“花搭”这个词儿,就会有人不懂。它跟“清一色”正相反:就是京白和普通话掺着来。

  京白最讲究分寸。前些日子从南方来了位愣小伙子来看我。忽然间他问我:“你几岁了?”我听了好不是滋味儿。一般人只瞅见怀里抱着的和手里拉着的娃娃才那么问呐。稍微大点儿,上中学的,就得问:“十几啦?”问成人则是“多大年纪”。有时中年人也问“贵庚”,问老年人“高寿”,可那是客套了,我赞成朴素点儿。

  北京话里,三十“来”岁跟三十“几”岁可不是一码事。三十“来”岁是指二十七八,快三十了。三十“几”岁就是三十出头了。就是夸起什么来,也有分寸。起码有三档。“挺”好和“顶”好发音近似,其实还差着一档。“挺”相当于文言的“颇”。褒语最低的一档是“不赖”,就是常说的“还可以”。代名词“我们”和“咱们”在用法上也有讲究。“咱们”一般包括对方;“我们”有时候不包括。“你们是上海人,我们是北京人,咱们都是中国人。”

  京白最大的特点是委婉。常听人抱怨如今的售货员说话生硬——可那总比待理不理强哪。从前,你只要往柜台前头一站,柜台里头的就会跑过来问:“您来点儿什么?”“哪件可您的心意?”看出你不想买,就打消顾虑说:“您随便儿看,买不买没关系。”

  委婉还表现在使用导语上。现在讲究直来直去,倒是省力气。可有时候猛孤丁来一句,会吓人一跳。导语就是在说正话之前,先来上半句话打个招呼。比方说,知道你想见一个人,可他走啦。开头先说,“您猜怎么着——”要是由闲话转入正题,先说声:“喂,说正格的——”就是希望你严肃对待他底下的话。

  委婉还表现在口气和角度上。现在骑车的要行人让路,不是按铃,就是硬闯,最客气的才说声“靠边儿”。我年轻时,最起码也得说声“借光”。会说话的,在“借光”之外,再加上句“溅身泥”。这就替行人着想了,怕脏了您的衣服。这种对行人的体贴往往比光喊一声“借光”来得有效。

  京白里有些词儿用得妙。现在夸朋友的女儿貌美,大概都说:“长得多漂亮啊!”京白可比那花哨。先来一声“哟”,表示惊讶,然后才说:“瞧您这闺女模样儿出落得多水灵啊!”相形之下,“长得”死板了点儿,“出落”就带有“发展中”的含义,以后还会更美;而“水灵”这个词除了静的形态(五官端正)之外,还包含着雅、娇、甜、嫩等等素质。

  名物词后边加“儿”字是京白最显著的特征,也是说得地道不地道的试金石。已故文学翻译家傅雷是语言大师。五十年代我经手过他的稿子,译文既严谨又流畅,连每个标点符号都经过周详的仔细斟酌,真是无懈可击。然而他有个特点:是上海人可偏偏喜欢用京白译书。有人说他的稿子不许人动一个字。我就在稿中“儿”字的用法上提过些意见,他都十分虚心地照改了。

  正像英语里冠词的用法,这“儿”字也有点儿捉摸不定。大体上说,“儿”字有“小”意,因而也往往带有爱昵之意。小孩加“儿”字,大人后头就不能加,除非是挖苦一个佯装成人老气横秋的后生,说:“呵,你成了个小大人儿啦。”反之,一切庞然大物都加不得“儿”字,比如学校,工厂,鼓楼或衙门。马路不加,可“走小道儿”、“转个弯儿”就加了。当然,小时候也听人管太阳叫过“老爷儿”。那是表示亲热,把它人格化了。问老人“您身子骨儿可硬朗啊”,就比“身体好啊”亲切委婉多了。

