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生命——百岁征婚宫杜若 (2010-04-12 14:42:29)

    百岁老人宫杜若行医图

 

   自从7年前我开始从事健康学的创设以来,我每天所做之事,基本上就是两句话八个字:“阅读生命,诠释健康”。7年见我阅读生命无数:既阅读自己的生命,也阅读别人的生命;既阅读健康的生命,也阅读患病的生命;既阅读长寿的生命,也阅读夭亡的生命;既阅读猝死的生命,也阅读被慢病煎熬的生命……我甚至养成了一些“坏毛病”、“怪毛病”,就是特别爱去病房探望亲戚朋友,爱参加遗体告别,爱参加追悼会,爱打听人们为什么生病,为什么死亡……我还积累了千余名百岁老人和千余名“高龄名人”的资料,并且作为素材认认真真地阅读着生命,仔仔细细地诠释着健康,并以此为基础创设着我的健康学。

   这里我选出一部份我阅读过的生命,以饗各位博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且从中受到教益。

这第一个就是百岁征婚的宫杜若。一个在坎坷中度过了100多个年头,居然还有自己的梦,这样的生命难道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我从媒体中了解到他的事迹后,一直在寻找他,打过无数次的电话,希望能够当面采访他,并且希望能够力所能及帮助他实现梦想。后来他的儿子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但是即使是他自己亲生的儿子,有一段时间也不知道他在哪里。最后这个儿子告诉我他刚刚得到消息,说他爸爸过去了,最后几天没有进食,身体各个器官组织衰竭而死,享年108岁……

   我从媒体那里节录了他百岁征婚的视频,刻了一张碟子,并且收集了尽可能详细的资料,经过整理,在此发表一篇介绍这位百岁老人的完整的文章。

 

百岁征婚宫杜若

 

   想像一下,一个人到了105岁以上会是什么样?

   那是一个人活的年龄吗?

   如果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那恐怕也是一个“躺在床上”插满管子,万念俱灰,形同槁木,苟延残喘,混吃等死的行尸走肉……

   根据我的收集,全世界现有人口近65亿,百岁老人约21万,每10万人里面大约会有3个百岁以上的老人。把全世界的户口簿统统集中起来,随意抽取10万个人,那么在这一组人里,到了105岁这个岁数的,我敢说会有99999个不是“挂在墙上”就是“躺在床上”的,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挂在墙上”了的,只有个别一两个可能还“躺在床上”。

 

   你能够想象居然还会有一个人,他活到了105岁以上,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根本不需要别人照顾,而且心里还有梦,心里还有渴望,心里还有使命……这就是他,一个105岁还要征婚的老人宫杜若。

 

 宫杜若,满族,户口本上记载他的出生日期是1901年11月11日,(瞧瞧你挑的那个出生的日子,还征什么婚?——开玩笑!)身份证也能对应上,内蒙古五原县人。他儿子打电话告诉我,老人出生在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是正黄旗后裔,他家是中医世家,爷爷曾是御医,父亲也是名医。后因医疗事故获罪朝廷,被发配到现在的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恳荒,从此就在五原县定居。18岁那年,他在呼和浩特读高中。宫杜若30岁考上了当时的齐鲁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精神学(高龄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后,齐鲁大学医学院迁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他在此完成学业并于1938年获得华西协和大学医学专业硕士(一说博士)学位,同时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硕士(一说博士)学位。1938年,他到昆明的中国空军某部担任医生兼翻译。1941年,他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看来,他求学时间很长,40多岁了还在学校里读书。1946年,他在美国完成学业(又用了5年,时年已经45岁)去了上海,1947年,他在陕西成固西北联大教书,也曾经执教于察哈尔医科专门学校(后张家口医学院)……后来,宫杜若回到五原县医院工作。在文革时,宫杜若失去工作,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去过很多城市,当过教员也做过医生。高学历,长学历而没有得到好工作。

 

   记者通过公安机关了解到宫杜若的家确实在五原县,户口显示他是孤身一人(是1901年11月11日的生日使然否?),当地政府每月按时给他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记者曾经致电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卫生局,值班人员称,宫杜若老人确实曾经是当地正规医院的医生,后来在文革中失去了工作,就成了个体医生,在各地采药行医,目前靠领低保生活。

   他虽然前半生求学经历过大都市繁华的生活,可后半生因为却云游四海,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吃在病人家,住小旅馆甚至露宿野外,“于毒蛇猛兽为伍”。由于他生性散漫,不愿意接受管束,丢了正式的工作,于是云游四方,给乡民治病,感情就给耽误了,也没存下积蓄,目前只能靠领低保生活。

   他漂泊大半生,经历了3次婚姻,但他仍然乐观豁达。他曾有的3段婚姻是:

