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 研究报告
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
研究报告
抚顺市顺城区课题组
( 执笔:荆智 雷贞萍 孙春艳)
【内容提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需要做认真的探索和实践。本课题试从已有的课程资源,探索整合这些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探索课程资源整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规律性,进一步完善实践模式。这一项实证性研究,不仅提供实践依据,而且充实教学理论,进而丰富和完善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课程改革 学科间 资源整合 操作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重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因此,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根据学校实际,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实施的一项重要行为。
反思和回顾传统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也曾自觉不自觉的开发了课程资源,譬如:教师根据教材要求,选出了更多的课外例子,根据自己的经验,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总结,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实践,都有一些开发行为。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割裂的,一种新认识、新观念的形成就应是历史的延续,理念的升华。只是在前阶段没有显性和理性的提出来。综合分析几年来我区中小学的课改实践,在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中,有如下几方面问题:
1、从对资源观的认识上看,由于受传统的观念影响,狭隘的资源观在广大教师心中仍占据主流地位,认为只有教材才是课程资源的为数不少。狭义的资源观的转变,仍是会今后该解决的问题。存在对精神性、社会上的课程资源的广义性认识缺乏,严重制约了课改的进展。
2、从资源开发的主体上看,因为课程资源开发主要依靠“校本”,而“校本”的本质是“人本”,而“人本”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现在教师苦于教材提供的资源太少,而课标对学生达标的要求,内涵之丰富,能力要求之高,造成课程资源少与课标要求之间的矛盾,学校的对策是组织教师构建(实际是编写)校本课程,实际是教师在编写补充教学内容的教材,甚至有些还把过去的难、繁、偏、旧的东西改头换面又拣了回来,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真正理解“校本”的本质内涵,变成了简单化、庸俗化,实际上仍是老师讲(编写),学生听(课堂上用)的翻版,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忘记了新课改提倡的人在活动、人在探索,学生和教师在互动中进行科学的探索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和教师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它的开发过程具有成果性和教育性两大功能,没有学生的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活动。
3、从资源开发的范围上看,教师进行的资源开发,只限于在本学科中进行,仍在执行学科“本位”,孰不知,从“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上看,教师在执行分科教学,而学生要把各科教学内容“整合”到自己的一个大脑中,这种多对一的教学,如果“整合”不好,势必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滑坡,能力的下降。学生学习成绩分化,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学生的角度看,在学习某一学科时,其他学科知识、方法、思想、经验、手段、途径等是最靠近学生的课程资源,是学生最熟悉、最易运用和“消化”的课程资源,如不整合运用,是最大的浪费。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的整合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有其重要意义。
4、从资源内容上看,基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和对校本开发的简单片面的理解,造成热衷于对课外活动(还没有到综合课的程度)内容的开发,热衷于文体和传统文化的内容编写开发,热衷于显性的补充教材的编写,热衷于去查找课外的读物和肯定例证,忽略了对综合课程框架的构建和内容开发,忽略了对现有的课程资源的整理、筛选、验证和跨学科的资源开发和整合,忽略了学生在开发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忽略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功能和实践功能(不明确开发即学习的理念)。
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综合课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按照《纲要》的要求,开发适合本地的综合课的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课的校本课程。
2.一般的校本课程开发,按照课程的三级管理要求,各地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适合本地的校本课程。
3.教育部和各省按照课题的形式,进行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对素材性和条件性资源,旨在课程资源开发和校本课程交叉点上进行了开发研究,得出了一般性的经验和成果,由于课题较大,在微观上的学科间的资源整合上涉猎的不多。按照课改的“校本”理念,其他的研究成果只能提供一般意义下的工作原理和指向,其具体内容不具有一般的、统一的实际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设计的课题的意义在于:
1.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综合课课程资源开发,而是从某一学科出发,去整合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又用于本学科的教学之中,是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
2.本课题研究本身就具有“校本”意义,旨在探索我区如何整合多学科的课程资源,用于某一学科的教学中,促进教学内容、过程整体上的优化和进步。整合本身就是应用型的开发。
3.本课题研究,旨在整合相近学科的课程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整合,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是学生适应社会,具有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探索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4.本课题研究,旨在开发课程资源和开发校本课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具有开发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双重特点。是依据本校实际,在某一学科中去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从行为上说是开发课程资源,从内容上说是开发校本课程的特征。
