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话中医(发表者:孟德玉 )
     1. 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是重新评价中华文化、发掘中华优秀文化的时期,中医学将与之同步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21世纪将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的时代,目前最流行的一个口号“向世界接轨”,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双向接轨”。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论未来医学,将是西方医学与中医相结合而成为更加完美的医学。医学不仅仅只有重视微观的西医才是唯一的医学科学,立足于宏观的中医学也是科学。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检验,它的疗效为世人所公认。 中医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但它从没过时,随着时代在发展,它总是在不断扩充新的内容和完善自己,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非常一致,国际上也开始重新审视并日益重视中医学。
       
       2.为中医事业保驾护航是基本国策

      纵观中医百年发展,从历史的经验看,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就是以中医的系统理论为主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在辩证唯物论指导下,多学科相结合以求发展。发展中医药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不是中西学术之争,发展中医药首先是为保证13亿人民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权利,是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的。邓铁涛呼吁,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必须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为中医药的发展架设高速公路,那么中医药学的发展又将不仅为13亿人民的健康,还将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伟大的贡献,中医药学将无愧于“中国第五大发明”之荣誉
       
      3.有人说中药剂型落后,那应该怎样研制中药?

       研制中药首先应该为我国的13亿人着想。中药是我们的祖先用身体实验出来的,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和中医理论紧密结合而成为中药学。离开了中医和中医理论的就不叫中药,中药之研制必须和中医理论相结合,中药发展之路要从剂型改革入手。中药的精髓在复方,目前大量使用的是汤剂,比起西药的娇小甜美的确落后,但它灵活便通,易于吸收,作用迅速是它的长处所在。除了现在已实行的单味药提炼之外,应进一步搞一些名方提炼。若只追求个别药物的有效成分,而舍弃几千年中医药复方治病之精华,这绝不是中医发展的方向。世界最大的药物市场在中国不在美国,何必把几种中成药进入了美国市场而引以为荣呢? 研制中药应首先为13亿人民着想,首先研制一些便宜高效的中药为13亿人民服务。象国外的如洋参片等类似保健品的单方,并不是中医药发展的方向,更不能因此扰乱我们的思维,如中医大国的13亿人不接受,其实它是没有市场的。因为这样看似具有普遍作用的药物,其实它恰好违背了中医的因人制宜的基本理论,既不是营养品,也不是治病的对症药物。目前不少临床医学工作者,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所掌握的有关中草药的有效成份,进行方剂组合,通过临床试验筛选,最终获得了一些有效的方剂。这样产生的方剂有必要纳入中医的理论体系,不然它就会被搁置在中医和西医之外,什么都不是,永远是一个经验方。一门科学的发展绝不能靠几个验方来支撑,没有理论指导的方剂研究,肯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4.中医离世界公认的标准还有多远

      在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医药的标准,是中国人自已给的还是外国人给的。有人谈美国的标准或者世界标准,我认为这是个可笑的话题,中医是中国人发明的,它的根在中国,吃中药最多的任然是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去遵循别人的什么标准。如果说中药种植存在问题,那也可能是现代工业带来的问题,如农药残留等,那不等于今天的国人不会种中药了,从中药治病那一天起,我们的祖先就在谈道地药材了,其实就是药物的有效成份和纯度问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借鉴科技去更好地为中医药服务,但中药的检验标准不能全盘西化,应该有我们中国人自已的标准,正如邓铁涛所说,中医的最大市场不在美国,而是在中国。我们不能跟着别人的观点来谈中医的科学与否, 国力的大小也影响着世人的思维,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国家现在象美国那样的经济实力,有这种背景,我们的中医还需要推广吗?如果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走在前面,我想也没有人再怀疑中医的科学与否了。
    
      5.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到中医已经发展了而且有了自已的优势

       现在中医的发展与提高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一是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复方研究,二是现代科学技术指导下的中药微观的研究,第三则是民间单方验方的收集与理论提升。

