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房山游记--李书华

房山遊記
李書華


  民囯十九年(1930年)十月下旬,余與徐森玉、徐旭生、顧頡剛、馬隅卿、魏建功、莊尚嚴、常維鈞諸先生,同游上方山、雲水洞、西域寺、石經山。十月廿五日由平動身,廿八日回平。此四日中,於遊覽時,同人均各隨處搜集許多材料。本擬將此行所獲,分別整理,纂成一書,其後各以人事牽掣,卒未果行。今年春隅卿逝世,同游諸人,偶一聚談,輒相與感嘆。五年以來,久思重遊,以無相當時間,而未得如願。今年秋適有數日暇,乃與楊克強、白經天、汪申伯三先生約定同遊。克強因急须到周口店發掘,不及久待,已先行矣,但與余約定在周口店相見。余與經天、申伯,於十月三十一日,由平出發,至十一月五日乃返。此六日中,計由北平而周口店;由周口店而西域寺、而石經山;由西域寺而上方山,而雲水洞;再由上方山,經琉璃河返平。行程所經,頗有足紀,成此一篇,聊供後之來遊者作一參考焉。

第一日 二十四年十月三十一日
  由北平經盧溝橋、良鄉、房山,至周口店,參觀化石採掘,晚宿地質調查所辦事處。
二十四年(1935年)十月三十一日晨,天陰,先期由義和汽車行僱小汽車一輛,由北平起,送至周口店,車資囯幣二十五元;余與經天、申伯,同乘此車出發。晨八時二十五分,過西便門;八時五十五分,抵盧溝橋,在橋旁略停,並參觀橋之建築。橋長約三百米,其下為永定河,水自北而南,故橋即東西橫亘其上。按此橋為金章宗明昌初建,橋東有康熙八年盧溝橋紀事碑;及乾隆時之“盧溝曉月”碑,碑陰鐫有清高宗詩。橋西有康熙御筆詩碑;及乾隆五十一年御筆重葺盧溝橋碑。橋之兩端,各樹華表,而橋之石欄末端,又各有石象一,作鼻頂石欄狀。
  九時二十五分,由盧溝橋動身,十時始分抵良鄉縣城之中山東門。余等即下車,步行進城,略事瀏覽。城中街道,頗爲潔淨。行至南街最熱鬧處而返。旋在東街路南小學校大門前撮一影,此校大門之上,尚懸有舊時“小學堂”匾一方。余等仍由原路出中山東門,登汽車繞城至南門外,於十時三十五分,離良鄉向房山縣城而進。
  由北平至良鄉之汽車路,為土馬路,雖不甚平坦,但仍具馬路形狀。由良鄉赴房山,過良鄉縣城不遠時,乃並此土馬路而無之。凡汽車即在大車道上行走,更為不便。加以車夫因不識路之故,進而復退者數次,故遲至十一時五十分始達房山縣城東門。余等入城稍事觀光,行至城之中心,乃覺有熱鬧氣象。旋至北大街北海居進午餐。(按北平與房山閒,有北平永通汽車行(北平煤市街南口路西六十四號)長途汽車每日開行:每晨六時半由平開房山,每日正午十二時由房山開回北平。票價每人國幣一元三毛。房山汽車站,即在北海居之北。)午餐畢,已一半時,余等乃離房山向周口店前進;並由北海居舖掌代覓一本地人,隨車引路。距房山縣城不遠,經過一沙灘,車輪陷入細沙中,不能前進。余等乃下車,改由數人推車越沙而過,始再登車繼續前進;過周口村,至下午二時半,始到周口店。南行越過鐵道至龍骨山,地質調查所辦事處在焉。余等在辦事處稍息,少頃楊克強、卞美年、賈蘭坡諸先生亦由上方山回抵辦事處。旋由楊、卞、賈三先生導引至洞穴層採掘處,參觀一週;並承克強將採掘工作情形,詳為講解,余等深覺獲益匪淺也。