5.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说,可深化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推动课改进程,为新课标提供经验和成果上的支持。从微观上说,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防止学生分化的作用。找到了思维上和机理上的原因之一。
基于我们在“十五”期间,主持了省级的“中小学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和“小学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课题,主持了市级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研究”课题,为此课题的研究打下重要和坚实的基础,其表现在:
1.确立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一般过程、方法和模式。
2.明确了中小学学生进行信息收集、整理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3.清晰了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的课程资源几个方面开发的一般过程和行动方式、方法。
这些成果,为我们此课题进行探索研究的内容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成果上的支持。我们组织了相关学校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以期取得更深刻的研究成果。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理论与实践上的价值。
二、研究的基本设计
(一)课题的基本定位
1.课题名称:课程资源是一个大的概念,此课题力图在某几个方面作出探索和研究,为了不致造成名称中课程资源方面很长罗列和累赘,故仍简称为课程资源,勿造成内涵上的歧义。
2.课程资源
从所谓课程资源,从狭义上说应是“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从广义上说应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402页)。
我们认为,所谓的课程资源,应是一种被筛选的、被提炼的、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之中的、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各种要素。
3.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相关的几种要素,经过内部或外部的有机联系和链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具有一定功能系统的提炼过程。
(二)研究内容和任务目标
1、研究内容
(1)学科间如何进行课程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怎样?
(2)学科间整合的内容和验证。
(3)每两学科间资源的内容和验证。
(4)资源整合的运用评价。
2.研究目标
(1)确定适合本地区的学科间资源整合的内容。
(2)构建学科间资源整合的教学运行框架。
(3)建立学生运用资源的评价方案。
(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1.研究的基本对象
我们选择我区顺城中心小学、河东小学、抚顺城二校、将军四校、葛布四校、长春学校和玉成中学七所学校作为研究的实验点校。
从各校选一般的班级(N≥30)作为实验班和对应的班级(N≥30)作为对照班。这样选择具有一般状态下的代表性。
2.研究的基本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采取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定向、自我调整的行动研究法,力争达到资源整合的最大效益。
2.实验法(片段):在研究过程中,不求自始至终的人员和条件的控制,采取分段的实验操作控制,努力完成各片段、阶段的报告和成果。
3.文献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收集文献,借助于文献的观点和成果,促进本课题研究。
4.调查法: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变化,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得出可用、可信赖的数据。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措施:
1.技术路线
                                                           ⑹                   ⑼        ⑾
                                          ⑻                        ⒁
              ⑸             ⑺                    ⑽       ⑿
⑷                                                                 ⒀
2.操作措施
(1)调查表A(教师调查):了解教师对本学科课程资源的知晓情况。(教师自己调查,自己总结分析)。
(2)调查表B(学生调查):(可有系列表1、2、3…..) 了解学生运用课程资源情况(包括跨学科)。(教师抽样调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信息收集: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课程资源的成果性和经验性的信息。最后运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承载出来。
(4)制作信息发布卡(或讲稿):教师自己提炼自己学科的、可供其他学科运用的课程资源。
(5)课题组活动:课题组的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信息发布活动,互相介绍自己学科的可供其他学科运用的课程资源,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和互通信息。
(6)教学设计A:自我运用国家提供的课程资源和自己开发或整合的课程资源形成教学设计(教案)。(不求一致)。
(7)教学设计B:听完信息发布会和听完提他学科的课后,运用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进行的教学设计(教案)。(不求一致)。
(8)课堂教学:依据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本”,在各个环节上,充分运用教师提供的和学生开发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以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归宿,在解决问题中运用资源,在运用资源中促进学生思维多元。
(9)课后小结和反思(在教案后):每节课教师都要在课后作本学科、其他学科两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记录。
(10)教师总结或论文:定期总结现有课程资源及运用情况,作适应性定性定量分析。
(11)学生预习指导:教师用指向性、引导性和激发性的语言,运用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启发学生运用,激发学生的思维。
(12)学生作业:整合和压缩作业,体现资源整合的运用效果,解决重、难点问题的能力提高。
(13)学生交流(教师作记录):在课堂上或专门会议上互相介绍和交流学习方法和运用资源的经验。
(14)学生小论文:学生定期总结自己运用资源解决问题形成的新思想、新思维、新思路、新策略。
(五)研究的周期:
1. 准  备  阶  段: 选题、立项、论证、确定点校、确定人员、制定方案、
(2005。11—2006。2)   计划、制度、分子课题。
