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蕴章:浅谈“把笔无定法”

书法,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执笔法,这也是整个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故而,古今书家都非常重视这一课题。清梁巘在《执笔歌》中这样说:“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这就道出了执笔法的首要性和重要性。历代书家对此论述颇多,但众口纷纭各执一辞,甚至相互驳斥,使得初学者茫然不知所从。因此,有必要将那些影响较大的又是意见相左的执笔论点拿来进行研究,找到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有利于书法教育的普及。

梁巘《草书论书一则 》纸本草书 155×66cm

自从唐陆希声提出“五字执笔法”以后,一千多年来已基本成为古今书家公认的定法,其他种执笔法,如,二指法、三指法等等,已很少为人采用。然而,执笔法的内涵远不限于此,争论的焦点往往是在执笔的高低和虚实的问题上。我们先来听听唐欧阳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在《用笔论》中说“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他是说执笔要紧(即“急捉”),要低(即“短搦”)。我们再来听听宋苏轼对这个问题的意见,他在《论书》中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就是说,执笔本没有固定的规则,唯一是要虚和宽。所谓“虚”是指执笔不能紧,而“宽”则有两解:一,掌心距离笔管要宽,二、执笔要高,使之宽放。

关于执笔时掌心与笔管应保持距离的提法,古已有之,并无争议,因此,苏轼之“宽”只能解释为执笔宜高。由于苏轼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使得“虚而宽”一说倒成了后人遵循的定法,这恰好违背了他那“把笔无定法”的初衷。论到书法水平,当然无可争议,欧、苏二人各自都是唐、宋时期的顶尖高手,无疑他们书学论断也必然在书法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执笔问题上他们却大唱反调,又是何原因呢?

拨镫法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繁多,加之流派纷呈,企图使某一种执笔法,对任何书体,任何流派都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根本不可能的 ,何况字有大小,毫有软硬,执笔方法岂能划一。就欧、苏书风而论,欧阳询为“尚法”书风之典范,其书法结体严谨缜密,点画刚劲挺秀,非“急”而“短”之执笔不可使然。苏轼开“尚意”书风之先河,其书法结体宽和疏朗,点画天真烂漫,非“虚而宽”的执笔不能奏效。由于书风有别,导致执笔迥异,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然而,即使是倡导执笔要“虚而宽”的苏轼,若作小楷又当如何呢?我们并未见有苏轼小楷传世,但从他讽刺张旭的话中,可以有所联想。张旭善于酒醉后大书狂草,而苏轼却不以为然,他说:“若能于醉后作小楷方为奇”。由此可知,苏轼认为作法度森严的小楷是不能率意的,于是我们想象苏轼若作小楷时,那“虚而宽”的执笔可能会变得相对“急”而“短”了,反之,欧阳询亦然。书体的不同,字的大小不同,都必然对同一书家提出执笔不同的要求。晋卫夫人《笔阵图》中说,:“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按,此指汉尺,“二寸一分”仅今寸许)。清梁巘的《执笔歌》中更加具体地说:“一笔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把执笔划分到如此严格的地步,似嫌苛刻,但根据书体不同,字的大小不同适当调整执笔方法的意见无疑是定法。要之,“虚、宽、急、短”,皆应有度,“虚、宽”过之,字必软弱;“急、短”过之,字必死滞,所谓过犹不及,一切都是个“度”的问题。谈到“度”的问题,又会成为一个概念化的问题。也可能使初学者进而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惘之中。如果一定要问个水落石出,无妨按以下方法去做:学谁的字,听谁的话,照谁的指示办事。听来象是盲从,其实不失为一条学习书法的捷径。不过到了你完全弄懂的时候,也许会和我一样仍然不能讲得十分清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王羲之十七帖(高文龙,附:我说临摹)
中国书法中的六体介绍
书法审美演义(16--20)
我国古代书法家排行榜,中国历代书法家排名
楷书的书写原理与基本要素
书法名家面对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