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中医药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骆诗文)
      编者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市场司司长、健康中国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骆诗文同志,长期从事中医药领域的科研、生产和管理监督工作,尤其是对于振兴中医药产业常年奔走于祖国各地开展调研,形成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著作,《对中医药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一文是他在2008年完成的又一成果,特授权本刊连续刊载,供关心中医药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学习、参考,并欢迎展开讨论。
       一、历史沿革
  中医中药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史书就有黄帝和歧伯有关中医中药的对话,还有炎帝尝百草,一日中七十余毒的记载。中医中药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的医疗保健主要就依赖中医中药。在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有中医师29万余人,而当时西医仅9万人,中医和西医的比例是3.2:1。中药在1957年以前基本上全是野生,到1957年由于中医中药的发展,不少品种的野生药材已经严重短缺,根据陈云副总理的指示,才开始进行人工种植。同时,周恩来总理对中药的使用同意了“先饮片,后成药;先治疗,后滋补;先国内,后国外”的“三先三后”供应原则,以确保广大中医处方药的供应。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已能人工种植的药材约占常用中药材品种的1/3,其供应量占中药材总供应量的2/3,而野生药材品种占2/3,供应量占1/3。中药材中的主要大宗品种黄连、大黄、丹皮、茯苓、白术、白芍、木香、田七、人参、鹿茸、麦冬、当归、川芎、甘草、枳壳、银花、枝子、板蓝根、生地、山药、郁金、菊花、杜仲、黄柏、厚朴、党参、黄芪、半夏、地龙、土鳖、全虫、鳖甲、蜈蚣、玄参、牛膝、泽泻、柴胡、黄芩、附子、猪芩、佛手、陈皮、青皮、鸡骨草、薄荷、桔梗、红花、续断、独活、勾藤、使君子、玉竹、首乌、香橼、天麻、白芷、花粉、葛根、吴萸、天冬、紫苑、远志、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60余种主要依靠人工培植提供商品。对于一些长期依靠进口的药材砂仁、豆蔻、草果、益智仁、西红花、苏木、槟榔、海马、巴戟、千年健、丁香、西青果、诃子、玉桂、藤黄、檀香、沉香、安息香等约40余种进行了引种试种,不少品种获得成功并能提供商品,为国家节约了不少外汇。这些品种的种子都是胡志明主席在六十年代初赠送给我国的。我们安排在海南、雷州半岛、广西钦州、玉林、云南西双版纳、瑞丽等热带、亚热带区域进行种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体制改革,这些集体办的药材种植场基本上都解体了,分给农民的南药大部分被砍伐或淘汰。现在要发展连种子也找不到了,因为越南等国已禁止这些药材种苗出口。
  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中医中药主要还是作为一个福利事业来对待,很少讲经济效益,讲经济效益的主要是中药的出口。据统计,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中药出口年创汇5-7亿美元,而中药进口每年约4-6千万美元,出口大于进口十倍左右。对国内讲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发展与现状
  中成药的发展从文革中贯彻“六.二六”指示,大搞赤脚医生运动,提倡一根针,一把草开始。现在的不少中药厂都是从当时的医院制剂室开始,规模发展大了就被当地政府纳入工业企业管理,升格为药厂,向当地财政纳税上缴利润。由于当时规模小,只供本院和本地使用,因此产量有限,据统计到1978年全国中成药产值仅7到8个亿,直到1981年,全国中成药产值才突破10亿元,达到10.8亿。其中突破1亿元的仅有吉林、广东、广西三个省区,北京同仁堂当时年产值才5000多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有关部门和人士提出中药既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具有两重性。特别是在198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改革的精神,把中药明确为农副产品全部开放经营、计划管理只留麝香、甘草、杜仲、厚朴等四种后,各省、市、区药材公司先后由行业管理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中药的经济性质才突显出来。根据1995年的统计,全国把中药列入当地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的省、市、区达22个。“要发财,倒药材”、“经济要增长 就要办药厂”形成一股风。在1982年开展的全国中药厂整顿时,中药厂不到300家,而在2005年统计时,仅通过GMP改造的中药厂就达到1328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公布的资料),而未达到GMP的中药厂比通过的还多,据国家中医药局掌握的情况,全国中药厂在3000家以上。现在到底有多少家中药厂,谁也弄不清楚,因为主管GMP改造的部门至今未对外披露这方面完整和确切的信息。没有通过GMP认证的厂按规定不能再生产药品,但有的仍在生产,有的承担委托加工,有的生产中间体出口。生产中间体出口,严重破坏了现有野生药材资源,支持了国外中成药和保健品的发展,造成了我国中成药出口连年递减。据统计,从改革开放到2002年止,全国中成药的产值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增长,2002年达到近900亿人民币,利润率为10.56%,比当年的化学药5.6%高出近一倍。据测算,2002年中药类产值近1500亿元,其中中成药约900亿元,中药保健品300多亿元,中药材200多亿元,中药饮片30多亿元,其中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的利润率在25-30%左右,因此,发展中药生产对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支持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据统计测算,全国享受西部优惠政策的地区所产中药材占全国总药材量的61%左右,而且这些地区产的药材绝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没有被污染、而且疗效好,普遍被外商看好。如四川都江堰的川芎、江油的附子、阿坝州的虫草、贝母、羌活、丹参、陕西宁强的天麻、附子、甘肃甘南的纹党、萸肉、党参、岷县的当归、礼泉县的大黄等都是国内外需要的畅销产品,而这些地区都是今年512大地震的重灾区,若对这些地区产的药材生产进行重点扶持,有一个负责任的机构管理,有懂行的人员予以指导,投资药材生产3-5年后药材收入将比投入增收2-3倍(因药材生产有一个生长周期,不同于粮食当年种当年能收)。