2. 起  步 阶  段: 开题、课题培训、执行措施 ⑴、⑵、⑶、⑷、⑸
(2005。11—2006。2)   ⑺、⑽、⑾。
3.实  施 阶  段:召开课题研究研讨会、观摩会。执行⑵—⒀措施。
(2006.3—2008.2)
4.总  结 阶  段:课题培训、课题成果提炼,执行⑵—⒀措施。
三、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理论研究及其启示
1.课程与教材
课程理论与系统科学要求课程的实践者应将学校课程视为特定的课程系统。主要表现有:第一,学校课程受国家课程的调控,具有半自主性;第二,学校课程是多维的,学科课程是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既发挥着特定作用又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显现出不可拆解性,同时学科课程自成体系,表现出相对独立性。第三,学校课程还是一座置身其中的人们共同学习的动态资源库,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使库中的资源不断地得到开发而再生的过程。实现课程的过程需要将各个课程要素(包括人力资源)之间的结合方式趋于理想状态,使课程系统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功能达到最大。
心理学理论要求课程的实践者通过探究知识间的相关性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同化。一个整体的各种分散的要素,只有在同整体联系时才有意义。“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即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人类思维的互补与统一是人类思维的一大特征和本质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课程的实践者应为促进学习的有效发生创造可能的环境。
知识具有生成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设计与编制;与学习者一同构建学习共同体,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师生双赢的学习文化。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尽管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材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原有的教材的编写和课程设置已经远远不够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为此,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有趣和富有探索性,我们的数学学习资源的整合就为学生的需求提供了服务和帮助。
2.课程资源的分类和呈现形式
(1)文本资源:现有的文本是记录先人曾经做过的事情和经验,后人的学习有时就是继承和发扬。学生的学习内容中有一部分是需要采用间接接受的方法来完成,所以把书上的知识有机的组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这个方面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怎样进行收集和筛选为学生学习提供的素材。
(2)师本资源: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就是实施课程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教师情感和工作态度,教师的日常行为习惯等都将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为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观念。
(3)生本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其自身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原有的生活经验、平时活动方式、交往时的情感等都是可以利用和整合的资源,所以我认为课程资源的整合应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并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轴,在活动的过程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最终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发展方向。生本资源的整合利用将是新课堂教学的生命。
(二)实践的探索
1.课程资源呈现的形式
(1)教师制作了信息发布卡,把自己提炼的本学科用的或为别的学科用的课程资源以文稿的形式体现出来。组织课题组的不同学科教师定期进行信息发布,把收集整理的课程资源的信息,发布出来,不仅提供给了本学科教师,也提供给相关学科的教师。教师在实践中自觉合理应用有效信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学科间资源的整合多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多媒体课件承载着多种信息,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了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并且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人类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手段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的,约占人类信息总量的95%左右,科学家在研究感官与学习、感官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学习效果最佳,对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相同的结论。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2)拓展学生学习方式
学科间课程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变革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多媒体为学生学习外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实现双向对话,学生可听可视,录音跟读,并且反复出现多种教学信息,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信息,反复操练、强化;每位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不受同班学生学习进度影响,主动选取和控制教学信息,自觉反复操练、模仿强化;教师可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个别指导,调控教学,学生愉悦、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科间课程资源的整合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软件(程序光盘),选取有关内容加以学习,有的软件还配有游戏式的评价练习,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只要练习过了关,都会给予“你真棒”、“别灰心,再来一次”等相应鼓励性的配音评价。在网络媒介中,信息是共享的,Internet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2.课程资源的整合策略
