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氢能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分为制氢、储氢、加氢站运营、氢燃料电池系统及下游应用等环节。

一、

上游制氢环节。

制氢分为电解水制氢、化工生产副产氢、生物制氢、化石原料制氢、化工原料制氢、核能制氢等,每种方式各有利弊,现阶段化石燃料制氢仍是主流路线,电解水制氢由于成本高,目前占比较少。制氢环节参与企业有光伏龙头隆基股份、阳光电源,水电龙头长江电力,燃气龙头新奥能源,化工龙头万华化学,煤炭龙头中国神华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众多国内相关行业巨头公司,对于他们来说,制氢业务占比都很小,对业绩影响不大。

二、

储氢。

储氢技术有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目前气态储氢是主要运输方式,主要原因是成本低,但气态储氢体积比容量小,随着氢能大规模应用,其它运输方式的成本有望逐步降低,将来有替换气态储氢的可能。

储氢相关公司有京城股份(氢燃料储氢瓶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材科技、伯肯节能(新三板)、中集安瑞科(中集集团子公司,港股)、嘉化能源、富瑞特装等。

三、

加氢站。

加氢站有站内制氢和外供氢两种模式,欧美采取站内制氢的比例比国内要高很多,国内大多数采用外供氢的模式,我国是产氢大国,氢原料储备充足,只是当前储运难度较大制约了加氢站的发展。另外一点,加氢站建设成本较高,油氢合建站有望成为最具经济性的氢能商业模式。

相关公司有厚普股份(国内首家箱式加氢站解决方案供应商,多项氢能加注设备关键零部件已率先打破了国际垄断)、京城股份、美锦能源、伯肯节能等。

四、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系统由电堆、气体循环系统、整车控制系统、辅助电源系统、驱动电机与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电堆和气体循环系统是燃料电池的核心。

1、

电堆

电堆是燃料电池成本占比最大的部分,达到60%左右,电堆由膜电极、双极板、密封层等组成。

国外厂商以日本的丰田和加拿大的巴拉德、Hydrogenics为典型代表,研发时间较长,产品整体性能优于国内。国内目前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以亿华通为代表的自主研发,另一种是以国鸿氢能为代表的引进国外技术进行生产。

(1)膜电极。

我国首条膜电极生产线建成于2017年,2019年又有多家国产生产线先后落地,自此正式开启了膜电极国产替代之路。膜电极分为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等。

质子交换膜:国产替代刚刚起步,东岳氢能(东岳硅材的兄弟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质子交换膜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气体扩散层:该环节用到的碳纤维纸、碳纤维布产品由日本东丽、德国SGL、加拿大巴拉德等几家公司垄断,国内的碳纸主要从日本东丽进口,国内仅有华谊集团、通用氢能等少数企业有所布局。

催化剂:催化剂需要用到贵金属铂,因此成为了电堆成本占比最高的材料,国内的贵研铂业、大连化物所有相关产品研发。

(2)双极板。

双极板分为石墨双极板和金属双极板,石墨是目前在主流方式,我国部分厂商已经实现量产,金属的导电性能优异,但使用寿命有待考察。

2、

气体循环系统。

目前,我国的气体循环系统较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氢气循环泵国内企业参与者较少,雪人股份有相关产品布局。

储氢瓶国内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所使用的的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一直被日、美等国垄断,国内的上海石化、中复神鹰等企业有所布局。储氢瓶制备企业有京城股份、中材科技、富瑞氢能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氢能源产业链各环节主要公司梳理
深度解析:氢能产业链全景梳理
关于氢能源
中国发展氢燃料发动机,是在给日本人“接盘”吗?
氢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分析及对策探讨
202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分析,氢能源细分领域竞争格局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