二、发展与现状
  中成药的发展从文革中贯彻“六.二六”指示,大搞赤脚医生运动,提倡一根针,一把草开始。现在的不少中药厂都是从当时的医院制剂室开始,规模发展大了就被当地政府纳入工业企业管理,升格为药厂,向当地财政纳税上缴利润。由于当时规模小,只供本院和本地使用,因此产量有限,据统计到1978年全国中成药产值仅7到8个亿,直到1981年,全国中成药产值才突破10亿元,达到10.8亿。其中突破1亿元的仅有吉林、广东、广西三个省区,北京同仁堂当时年产值才5000多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有关部门和人士提出中药既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具有两重性。特别是在198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改革的精神,把中药明确为农副产品全部开放经营、计划管理只留麝香、甘草、杜仲、厚朴等四种后,各省、市、区药材公司先后由行业管理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中药的经济性质才突显出来。根据1995年的统计,全国把中药列入当地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的省、市、区达22个。“要发财,倒药材”、“经济要增长 就要办药厂”形成一股风。在1982年开展的全国中药厂整顿时,中药厂不到300家,而在2005年统计时,仅通过GMP改造的中药厂就达到1328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公布的资料),而未达到GMP的中药厂比通过的还多,据国家中医药局掌握的情况,全国中药厂在3000家以上。现在到底有多少家中药厂,谁也弄不清楚,因为主管GMP改造的部门至今未对外披露这方面完整和确切的信息。没有通过GMP认证的厂按规定不能再生产药品,但有的仍在生产,有的承担委托加工,有的生产中间体出口。生产中间体出口,严重破坏了现有野生药材资源,支持了国外中成药和保健品的发展,造成了我国中成药出口连年递减。据统计,从改革开放到2002年止,全国中成药的产值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增长,2002年达到近900亿人民币,利润率为10.56%,比当年的化学药5.6%高出近一倍。据测算,2002年中药类产值近1500亿元,其中中成药约900亿元,中药保健品300多亿元,中药材200多亿元,中药饮片30多亿元,其中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的利润率在25-30%左右,因此,发展中药生产对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支持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据统计测算,全国享受西部优惠政策的地区所产中药材占全国总药材量的61%左右,而且这些地区产的药材绝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没有被污染、而且疗效好,普遍被外商看好。如四川都江堰的川芎、江油的附子、阿坝州的虫草、贝母、羌活、丹参、陕西宁强的天麻、附子、甘肃甘南的纹党、萸肉、党参、岷县的当归、礼泉县的大黄等都是国内外需要的畅销产品,而这些地区都是今年512大地震的重灾区,若对这些地区产的药材生产进行重点扶持,有一个负责任的机构管理,有懂行的人员予以指导,投资药材生产3-5年后药材收入将比投入增收2-3倍(因药材生产有一个生长周期,不同于粮食当年种当年能收)。
二、发展与现状
  中成药的发展从文革中贯彻“六.二六”指示,大搞赤脚医生运动,提倡一根针,一把草开始。现在的不少中药厂都是从当时的医院制剂室开始,规模发展大了就被当地政府纳入工业企业管理,升格为药厂,向当地财政纳税上缴利润。由于当时规模小,只供本院和本地使用,因此产量有限,据统计到1978年全国中成药产值仅7到8个亿,直到1981年,全国中成药产值才突破10亿元,达到10.8亿。其中突破1亿元的仅有吉林、广东、广西三个省区,北京同仁堂当时年产值才5000多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有关部门和人士提出中药既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具有两重性。特别是在198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改革的精神,把中药明确为农副产品全部开放经营、计划管理只留麝香、甘草、杜仲、厚朴等四种后,各省、市、区药材公司先后由行业管理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中药的经济性质才突显出来。根据1995年的统计,全国把中药列入当地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的省、市、区达22个。“要发财,倒药材”、“经济要增长 就要办药厂”形成一股风。在1982年开展的全国中药厂整顿时,中药厂不到300家,而在2005年统计时,仅通过GMP改造的中药厂就达到1328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公布的资料),而未达到GMP的中药厂比通过的还多,据国家中医药局掌握的情况,全国中药厂在3000家以上。现在到底有多少家中药厂,谁也弄不清楚,因为主管GMP改造的部门至今未对外披露这方面完整和确切的信息。没有通过GMP认证的厂按规定不能再生产药品,但有的仍在生产,有的承担委托加工,有的生产中间体出口。生产中间体出口,严重破坏了现有野生药材资源,支持了国外中成药和保健品的发展,造成了我国中成药出口连年递减。据统计,从改革开放到2002年止,全国中成药的产值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增长,2002年达到近900亿人民币,利润率为10.56%,比当年的化学药5.6%高出近一倍。据测算,2002年中药类产值近1500亿元,其中中成药约900亿元,中药保健品300多亿元,中药材200多亿元,中药饮片30多亿元,其中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的利润率在25-30%左右,因此,发展中药生产对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支持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据统计测算,全国享受西部优惠政策的地区所产中药材占全国总药材量的61%左右,而且这些地区产的药材绝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没有被污染、而且疗效好,普遍被外商看好。如四川都江堰的川芎、江油的附子、阿坝州的虫草、贝母、羌活、丹参、陕西宁强的天麻、附子、甘肃甘南的纹党、萸肉、党参、岷县的当归、礼泉县的大黄等都是国内外需要的畅销产品,而这些地区都是今年512大地震的重灾区,若对这些地区产的药材生产进行重点扶持,有一个负责任的机构管理,有懂行的人员予以指导,投资药材生产3-5年后药材收入将比投入增收2-3倍(因药材生产有一个生长周期,不同于粮食当年种当年能收)。