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佛山市中医院,等等都是中医成功的典范,中医用它的可靠疗效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中医在针灸、骨伤、免疫系统疾病和预防保健方面已经取得自已的优势,甚至象防治非典、甲型流感和艾滋病都有极其宽广的发展前景。有些优势甚至是无可比拟和无法替代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医药市场,青蒿素曾经为控制东南亚的疟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非典时期,因为中医的参与,使病死率显著下降,以至于部分中药脱销,为什么?因为人们看到了可靠的疗效。再看看我们每天使用的心脑血管口服药和静脉制剂,成为中成药的主导市场,我们不理解的是,大家都在受益,却没有去更多的关心它的生存与发展,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中医的伟大,没有象热爱我们的汉字一样去崇拜它。

中医从起源开始就贯穿着唯物论与辩证法, 有的人不相信中医,首先是不了解中医,也就是不能理解它的理论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已经有很深远的很丰富的内涵,所以用简单的思维很难透彻的理解它的精华。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医的疗效,为什么不能用现代科学去充分论证,也就是说不能从微观的方面给以分析,基于这一点,有人就说中医不科学,是中医没有发展前途的理由。西医学是不断在借鉴现代科学发展和完善自已,也就是说有人想用西医理论去解读中医的治疗原理,如果能解释通就认为有理,解释不通就说没理,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无理!科学没有止境,人类尚没有完全认识自已,不能解释中医的疗效,其实只能说明现代科技的无能,而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医治病的事实!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了无所不知的境地,那时我们可能也就不必为此再争论了。
 
    微生物感染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抗生素是西医治疗最具特色的标志。由于广泛的甚至无限制应用所产生的耐药性在逐步升级,抗生素的更新换代加速了微生物的变异,其结果是病情更加复杂,临床疗效逐渐下降,给整个医学界敲响了警钟。而中药大多为天然药物,中医治疗为自然疗法,中医的整体观念犹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把维持人体的机能平衡作为治疗目的,避免了药物与微生物感染的恶性竞争。中华民族几千年虽然历经战争和瘟疫,但仍繁衍昌盛、生生不息,这以中医药的保驾护航密不可分。为了人类的生存,中药在对抗微生物感染和减少抗生素耐药方面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6.中医发展需要共同观注

     虽然“发展传统医药”已写入了《宪法》,但是长期以来,中央方针和宪法并未得到很好贯彻。在法律、行政、资金投入、科研等各个方面,普遍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中医地位被人为矮化,其中最大的困境是中医日益西医化。按西医模式培养中医学生,使中医教育迷失方向;否定跟师学徒,使中医后继乏人。中医的理论有很多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经验的传承,失去了理论再次扩充的基础。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使中医成果被否定;片面理解中医现代化,断绝了再次产生千古名方的根基。按西医的模式,已不可能产生象六味地黄丸那样的名方了。民间的秘方可能因为是假药而永远不能上正席,有一天可能就永久失传,因为它的配方不能公布,所以也就没有它正名的机会。有很多身怀绝技的民间医生,他们没有诊疗疾病的资格,只能私下流传。其实这些曾经是中医发展充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好多年已没有他们的参与了。
     
         7.中医药发展方向和未来医学是同一个方向吗?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澄清一个问题,就是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以下三点,延长人类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解除人类的病痛。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中医的以人为本的观点正是对医学发展最终目的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的最终是殊途同归,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中医的科学性,更多的事实表明,中医的理念和方法正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为了迎合别人的味口,而舍弃我们自已的标准,或者永无止境的与人争论,来说服别人,还不如建立我们自已的标准,用铁的事实来证明中医的科学与不朽。

就医疗市场来看,中医院是两条腿在走路,也就是说最大限度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当然这不是中西医理论的结合,而是疗效的结合,把现代科学仪器的检查片面的理解为是西医的专利,是极其错误的,中医从来没排斥同时代科技的参与,恰恰相反,中医总是不断借鉴科学的发展来完善自己,中医有辨证,也同时有辨病,比如说,X光和B超并不是为了医学而发明的,所以也就不能理解只有西医才做这样的检查。同样的中医也可以利用这些检查,问题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观点去看待这些检查结果,进而利用这些检查结果。

预防医学贯穿着中医学的始终。现代医学模式将向“人天观”发展,养生重于治病。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积淀,内容十分丰富,未来医学必将把养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两大特点之一,它认为人和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天人合一。有病早治,未病先防。“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将逐步取代医院的主要地位,医院将成为辅助机构。从这一点来说,中医的预防医学早就走在西医的前面

人类已经走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不能再用停止的目光去看待变化的事物,中医古老但并不落后,三个指头并不代表中医,追求健康与长寿、造福人类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8 .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医是否正确?

