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出租车简史,还有小公共的事儿?

你一定记得,九十年代初,北京满大街跑的黄“面的”吧?就是那种1块钱1公里的黄色小面包。你一定也记得,那几年,要远远分清1.2元的夏利和1.6元的富康,必须看清天线的位置。你一定还清晰地记得,曾经有一个风雪之夜,有一个的哥把你送到家,车里暖暖的,你心里也暖暖的……今天,就让小旧儿(ID:BJTmachine)跟您聊聊和北京出租车有关的故事——

打“面的”。

“面的”之前的出租车啥样?

50年代的出租车都是一些“老爷车”,“华沙”、“胜利”牌最多,最高级的汽车是苏联产的“吉姆”和“吉斯”。

你猜上世纪50年代北京能有多少辆民用出租汽车?小旧儿(ID:BJTmachine)告诉您——

78辆。您想想,偌大的北京城只有这几辆车,和现在动辄以万辆计的出租车相比,可以想象那会儿打车是件多难的事儿。

这么少的车没法儿扫街转悠,要不打车真成大海捞针了不是。所以,打车得用这招儿:打电话向附近的站点要,报上姓名和地址,然后等上个18分钟左右,出租就来了。或者直接跑到站点去要车,调度员给你现场调。

首都汽车公司出租站。

叫辆车这么不容易,好不容易坐上了,怎么个收费法儿呢?

在城市交通地图上画出小方格,每格路段的实际长度约0.8-0.9公里,基价为四格收费1元,超过一格,加收0.25元。真真是“网格化”收费啊!

为什么用这种怪异的方式收钱呢?原来是没办法的办法:那会儿,已经有了里程表,但由于机件残缺,有的不能使用,有的不准确,因此出租汽车收费采取按段计价,按网格收费的方法。

更有趣的是,1956年公私合营以前,私人出租汽车行的主要服务项目之一是结婚租车,租价为每次8元,另加彩钱4元。按当时的物价换算,这个价码可够高的。在上世纪50年代,一个孩子拿着10元去商店购物,马上就会被售货员押送回家,因为小孩子能拥有10元大钞,基本都是偷家里大人的,10元相当于家里一个月的生活费了。看出来了吧?结婚想嘚瑟一下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跟“面的”抢活的“贵族”出租

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大街上有了各种牌子的出租车(拉达、达契亚等等),主要是外地人和海外人士租车。1985年,有个出租汽车公司一气儿进口了30辆“皇冠”、10辆“蓝鸟”,最让人瞠目的是还进口了300余辆日本右方向盘的二手车。

开惯了左舵再突然开右舵的,那感觉一定很酸爽!

“皇冠”是当时北京比较好的出租车了,有空调,座儿舒服,就连开皇冠的司机也是穿衬衫打领带的,所以当时大家都把皇冠叫做“出租汽车里的贵族”。

可是北京出租车的总体状况是:新车数量少,不好维修,购置价格昂贵,而那些进口二手车的车况又较差,到了1987年,很多车趴窝了。于是乎,咱们国货小强“面的”终于等到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1992年的小品《“面的”与“皇冠”》,带着幽默说出了各自的辛酸无奈,堪称经典。

冯巩:你们皇冠在机场一等就是一宿,难怪人们都说:“一旦开上了皇冠,就等于分上了房子”。

牛振华:面的好啊,面的视野开阔,前边没鼻子,看什么都特痛快!就是别赶上撞车~

这小品的作者是谁?对,就是他——冯小刚。那一年的冯导还没有拍出贺岁片,但从这小品里,你一定能发现后来《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的那种语言风格~

“面的”上路

……你们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下去,你们依然成群结队、壮着胆子,走街串巷,信念坚定地堵塞着交通,人们都亲切地称你们是“蝗虫” —— 小品《”面的“与”皇冠“》

1992年,北京开始对出租汽车实行颜色标准化管理,“黄色”成为出租车的标准颜色。

一开始还有人担心,“微面”替代进口轿车,会不会丢了北京人的“体面”。但是横竖一比较,“微面”的优点实在是太多了:便宜,十公里才十块钱;能装,居家过日子的买个大件儿不愁拉不到家去,车膛儿大着呢,富富有余;省事儿,哪儿哪儿都是维修的,修起来那是相当方便。

于是,到了1993年,就有了人们脑仁儿里至今都挥之不去的几万辆黄色“面的”穿梭往来的景象,虽然被称为“蝗虫”,但这确实是“面的”的黄金时代。

“面的”有很多品牌和型号,由于长相雷同,大家很难分辨。小旧儿找了几个,大家看齐不齐:“柳州五菱”110G、“昌河”CH—110X、“长安”、“大发”TJ110、“吉林”110型。

“面的”仿似突然一下就出现在了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中,老几辈儿人几十年如一日“自行车+公共汽车”的出行方式也因为它而改变。

有里儿有面儿的北京人为啥会追捧这种不起眼的“面的”呢?小旧儿(ID:BJTmachine)问了一些老北京——

@食堂王婶:“还是它的价格低呗!10元跑10公里,还能拉货,没有比这更实惠的了。‘面的’满城窜的年代,跑半拉北京城也就二三十块钱。”