(1)加强培训,明确方向。每学期根据实验的需要,分别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学科间知识整和的理论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以及撰写各类科研材料的指导性培训等。并根据培训内容定期组织考核性的检测,从而不断提升了实验教师的基本素质,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从而确定适合自己学科的知识整合方向。
(2)增进交流,资源共享。组织教师开展学科间知识整和信息的收集活动,并制作成信息发布卡,适时开展信息发布活动。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思维的互补与统一是人类思维的一大特征和本质要求”,实验教师们在信息发布会上互相介绍本学科可供其他学科运用的课程资源,互相交流、互通信息,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思维互补的目的,有效拓展了个体研究的思路,增强了群体研究的实效性。
(3)以教研促科研,大力开展教科研活动。学校实施了“教科研一体化”群研模式,融科研于日常教研活动之中,打破了课题组与教研组的界限,将“学科间知识整和”研究纳入了每周的教研活动计划,并在科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了研讨活动,得到了全体教师的重视,有效提高了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走出了一条基于学校层面的,通过学科间知识整合优化而使各学科课程功能增值的可行之路。
(4)立足课堂,构建学科间知识整合的教学运行框架。学校课题组为了将“整和”理念真正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组织教师开展了不同专题的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每组织实验教师每学期上观摩展示课、每月上教学研讨课;还组织实验教师共同备课研究了“学科间知识整和”的专题系列课,探究了在同一个教学主题、同一个班级学生中,不同学科的教师立足本学科,辐射它学科,通过探究知识间的相关性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同化。使整体的各种分散的要素,在同整体的联系下更有意义。由实验教师共同在同一个班级执教了以“雪”为主题的美术、音乐和信息技术三个学科的系列课。课后,实验教师又进行了集体研讨、评课与反思活动,形成专题教研活动反思集。全体实验教师根据学科知识整合的课堂教学经验定期撰写了资源整合教案、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论文等。逐步构建了学科间知识整合的教学运行框架。
每一个教师对相关性学科课程的感悟不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现状也存在着差异,由此产生了非固定的多样化的课程设计方式,并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思考,我们现已确定出我校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设计的两种基本类型:
类型一:学科本位、综合渗透
这是一种以本学科为主干兼容并借助相关学科内容的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学科间的“渗透点”和“残缺点”,是相关性课程知识整和实践的主要方式。
学科本位,就是以学科课程内容为核心点建立“相关知识组块”。“综合渗透”,就是借用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为解读本学科的学习所用,而不是代替其他学科的教学。可借才能用,不可借则不能生拉硬扯,画蛇添足。这种设计的突出特点在于“借用”,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由本学科的某一知识点向相关学科发散。由于这种教学设计保持了学科课程自身较为稳定的固有逻辑,教学进程得以在常态的分科教学的形式下实现,不占用课外时间。与传统的分科课程不同的是,教学内容不是孤立的学科知识点,而是多维的“相关学习组块”,学科间的相关性是学生学习学科课程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活动则以学科主题为起点,在相关学科内容的有力支撑下,以解读学科内容、运用学科内容为终点。因此,学科思想和学科的教育功能能够得到更好体现,学习过程能够更为有效地发生。
类型二:相关主题、课程补融
这是以学科间的“交集”和“盲点”内容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的科际相关整合专题设计,是“学科本位、综合渗透”课程设计方式的必要补充。
这种类型的突出特点是分科课程间的相容与互补,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没有学科界限的相互包容型的专题设计,如本学期我们初步尝试的“雪”这一主题的学科系列课。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科际相关整合专题的设计更多地依赖于相关学科的协作,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以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为原则,主题的“质”重于“量”,不搞牵强性的形式主题。教学进程不能完全通过常态下分科教学的形式实现,因此,无论是教学时间还是整合方案的设计都需要靠教师在学科间的协商与协作中解决。因此需要学校花费一定的精力去进行前期准备与设计。这也是我们在下一阶段要继续重点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内容。
3.课程资源整合的方法
(1)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各个部分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了有机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这正突出了学科间资源整合的特点。因此,在实验中我校的实验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能以本学科的知识为主,尽可能去吸收各学科相关的知识素材或背景等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把它们作为教学资源的生成点,以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究,使各学科教材资源得到创造性的应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互相学习,借鉴相关的内容汲取有效信息以及其他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进行了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教师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间的合作、互助是更好的落实学科间的整合。因此我校课题组在本阶段了开展师傅教师的领路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新教师的汇报课等活动,通过说课,评课,导课等形式,引导教师合理运用课程资源,转变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课题组实验教师每人进行一节全校型的教研课,课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说课和反思,课题组教师进行评课,肯定优点,查找不足,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校领导及时进行点评。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
(3)开展实验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和教学活动竞赛,加强实验教师的上课功、说课功、评课功、反思功的训练以及教师教学资源开发和运用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训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手段、方式,努力开发教师身上潜藏着的知识能力资源、精神资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