  第一次婚姻是父母包办的,那是18岁那年,他在呼和浩特读高中时,家里人让他与15岁的王志学结婚,他同意了。两人结婚后,他继续求学,王志学留在婆家操持家务。由于性格不和,他们经常吵架。1931年,他考入齐鲁大学后,与王志学的联络少了。1946年,他在美国完成学业去了上海,此时王志学已经带着他们的女儿去了台湾,后来定居美国,从此没有了音信。

    第二次是在1947年,他在陕西成固西北联大教书时,认识了身材高大的成都女子叶奶娥。叶奶娥比他年轻20多岁,是一名中学教员。叶奶娥性格泼辣,两人结婚后经常吵架。1948年初,叶奶娥回到了成都,4年后患肺结核去世。后来,他才知道叶奶娥离开他时已经怀孕,回到成都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儿子取名邝昌才,住四川成都郫县红光镇金珠村,没有跟他姓。后来他到成都征婚就是住在这个当时已经68岁的儿子家里,儿子还算不错,收留了他,还和他同居一室,把房子里最好的向阳的地方,让给爸爸,还陪伴他去婚介所,但是毕竟以前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而且有过许多情感上的伤痕,儿子说他不负责任,没有责任感,不管他们娘和儿,不那么同意他的择偶条件。儿子还在吃饭时掀翻饭桌和他闹翻过,但是事后能够承认错误,表示道歉。估计他年轻时脾气很大,个性很强,但是后来经过生活的磨练,他学乖了,脾气随和了,心态也调节好了……

    第三次是在1951年,他又与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女子结了婚,婚后生下一个女儿,但是他们的感情一直不好。文革时,妻子离开了他。

  之后他就一直单独生活。由于自己出身和经历复杂,失去了单位的正式工作,连儿女也都不认他;好在包头的一个门诊部收留了他,管吃管住。他曾走访全国36个城市调查中医方面的资料。但现在儿女没能继承自己的医学。

   据《成都晚报》报道,宫杜若后来来到成都说过“像我这么优秀的人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所以我准备到大学应聘教授。”他告诉记者,他想应聘大学教授,同时想找一个50来岁的妻子。看到记者惊讶的神情,宫大爷有点不高兴,再三强调自己还很年轻。目前他有意找个老伴,一是生活上能互相照顾,二是想找个帮手疏理他积累多年的中医经验,集结成书,使之能流传下去。由于他年事已高,四川的一所大学拒绝了他的求职。尽管已经百岁高龄,而且穷困潦倒,但是内心依然有梦,尽管在常人看来他的梦想几近荒谬,但是他不弃不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变。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这就是他能够创造生命奇迹的原因和精神支柱!

   2006年3月18日他赴成都妇联婚介所征婚,要求找一个年龄50岁左右懂医术的妻子。宫老坚信自己渊博的知识一定会有人独具慧眼看上他的。果然,第二天上午,宫老就接到电话说有人来应征了,这让宫大爷喜出望外。然而,宫大爷在门口苦等了两个小时,应征者还是没有来,宫大爷失望地回家了,但乐观的他很快把苦恼抛到了脑后,他又乐呵呵的跟大家聊起自己征婚的真正原因。他说他想趁自己身体还硬朗的时候找个灵敏的妻子,在生活上照顾她的同时,还能帮他整理出中医理论著作。他觉得自己还有8-9年的时间。宫大爷很快又得到消息说又有一位应征者马上要和他见面,这让宫大爷又忙活起来了。他赶快出去买花,到家后,大爷看到一位年龄五十岁左右的女士,他就立刻把花送了过去。这时,这位女士却告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正来意,她是一家药店的经理,在得知老人的情况后,想邀请老人到他们药店去当咨询师,除了付老人工资外还提供住处,并请专门人照顾他。虽然有些失落,但想到自己以后不再靠低保生活了,老人欣慰了许多,他应邀前往这家药店,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他与四川源江药品批发部和达兴扶贫平价药房签订了合约,担任四川源江药品批发部形象代言人和达兴扶贫平价药房的免费健康咨询师。没有想到他的征婚还会有惊喜的下文……

   到药店后,老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可就在老人快把两次失败的征婚经历淡忘的时候,一位西安从事医疗工作的张女士表示要和宫大爷见面。为了减少老人旅途劳累,工作人员决定让大爷先与对方视频聊天。经过当地多家媒体搭桥,宫杜若与西安的张女士通过视频相亲,此事一度在全国引起轰动,之后,他又在浙江、成都电视台的安排下,与浙江的方芳女士经历了43小时的情感交流,这段经历给老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神采飞扬地告诉记者:“如果当时会唱黄梅戏,我一定会跟她来段《天仙配》。”采访中,记者看到宫杜若已经把这一段经历记录在纸上。他行文流畅,多用文言,字迹苍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据说与西安张女士的恋情,由于宫杜若不能在西安定居而告吹,与方芳的恋爱也无果而终。爱情的不顺加上对当地气候的不适应,宫杜若病倒了,在病床上躺了20多天。病愈后,他回到了包头,住在侄子宫秉良家。征婚的结果,虽然见了两位女性,但是最后都是无果而终。