京白并不都是娓娓动听,北京人要骂起街来,也真不含糊。我小时,学校每年办冬赈之前,先派学生去左近一带贫民家里调查,然后,按贫穷程度发给不同级别的领物证。有一回我参加了调查工作,刚一进胡同,就看见显然在那巡风的小孩跑回家报告了,我们走进那家一看,哎呀,大冬天的,连床被子也没有,几口人全缩在炕角上,当然该给甲级喽。临出门,我多了个心眼儿,朝院子里的茅厕探了探头,喝,两把椅子上是高高一叠新棉被。于是,我们就要求女主人交出那甲级证,她先是甜言蜜语地苦苦哀求,后来看出不灵,系了红兜肚的女人就插腰横堵在门坎上,足足骂了我们一刻钟,而且一个字儿也不重,从三姑六婆一直骂到了动植物。
    《日出》写妓院的第三幕里,有个家伙骂了一句“我叫你养活孩子没屁眼儿”,骂得有多狠!
    可北京更讲究损人——就是骂人不带脏字。挨声骂,当时不好受,可要挨句损,能叫你恶心半年。有一年冬天,我雪后骑车走过东交民巷,因为路面滑,车一歪,差点儿把旁边一位骑车的仁兄碰倒,他斜着眼睛瞅了我一眼说:“嗨,别在这儿练车呀!”一句话就从根本上把我骑车的资格给否定了。还有一回因为有急事,我在行人道上跑,有人给了我一句:“干吗?奔丧那!”带出了恶毒的诅咒。买东西嫌价钱高,问少点儿成不成,卖主朝你白白眼说:“你留着花吧。”听了有多窝心!北京管这种好说损话的人叫三青子。
    近来市里那么不遗余力地提倡不要随地吐痰,可每天还看到有些人照样大口大口地吐。我就很想损上他一句:“喂,别在这儿大小便!” 

  本文节选自《萧乾文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畅谈京白----北京话

 北京人都为有自己的方言——北京话感到自豪。一般的方言都在当地流行,北京话可不然,它通行全国,哪个地方的人都能听得懂,而且还都学着说。把北京人说的北京话去掉京味儿,就成为了普通话。比方说,把“今儿个天儿不赖”改说成“今天天气不错”就成了普通话,可就是京味儿就没了。北京话从总的来说比其他方言更接近普通话,但是北京话不等于普通话,北京话是北京土话,和其他方言一样是一种方言。 
    北京话日常用语:      二把刀:技术不精。此语来源于厨役,担任最精细工作者,曰“头把刀”,次者曰“二把刀”。 
    仨瓜俩枣儿:不重视也。瓜、枣,皆为非贵重之物。 
    胡同串子:游手好闲之辈,整日里无聊,在胡同里溜达。现形容没有知识和文化的地痞流氓。 
    整个一……:简直就是个……。如:整个一二把刀!(简直就是个外行!——语速较快,含有被骗了而蔑视对方的意思)    磨洋工:此语来源于建筑工程的一道程序。旧式建筑讲究“磨砖对缝”,即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此工序称为“磨工”。1917年至1921年,美国在北京建协和医院,建筑质量要求高,中国人 称为“洋工”,参加建筑工程的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后人们用“磨洋工”代称磨蹭、怠工。    一亩三分地儿:自己所有权。此语由先农坛中皇上扶犁之地而来,该地为一亩三分,且为耕种之地。    肝儿颤:气愤到了极点的意思。   
  
    轻声和“儿化”。北京话有轻声,如“老实”、“西瓜”等,后面的字读轻声。普通话不儿化。如: 
北京话 普通话 
树叶儿 树叶 
小孩儿 小孩 
小刀儿 小刀 
花儿 花 
盆儿 盆 

    北京话与普通话在语汇方面的差异。如:   
北京话 普通话 
言语 说话 
溜达 散步  
消停 安静 
抠 吝啬 
耗子 老鼠 
没辙 没办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说北京话
浅谈北京话(上)
关于《中原音韵》地位与发展的一点臆测
方言中的“二”都不咋地
不懂北京话,真的很可怕!
标准普通话不是北京话 而是这个小城市的方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