发展中药材生产,一是要坚持传统地道,一些名优药材都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其产地早已固定,如河南的山药、生地、玄参、牛膝;河北的柴胡、黄芩、紫苑、远志;内蒙的甘草、赤芍、黄芩、大芸;山西的黄芪、党参、生地、山药、柴胡、连翘;陕西的天麻、杜仲、附子、猪芩;甘肃的当归、大黄、纹党;湖北的黄连、独活、续断、茯苓、半夏;安徽的茯苓、丹皮、白芍、板蓝根;江西的枳壳、蔓荆子;云南的黄连、天麻、三七、当归、茯苓;吉林的人参、鹿茸、五味子、黄柏等等,都是经过长期使用得到国内外认可的传统地道药材,当地农民都具有熟练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完全没有必要去搞什么GAP认证折腾一番,花国家和企业的冤枉钱。只有坚持传统地道才能确保质量。
  二是要抓好药材的初加工,因为只有经过初加工的合格药材才有市场,才能有一个好的价格。要把药材的生产和初加工结合起来作为药材生产的一个整体来抓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
  三是要大力提倡和发展林下种药和农作物下套种药材,这样既可以大量节省土地,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了药材质量,特别是在林下和自然保护区内种药,实践证明,一些已灭绝的药材和小药用动物,比如石斛、半夏、七叶一枝花、土茯苓、桔梗、金不换和蛇类等药材,一旦自然保护区形成,这些药材就可自然再现。我国已建立2000多个自然保护区,如果每个区种2000亩,就可节约土地400万亩。同时,也要提倡和鼓励药农发展庭院经济,在住房周围和责任田地边上种枳壳、杜仲、厚朴、辛夷花、吴萸、山楂、佛手、山枝子、银花、丹皮、白芍等品种,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也便于管理。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土地问题是关系到民族生存繁殖的大问题,因此,一定要从多处想方设法保护合理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国策。
  四是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因为中药是药,多了无他用,只能弃之或当柴火烧,少了价格暴涨,增加了国家和病人的经济负担。我在凤凰卫视中看到甘肃省种了270万亩中药,这是一个天大的数字,因为正常年全国中药种植在1200万亩左右,其中耕地580多万亩,非耕地620万亩,非耕地主要种杜仲、黄柏、厚朴、吴萸、枳壳、佛手、萸肉、玉桂、槟榔、安息香、柯子、苏木等木本药材和茯苓、连翘、五味子、枣仁等品种。甘肃历来种药面积是5-7万亩,很少超过10万亩,超过这个数甘肃产的药材价格就大跌,比如70年代初,当归就只有0.5元/公斤,药贱伤农,后几年农民都不愿再种药。过去是集体种,损失了集体还可补一点,现在土地已是个体农民承包,如果失收和产品销不出去农民就没有收入,就会闹事,按现在政策如果哪个部门强迫种植造成农民经济损失,有关部门是要赔偿的。各级政府在安排中药生产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不要犯强迫命令的错误,不要好心办坏事。
中药材种植和产品初加工是第一产业,完全在农民手上完成。以往这一阶段主要由当地药材公司、供销社或者多种经营办公室管理。多种经营办公室主要管理农村经济作物,如蚕茧、黄麻、烤烟、水果、糖、药材等,而多种经营办公室的设置根据经济成份的大小决定,经济成份大的多数由县政府直接管理,而经济成份小的有的隶属于农业局或供销社。隶属农业局是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可以完全使用在药材种植上,先进技术能迅速在药材种植上利用,节省人力和财力。每发展一个品种,都由多种经营办公室组织人员去产地参观、学习,然后再向当地药农传授种植和初加工技术,在产收时又派人下去具体指导加工和验收,以此逐步发展药材生产。而改革开放后,整个药材系统都改为自主经营,自己找饭吃,不再承担行业管理任务,全国药材系统已全部解体,至今没有一个部门管中药生产和初加工这个第一产业,因此,出现药材种植不规范,基本上没有初加工这一普遍现象存在,造成不少药材带泥、带皮、带根须、带心(丹皮、麦冬、远志等)销售,造成药材质量大为下降。
      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是第二产业,目前三者之间因管理分工不明确而不能协调发展。中药饮片是直接用于医生处方用药和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生产的原料。国家保密法明确规定中药饮片生产炮炙技术是国家技术保密范围,因为原药材经过不同方式的炮炙,可以改变归经,减少毒副作用,增加疗效等作用,如半夏经炮炙就有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等,而疗效也有区别。但是,我们有些管理部门的主管领导却认为科技是没有国界的,在上海、深圳、青岛等地批准国外企业开办中药饮片生产和经营企业,其产品可以直接出口,特别是由国家科技部拨款的一亿元在亳州新建的中药饮片加工示范厂,在2005年开业时就由日本人前往参加开业剪彩活动,对此,行业内不少人提出质疑。科学技术不分国界,为什么美国经常把华人科学家当作间谍惩处?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和产品不出售给我国?退一步讲,科技不分国界,那么经济分不分国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又怎么解释?胡主席提出的要注意经济安全如何理解和贯彻执行?饮片的第二个问题是饮片厂过多过滥。在80年代开展饮片厂改造时,全国共有饮片厂1600余家。据95年统计,全部饮片产值11亿元,平均每个厂产值70万元,已是严重过多。药品监督管理局推广GMP改造中,又把饮片厂也纳入了整顿的范围,全国又增加了1000家左右,如安徽就有近130家,其中亳州就有25家。饮片厂的GMP改造花了不少钱,给企业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企业为了生存和还贷款,就千方百计的找窍门降低成本或进行恶性竞争,甚至转让和出卖批准文号。饮片的加工方法不同使其治疗的疾病和效果也不同,因此,饮片是不适宜搞批准文号的。饮片的第三个问题是质量空前下降,比如用原料用最次的,加工饮片的辅料造假,如首乌不用黑豆而用锅底灰,甚至有的用墨汁,对一些具有提高免疫力和滋补作用的药材先提取后(如川芎、枸杞等),再将药渣烘干用于切片包装,作为饮片销售。
     年初有几个中成药的厂长对我讲,他们发现厂里的采购总讲进的中药质量有问题,于是便自己亲身到几个较大自称很规范的药材市场去买原料,结果发现不少药材已被提取了成份,不少药材因长期销不出去而药味不明显。他们讲,我们看了这些情况后很头痛。买这些药材作原料,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肯定有问题,那就是公开生产假劣药品;不买吧就要停产,几百工人就要下岗,政府也不会同意。好在现在的药监局一不看仓库商品,二不注意投料的检查,过去的老药工一到提取车间的出渣场地就能看出所投料的真伪及等级规格,而现在各级药监局也没人懂这一点,只重视理化检验,不重视经验鉴别,所谓质量要从源头抓起也就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照这样下去,中成药也快走到尽头了,还谈什么振兴中药和走向世界?
