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人为什么喜欢“斗虫”--雨山

     中秋刚过,喜欢斗蛐蛐儿的一些老北京人又要齐聚一堂斗虫儿了,这叫“老北京一乐,中秋斗草虫”。说起北京人斗蛐蛐,历史可就长了,可以追溯到明代,直到今天,斗蛐蛐儿仍然是北京的一种民俗文化,吸引了不少人参与。历史悠久宋朝就开始斗蛐蛐
花鸟鱼虫中,“虫”的种类很多,有蝈蝈、金钟儿、油葫芦、唧鸟、伏天儿等等,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蟋蟀。蟋蟀在北京叫蛐蛐儿。

  以前,北京盛产蛐蛐儿,出了四九城就有。虽然胡同里也经常有人卖蛐蛐儿,但北京人大多数不买,而是自己去逮。

  逮蛐蛐儿也是一乐,带上钎子罩子等工具,一走就是一天,在草丛中、砖瓦堆、庄稼地里,循着蛐蛐儿的叫声,轻手轻脚地走去,看准洞口,然后再逮,或探或挖或灌水。远远望去,看着那认真的样子,知道的是在逮蛐蛐儿,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找啥宝贝。

  
几百年前, 明朝 的北京人逮蛐蛐儿用的工具有“提竹筒、铜丝罩”。先捕,再挑,最后再看看斗得怎样,据老北京人说,以前在前门城根儿一带就有专门斗蟋蟀的地方。

  
但是,斗蟋蟀并非始自明朝,唐代家 庭就已经开始饲养蟋蟀。北宋末年顾逢在《负曝杂录》中提到:“斗蝨战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同时也记述了蟋蟀的体性、名色、养法、治法及产、捕、辨、才、斗等。
对于蟋蟀文化,一般认为始于唐,兴于宋,而明清两代则是斗蟋蟀的鼎盛时期。明朝中期以后,连皇帝也经常和宮女、太监一起伏地斗蟋蟀。
著书立说历代都为蟋蟀出书
有的人养蟋蟀不为斗,为了在冬天听个叫唤,而这就涉及到培育的方法。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过冬蟋蟀的养法:把土放在盆里,让蟋蟀把卵产在土中,放在暖炕上,经常洒点儿水,慢慢就长出来了。一个来月就能鸣叫,声音很小,入了春,反倒僵死了。有了人工养殖的方法,当寒冬降临,乡野一片寂静时,被养殖的小虫振翅高鸣,无疑给进入漫长冬季的人们带来几分大自然的享受。

  
然而与秋虫相比,冬虫身价倍增。清末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纪》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鸣虫和斗虫在不同季节的时价:“京师五月以后,则有聒聒儿沿街叫卖,每枚不过一二文……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卖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至十月,一枚不过数百文,取其鸣而已矣。蛐蛐儿之类,又有油葫芦。当秋令时,一文可买十余枚。至十月,则一枚可值数千文。”

  
正因斗蟋蟀有利可图,也就玩出了不少花样。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蝈蝈兴使楝子以铜渣和松香为膏点镜上,即振羽带铜音。出卖者以针插帽为标志。”将铜渣和松香涂于鸣虫的前翅,即所谓的“点药”术,现在仍在北方时兴。这种方法可使鸣声变得更为宽厚动听。
研究的人多,相关的书也就异常丰富,宋代贾似道著有《促织经》,明代袁宏道著有《促织志》,清代陈淏子著有《蟋蟀篇》、梦桂著有《蟋蟀谱》等等。这些书文笔精妙,至今看来,仍是妙趣横生。
察颜观色挑蟋蟀要“七看”
喜欢斗蛐者,都希望得到一只能称大王的蟋蟀,其标准是身挺、背宽、形长、头大、腿粗、尾全。经常逮蟋蟀的人能总结出好蟋蟀的规律,《促织经》上说,看蟋蟀的洞穴,就能了解蟋蟀的性情:“虫生于草土者,身软;砖石者,体刚;浅草瘠土者,性和;砖石、深坑及地阳向者,性劣。”

  
挑蟋蟀是有讲究的。据说“白露”开头之时,蟋蟀完成最后一次蜕壳,民间谓之“ 白露 三朝出将军”,就是说蟋蟀开始进入它一生的黄金时代。到了“寒露”,蟋蟀长得钳老腿粗,威武雄壮,鸣声激越,弹跳有力,极爱打斗。但“白露”以后的蟋蟀并不都是强虫。

  蟋蟀的品位决定于它的生存环境、种性、虫体质量:凡瓜棚、豆架下生存的蟋蟀,显得肥硕健美,但那是虫里的“纨绔子弟”,徒有其表,被比它小得多的强虫一攻,折翅掉腿。

  至于庭院、草丝、砖缝中幸存的蟋蟀,一般也是平庸之辈,只能在同伙里咬咬斗斗,上不了大台面。

  而荒野石坑、古庙瓦砾、人迹罕至之处生存的蟋蟀,经受风霜雨露,能产生体性刚烈的强虫。如果在捕捉它时发现其与蜈蚣、毒蛇住在同一地域,则谓之“蜈蚣蟋蟀”、“蛟龙蟋蟀”,是虫中极品。它们一般中等个儿,头如黑珠,银丝贯顶,黑脸银牙,银脚金翅,钳白如霜,一蹦两米,撞物有声,最是骁勇剽悍,此类蟋蟀方可获得将军虫头衔。

  图片源自:烧荒网

  好的蟋蟀一看,如在水上一样,神态好,腿有力,爪儿抱得紧,有时小的蟋蟀也能打败大的蟋蟀。蟋蟀的好坏从体形上看:“首项肥,腿胫长,背身阔”,这是上品,不如这些就下一等,如果相反,就再下一等。看颜色知好斗的程度:“青为上,黄次之,赤次之,黑又次之,白为下。”这是按颜色辨别,也有特殊,如麻头、青项金翅、金丝额等也为上品。

  所以经常斗蛐蛐的玩家,在挑选蟋蟀的时候会用“ 七看”的方法,也就是 看头、看头色、看斗丝、看眼、看须、看脸、看牙,以此来评判蟋蟀的好坏。 能鸣善斗的蟋蟀既是帝王将相的赏玩之物,也是平民百姓的娱乐方式。到了今天,养蟋斗蟋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仍然吸引了不少爱好者。

  您家都是怎么玩虫的呢,

  快在下面跟我们显摆显摆呗!

  文字来源:北京晚报官网—北晚新视觉网所有
改编:雨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的秋天,就是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
爱斗蛐蛐的皇帝朱瞻基
乡野小秋虫,竟有大妙用
中秋节老北京的“斗虫会”
“天价”蛐蛐的秘密
昆虫记:蟋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