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畅谈20年后上海的未来

  还记得“我的2040”愿景调查吗?有没有在网上填写问卷,说出自己对20年后上海发展的期待?现在,这个调查的初步成果,已经统计了出来。就在今天下午,一群特别关心上海发展的市民代表,被邀请到了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与解放日报联合举办的“2040·城市未来与我”市民论坛现场,与参与2040年上海总体城市规划的专家一起,畅谈起了心中的“上海2040”。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上海人、新上海人和生活在上海的“歪果仁”们心中20年后的上海是怎样的吧。 

 

  【上海要做一个宜居城市】 

  在“城市发展目标”这道选择题上,16000份问卷里排名前三的答案是:环境友好、低碳出行的城市;经济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多元包容的海派文化城市。 

  看清楚了哦,“环境”超越了“经济”和“文化”,稳居第一。与此相关的调查结果还有,上海最需要改善的问题第一名——“大气和水等城市环境”;上海最需要增加的公园类型是“社区游园”、“大型综合性公园”和“郊野公园”;还需要增加大量的“球场”、“健身步道”和“游泳池”。而“干净的街道、舒适的居住环境”这一选项,在“上海的吸引力”中,仅排第六。 

  环境友好,讲的并不只是清洁的水和空气。今天论坛在座的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提出了“人的尺度”的概念。他说,外国人到了上海,为什么都喜欢市中心的花园洋房?因为那一带的房子,是按照“人的尺度”来设计的,与马路对面房子里的人,挥挥手就能打招呼。而我们现在流行的“车的尺度”,马路两侧的人,叫喊着也听不到彼此。 

  资深媒体人黄飞珏说,一个城市里,“闲适”很重要,没有“闲适”的城市,就完蛋了。同济大学教授高崎则说,上海的个个区县、个个区域,都有各自不同的存在感,规划要符合各地不同的特点。 

  【上海,是创业家的天堂吗?】 

  “经济高度发达”依然是上海的核心竞争力。在上海的“核心吸引力”这一题目下,不仅“商业设施丰富多样”成为了最集中的选择,“就业机会多”、“优秀人才及优秀大学”、“创业机会多”、“投资环境好”等排名也很靠前。 

  出身安徽农村、在上海打拼多年创业成功的“驴妈妈旅游网”创始人洪清华说,他非常喜欢上海的创业环境,当年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坚决地选择了上海。 

  顾骏教授调侃道,如果在北京创业,“驴妈妈”就要改名叫“驴爸爸”。尽管是玩笑,却道出上海创业的特色:注重生活、注重服务的中小型企业,容易在上海成功。 

  专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则说,虽然马云没有出在上海,但上海的优势,就是要在马云出来后,把这样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城市质量是吸引优秀人才的原动力。先有people,才有business。 

  【文化传承是“毛细血管”式的】 

  最能代表海派文化的地方是什么?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外滩历史建筑群”,“石库门里弄建筑”、“种有法国梧桐的幽静小马路”、“花园洋房、公馆”等呼声也很高。 

  不过,在黄飞珏眼里,文化的传承用的是“毛细血管”的方式。在“大”的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之下,如何去发现那些最为微小幽深,又生命力顽强的文化脉络?这需要城市规划者的思考和关怀。 

  黄飞珏说,以前家里雇的苏北阿姨,会花一个月工资去给苏州河上唱船戏的“偶像”买金戒指;如今在七宝老街,还有早上五点半就坐定茶馆,伴着黄酒羊肉听评弹的老头子。“我的愿望,就是到2040年,我72岁的时候,还能像这些老头一样,喝酒吃肉,教训孙子。”

  对此,顾骏教授认为,城市规划和各项文化政策的实施必须配套,而且“后者更重要”。诸大建教授则问,上海的各个时代都留下了不同的文化痕迹,一个版本接着一个版本;当代上海,又将传承怎样的上海文化? 

  【90后都会变成“房叔”“房姨”?】 

  住房问题一再地出现在调查结果中。在“上海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这一题目中,“住房与居住环境”高居第二,与之相关的“社区医院”、“公共设施”、“交通”、“菜场”、“教育配套”等问题也相当突出。 

  来自浦东海事局的“80后”市民代表陈维说,许多年轻的新上海人,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够格买经济适用房,成了“夹心层”。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房子买远了,上下班路程长,有的地方“最后一公里”没解决,只能天天打黑车。生了孩子,0-3岁最头疼,只能把父母从老家接来看孩子,成了“老候鸟”。 

  就连做医生的“歪果仁”杨永康,也只买得起60平米的金桥老公房。“大家别以为老外都很有钱!”杨永康来自马来西亚,是在中国注册外籍执业医师第一人。 

  不过,诸大建教授给了“90后”一个希望。他说,2040年的上海,如今的“90后”,届时的中年人,面临的问题就是房子太多,个个都是“房叔”、“房姨”。到时候,无论租房买房,都不再会是问题。 

  【上海人,老了怎么办?】 

  退休前担任普陀区民政局党委书记的曹道云,谈了对上海老龄化的担忧。调查显示,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社区服务依次为:送餐助餐服务、老年人日托服务和上门护理服务。养老服务设施,则应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来配置。 

  上海有多少老年人?曹道云说,387万6200人,占户籍人口的27.1%。但上海有多少养老床位?到去年年底,108364张。与人口相比,才2.8%。 

  社区化养老是一个方向。高崎说,比起助老设施,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更是许多60岁以上、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的需求。顾骏则说,如果郊区新城能在医院、菜场、公园等三大配套设施上做好,许多老年人还是会愿意住到空气更好、房子更宽敞的郊区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临海房价解密,终于知道为什么它这么贵啦!
上海的第一张名片,可以带你穿越6000年!
中国建设规划比较好和文化素养较高的城市有哪些?
城市孩子“骑牛上学”的背后,竟然有这一出故事!
上海欢迎你
【分享】老上海,老弄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