@退休“的哥”钱大爷:“它能‘钻’呀!不是我吹,只要能并排走过俩胖子,我们就敢往里扎。

@老街坊赵叔:“‘面的’司机服务周到呀,和他们侃大山曾经是北京一景,上到天文地理、下到黎民百姓,全程京味儿解说。遇到外地游客还能客串一下临时导游。”

@退休“的哥”钱大爷:“那会儿经常调侃我们——推车的技术比开车的技术好;修车的技术比驾驶的技术丰富。”

“面的”便宜,生意好。

说完了它的好,再说说不好的,比如,有的“面的”司机挑活儿,见人多了不拉。不知道你使过小编这招儿不?和几个同学约着出去玩儿,每次打车都得派一个同学站在街边招手,其他人躲得远远的,看到打着了才一窝蜂挤上车……

永远差一位的小公共

“1块钱1位”

“差一个人就走啦”

“后面有大座”……

记得上学那会儿,小公共横七竖八地堵在学校门口,车上的售票员一手扒住车门,身体探出车外,见到人就高声吆喝这几句“广告词”。

坐过小公共的人都知道,小公共的司机和售票员干活随着性子来,一会儿一变,这会儿买卖不好了“1块钱1位”,下一会儿人多了立马涨到2块3块;不怕超载,有多少人都往里塞;要是等半天坐不了几个人,能狠心把已经坐上车的乘客轰下来(小编就吃过这亏)……

你看这位小公共售票员,光着个大膀子就来拉客了。

在北京,小公共是1984年开始运营的。因为比大公共汽车方便舒服,又比打车便宜好多,成了好多北京市民的出行选择。

到了1995年,小公共的年客运量达到了惊人的2亿人次。

但是,许多小公共光顾着挣钱了,座位脏乱也不收拾,更甚的是,有时一颠簸,车里的零件就应声掉落,小旧儿就亲眼见过临时座椅突然掉下来砸伤乘客的事。

小公共的“乱”在北京是出了名的:开车没个准点、甩客、野蛮驾驶、严重超载、尾气超标、售票员素质低等成为反映最多的问题。

小公共抢占大公共的线路,严重堵塞了交通。

后来,经过整顿,小公共的秩序好点儿有限,最后几趟线路在2007年前后关停。

红夏利的夏天

《“面的”与“皇冠”》里,冯巩对牛振华说:坐你皇冠她心疼,坐面的她跌份,他们文艺圈都这毛病,她(倪萍)等内夏利呢~

那么后来,黄面的是什么时候被红夏利、红富康取代的呢?

“面的”在运营了五六年之后,已经破烂不堪,特别是有些“面的”司机为了能多拉东西,拆掉了车里的一排座椅,导致乘客多时只能坐马扎儿,这种危险的“改车”行为在当时可不是个别现象。

因为种种原因,“面的”不再是人们出行的最爱,辉煌时代一去不返。1998年12月29日,在首钢第二炼钢厂,1.4万辆“面的”被回炉销毁,到1999年国庆前,其余“面的”全部被销毁。仿佛一夜之间,“面的”时代就这么彻底结束了。

等待销毁的“面的”在首钢排成长龙。

1998年北京再次调整出租汽车租价,以促进出租汽车车型向高档次转变,1.2元一公里的两厢夏利由于性价比高受到北京乘客的认可,从此,北京满街都是拉活儿的红夏利了。

但是,运营不久的夏利就暴露出了缺陷,汽车排量小,一到炎炎夏日,司机不敢开空调,因为开了空调,不仅凉风不咋地,而且车也跑不动了。为此,夏利座椅上经常铺上竹子凉席,为乘客增加些许凉意。

再后来,富康、捷达又成了出租车的主力。由于它们的价格比夏利稍高,人们在打车时就有了选择的余地,去近一点儿的地方就打舒适一点儿的富康、捷达,路远一点儿,就选择一辆更实惠的夏利。

到了2005年,北京出租车又迎来一次大规模更新,以橙黄为基色,配以蓝白绿等辅色点缀的“索纳塔”、“伊兰特”、“桑塔纳3000”、“爱丽舍”出现在了北京街头,这时的北京出租汽车一扫过去“老、脏、差”的形象,成了有里儿有面儿的出行工具。如今北京出租车的基本格局也就是那个时候奠定的。

时至今日,北京已经形成了公共电汽车、出租汽车和地铁、城市铁路并存的公共交通体系。但是小旧儿相信,在很多北京人心里,“面的”、小公共、夏利这些曾让人爱恨交织的出行工具,还会在人们的记忆中继续行驶……

参考材料:《当代北京公共交通史话》

来源:微信公众号 旧闻挖掘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
出租车业:不能不算的三笔帐
细思极恐!和别人谈童年见到哪些车,会暴露你的年龄?
北京人的“黄虫”,您还记得吗?
四十年四十个第一: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
北京出租车司机全球最逗!绝对的经典 - 网络猎奇 - 商务娱乐 |老板论坛|收藏社区……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