    在2006年成都征婚期间,他的身体看起来很健康,精神也很好,说话流利,还时不时冒一两句英语,写字时手也不抖。在记者陪同他的路上遇到一对外国人他还会用英语和他们交谈,而且谈得有模有样。听到有人来应征,居然还能跳着跑去迎接,并且舞起猴拳以示自己的健康。他蹦跳腾挪,动作轻盈灵活,一个105岁(2006年时)的老人能够这样,也确确实实是奇迹了!有几个百岁老人能够这样的?

   最后,他征婚没有征着,记着倒征着了一大堆!别人都拿他那100多岁高龄的稀缺资源来炒作呢!我曾经和几位知心朋友讨论过,他们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太现实了。一个没有钱,没有房产,没有积蓄的孤老头子,有谁愿意跟他?说什么:“如果把我的经验和知识整理成文字出版,会换取不少稿费……”以及“坚信自己渊博的知识一定会有人独具慧眼看上的”等等,那都是些近乎痴人说梦的想法——这倒不是对老人家的不敬,而是残酷的现实如此。

    而成都电视台记者龚蕾的所做的采访,怎么总觉得有点像是牵着一只猴子在那里耍,口气中有许多揶揄的成分。这对老爷子不公平,对于这样高龄的老人,应该有一份应有的尊敬和尊重。你既然要成全老爷子和西安女子的见面,就不要领着老爷子去网吧做视频交流,总要创造一个私密的环境让人家两个人单独聊聊。你在网吧搞了那么多人围观,这不就是和耍猴差不多吗?

  宫老爷子在成都征婚未成,成都的儿子也不要他了,又回到了包头和和侄儿住在一起。这时他有点危机感了,他在包头又在搜狐上开了博,估计也是有人怂恿的,开博的目的还是征婚,他不会上网,是口述的,他在博客里说:“现在身边没有亲人了,眼睛也退化得厉害,能再活5,6年就不错了(自己的期望值减了3年)。所以我想找个老伴,生活有个照顾和寄托,更想把我的医术传给她,我对医学非常有研究。一些身边的人说我,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找什么对象。有时候想想也是,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不到老伴,能找个懂事的助手,找个干姑娘都好。”可是老爷子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始终没有泯灭(所谓“贼心不死”),他在博客中继续说“但是我还是向往有老伴的幸福生活。对了,我还擅长演戏,写剧本,比赵本山那种低级搞笑要幽默得多。这个以后再和大家交流。”宫杜若告诉记者:“没有爱情活不长。我想在包头继续征婚,找一个老伴儿在此度过余生,对方的年龄可以适当放宽,要知书达理,有文化,最好懂医学。”老人向记者解释说:“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是因为身边有了这样一个人可以帮助我整理资料,我想把自己的经历以及这些年来行医的心得写下来传给后人。当然我还想在有生之年得到爱情和亲情的滋润。”在婚姻问题上,宫杜若的观念很新。他说:“领不领结婚证无所谓,只要住到一起,心往一处想,就是老伴儿了。”

  他在博文中还找到了百岁征婚的依据和参考:“我知道有位120岁的老人娶了位48岁的妻子(不知确否,如果有也是我想收集的资料),所以我之前征过婚,想找一个50岁的老伴,我希望晚年有一段轰轰烈烈的情……”“找媳妇比找工作更重要。”宫老语气坚定地说。最近30年,他一直单独生活。“我希望晚年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宫老说,“最好那一位只有50岁,知书达理,最好是位医生。”

   据了解,宫杜若是在2002年,经人介绍来到包头市东河区大众医院通顺社区门诊部坐诊,后来去了成都。2006年8月底,他再次来门诊部应聘时,精神矍铄,皮肤红润,银须髯髯,把门诊部的医生们吓了一跳:“我们真是没有想到,老人的身体还是那么硬朗!”宫杜若在这里主要看中医,有不少患者都是慕名而来的。

   据宫杜若自己介绍,他2006年8月底从成都回来后,就住在侄子宫秉良家,俩人相处得很好。“回到包头后我胖了不少,这里的人好,再加上我每天练气功,注意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和人生气,所以身体好、长寿!”宫杜若每天早晨9点钟开始接诊,一直忙到傍晚,一般上点岁数的人都会受不了,他却不同,总是能够精神十足地应付。宫杜若非常健谈,愿意与别人聊天,从他的穿着看得出,他是个非常讲究的人,交谈中,他还时不时夹杂几句英语。

   他写过一本《健康长寿之道》,在扉页上有一首“自惭诗”:“历经风云两世纪,横渡雪涛之大洋。瀛海练经点石求,失传子孙空拜金。”