  周口店位於北平西南約五十五個千米(公里),在西山山腳,為平漢線琉璃河支綫之終點。其地高度(海拔)83米(公尺),(北平高度43米)原為一小村莊,自光緒二十五年平漢支路築成後,始漸次發達。周口店附近有黑白兩种工業,一位煤窯,一為石灰窯。周口店低山山坡,從遠處遙望,凡呈白色者即為石灰窯之所在。周口店附近煤窯,全用土法開採。其西北長溝峪煤量豐富,有高綫鐵路通長溝峪,長三十餘里。此外周口店尚有一家專事開採石灰石,以之供給北平市修理馬路之用者。地質調查所採掘化石之處則在龍骨山,因所掘出之化石,俗名“龍骨”,而山亦因以名也。按龍骨山在周口店之西北約半里許,此山最高點,高出海面(海拔)約170米。(見地質專報乙種第五號及第七號楊鍾建裴文中論文)
  人類究竟如何發生,發源地在何處,雖經許多學者之研討,但迄未能得有確論;周口店洞穴層之採掘,對于事實上之貢獻,迄今已居初人研究中最重要之地位。周口店所得動物化石之豐富,猿人頭骨,齒牙之完備,粗製石器之衆多,皆遠在地質時代,約略可比之爪哇猿人,及英國辟爾當曙人之上。(見地質專報乙種第五號翁文灝序)按周口店龍骨化石,為民國七年瑞典人安特生最初發現;民國十年安氏又與師丹斯基谷蘭偕同至該地,因本地人見告得知在距車站不遠之地,有更多之化石堆積。師氏採得化石多件,曾在瑞典研究,發現二形似猿人之牙。自民囯十六年起,採掘事由地質調查所擔任,李捷、步林、步達生、楊鍾健、德日進、裴文中、卞美年陸續擔任研究及實地採掘。計民國十六年曾發見極完備之左下臼牙,由其性質上,步達生得以確定此種猿人為一新屬,名之曰“中國猿人”;生於五十萬年前至一百萬年之間。民國十七年,發現一年輕人之下顎,及一成年人之下顎。十八年裴文中在猿人地點發現完美之頭骨。十九年,又發現一頭骨。二十年,裴、卞兩君在鴿子堂中,發現大批石器及用火遺跡。二十一年,亦發現石器多件及其他重要標本。二十二年,由山頂洞之開掘發現舊石器時代後期人類遺骸遺物及遺跡。(見地質專報乙種第五號第七號楊鍾健、裴文中論文)今地質調查所諸人,在此仍繼續進行採掘。據克強相告:周口店已得之猿人頭骨牙齒等件,分屬于廿四個猿人。其中男女各十二;老幼亦各十二;亦云巧矣。按中國猿人,實為科學中最重要之發現,周口店之採掘堪稱世界科學中一件大事,故附記之。
  晚飯後即宿於地質調查所辦事處。

第二日 十一月一日
由周口店至西域寺,宿。
  本定今晨赴上方山,明日遊雲水洞,後日往西域寺。但今晨天陰有雨,未能成行;至午仍未放晴。若在周口店再住一夜,未免白費時間;若冒雨赴上方山,恐山路有水難行,不能連夜上山,勢必在山腳下之接待庵住宿一夜,亦覺不便。於是申伯提議,先到西域寺,因由周口店至西域寺之路較平坦也。余與經天頗然其說,遂僱驢四頭,經天、申伯與余各乘一驢,其一則載運行李。午飯後,二時,冒雨動身,楊、卞兩先生亦同乘驢,則轉道赴琉璃河,搭火車回平也。當出發時,經天騎驢在前,氣宇昂然,大有鵬飛萬里之勢。申伯騎驢居中,載行李之驢,在申伯後,余騎則在最後。驢夫四人,一為六旬老翁,兩人爲十五六嵗童子,惟余之驢夫,為一中年人耳。途中與驢夫閒談,乃知此四人均未到過西域寺,僅老驢夫曾至石門一次而已。雨中遊山,別有樂趣,此中風味,亦惟吾輩遊者可知,非筆墨所能盡達也。時河北久旱,兩月未雨,致秋麥未能播種,今者得雨雖遲,究於農事有益,故余等衣帽雖濕,亦所甘心。
  路徑周口店車站,南行越一小嶺,過樓子水村,南至瓦井村。按民國十六年新刊房山縣志云:“村有古井,仿佛以甕去其底,自井下蟬聯而上,接至井口,村以此得名。元至元十年,魏必復撰重修天開寺碑文,有“瓦井闍黎”之名,知其由來遠矣”云云,則瓦井村之所以名可釋矣。