  开展GMP认证的原来目的是想通过认证把那些没有独特产品规模小与设备简陋的小厂取消,促进中药厂生产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的结果是基本上原来的中药厂全部通过了GMP,一些没有中成药生产的保健品厂也成为药厂通过了GMP认证。有的厂在规定时间达不到标准,于是就采取异地延期改造,投大量资金新建一个厂。异地不是在当地异地,而是全国满天飞,北京昌平开发区有百多个厂家,不少是从外地厂搬迁来的,比如广大制药,就是从山东迁入的,据看门人讲他只知道老板投入2亿多元,买了30多亩地,委托主管部门负责给建的,建成后除应付验收安排生产一阵子外,以后一直处于停停打打的状态,无法正常生产。GMP认证是美国FDA对化学药品厂的生产管理要求,我国具有自主产权的化学药品只有4%左右,其余全部是仿制外国厂家的过了专利保护期的产品,能否按美国要求也搞GMP认证,就是一个值得深究的事。而后来药监局又扩大到中药饮片厂、中成药厂、中药保健品厂,这个问题就更值得深思了,况且在此之前,中药主管部门也已经出台了中成药生产管理规范。据有关部门和人士调查测算,中成药厂GMP改造约花了2000多亿元人民币,而中成药的利润每年约100亿人民币,不算利息还贷款就要20年,算上利息,利滚利要50年以上。由于通过GMP改造企业负担过重,有的甚至无钱购买原料,只好由职工集资,生产一批发一部分工资,十分艰难的维持生计。有的就干脆关门大吉,职工自谋生路,等待破产处理。据调查了解,一些企业已把解困寄托在土地上,因为大部分厂家的土地此前是无偿划拨的或低价购买的,现在土地上涨几十倍,仅出卖土地就可以还清贷款有余。香港、广东、浙江、上海的一些企业和房地产商便到内陆以优惠价购买药厂,其中有的并不安排生产中成药,而是等待机会利用购买的药厂土地开发房地产。
  据统计,2004年中成药产值约600多亿元,比2002年的近900亿元减少了近1/3。如果不搞GMP认证,按2002年以前每年二位数的发展速度,2007年中成药的产值应在2000亿元人民币,加上中药材受农产品涨价增长了一倍多和保健品的生产等因素,整个中药产值应当在3000亿元左右。实践证明,不符合我国国情,不适应中药客观发展的规律,盲目崇洋媚外,推行什么中药现代化、实行GMP、GSP、GAP认证管理,不仅让国家花了不少冤枉钱,而且给我国中药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如果继续下去,传统中医药就会加速消亡。
   高明的中医治未病,也就是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中药讲药食同源,据卫生部不完全的公布,现有药食两用药材达一百余种,南方就长期在食品饮料中加党参、当归、黄芪、虫草、淮山、白术、枸杞、元肉、罗汉果、灯心草、夏枯草、车前草、茅根、雷公藤、鸡骨草等药材用以防病和治病。法国人餐前的开胃酒和餐毕的助消化酒里面主要是加入了我国的大黄,法国人都已药食同源了,我们一些部门和人士为什么还持反对态度?文革中大搞中草药治病中,发展到用一些具有滋补、清热、利尿等中草药生产中药保健品和中药保健药品,给中草药的利用开创了新的途径,不少保健药品经实践证实确有疗效后上升为中成药,开发出不少新的中成药,丰富了中药的宝库。比如北京在茯苓、山楂、丹皮、桔梗生产过多时,开发出茯苓饼、山楂片、丹皮卷、桔梗咸菜等品种,现在已成为北京食品的名牌产品,利用枣仁等开发的枣仁安神液,利用葛根等开发的愈风宁心片成为治疗心血管病的良药。在90年代中期,保健品的生产达到500多亿元,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中成药,利润平均在30%左右,也高于中成药一倍以上。更重要的是为多余的中药材找出了一条出路,有力的支持了中药材生产的稳定发展,起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药农收入的作用。由于保健品工艺简便,不少厂家转而以生产保健品为主,于是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保健品生产的管理,曾一度限制保健品的发展,以致于到2002年,保健品产值下降到300亿左右,至今还有一些部门和专家对允许保健品的生产持有反对意见,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没有保健品这类药的生产,试问:美国等国他们有长期使用中医药的历史和习惯吗?什么都照搬洋人的,人家的药品生产管理标准我们照搬,人家洋人没有的我们就不能有,有了就不合法,就会影响与国际接轨等等。试问用了纳税人的钱不给老百姓办事,这符合全心全意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精神吗?中药保健食品和中药保健药品应坚持下去,并努力加以发展。但在管理方面应进行改革,由省、市、区中医药主管部门审批本地企业的品种,起初只准在当地使用,经过2-3年的使用,疗效确切或发现新的疗效,且资料齐全,即可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正式批准成为准字号成药,并允许在全国使用。省、市、区中医药主管部门在审批中药保健食品和中药保健药品时,应当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评审,要坚持产品在当地民众中有使用习惯,效果明显,而且当地资源丰富和可以人工种植,能够保证长期生产使用。如果政策上做如此符合中医药发展需要的修改,则中药发发展步伐将大大加快,整个中药经济体系就能完全建立和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还能减少国家医疗费用支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办事效率,起到防止省、市、区都要集中在北京来批而容易产生腐败的作用。