(4)实验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学生去开发和整理为学习而用的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互相介绍资料,互相传阅。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有效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指导学生善于把学习某个学科的方法、途径、手段、知识等自觉用到其他学科中。组织学生召开有关学习方面的好方法、小窍门等学习经验的交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手册及笔记进行展示。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本阶段有15名的学习经验在全校交流。
4、课堂教学结构的重建
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整合数学学习资源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根本出发点和核心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兴趣、个性、知识基础等)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内容(概念、计算、应用题、几何形体等)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采用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教学,才适合学生的需要,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数学与语文是基础,教学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融合。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建议学生查字典理解“倒数”。  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照搬教材的安排先教"什么是倒数",再教"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好奇心打破了这个教学顺序,让学生利用查字典这个活动来认识倒数的含义。数学课上查字典,学生觉得挺好玩、很新奇,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极点,从而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中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例子(形式)还有很多,像用关联词造句来复习巩固"数的整除"中的概念的理解,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掌握文字题的结构,利用儿歌来记忆"年、月、日"中的大小月,利用"曹冲称象"等故事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等等。语文中的有些方法在数学中也可以同样适用。比如勾画出法则或者定律中的关键词,说一说关键词的意思,对于法则或者定律的理解能够更加清晰透彻。读的时候,也请同学们把关键词加重语气读出来,有助于记忆。
数学课是一巨大的作文素材库,学生在每节数学课里一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体味数学学习的精髓,以写"数学日记"的形式,把自己在数学课堂中的深刻体会和独特感受写下来,
数学日记让学生把社会当作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怎样以数学日记作为整合各学科的媒介、联系生活的桥梁、体验成功的乐园、延伸于课外,让学生会用数学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
数学实践活动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游戏、竞赛、调查、制作、测量、绘图、制表等集体、小组和个人的活动是常见的活动形式。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眼、动手、动耳又动脑,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地活动,学生的身心得到主动和谐地发展。这样的活动还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竞争、参与等现代人所需具备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效果
(一)研究的基本成果
1.调查的成果
备课行为
1.若增加教学例子,一般从哪选?
2.教学设计中是否考虑学法?
3.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通过实践,从哪选例子好?
2.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好?
3.采取哪种方法激发学生动机好?
教学行为
4.学生能不能举出课外的例子?
5.怎样加强知识的联系?
6.有多少学生会质疑?
4.学生活动中都举哪些课外的例子?
5.学生学习知识的联系都有哪些?
6.学生都质疑什么?
A..按下列内容对教师进行调查:表一(5所小学各抽取6名人,共30人;两所初中分别抽取7人和8人,共15人,合计45人)
对七所学校进行了调查,其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   若增加教学例子,一般从哪选?通过实践,从哪选例子好?
回答从教参上和练习册上选例子由课题实施前的四所减少到两所。回答从其他科和课外选由课题实施前的三所增加到四所。回答从互联网上选在课题实施前的三所没有变。回答从生活上选从课题实施前的两所增加到四所。还有一所学校在课题实施前有66%不知道从哪选例子到课题实施后的知道从哪选例子。
分析:增加教学例子实际上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个调查是了解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常见的问题,从回答的情况看,在课题实施前,这几所学校都普遍重视教参和练习册的利用,忽视了其他途径的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课题实施后,大家普遍重视了其他途径的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尤其是注重了互联网的利用,强化联系实际和日常生活。
(2).教学设计中是否考虑学法?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好?
经过统计在课题实施前有65%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法,课题实施后,有六所学校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两所学校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一所学校注重了体验学习的经历和过程,还有一所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和策略。
分析:学习方法是学生掌握和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此项调查在于了解此项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课题实施前这七所学校近一半的教师缺少学法的指导,很少考虑到学法的指导,经过课题的实施,使教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合理整合这个课程资源,并向技术层面不断深化。
(3)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采取哪种方法激发学生动机好?