  出瓦井村經周各莊而至皇后臺,按房山縣志天開村南龍王廟碑考之,知此為隋妃避暑之臺。隋書煬帝紀,大業七年,四月庚午,帝至涿郡臨朔宮。八年正月辛巳,大軍集於涿郡。九年幸遼東,七月癸卯班師,九月庚辰至宋郡,斯時蕭皇后隨駕年餘云云,據此則后之避暑,當在此時矣。
  再前進,為北甘池、西甘池,西行至出山廟。復前行,則山路漸崎嶇不平,且天色已昏,而雨復大,驢夫聲言,謂不識由何路可達西域寺。此時四顧無人,無法問路,因告知老驢夫,姑先引至石門村,再定辦法。比至村邊,適有一鄉人,因聞驢蹄聲,出門相視,余等於黑暗中在驢背上,請其引路至西域寺。彼初未允,余等允從優贈以酒資為酬勞,彼方肯帶路。此時雨益大,路益難行,驢夫因路濕滑倒而復起者再,余等祇可在驢背上,任驢自由前進,上一坡又下一坡。斯際夜色更濃,無法逼視,故此段道路之危險與平坦,此時亦無從而知矣。
  過下莊村,入樹林,過小橋,橋下流水聲甚急,蓋山洪順流而下也。此橋直對西域寺大門,既至寺門前,先令引路人及驢夫叩門,門内有人應聲詢以來自何處,並問姓名,索名片方始開門延入,時已晚七時半矣。由周口店至西域寺,約二十五公里之譜,因天雨路滑,驢行甚緩,至費五小時半之久,亦良苦矣。入室後方脫去濕衣,未幾寺僧進炭火盆,稍覺溫暖,余等略進晚饍即睡。

第三日 十一月二日
遊西域寺及石經山,晚宿西域寺
  晨七時半起床,天尚微雨,進早餐畢,候至晨十時雨始稍停,遂遊寺内各部,及南北兩塔,下午遊石經山。
  西域寺一名西峪寺,又名雲居寺,與北平直綫距離為六十五公里,距平漢路琉璃河車站二十八公里,距涿州三十一公里。寺前小溪環流,寺後高山拱抱,樹木甚多,風景絕佳,當歐戰時,西域寺為拘留一部份德國人及奧匈國人之所。
  北齊南嶽慧思大師,每慮東土藏教有毀滅之時,遂發大宏願,刻石經,藏諸岩壑中,以度人劫。其徒靜琬法師,秉承其囑,𨯳石刻經。自隋大業迄唐貞觀五年,大涅槃經成。相傳是夜山為三吼,生香樹三十餘株,六月水漲,為浮大木千統,至山下構雲居寺。(見帝京景物略)所云三吼生香樹,浮大木云云,自屬齊東野人之語。考靜琬為隋幽州智泉寺僧,(智泉寺在今北平宣武門外法源寺旁,建于東魏元象元年)乃石經山及西域寺之創辦人。按刻經風氣,北齊時頗盛。例如山西太原西風峪,有北齊時所刻石經(華嚴經),河南武安縣鼓山北響堂山,有北齊唐邕刻經願文及所刻華嚴、法華、維摩詰諸經,均極着名。靜琬雖秉師命而刻經,然亦不免受時代潮流之影響而起也。靜琬本發願造十二部石經,但所成就者僅大涅槃經而已,未幾即卒,時唐貞觀十三年也。其徒道公、儀公、暹公、法公,相繼造經。其後唐明皇開元十八年,金仙公主曾奏上賞經四千餘卷,為石經本。(見房山縣志)後此則有劉濟以俸錢刻造大般若經,以唐憲宗元和四年功就。(見日下舊聞所載劉濟涿鹿山石經堂記)(按大般若經大約劉濟時僅刻一部分,至遼時始全部完成,見後。)自唐宋以降,未聞續造,至遼聖宗太平七年,涿州牧韓紹芳遊石經山,取出經碑,驗明對數,奏聞聖宗,乃命可元大師續鐫。其後興宗、道宗各賜金續造,所刻之經,亦貯之石室内。至遼道宗大安九、十兩年間,有僧名通理者,又造小碑4080片。其徒善銳,於寺西南隅,穿地為穴,將道宗所造大碑180片,通理所造小碑4080片,皆藏於此穴,上築臺建塔刻文以標石經之所在。(見日下舊聞及日下舊聞考)
  西域寺初為靜琬所造,唐金仙公主復修之,迨明洪武及正統時,又屢加重修。寺身坐西向東,而略偏於北,地址極爲宏大,正門外高度(即海拔)為130米,正門上題有“西域雲居禪林”額,門前左右有石獅各一,正門内為天王殿,正中祀彌勒佛一尊,左右為四大金剛。正門之北有大車門一座,寺中人出入均由此門。余等昨夕亦由此門入也。
