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毕业了,苦寻工作还是来场旅行!

在西班牙“游学”的几位中国留学生

  对于毕业生来说,唱响毕业离歌之前,能和相知相爱的好友一起上路,一起欣赏路边的风景,共同咀嚼曾经的岁月,将成为他们学生时代最完美的一个句点,也是人生最绚丽的一抹印记。

  随着毕业时节的临近,用旅行来纪念分别,已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一道毕业风景。“毕业旅行”也成为毕业生讨论的热门话题。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同寝室的、同班好友,还有社团的朋友。但眼看要毕业了,时间也变得奢侈起来。想享受大学的最后时光,但是看到有人实习,有人找工作,有人准备出国……每个人都在为不确定的未来忙碌时,陡然压力倍增。每天听到的话题也都是谁谁找到实习了,父母的催促,辅导员的询问……到最后,一开始决定去旅行的人很多打了退堂鼓,人也很难聚齐。

  究竟是选择毕业旅行、放松心情,还是实习,为毕业后工作做准备?

  据报道,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在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人们把这种旅行方式成为间隔年。

  间隔年当中的学生(也称间隔年旅行者)有一个普遍的选择,那就是参加国际志愿服务。

  许多学生也以海外工作赚钱的形式度过间隔年。通常参与的是与饮食、住宿有关的行业。另一个正在兴起的趋势是投身于全球教育,包括语言教学,居住在当地人家,文化传播,社区服务和独立学习。这些实践存在于像印度、中国、摩洛哥、巴西这样的国家。

  间隔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90年代,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各年龄段的间隔年活动都在加速发展,尤其受到大学生的追捧。2009年,《迟到的间隔年》一书首次把间隔年这个概念介绍给国内青年人。其作者孙东纯于2006年12月1日,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带着一个不知道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的“间隔年”主题。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从原来计划的目的国印度变成一次横跨亚洲的旅途,从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在路上,遇到了她现在的日本妻子,开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迟到的“间隔年”成了一次学习爱的旅途。

  如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已学会选择一种快乐潇洒的方式和心态来告别校园,背上行囊,将一次珍贵的旅行镌刻在成长的年轮里。“毕业旅行”无关形式,它之所以如此赢得“民心”,主要在于其内含的意义。毕业旅行不止在于旅行,它对于很多人来讲,是和拍毕业照、吃散伙饭一样的重要的纪念形式,是人们对于大学回忆的一部分。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昨天还和同学讨论工作呢,她说毕业两年了还是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相当的迷茫,在陌生的城市里飘荡,依然两手空空,听了很难过。——龚永洵

  知道“毕业旅行”这个词的那年是什么时候也都大体不记着了。只是在毕业前夕是就那么跑出去在路上一个多月,身体清新。只是我们嘴中的“毕业旅行”和国外“间隔年”之间的定义、差距却是完全不同的。看着“间隔年”的介绍,确是知道这是个实现自己价值理想的过程,也更是在工作之前对社会的一种实习。只是可惜,“间隔年”的机会我们已经不能再有了。——杨文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当然想跟一群玩的好的同学进行一场毕业旅行了!我也为此策划了很久,不过似乎计划赶不上变化,很有可能要泡汤了。工作签了以后没有时间去,而且经济条件也不允许。——张欢

  如果我们没有成为富二代和官二代的机会,还是去努力找工作吧。毕竟旅行什么的东西都是虚幻的东西,吃饱肚子才是我们所要考虑的事情。——李特

  我没有。当时给自己下的任务是,1月之前找到工作。要不然,真的没法安心回家。后来,真的在12月26号找到了工作。一过完年,就过去实习。然后就一直工作,到现在都没有休息过。出去的话,一般也是出差或者看望朋友。年轻的时候,设想过种种的毕业旅行,可惜都没能实现。曾想过,与几个朋友,一起开着牧马人,组个车队,重走茶马古道。请个向导,一路听听西藏的传说,看看蓝天白云,想想人生,转转经筒,就会特别满足,特别幸福。当然了,我也知道,这件事,有着种种的限制,并不容易实现,不过不要紧,有梦想总是好的。或许我一辈子都不会把它实现,或许终有一天,它变成了现实,我都不会特别的遗憾或者激动。梦想的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龙在天

