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老规矩--刘一达 李滨声 (已分节收藏)

-- 简介 --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规矩自然少不了。很多规矩已经随着时代的更迭而逐渐消失了,但有一些规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了规矩。现在大家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什么决定细节呢?其实就是规矩。


作者刘一达当过多年的晚报记者,写作了大量的京味儿小说及散文,作品风趣幽默,贴近生活。很多作品,如《人虫儿》《胡同根儿》《百年德性》,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有很大影响。


本书插图为李滨声先生所绘。李滨声是中国漫画最高奖项“金猴奖”得主,被誉为“讽刺漫画”的开先河者。李滨声还是著名的北京民俗专家,他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不少老北京的民俗,比如守岁、踩岁、送财神等。他的画不但展现了老百姓的风俗,还有许多今天难得一见的老北京生活场景。李先生的插图与本书的文字内容相得益彰。


目录

【起居篇】

——家庭起居和日常生活的一些规矩


1 请安(藏)

2 问起儿(藏)

3 敬听(藏)

4 亲为

5 长者先幼者后

6 恭立

7 勿倚门(藏)

8 忌私语(藏)

9 衣帽归位(藏)

10 坐如钟(藏)

11 站如松

12 卧如弓

13 拘面儿(藏)

14 恭立

15 视勿移

16 眉眼高低

起居篇
 门风
 家教
 接安
 倒“夜壶”
 早起一杯茶
 有大有小
 长者发话才能坐
 上桌
 吃饭不能吧唧嘴
 吃饭别舔盘子碗儿
 饭桌上忌说“晦气”话
 不能踩门槛儿
 忌跟人说“坎儿年”
 衣帽归位
 坐有坐相儿
 不“跷”二郎腿
 走道儿不能东张西望
 不能勾肩搭背
 笔管儿条直
 躺着别枕被摞儿
 拘面儿
 说话要对脸儿
 知道眉高眼低
 不传闲话
 回好儿
 不能还空碗
 送一不能还一
 不能跟邻居借刀剪
 借人家东西赶紧还
 别挡着外人数落孩子
 疼“老疙瘩”
 劝“和儿”男不劝女

【出行篇】

——出门在外待人接物的一些规矩


17 出必言

18 返必面

19 正衣冠

20 见人打招呼

21宾主有序

22 握手的眼神

23 揖让

24 道别

25 有里有面儿(藏)

26 道劳驾

27 笑颜

28 打听道儿

29 坐有坐相

30 勿声喧

31当着矬人不说短话

32 色不媚

33 忌轻诺

34 别揭人短儿

35 笑不露齿

36 手帕的作用



【会客篇】

——在家待客和出门造访的一些规矩


37邀请与提拉(藏)

38 请帖

39 使声儿(藏)

40 叩门(藏)

41 家里没人不进门(藏)

42 见面礼(藏)

43 客情(藏)

44 敬茶(藏)

45 主宾座次(藏)

46 孩子不上桌(藏)

47 忌讳插言断话(藏)

48 听话听音儿(藏)

49 饭口儿留客(藏)

50 客走主安



【交际篇】

——与人交往和社交场合的一些规矩


51 外场

52 圆场

53 三节两寿

54 进趋退迟

55 长者坐才能坐

56 席面儿安位

57 布菜

58 敬酒

59 用筷子八忌

60 忌提前离席

61 账怎么结

62 送礼的忌讳

63 礼单


【称呼篇】

——平时叫人和打招呼的一些规矩


64 碰头好儿

65 对谁忌呼其名

66 敬称您和你

67 谦称

68 他和怹

69 屋里的

70 俗称

71 师傅

72 老师

73 同志

74 爷

75 大号与外号

76 大哥大姐

77 称呼别犯忌


别当着外人数落孩子


数落是老北京土话,带有教训和训斥的意思,但这种训斥不是说两句就完了,而是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数”,是数数儿的“数”。老北京的孩子,就怕挨大人的数落,不但心里起腻,烦得慌,而且耳朵也跟着受罪。