  天王殿後為毗盧殿,殿前有寬大之院落,左為鼓樓,右為鐘樓,中有牌樓三間。牌樓後左右各豎旗杆一根,又各有白皮松一株,偏北修竹滿畦,青翠可愛。正中為毗盧殿,殿前右邊稍南,有康熙三十七年範陽郡白帶山雲居寺溟波和尚碑,碑文中多白話。殿前右邊稍北,有康熙三十七年範陽白帶山雲居寺碑。
  毗盧殿後循左或右行登石階,入門為第二院。此院落不甚寬大。院中有巨龍石雕一尊,銅香爐一盞,正面為大雄寶殿,内塑佛像極精細。
  大雄寶殿後又登石階,至第三寬大院落。正面為藥師殿。院中有丁香樹,左右各有康熙時石碑一座。殿内祀藥王菩薩八尊,及藥師將官十二尊,塑像甚工,寺僧謂此寺中塑像藝術,可稱全國之冠,非虛語也。
  過藥師殿,殿後亦有石階,登石階前行為第四院,院中為彌陀殿。彌陀殿之南有一小院,中有祖師殿,奉本寺中各代和尚之名位。
  彌陀殿後為第五層院,正中為大悲殿,左有戒壇,右有藏經閣。院中有咸豐元年涿州知州郭寳勳撰並書之碑。
  西域寺中路有五大院落,殿凡六層。每院均較其前一院之海拔為高,寺正門外高度為130米,大悲殿之高度則為143米。至各院落之旁,每多跨院,未及一一往遊。
  南北兩塔,在第三層院落之中,南北峙立。南塔,亦名壓經塔,遼天祚帝天慶七年建(西歷1117年)。塔建于方形地基上,塔座為八角形,在蓮花座上之一層有四門及四假窗戶,再上為瓦頂十一層。塔基上有石幢三:一在東北角。一在北面,幢上刻佛像。一在西北角,上為七層,係遼幢,最完整,高約五米,幢上刻有遼天祚帝天慶八年五月十七日建之大遼涿州鹿山雲居寺續祕藏石經塔記,記中述刻經之始末甚詳。
  北塔亦稱舍利塔,或名羅漢塔,塔形甚奇特。塔建於方形地基上,下層五級為方角形,再上三層,帶角無簷,再上為圓球形,再上為圓錐形,最高一層則為塔頂矣。按北塔為唐時所建。塔上雖未刻有修建年月,惟方形地基之四角小石塔,均有年代可攷,由此可以推知北塔本身之年代。又因此頂小石塔之位置,更可推知小石塔年代或在北塔建築之後,或與北塔同時建築也。
  四小石塔為石製,均呈方形,内空,高約丈許。每塔各有一門,門内壁上有造像。每小石塔上均有石刻,此種石刻對于塔之建築年代,為極有價值之文獻。現時小石塔之造像及諸石刻,與夫塔之全身,均極完整。
東南角小石塔之西面,刻有唐睿宗太極元年四月知州歷陽丞王利貞文。
西南角小石塔之東面,刻有“大唐雲居寺石浮圖銘”,此銘乃太原王大悅撰,唐玄宗開元十五年仲春所建。
西北角小石塔之東面,刻有上騎都尉甯思道所書(石浮房記),乃唐睿宗景雲二年四月八日建。
東北角小石塔之東面,刻有“大唐易州新安府折衛李公石浮圖之銘”,為易州前遂城縣書助教梁高望書,乃開元十年四月建。
按此四小石塔,建築年代最早者為景雲二年,(西歷711年)最晚者為開元十五年,(西歷727年)北塔本身建築年代,當在此期以前也。
北塔之前,有乾隆十一年大石碑一座。
  西域寺附近西北山上,又有一塔,俗呼老虎塔,在寺前遙望可見也。余兩次來遊,均未登山一觀,引為憾事。據法人普意雅(Bouillard)著《北京及其附近》書中西域寺一章所稱,謂此塔亦為唐塔,以其下部之大塼,與北塔相同,則此兩塔必為同時之物云。
  遊西域寺及南北兩塔畢,時已下午一時半矣,乃急回寺用飯。食畢,余等三人往遊石經山。石經山又名小西天,本名白帶山,亦曰𢘿題山,因藏石經之故,名之石經山。山下東西兩峪,原有東峪寺與西峪寺,東峪寺已毀,遺址猶存。