   中药销售和市场管理是中药发展中的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各级中药材管理机构不再承担行业管理职能,造成药农所种的药无人收购,只好和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一样进入农贸市场,因此,一时出现中药市场管理混乱,假冒伪劣药材充斥市场,严重威胁到用药者的安全有效。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1989年下发了第29号关于开展医药市场整顿的通知,由卫生、医药、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对全国医药市场进行了一次清理整顿。但在整顿停止后,各地开办中药材市场又形成一股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发展经济,对国家规定不予理睬。为了纠正这种混乱局面,国务院1994年又下发了第53号文件,在全国进一步开展了中药市场整顿。在国务院主管领导的亲自过问和指导下,到98年3月经过约4年的整顿,将全国137家中药材自由市场缩减成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使中药材市场经营秩序有所好转,但由于主管部门对各专业市场提出对经营户核发工商营业证问题持否定态度,造成所有进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人员都未经过专业测试就上岗经营中药材,使一些不具备中药材知识的人员进入市场。国家药监成立后,又以推进改革为名,把由政府部门主管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改为企业法人管理,把市场分解成企业,由法人说了算,谁出钱多谁说了算,造成中药材市场管理极度混乱。我到一些药材市场暗访,发现发霉、虫蛀、变质的药材仍在市场销售而不予清理销毁,有的业主在摊位上交易,而仓库在外地无人监管,所出售的药材质量与摊位上的样品差异很大。某省一直参与市场管理的药政处长讲,过去我们经常派人到市场检查,现在实行企业主管理后,我们便一次也没有进入市场,因为人家不欢迎,执法会发生人身安全问题。既然上面主管部门这么定了,我们何必管闲事呢?据我近几年的明察暗访,现有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中,管理有序并且效益也好的就只有2-3家,有的甚至处于关闭状态,其余都在一般化。总的印象是中药材专业市场布局不合理,比如有些设在省会中心区和繁华区,汽车进出不方便,容易发生火灾隐患;中药材专业市场过多,还可以去掉一半左右,平均每个大区开办一家就足够了。因为现在公路四通八达,汽车运输很方便,药市间距离以一天左右时间能到达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内仓库设施的建设,实行中药交易都在市场内进行,以便于监管和确保药材质量;要提高准入市场的条件,凡是不懂中药的人员一律不能进入市场经营中药材;对已进入市场的业主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懂哪一种药材就准许经营哪种药材,并明确写在工商执照的经营范围栏目内;对进入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经营者,一律核发经营合格证和许可证,并对证照实行年检制度。据了解,中药材市场又有泛滥的趋势,比如广东省供应全国的药材就一个藿香,已经开办了广州清平、普宁两个药材市场,最近又开了一个湛江市场,该市场是在94年整顿中被取缔的药市,现在死灰复燃,对其他省市影响很大。而湛江离广西玉林药市才3个小时的汽车路,完全没有必要再在湛江办一个药市。湖南已开办了邵东、长沙两个药市,最近省里有关部门又批了一个用地300亩的常德药市,而这些新开的药市都是打着发展地方经济、搞活流通的招牌开办的,他们完全没有算帐,你那里产多少药,能销多少药,投资再开一个药市能有经济收益吗?此外,市场多了,就容易产生相互恶性竞争、管理松懈、假冒伪劣药材增多,价格虚高不下等弊端。
  三、政策与措施
  现在中医药的发展和消亡处于同一个阶段,取决于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如果继续现行政策,硬性推行中药现代化,坚持成分清楚,质量可控来管理中药行业,中医药的消亡只在2-3年之内。7-8年的实践证明,在医药行业强行推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以及开展GMP、GSP、GAP等认证,完全不符合中医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适应中国国情需要,把中医药推向了死亡的边缘。据调查测算,在整个医药行业推行几个“P”认证,使医药企业背上了上万亿元的包袱,而通过认证,医药工业和商业企业大幅度增加,而产值、利润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04年医药工业产值比2003年下降了31%,利润下降39%。由于开始达标时间定在2004年7月1日以前,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因此,各地都倾其所有,想方设法找钱找关系来搞认证,其中不少地方和企业造假,给医药监管部门或人员送钱,用钱买认证,有些监管部门还成立了“指导领导小组”和“验收领导小组”等机构,专门负责本地医药工业企业的认证,如齐齐哈尔二药厂,2005年9月在北京拿到认证,2006年就出现质量死人事件,阜阳华源的“欣佛”也是如此。这充分说明了开展GMP根本就不起作用,完全是走形式,演变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捞钱的手段,加重了社会的腐败。什么是中药的现代化,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成份清楚,这一点就完全不符合中药的现实。