经过调查,在课题实施前有四所学校运用表扬激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课题实施后转化为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题实施前有两所学校运用激趣和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题实施后增加到三所,并增添了知识连接问题式的激趣方法;课题实施前有一所学校运用竞赛的方法激发学习动机,课题实施后增加到三所,课题实施前后有一所学校运用课件、游戏、实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有探索展示学生作品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动机。
分析:学习动机也是潜在的课程资源,是诸资源中最具生命力的资源,没有这个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课题实施后基本形成了有序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共识,就是运用知识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课件演示、游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学生能不能举出课外的例子?学生活动中都举哪些课外的例子?
调查表明,课题实施前有47%的能举出课外的例子,课题实施后,有六所学校能在教学时举出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四所学校的能通过上网索取例子,三所学校能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举出例子,两所学校能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举出例子,一所学校能通过购物举出相应的例子。
分析:能不能举出书本外的例子说明资源整合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只拘泥于书本和参考书,必须要开拓资源整合的途径。
(5)怎样加强知识的联系?学生学习知识的联系都有哪些?
调查结果,有四所学校能整理归纳成体系,有两所学校加强了各科知识的联系和整合,一所学校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迁移联系。经过课题研究后,有四所学校已经形成学科间知识联系的体系,有三所学校形成了具体的联系方法。
分析:知识的联系和整合是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建立相近学科的知识间课程资源的整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也是教学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6) 有多少学生会质疑?学生都质疑什么?
经过调查发现,有很少的学生会质疑能质疑,几乎是学生的20%不足,经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学生慢慢有了质疑的意识,有5所学校会质疑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和背景,有两所学校学会了联系实际问题进行质疑,有两所学校进行了联系具体问题的质疑。
分析:质疑是学习的一个方法和习惯,是一种动力资源,是人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资源需要开发,需要技术性的建设,质疑本身就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纽带,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标志。
概述: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资源整合的主阵地,而实施课程资源整合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学习动机是动力性资源,学习方法是行为性资源,学习例子是知识性资源,是具有代表性的三维资源指标,对这三方面的调查,基本代表教师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的情况。
B、按下列内容对学生进行调查:
课题实施前
课题实施后
预习行为
1.去年学习的时候你经常预习吗?
2.预习只是看书吗?
1.现在学习经常预习不?
2.预习经常看课外什么东西?
学习行为
3.课堂提问你愿意回答书本问题还是课外问题?
4.自己愿意不愿意做作业?
3.回答问题能用到多少课外的内容?
4.做作业时遇上难题怎么办?
总结行为
5.一节课上完了总不总结?
6.题回答错了,改不改正?
5.上完一节课你都学会了多少?
6.改正错题你采取什么办法?
表二(小学五年级每校抽取20人,共抽样100人,初中二年级两校分别抽取20人和30人,共50人,
合计120人)
(1) 去年学习的时候你经常预习吗?现在学习经常预习不?
经过调查,去年经常预习的占43%,现在达到90%。
分析:预习是学习的一部分,是学生的重要习惯之一,也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是促进人可持续发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学会预习,要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去学习,通过课题的实施强化学习预习的习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也是一条人成长的一条重要的规律。
(2)预习只是看书吗?预习经常看课外什么东西?
通过调查,在课题实施前有43%的学生能只看课本进行课前预习,课题实施后能有83%的学生能除了看课本外还能通过看课外书及上网查资料进行课前预习。
分析:在预习中以什么材料作为载体尤为重要,预习不是简单的看课本,而是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预习,找出知识发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知识的地位等。培养学生学会这些手段和途径,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3)课堂提问你愿意回答书本问题还是课外问题?回答问题能用到多少课外的内容?
通过调查,课题实施前有90%的学生愿意就课本内的问题答课本内的问题,只有20%的学生喜欢回答课外的问题。通过课题的实施有55%的学生喜欢回答课外的问题,提高了近35%。
分析:这个变化说明了课堂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开放不是形式上的开放,应是思维上的开放,课堂教学结合社会贴近生活,主要是指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而不是把课堂搬到社会上。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正确的运用和解释社会和生活上的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活化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创造能力和科学素质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4) 自己愿意不愿意做作业?做作业时遇上难题怎么办?
通过调查,有69%的学生愿意做作业,课题实施后在做作业时遇上难题通常有60%的学生采取问老师同学来完成作业,有20%通过查资料来完成作业,只有20%能独立完成作业。
分析:有近30%的学生不愿意做作业这就显得有问题了,由于本课题不是探索作业的功能的课题,故不再这个问题做探讨,这里主要探讨学生怎样完成作业的问题,作业不一定非得独立完成,因为做作业也是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一定非得自主学习,还应合作和探究学习,合作探究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里,手段也不是单一的,也可多元化。
(5) 一节课上完了总不总结?上完一节课你都学会了多少?