老北京人“护犊子”,孩子有了错儿,当老家儿的(父母)怎么数落,都觉得是应该的,但别人不能插嘴。自己的孩子,绝对不能让别人数落。如果,外人当着孩子的父母数落孩子,等于是在寒碜人,不给孩子父母面子。相反,也如是。


按北京的老规矩,当老家儿的,绝对不能当着外人,数落自己的孩子,即便孩子有天大的错儿,也要回家再说,不能在外人面前动嘴说,更不能动手打。


为什么有这规矩?一是北京人讲究脸面,面子大于一切。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是非常丢面子的事儿。孩子在外面犯了错儿,老北京人常说:“你让我这张脸往哪搁呀?”


二是因为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好赖,直接反映门风,所以他有错儿,等于当父母的也有错儿。所以,您数落他,等于也在数落自己。


三是给孩子留面子。当家长的要护自己的孩子,不能伤了他的自尊。当着外人数落自己的孩子,让他丢人现眼,对他今后的成长和做人,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老规矩还是蛮人性化的。





外场说话不能大嗓门儿


外场,是北京土话,一般来说,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公共场合。二是指除了自己家以外的活动,包括您出门上班,到朋友家串门儿等等。


老北京人好面子,平时自己在家,只要老人不在身边,折跟头打滚儿,怎么闹腾都行,但出门就不一样了,再猴儿了吧唧的人,到了外场,在生人面前,也得板着(约束)自己。这就叫内外有别。


老北京的外场规矩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条是说话不能大嗓门儿。老北京人说话嗓门比较高。


当然,不光是北京人,其他地方的人平时说话的嗓门儿也不低。早年间,笔者到四川采访,听当地人聊天扯着嗓子,说的是方言,语速又很快,我一句也听不懂,以为俩人在打架,过去相劝,结果闹了笑话。敢情人家在那儿说事儿呢。


在老北京人看来,男人说话要慢条斯理,不急不缓,有板有眼;女人说话要柔声细语,平心静气,和缓轻慢。这些都是有教养,有文化,有品位的说话方式。也是大人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要养成的说话习惯。


笔者是在北京的胡同长大的,小时候常听老人们念叨:嗓门越高,教养越低。当然,这也不完全正确,赶上耳沉(听力不好)的人,说话自然嗓门儿高。一位老中医曾经告诉我:血压高的人,说话大嗓门儿。当然,这都是特例。


老人们话在不在理另说,但是他却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大庭广众说话,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嗓门儿。因为说话大嗓门儿不招人待见。


为什么按北京的老规矩,外场说话不能大嗓门儿?用现在的话说,主要是为减少噪音。要知道噪音也是污染。当然,最主要的是,您要尊重他人。


平时人们在机场、在火车站、在剧场、在电影院、在地铁上、在公交车上等等地方,经常会看到有些人亮着大嗓门儿,旁若无人地在高声说笑,甚至引起别人的侧目而不悟。这都是缺少教养,不懂规矩表现。


别忘了,您在说话的时候,身边还有别的人。您不管不顾,亮着大嗓门儿,该高声儿,高声儿,该大笑,大笑,只图自己痛快了,别人的耳朵受得了吗?如果都这样,那不是成蛤蟆坑了?


您也许在影视或画片里看到过,古代的县衙门的大堂两边,挂着几个大木牌,其中有一块,上头写着“肃静”。古代的大官,出行的时候,轿子前边也有衙役,举着牌子开道。那牌子里,必有一块写着“肃静”。写着“肃静”,是因为这些外场本来不肃静。由此可见,古人说话也有爱亮大嗓门儿的习惯。


这个习惯是必须要改的。虽然,跟随地吐痰一样,改起来很难,但是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的教养程度的提高,自然会认识到,外场大嗓门儿说话不文明。




李滨声 绘图


选文出自《北京老规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家庭的老规矩——您教过孩子这些吗?
说说 老一辈留下来的规矩与礼仪
北京老规矩——早起一杯花茶!
北京人的规矩“要有外面儿”
中国老规矩,应该懂的规矩
郭德纲:老规矩今天还要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