中药不同于化学药,什么维C、维B1、APC等就一种单一的化学成分,因此也可以定量,而中药每一味药都是多种成分,而且中药都是复方方剂,一剂药一般都在十味药左右,至今也没有分离出哪一种成分治疗什么病,而复方剂在煎煮过程中相互如何发挥作用和产生什么新的成分,至今都还无法搞清楚。吉林农大李向高教授一生研究人参,从中提取分离出100多种人参皂甙,但哪一种皂甙治疗什么病,有什么作用,还未开始研究,人就已经去世了,更谈不上与其他复方方剂共同煎煮后的成分研究了。中医治疗疾病主要是用人参块茎,但人参皂甙是在人参的 根须中最高,因此不能以人参皂甙的含量高低决定中医治疗疾病的效果,田七也是如此,但云南在三七粉的外包装就标明了三七皂甙的含量,皂甙含量高就价格高,完全套化学药成分含量标定,这就严重欺诈了消费者,因为三七根须价格比规格三七低几十倍,治疗效果也不同于三七块茎,有关人员对此一点不了解。我1965年在广西田阳看到一部田州府志,里面讲到三七最早出于广西田州,并记载种三七女人不能进田和接触三七,男人上三七地也要先在地头烧香拜佛。当时计算,广西田州种三七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我1966年到广西百色靖西龙临区种三七半年,当时 广西三七重点产区是德保、靖西、那坡,共种有8000亩,而当时云南文山州的广南、八宝、岘山等地共种约1000亩左右,因此便以3-5分一粒红子,8分至一毛卖一根子条去发展,用木材、铁丝、生铁、焦碳进行交换,由于当时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民兵经常在夜晚抓获双方交易人员。但有关部门却把三七原产地证书给了云南文山州。文山得到“三七原产地”认证后,便大力宣传他们的三七是正品,是原产地的产品,迅速扩大了销量,从而也扩大了生产。现在文山州有六个县把种三七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扩大了三七用途,开发了三七胶囊,血塞通,三七牙膏,三七伤药膏药等的生产,整个三七类的产值约30亿元左右。广西靠卖三七种子发了点小财,却把一个产业让给了云南!成分都弄不清楚,你怎么能做到质量可控?因此,以什么“成分清楚,质量可控”去作为中药现代化的标准进行贯彻是完全不可能的。有关部门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拨了专门的经费,集中了一些博士后等高尖专家,搞了5-6年,至今也没有研究出一个合格的新产品,实践已经给这些“专家、学者”打了一记耳光,可有些人仍要坚持搞下去,反正花的是国家的钱,只要立了项,国家就会拨款,于是他们就有了“挣”钱的工作岗位,其中有些人还打着国家中药现代化课题研究专家的招牌去哄骗企业。
  中医药还有多少专家呢?据有关部门和人士透露,名师出高徒,现在中医药行业已经无名师了,那些过去能被国家派外给其他国家领导人治疗疾病的“名师”已基本上没有了,只有高徒这一称谓,其中中医有145人,计划让他们再带上一批具有一定中医水平的中年中医,总数达到500人;而中药则更惨,全国只有高徒两人,打算让他们再带上5人,总数在7人左右。这就是建国几十年来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中医药的结果!?就这个几个高徒也不是用传统中医药理论来培养,而是要适应西方医学的要求去培养,也就是用发展西方医学的方法来消灭中医药。我曾同一些老中医和民间医生谈及有关中医药发展的事情,有些人讲,改革开放以来,不少领导人的亲属子女去国外生活,有些人靠充当居住国一些医药企业的中国总代理、总经销发财,医药卫生系统也有不少领导干部和医务人员的子女如此,他们背后有一根长长的线牵着,为什么医药卫生系统的改革总改不下去,其根源就在此。比如在北京某些由卫生部直接管理的医院,院里院外贴的都是国外药企的广告,使用的药品、器械也都是这些国家的产品,他们也研究中医药,但害怕中医药兴旺发达起来使他们的利益受损,因此千方百计诋毁中医药,想方设法消灭中医药。有的老中医还讲,过去我一直认为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中医药是一门科学,学好中医不愁没饭吃。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就从治病救人这点出发,中医药也自然会有人接着干,不会被消灭。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过于天真了,国家以红头文件出台政策,国家又出钱,重用一批不懂中医药、不懂自己祖宗的人打着贯彻国务院指示的招牌搞中药现代化,那怎么不被消灭呢?政府的力量是很大的!现在中医药大学的中药系已经改名为药学系,“中”字被取消了,完全同医学院一样了,这不又是向消灭中医药更迈进了一步?就在最近,处于卫生部门前的人民医院又把中医门诊转入了地下室,被病人称中医生是“地下工作者”,中医的日子更不好过了!过去,我们中的一些人也曾呼吁过振兴中医药,也出了一些主意,提出一些措施,甚至给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书,有时还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但到了卫生部就变样了,贯彻不下去,卫生部是西医药一统天下,中医药被挤压得透不过气来,但中医药就是脱离不了卫生部,不能按照传统中医药的自然规律寻求自我发展。宪法第21条中明确规定了“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并重,共同发展”。但为什么就贯彻不了呢?如果中医药垮台了,党和政府部门应该追究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改革不是强调责权利一体吗?为什么卫生部门只有权和利,而没有责任呢?我们就搞不懂,生产安全出了问题国务院就马上成立了国家生产安全局,能源有问题马上又成立了能源局,但为什么中医药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就不能成立一个独立的中医药管理局呢?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让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并且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传统行业衰败和被多个部门撕扯割裂直至灭亡呢?现在我们老了,也不再提中医药的事了,自己把身体照顾好,争取多活几年,不要自己亏待自己就是了。现在又不许带徒弟,自己积累一生的一些有用的东西也无法传下去,有时间就整理一下资料,有药厂想要的话就卖给他,给子女们留点钱,就算这一生的任务完成了。