     中医的发展本身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完善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框架之内的,这种发展可以是无限的,如果任意想突破这个框架,必然容易导致违背客观规律。大多数研究只不过是对中医的量化、标准化、客观化的研究,进行微观的分析,而这种研究成果实际对中医的内涵没有任何触动,而有些变动可能对中医的发展造成致命的打击。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通过“黑箱理论”来认识的,它是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有它独立的生存空间,中医能治病,再次证明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提练了不少中成药制剂,如黄芪针、丹参针等,但它们已不再是中药的黄芪和丹参了,就象黄连素不是中药黄连一样,即便是这样,这些不伦不类的成药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在的人们只想摘取中医中药的果实(处方、疗效等等),却又要毫不留情的想砍掉中医中药这棵数千年的大树的树干和树根,就是不去想想这些流传千古的处方是怎么来的,这难道是符合逻辑的思维吗?

什么是科学?不理解的东西就是不科学吗?当然不是!西医是科学的,被大多数人接受,因为它能治病,中医有很多人还不理解,可它在西医未产生之前就能治病,如果它不科学,它不可能永远有效,传承千古。只是它的科学内涵深奥,不被人去直观的理解。“科学”的概念已被人们错误的换成了“完全正确”,其实科学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更不要说完全正确了,尤其当科学涉及到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时。现在人们认为西方的就是科学的,就是完全正确的,成为了很多人的惯性思维。

中医应该如何现代化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以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不能脱离它的历史和传统,更不能丢弃它固有的体系而改弦易张;其次是必须借鉴和吸收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但又必须超越当代自然科学,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视触叩听嗅是相同的内容,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受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未能使它的检查方法象西医那样直观,但中医并没排斥其它自然科学技术的参与,比如说B超X光,我们完全可以看成是中医望诊的延伸,只是它要纳入中医的整体观念的范畴去进行辨证分析,这就是超越。其次就是继承基础上的演绎,中医很多理论的扩展,都离不开历代医家对基础理论的演绎。由于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就象西医,它也不知道终究会发展成什么模型,那为什么就有人单单问我们中医向何处去,中医将来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模样,这是个耐人寻味的事,提这个问题的人不一定是关心中医,很大程度是歧视中医,认为中医没有前途了。如果我们都能从医疗效果去客观公正看待中西医两大医疗体系,那么中医的发展空间应该是更为广阔。因为它的宏观理论已经远远走在前面,阴阳论几乎就是对人类生存空间的高度概括。

          9.中医界的忧虑

    虽然有多年的扶持中医的政策,但现实中仍然轻视中医,这表现许多方面,医院的规模,政府的资金投入,医学院校的招生归类,在我们基层医院,甚至在医保病人的起付线上和同级医院都有区别,不胜枚举。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我觉得有以下工作要做。

从政府一级开始,倡导国粹。新闻媒体应大力正面报导中医医事,为中医正名,以弘扬中医事业为荣,以此改变多年来人们对中医的歧视,逐步提高中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给中医事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投入,使中医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尽快赶上同级西医院,改变中医外观弱小的局面。

从行政法规上认可中医的医疗程序和疗效,不以西医的标准为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的医疗准则。

中医院校宽进严出,培养高标准的中医师。有扎实的中医基础,有真正的中医理念,有客观的临床疗效,有高尚的医德,有享誉一方的声望。同时国家应给予他们更高的待遇,让他们成为中医事业的中流砥柱。

提倡师从,挖掘民间中医的秘方验方,保护其知识产权。

承认中医的传统制药地位,获得国家认证的中医师应有权配制专方专药,为产生千古名方拓展天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思中医 ---- 谁是中医真正的掘墓人????????
为中医崛起而学医
百年沧桑话中医之二 ——张东宝
千年深度学习,中医一枝独秀 | 陈经
【搜狐微辩论】中医应不应该废医验药?
施一公教授关于中医言论中存在哪些错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