通过调查,有61%的学生能进行总结,有近69%的学生学基本上会了知识。
分析:总结是学习的重要一环,不会总结在某种角度上说就不会学习,有近40%的学生不会也不去总结,这需要加强,这61%对69%可以说学会总结和学会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因果关系,可以说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会知识,一个是学会另一个是会学,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6) 题回答错了,改不改正?改正错题你采取什么办法?
提高调查。有近90%的学生能改错题,课题实施后,有60%的学生能通过问老师、同学和家长把错题改正过来,还有10%的学生能把错题编成错题集,用以积累。
分析:做错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就是缺少合理的思维过程和资源合理利用及整合,错题不该以后还容易继续错,从强化的学习原理上看,必须改正加以强化,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形成新的排序,形成新的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概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形式无非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总结,三个阶段三个要点,只有抓住这三个过程和要点,学生才能学会和会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相互关系
(1)中学部分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相互关系
表一 知识整合的相互关系紧密程度
政治
语文
英语
历史
地理
数学
物理
生物
音乐
美术
体育
政治
密切
一般
密切
密切
很差
很差
很差
一般
一般
很差
语文
密切
密切
密切
密切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很差
英语
一般
密切
密切
密切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历史
密切
密切
一般
密切
很差
很差
一般
很差
一般
一般
地理
密切
一般
一般
密切
一般
一般
密切
很差
很差
很差
数学
很差
一般
很差
一般
一般
密切
很差
很差
很差
一般
物理
很差
一般
很差
一般
一般
密切
很差
很差
一般
一般
生物
很差
很差
很差
一般
密切
很差
一般
很差
一般
一般
音乐
很差
密切
一般
一般
一般
很差
很差
很差
一般
一般
美术
一般
一般
很差
一般
很差
一般
很差
一般
一般
一般
体育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密切
密切
密切
密切
表二 思维逻辑相互关系紧密程度
政治
语文
英语
历史
地理
数学
物理
生物
音乐
美术
体育
政治
密切
密切
密切
很差
密切
密切
很差
很差
密切
很差
语文
密切
密切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密切
密切
很差
英语
密切
密切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密切
密切
很差
历史
密切
密切
一般
一般
很差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地理
很差
很差
很差
一般
一般
密切
密切
很差
密切
很差
数学
密切
一般
很差
很差
很差
密切
一般
一般
一般
很差
物理
密切
一般
很差
很差
密切
密切
密切
很差
很差
密切
生物
很差
一般
很差
密切
密切
一般
密切
很差
很差
密切
音乐
密切
密切
一般
密切
很差
很差
一般
一般
密切
很差
美术
密切
密切
一般
密切
一般
很差
很差
很差
密切
很差
体育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密切
一般
密切
密切
很差
很差
表三 学习方法相互关系紧密程度
政治
语文
英语
历史
地理
数学
物理
生物
音乐
美术
体育
政治
密切
密切
密切
密切
很差
很差
一般
很差
很差
很差
语文
密切
密切
密切
一般
很差
很差
一般
很差
很差
很差
英语
密切
密切
一般
一般
很差
很差
一般
很差
很差
很差
历史
密切
密切
一般
密切
很差
很差
一般
很差
很差
很差
地理
一般
一般
一般
密切
很差
很差
密切
很差
很差
很差
数学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密切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物理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一般
密切
一般
很差
很差
一般
生物
很差
很差
一般
一般
一般
很差
密切
很差
很差
一般
音乐
很差
一般
密切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密切
一般
美术
很差
密切
一般
一般
很差
一般
很差
很差
密切
一般
体育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一般
一般
一般
密切
(2)小学部分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相互关系
表一 知识整合的相互关系紧密程度
语文
数学
英语
社会
科学
音乐
美术
语文
一般
密切
密切
一般
一般
一般
数学
一般
很差
一般
一般
很差
很差
英语
密切
很差
密切
很差
很差
很差
社会
密切
很差
一般
一般
一般
很差
科学
一般
密切
很差
一般
很差
很差
音乐
密切
很差
一般
一般
很差
一般
美术
一般
一般
很差
一般
一般
很差
表二 思维逻辑相互关系紧密程度
语文
数学
英语
社会
科学
音乐
美术
语文
一般
密切
一般
很差
一般
一般
数学
一般
很差
很差
密切
很差
很差
英语
密切
很差
一般
很差
很差
很差
社会
密切
很差
一般
很差
一般
一般
科学
一般
密切
很差
很差
很差
很差
音乐
密切
很差
很差
一般
很差
一般
美术
密切
很差
很差
一般
很差
密切
表三 学习方法相互关系紧密程度
语文
数学
英语
社会
科学
音乐
美术
语文
很差
密切
一般
很差
密切
一般
数学
很差
很差
很差
密切
一般
一般
英语
密切
很差
一般
很差
一般
一般
社会
密切
很差
一般
很差
很差
很差
科学
很差
密切
很差
一般
一般
一般
音乐
密切
很差
一般
很差
很差
一般
美术
密切
很差
一般
很差
很差
一般