    过去,我们中的一些人也曾呼吁过振兴中医药,也出了一些主意,提出一些措施,甚至给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书,有时还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但到了一些具体的主管部门就变样了,贯彻不下去,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西医药一统天下,中医药被挤压得透不过气来,但中医药就是不能按照传统中医药的自然规律寻求自我发展。宪法第21条中明确规定了“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并重,共同发展”。但为什么就贯彻不了呢?如果中医药继续衰败没落,党和政府部门应该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改革不是强调责权利一体吗?现在,生产安全出了问题国务院就马上成立了国家生产安全局,能源有问题马上又成立了能源局,但为什么中医药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就不能成立一个独立的有足够权利的管理部门呢?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让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并且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传统行业衰败呢?现在我们老了,也不再提中医药的事了,自己把身体照顾好,争取多活几年,不要自己亏待自己就是了。现在又不许带徒弟,自己积累一生的一些有用的东西也无法传下去,有时间也就只有整理一下资料,就算这一生的任务完成了。
  中医药是不是科学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认为,中医药是科学的,而且是超前科学的,是用现代科学还无法弄清楚其奥妙的,如果把中医药的奥妙都揭示出来了,那将会在世界上引起一场科学技术的革命。从发展的远景来看,中医药也比西医药好得多,西药的发展也就是近一、两百年的事,近几十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研究新的抗菌药物一无所获,西药的发展几乎走到了尽头。现在西医就是依赖先进的仪器检查,按检查结果进行治疗,而且逐渐以手术治疗代替药物治疗,比如开颅、开胸、换肝、换心、换肾、切除肿瘤、心血管搭桥和安支架等等,西医生就凭学好解剖做手术生存,能达到“庖丁解牛”的技术水平的话也就算是有名的外科医生了。如果继续下去,西医今后就是手术开刀可以维持下去,但是开刀费用很高,如支架和搭桥的材料等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很多人经济支持不了,只能使用在一些公务员和大款身上,为极少数人服务,不会有长远的发展。
    还有,现在大力发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会不会给人类不利的影响还不清楚,东欧一些国家的民众至今还抵制使用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等产品。所以,这都必须加强研究,尽量趋利避害。在一个新的东西还没有完全被认识之前,就盲目大力推广,很可能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而中医药在我国有五千年历史,是经过长期给人治病积累下来的宝贵的传统医学,中药都是大自然生长的植物、动物、矿物、菌类产品,没有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大,因此使用也安全,而且不会产生抗药性,比如感冒,大的就分一个风寒还是风热,细分则分男、女、长、幼、虚、实等,几千年来都这么使用都很有效,而西医要分什么病毒,并且一年一变,每年都要预测什么病毒,相应的采取预防,事先生产抗感冒疫苗和新的药品。人体本身就具有自我免疫功能,经常打预防针会引起自身免疫功能的混乱和衰退,并且引发出其他疾病和有关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核病西医讲是感染了结核杆菌,而要长期使用抗结核药治疗,有的病人出现严重副作用,而中医称肺痨,辨证用药治疗也能治好,山西运城中医结核病院就专治用西医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的结核病人。其实在体检中,我们发现不少人肺里有钙化斑点,问其病人何时得了结核病,而病人讲在某个年龄段曾出现经常咳嗽,找中医吃了几付草药就好了,但从来没有得过结核病,这就说明民间中医是具有治疗结核病的能力和有些结核病人不吃药也是可以自愈的;又如痢疾,西医称是痢疾杆菌感染,针对用抗痢疾杆菌的药物治疗,而中医对痢疾有的医生分湿、热,有的医生分红、白两种,治疗用药有区别,辨证施治效果也不错。其中民间有些单验方,用一味中草药,服2-3次就大便成型,两天就完全好了,基本上不花钱。又如红斑狼疮、带状疱疹、哮喘不停、过敏性鼻炎,顽固性湿疹,甲状腺肿大,糖尿病等,西医称是免疫性疾病,采用西医往往治疗效果不佳甚至造成病人死亡,而在民间不少人能治这些病,且效果近乎100%,以上这些都是我亲眼见过或亲身经历过的事例。中医的上病下治,内病外治,特别是有的民间医生不用药,完全用外治方法治疗一些顽症,西医对此是望尘莫及!