  下午二時半,余等步行出西域寺,過石橋,向東北而行,至石經山之南面登山。山路廻環尚易行,旋行至山之東面施茶亭舊址,高度為310米,尚存有明神宗萬曆時之“石經寺施茶碑”,又一為明熹宗天啓時“小西天施茶亭新建石記”。由此向西復折而北行,多條石作階,計登石級約八十。又向北登一百級,至平坦處,乃見第一、第二兩石洞,内藏石刻佛經。石經板乃層層相叠,石門固封,門上部以石為窗,石經板進窗而置者,遊人從窗隙内可窺見。從此繼續北行,再登五十級,進一門,此處為看守石經山之僧人所居,高度370米。時已下午三時有半,僧人早烹茶相候。余等少坐,即往觀雷音洞。
  由僧人居處向南,登石級向西南行,在長而狹之平臺後,為第三石洞,洞中滿藏石經,洞門固封,其形狀與前兩洞相似。在此洞之左方,有重要石碑二座,其稍北者為清信女宋小兒金剛經碑,碑頭上鐫有造像三。其稍南者,為袁氏金剛經碑。以上兩碑,高約1·70米,碑之四面皆刻經文,為武則天時代之物。再向南行,至第四石洞,洞中亦藏石經,洞門亦固封。門上有“寳藏”二字,為董其昌所書。
  順平臺再向南行,至第五石洞,即雷音洞,俗呼千佛殿。此為本山中最大石洞;蓋就天然之形勢,而稍加以人力之製造而成者。遊人可入洞,洞為不規則之長方形,上幔覆,寬約十米,深亦如之。洞之中間,高約2·70米,洞之四壁皆嵌以石刻佛經,石塊有大有小,共一四五塊,大約皆唐時物。洞中有石柱四,皆鐫佛像,故有千佛石柱之稱,柱皆八角形,其高與洞等。四柱之中,二柱上各刻佛像二七二尊,又二柱各刻佛像二五六尊,此四柱共刻1056尊,為隋唐時所作。
  再向南行,第六洞與第七洞在焉。此兩石洞亦皆滿貯石經。兩洞之間在石壁内有唐玄奘法師像一尊。再向南則為天然石壁,迎面而立,遊人至此止步矣。乃由原路回,至僧人居所,向北行,至第八九兩石洞,内亦藏石經,門亦固封與前洞相同。在此兩洞之前,有八角亭一座,乃前清末年所建。
由僧人住室過曝經臺,可登至山頂,山頂上有一小塔,名山頂塔,亦唐代之物,與西域寺北塔四角小石塔相似,余前遊山時,曾至此詳瞻,今因時間太促,未能重觀。下午四時三刻,余等由山上動身,順原路下山,回西域寺。
  石經山各石洞,均在山之東面,坐西朝東。石洞左近,古柏甚多,枝幹蒼老,極爲奇特,除石洞附近外,則無樹木也。
  西域寺門前稍北,河之對方,有唐時碑一座,余等由石經山回寺時,曾往觀之。此為“唐故建大德道行之碑”,乃唐懿宗咸通八年所立,碑之下段為土所掩,上段亦多剝落,其文字多不能識矣。
回西域寺時已五時三刻,少息,用晚膳。
  石經山及西域寺南塔下所有石經板之數目,經名,及其所刻年代,自是一極有趣味之問題。但各書著錄,每多不同,頗難得一正確之結論。玆就日下舊聞及日下舊聞考中所記者,為之統計如下:
(甲)石經山共碑2875塊,(一)據遼趙遵仁碑略所載:遼太平七年韓紹芳驗名對數時所得者:(1)正法念經一部全七十卷,計碑:210塊,(2)大涅槃經一部全四十卷,計碑:120塊;(3)大華嚴經一部全八十卷,計碑:240塊;(4)大般若經五百二十卷,計碑:1560塊;(二)雷音洞妙法蓮花等經,計碑:145塊;(三)遼聖宗、興宗、道宗三朝,自聖宗太平七年至道宗清寧三年,可元等所續鐫者:(1)大般若經八十卷(至是大般若經全)計碑240塊;(2)大寳積經一部全一百二十卷(至是四大部成)計碑360塊;(乙)西域寺南塔下共碑4260塊,(一)遼道宗賜金所刻大碑180塊;(二)通理所刻小碑4080塊;(甲)(乙)兩項共計碑7135塊。關於各碑所刻年代,可分爲兩個時期如下:(子)隋唐時期,自隋大業至唐元和四年(西歷605年至809年)(一)靜琬及其幾代門徒所刻2130塊;(二)雷音洞中之石經145塊。