2. 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基本要点
(1)注重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
按照上表一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一般相关学科,注重了这些学科间的知识互相运用,实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相关很差的学科,由于联系松散,就不寻求知识上的整合。
(2)注重相关密切学科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
按照上表二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一般相关学科,注重了这些学科逻辑上的联系,注重思维方法的整合运用,寻求了哲理上的统一。
对逻辑关系不密切的学科,由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不寻求他们之间的整合。
(3)注重相关密切学科的学习方法的借鉴
按照表三密切相关和一般相关的学科,注重了学习方法上的互相借鉴,在学生学习方法上进行了必要的整合。
学习方法主要是学习行为的一致,对有些学科的学习方法区别很大,难以进行整合的,就不寻求整合。
3. 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基本框架
这个框架有三个维度,三个要素,四条途径: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基础性、技术性),
过程方法(思维、逻辑、辨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机、兴趣、价值取向)。
三个要素:基点(教材)隐性点(经验和生活)显性点(网络书报及广电)
四条途径:类比,生成,融入,提炼。
维度一 : 知识与技能 (基础性、技术性)
隐性点(经验和生活)
融入(知识的应用)↓提炼(技能的再现)
基点(教材)
类比(知识的扩充)↑生成(技能的强化)
显性点(网络书报及广电)
维度二:过程方法(思维、逻辑、辨证方法)
隐性点(经验和生活)
融入(方法的应用)↓提炼(逻辑的理顺)
基点(教材)
类比(思维的扩展)↑生成(方法的迁移)
显性点(网络书报及广电)
维度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机、兴趣、价值取向)
隐性点(经验和生活)
融入(兴趣的激发)↓提炼(价值的实现)
基点(教材)
类比(动机的巩固)↑生成(价值观的完善)
显性点(网络书报及广电)
整合的实现: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               ↓
备课的挖掘      学生的预习
↓             ↓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             ↓
教师的反思     作业的优化和扩展
↓                ↓
行动的改善       学习质量的提高
4. 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基本评价
(1)同质性评价:相关要素必须是同质的,即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和性质,具有相同的作用点和对象。
(2)迁移性评价:整合后的要素系统,其作用发生了变化,作用的对象不再是原来的,而是作用于新的对象。
(3)重组性评价:整合的过程就是对几组要素重组的过程,其原有的结构和内涵发生了变化,功能发生了变化。
(4)开发性评价:整合的本身就是一种应用性开发,它是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新功能的过程。
(二)研究的基本结论
课程资源整合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是课改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行为,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
进行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符合新时代对教育的基本要求,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进行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有利于完善教育理论。
(三)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中国的国情,基于新的课程改革,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因此,它适用于当今中小学的教育教学,适用于本地区的教学改革实际,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理论意义在于探索了一条根植于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论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
3.钟启泉 崔允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5《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中国电化教育》2002(2)钟志贤
6《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4(8)程明喜
7《教育模式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  查有良
8.国家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10唐瑞芬主编.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 月
11张奠宇.创造教育思考原问题[J].教育参考,2001(1)
12何光峰.浅谈数学阅读困难的成因及其教学策略[J].中学数学教育,                      2004(9)
13李晓菲.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数学新教材[J].中学数学教育,2004(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远程教育教与学整合的策略建议
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