  取材方便,治疗简便,疗效准确可靠,价格低廉,这是中医药的一大特点,是西医药无法与之抗衡的。可是,现在卫生行政部门不准民间医生行医,民间医生所用的药也要制订标准,并经药监部门审查批准同意才能使用,把民间医生逼向绝路,直接影响到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中药标准化是行不通的,一是因为中药具有多种成分,二是中药采收季节不同,三是中药产地不同,四是中药使用部位不同,五是中药的初加工方法不同,六是中药饮片有多种炮炙方法,七是很多中药具有地区使用的习惯性等等,是搞不出统一的标准的。标准不统一,就无法统一贯彻执行。现在有些“中药专家”要国家立项,科技部出钱,把中药材标准和中药饮片标准作为科研项目来搞,你让他们立军令状,达到什么效果,什么时候完成,到时进行验收进行奖惩,我看很多的“中药专家”就会打退堂鼓了,而现在他们之所以要争此项目,就是因为我国的科技部门只管项目和拨款,不去实地检查效果,给这些人认为科技部这关好过,才出现如此状况。比如医药报2008年7月17日在经济周刊上登载有在贵州中药材种植发展现场会上,某部委负责人介绍说,近十年来已先后批准在全国17个省市建设“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在七个省市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累计投入科技经费25亿元,已建立起413种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并相应建立了430个中药材品种GAP基地。我在中药行业工作至今已有50年,并且主要是管中药材生产和经营工作,对"GAP"的推广确实不甚赞同。
  我退休三年来,先后去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安、内蒙等省区去明察暗访中药材GAP基地和中药材市场,比如被某些部门吹嘘种有三万亩板蓝根的亳州GAP基地,商洛的丹参GAP基地,贵州兴义州20万亩银花基地等,我们都没有发现成片种这些药材的基地,云南文山6个县的三七基地是从60年代开始种的,而且种的时候也没有GAP标准,而验收是以前种的三七,因为三七5年收获质量才好,而当时开展GAP才二年多就验收了,内蒙的甘草也是如此。金银花全国需要量在12-15万担,贵州兴义州种20万亩,至今已是5年,银花插枝第二年就开花,第四年藤就有4-5米长,全部开花,至少一亩产量在150公斤左右,那么,现在的产量应该在25-30万担,可是,现在贵州没有银花出省,各药材市场也没有贵州的银花出售,市场银花销价50元/公斤,(正常15-20元/公斤)试问:贵州20万亩银花为什么种了5年也不开花?这是什么道理?有关部门为什么不去查一查?中央和政府一再强调政府部门要提高办事的透明度,我希望这些部门能把经报道的413各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和430各中药材品种GAP基地以及25亿经费在网上列表公布出来,内容是“地址(省、市、县)、品种、种植面积、所拨经费(数量、时间、拨给单位)、承担单位、项目承担技术人员姓名、何时正式验收、验收专家组长等”,以便一些真正关心中药发展的人有机会到实地去看一下。2005年我在医药报看到一则报道,讲科技部推广GAP、全国GAP种药达1400多万亩,我在任中国药材公司生产处长时,按1988年最后一次中药材生产统计数字,全国中药材种植为1200万亩,有些木本药材还是从1958年人工种药而遗留到88年30年的总和,现在三年就是1400多万亩,其发展速度确需考证。
    贵州是个落后山区省,由于地形所限,尽管贵州产药材品种多,但数量都不大,最大最好的就是在石山缝里自然生长的首乌,个个都如拳头大小,出口称拳乌,深受日本、台湾、东南亚等国的欢迎,其次是天麻,还有黔东南州58年种的杜仲、黄柏,其余品种都无法大批量的生产和调供全国需要。全国中药材品种多、产量大、供应全国药用量最多的省主要是:四川、云南、广西、湖北、安徽、甘肃、山西、吉林、浙江等十个省,又称中药材十大产区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较快,农民办企业的多,种田的少了,因此浙八味也没有多少生产,如贝母、麦冬、萸肉很少出省销售,温玉金在文革中就没有了,现在新昌白术已被移往湖北来凤、安徽续溪等贫困山区种植,且生长良好,产量稳定,桐乡菊花也被黄山菊花所替代;元胡产量也已大减,该品种安徽、湖北、四川、湖南、陕西、贵州等省都有野生和能人工种植,浙江不种也影响不了市场需要,因此,以往列为产药大省的浙江已不能再计算在内,改为陕西或海南较好。因为陕西的附子、天麻、杜仲、厚朴、太白贝母、甘草、黄芪等过去都对全国药用作出重要贡献大,有发展生产和加工药材的基础,而海南是南药种植的重要基地之一。
  现在,中医药国际影响逐渐扩大,美国去年通过立法承认了中医药在美国可享有替代医学的地位,美国人以旅游的方式到中国山西求中医治疑难杂症,今年,美国有关部门又拨款500万元给北京协和医院,委托该院帮其了解我国中药材资源和开发利用情况;美国一些在中国的制药企业如强生公司等也开始生产中成药和保健药抢占中国市场;最近,美国医生又到中国拜广州中医院邓铁涛老先生为师学习中医。日本、韩国等国早就重视对中药的研究,早从60年代开始,日本一些企业就组织生药代表团到我国一些中药主产省、区了解重点药材的生产情况,近几年特别对我国中药饮片生产十分重视,千方百计的搜集饮片生产炮炙技术,这都说明了中医药是先进的,是一门用现代科学技术还无法揭示出其奥妙的超前科学,已引起世界发达国家的关注,具有非常大的经济发展前景和生命力。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一个是中餐,一个是中医中药。现在,中餐在国际上到处有,几近普及,而中医药只有“术”,就是针灸、推拿、按摩,而把脉看病的中医还是很少,才开始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老外重视。此时,如果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理顺中医药的管理体制,对中医药实行独立立法,依法严加监管,我国的中医药就会出现生存发展的良机,并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但如果我们坐失良机,转而让一些重视中医药的外国先知趁机形成中医药的经济和发展体系,而那时我们估计又得去向外国引进“洋中医药”了。(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西省中药协会会长单位 | 陕西广济堂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中药调剂员试题
中药材全产业链管理与解读
广州中药材被曝硫磺熏蒸
二十大代表谭艳芳:中药味儿里透着“火药味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