(丑)遼時期,自遼聖宗太平七年,至道宗大安十年。(西歷1027年至1094年)(一)遼聖宗、興宗、道宗三朝,至道宗清寧三年所刻600塊,(二)遼道宗賜金所刻大碑(約在清寧三年以後)180塊,(三)遼道宗大安九年,通理所刻小碑4080塊。總之石經山及西域寺南塔下所有石經板共計7135塊。至於所藏帙數據沙門志才涿州鹿山雲居寺續祕藏石經塔記(見日下舊聞)所載,謂:石經山七石洞内共計187帙,通理造經44帙。又關于所藏石經字數,據王正燕山雲居寺碑(見日下舊聞)所載:九洞内有經四百二十萬言。想為揣測之辭,非實事調查所得也。
是晚晚膳後,八時半即睡。

第四日 十一月三日
由西域寺至上方山,晚宿兜率寺
  晨七時半起,天晴,用早餐後往遊香樹庵。出西域寺大門,順河向北行,約四百米至香樹庵。此庵亦為坐西朝東者,庵前有老槐一株,門額題“古刹香樹庵”,殿前有康熙十一年“重修石經山香樹庵碑”一座。庵規模甚小,無可記述者,遊至此遂返西域寺。據寺僧與余等談,西域寺在北平之下院有三:(一)東城大佛寺,(二)阜外北驢市口慈明寺,(三)南橫街官菜園上街南口觀音院。
餘論
  調查與研究:昔人關於上方山、雲水洞、西域寺、石經山之記述,不乏佳篇,但寫景者多,寫實者少。法人普意雅所著法文《北京及其附近》一書中之石經山、西域寺、上方山、雲水洞各章,(1924年北京法文日報出版)與日本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出版之東方學報内房山雲居寺研究,(1935年3月出版)則均有較詳之記述。故余深望吾國學者,對於前人記述,加以整理及考訂,同時對於現存之實物,注意實地調查與研究。余意時局稍定,宜將石經山洞内之石刻佛經,由洞中取出,拓出數份,以供研究。再將洞門用洋灰鐡筋從新修理,藉資保存。此事應由學術機關與中央及地方有關係機關,合組一委員會主持之。蓋此种石刻,于中國文化極有關係,非僅徒以古物為寳也。
本文承顧頡剛先生校閲,張江裁先生整理稿件,李至廣先生繪製地圖,夏緯英先生代訂紅葉植物名稱,又所附照片除余撮製者外,承常惠先生贈數張,並以誌謝。

北京上方山涿州白带山各游记
高鹤年

  民三甲寅春,抵北京,旧地重游。寓砖塔胡同关帝庙青一上人处。青老云:近来学者,朝则信而行,暮则懈而止,如是行道,安能有成?世人不知无常老病,不与人期。石火电光,刹那变灭,光阴迅速,转息即是来生。泉路茫茫,三途易堕,竟不赶紧修持。可叹已极。
  三月初六日,往上方山,正阳门外乘车,四十里琉璃河下车,十五里上方山。房山县属,孤山口五里中院村,五里接待庵。当家引导上山,五里峪口,风景极佳。云梯庵,左有飞瀑挂壁。至兜率寺,住持遍如师谈及山中道风衰落,不胜感慨。
  初七日二师同往云水洞,洞边有庵。用火把引进,洞门甚小,入内复大。洞中有百零八景,天下奇观也。有卧虎山、芍药花儿山、枣儿栗子山、菊花山、石鼓、石钟、石观音菩萨坐莲台、石塔、十八罗汉像、八仙过海像。第三重关,翻身入内,空穴极大。上看半阴半晴,八宝莲池等景,种种奇观。内有小洞,深不可测,阴气难受,即出洞,饭毕回寺。
  初八日,下午往华严洞,即开山华严祖师。唐宋时高人最多,今住一僧,名一山。师谈及世态无常,若在梦中,利薮名场,埋没俊杰,爱河苦海,丧尽英雄。谁能学铁汉炼金钢,看破虚花梦一场。一师道念坚固,戒律精严,老道友也。