  旅行的意义一定要明了,不然跟虚度光阴无恙。——小马哥

  没有经济基础做支持,很难有心情完全去享受毕业旅行带来的乐趣。当身边的同学都有心仪的工作了,自己依然像浮萍一样飘来飘去,怎么会有心情呢?还好我是在毕业前一个月将自己的工作落实了,我们很幸运的举行了一次班级旅行,为大学生活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程鹏丽

  实在的、食人间烟火的回答仍然是“苦寻工作”,可能因为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吧,因为我觉得还是能在毕业前签一份不错的就业协议,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只要不非法违纪,才是对大学最好的结束,可能这拿到堂面上来看,来评判比较庸俗吧,但是我觉得这是人生存的基础,生存的面包。对大学的回忆,不是那一顿散伙饭,不是那一张毕业照,而是大学里度过的时光,大学时代的一点一滴。——李斐

  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我是穷孩子出身,在一篇文章中也说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身无分文,找工作也不顺利,都担心死在北京。显然对于我这种人,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情去来场毕业旅行的。有条件的那些孩子,毕业旅行是件好事情,但不必强求。我始终觉得要旅行,一旦要在那个城市有朋友,否则你看到的都是皮毛。等到工作几年,天南地北朋友多了,来个旅行,倒也不错。甚至我想过自己到了四十五岁以后,真正不需要为了钱工作的时候,放下心来来场旅游。毕竟我们的国家,还是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和西方的孩子比不起,也没有非要和他们一样的必要。我们这样的人生,也有自己独特的乐趣。——马超

  旅行既要有时间也要有经济支持,不是有旅行的意愿就可以成行的,这要看想旅行的同学是否有足够的条件来支持这个意愿。——熊炳金

  如果把毕业旅行为了一次走入社会之前的一个踏板,为什么毕业要选择旅行?——顿小亮

  如果条件允许来场毕业也未尝不可,当然前提是资金充裕(当然如果是自己准备的更好)并且要有详细的计划否则也只是走马观花甚至给他人带来不便,我之所以赞同旅行是因为在旅行中你会发现自我,寻找自我是人类这辈子都在干的事儿,茫茫然中琢磨也是一种方式。找到自己才会更明白什么是你需要和想去做的。而对于没有条件的同学早点找份工作且来得更加实际与踏实,毕竟毕业大关就是找工作,一旦找到心也就定了,所以不管选哪种方式,都是前提在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所做的选择。——程佳佳

  边找工作边旅行,工作放假去旅行,旅行累了去工作,工作出差也旅行。——潘宇峰

  间隔年毕业旅行是很好的大学毕业生融入社会前的预热方式,值得提倡。但是,从中国现在的学校教育观念、甚至社会教育观念来说,显得过于奢侈。中国倡导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是有多少教育人士会真正实施呢?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金钱和权力,很多学校领导关心的是就业率,很多家长关心的急于给孩子谋划一个吃喝不愁、体面而薪水有保障的工作,很多毕业生自己也在盲目地寻找工作,却并没有想清楚人生、教育和工作的真正意义。什么是幸福?怎么安排自己的毕业和工作的选择才有价值?从间隔年毕业旅行这个例子来说,让人看到了很多宝贵的智慧。——刘鹏飞

  我记得《半月谈》之前也有一篇关于间隔年的文章,深有感触。走得太远,忘了曾经为什么出发,间隔年拾起当初的梦想,毕业旅行实在是很好的方式。但是现实社会中的就业压力和物质需要让很多人选择了让步,能够真正抛弃这些,根据自己心来的人为数不多。——胡倩

  我卡里都没有21000元呢。远方的旅行固然美好,但站不稳的脚下只会让行走也不畅快。不是学生们不想来场毕业旅行,而是找工作的主旋律下容不得半丝杂音。有闲钱,有闲暇,有闲心,才有旅行。——小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毕业间隔年(Gap Year):停下脚步,思考人生】
大学生“慢就业”,需要更多宽容与理解
4年20多万,读出来的大学,工资没有8000我不干
今年大学毕业生接近900万,毕业该何去何从?哪类毕业生最吃香-职场不相信眼泪
毕业生要在社会“安分守己”
美国VS加拿大,选择哪所大学取决于你心里要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