  初九日,往一斗泉,住羽师二人。经旱龙潭游吕祖阁,天井有翠柏一株,围近丈许,高插云表。昔日住此月馀,今阒无人矣。古有七十二庵,今𡉏塌大半,皆无人住。山中柏树满谷,上列奇峰,若飞若走,必须微细观看,方见其妙。
  廿四日,下山,仍出孤山口,沿麓南行,十八里西域寺,涿州属。云居禅林,四面山场,周约二十馀里,形同象王驮宝,气象伟大,古柏夹道,苍翠无际。进天王殿,两大白皮松,外有翠竹香柏等,再上为毗卢殿、大雄殿、枯木堂、般若堂、药师殿、弥陀殿、五观堂、念佛堂、大悲坛、藏经阁、说法台、旃檀殿。有赖公爷护法像,中有黄金条树,蟠成坐椅,御碑亭左右,亦有树根蟠椅。院后上行里许,开山琬师塔院,里许水头,有泉不大,汹汹涌出,故名曰水头村。
  廿六早,寺前过河,五里上山,小西天,经古接待庵,荒地一片,有明碑数块。再上有水井,响声淙淙,幽入云表。祖师殿有二石洞,洞内大藏经石板满洞,洞门石窗隔断,可见不可入。又上静室三间,在家道人居。西去石洞二处,亦是藏经石板,并有董其昌书宝藏二字。左有石刻金钢经,右有大洞,洞中供菩萨像。四石柱,每柱八面刻千佛像。四壁石刻法华经板,西有唐僧洞,再西又有二石洞,洞中藏有经板,上有古大殿基,今则瓦石茂草而已。殿后有石窟,据云深不可测,每有好事者下去不复返云云。右有九层石浮屠,上有功德僧惠权幽州府智等字迹,大半模糊矣,西南有字曰云居石经,傍有石碑一块,不见一字,不知何代建立。山顶石浮屠后,有大唐开元十八年,金仙某主,为奏圣上,赐大唐新旧译经四千馀卷,充幽州府范阳县为石经本。下有碑一块,字亦不明,后有游人诗。元和四年,是后补刻。洞前古碑林立,考自隋静琬禅师,创刊石经,至元至正时,有高丽僧名慧月,朝五台,来游。见板块萧条,经文残缺,坚志发愿,募缘续刊。明憨山梦游集。云,隋大业中,幽州智泉寺,沙门净琬尊者,恐三灾坏劫,虑大法湮没,欲令佛种不断,乃创刻石藏经板,封于涿州之西白带山。山有七洞,洞洞皆满。由大业至唐贞观十三年,愿未满而化。门人导公继焉,后仪公、暹公、法公继焉,而经亦未完。历唐及宋,代不乏人。至有元至正间,高丽沙门慧月,尚未卒业,其事具载云居各碑。按自石晋割燕云十六州归契丹,此地迄未入宋之版图,故另有碑记云。契丹圣宗,留心释典,乃委瑜伽大师可玄,补刊释经。迨及兴宗重熙间,续镌大般若经。自圣宗太平七年,至兴宗清宁三年,大宝积经告成云云,足见古之法师,卫道之心,历久不磨。传至今日,为文化中最堪宝贵者。
  廿九日午后下山,原路经东塔院,立于群山之中,万松之间,院上五塔雄伟气壮,院外众塔林立。
  十一日,由青龙桥直上压经塔七级浮图,上书辽幽州府天庆七年,穿地为穴,道宗皇帝,刊经板八十馀块,通理法师刻四千馀小板,藏入其中。由寺一匝而东,适实然师瑞慈上人迎来,同往舍利塔。四角四小石塔,乃大唐太极元年、景云二年,又开元十五年。又东园内有元至元二年碑,山门西大碑字迹不明,复入方丈院、千佛殿,有铜佛千尊,各处复游,昔日与妙师来游,未及祥考,今则了然矣。
  记有作缀故此日未著某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MUST“黑衣宰相”姚广孝:隐居房山、葬在房山……这位北京城规划者为何这么青睐房山?
房山县名胜古迹简介
北京赏红叶最好的地方在这 十大”最美步道”你去过几个
金涛:40多年前的一次旅游与一本书
夷陵评论||名家名作:杨世灿《山海经》秘境第十七《大荒北经》连载(七)​
北京秋天的好去处 可不止香山!这次我们去房山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