   此后在网上有人回忆1983年五一节期间在黄山脚下,有人遇到过一位宫姓老人,鹤发童颜,白髯垂胸,头戴一顶白色的布帽,八十多岁,问他:“这么大的年纪,独身一人竟敢登黄山!”聊天中宫老自豪地回答:“没问题,我不比你们小青年差”,老人登上了山顶,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悠然自得地观赏风景。下山时下起大雨来,至半山腰,老人依然步履沉稳,还要给几位累得不行了的年轻人做针灸按摩……可见,宫杜若82岁的时候还能够在爬黄山的途中健步如飞……

 关于他之所以能够健康地活到105岁的养生之道,参考他自己的叙述,我们可以总结为:

 

   1,仁者寿,就是说你要行善好德,爱护别人,这样容易长寿。

   2,智者寿。就是你要信仰科学,你要有学术追求,要有事业心,使命感和奉献心。著作不成不能死,他认定“医学著作”不完成死不瞑目。

   3, 不要过早结婚生小孩。晚婚晚育比较好。

   4, 多运动,多跑步。气功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真正会练气功的一口气要吐10分钟。

   5,他认为,冷地方容易长寿,热地方容易短命。所以提倡多用冷水,多冬泳。“医学上也讲究冰冻疗法”——这就是他的说法,其实“热的地方”也是能够长寿的,如香港长寿老人的比例就较高。

   6,饮食方面,多吃水果和野菜,多钾少钠。晚饭一定要少吃,因为晚上各器官都休息了。晚饭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

   7,睡眠要规律,要早睡早起。

   8,他自己总结了一下,说“其实也没有多么神秘的养生之道,就是一些普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关键是要贵在坚持。”

   9,其实,有一点非常重要,他忘记总结了,让我来替他总结吧——那就是心态好。如果没有好的心态,像他这样晚年基本上生活在一片“亲情的荒原”,甚至是“文化的沙漠”中,何以能够坚持?除了他有执着的、自认崇高的使命感作为强大的动力在精神上支撑着他以外,还有就是他的心态好。或者说他有一种好的心理习惯、心理模式。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过去就忘了,或者是想开了,不会一直纠缠在里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要积极乐观,有什么苦恼的事统统都很快把它抛到脑后去。生活坎坷,仍然乐观豁达。这种面对精神层面的困惑和痛苦所需要的心态比之于面对物质层面的贫乏所需要的心态要珍贵得多!很不容易的。从他的经历看,他年轻时一定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年纪大了能够适应环境,懂得学乖,这是很可贵的。

   他失去了单位的正式工作,只有依靠低保生活,连儿女也都不承认他,儿孙也没有一个愿意继承他的医术,在郫县的儿子时年68岁,下肢有伤,是他一个离了婚的妻子叶奶娥在离婚前怀上的,可是没有等到出生父母就离异了,所以这个儿子不跟他姓杜。言谈之中儿子对这位父亲并没有多少感情,也不像是有多高文化的样子。可以说,杜老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生活在“文化的沙漠和亲情的荒原”里!可是他居然活到了105岁以上,并称还会有8-9年的时间来整理他一生的养生和医学的经验和资料。这就又是一个奇迹了!一个有如此高的学历,念过那么多书,并且有着高贵血统的人,能够在“文化的沙漠和亲情的荒原”里生存,能够在清贫原始的生活条件下坚守而且还奇迹般地活到那么长寿,还活得那么健康!看来,我们这个世界上,造物主不会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予一个人,也不忍心把一切不好的东西统统都给予一个人,总是要搭配着一点。而给这位搭配的,那可是搭配大发了,搭配给他的竟然是健康和长寿!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则只要上天给予你什么你去享用什么就是了,不必处处和人攀比,更不必怨天尤人,蜜糖也好,苦汁也好,统统都是应该由你享用的东西,原汁原味一饮而尽就是了,酸甜苦辣你自己慢慢去品味!

   由此我悟出一条人生的哲理:每一个人都会有他的短板,或者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另外的一种表述是:老天爷是公平的,他不会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予一个人,也不会把所有的坏处都给予一个人。老天爷会搭配,所以健康长寿的人渴望爱情幸福;爱情幸福的人渴望健康长寿。所以,曹操感叹“往日苦多”,陆游在《春雨》中说:“人生十事九堪叹”。“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挂在客厅中一副的养生联。

   【健康故事】  孔子带领着弟子游泰山,遇见荣启期坐在树下,衣鹿皮裘,鼓瑟而歌,怡然自得。孔子问他;“先生为什么这样快乐呢?”荣启期回答说:“值得我快乐的事情太多了。天地生有万物,唯有人最为高贵,而我得以为人,这是一乐也;人有男女之别,我得以为男人,这是二乐也;人生有不得见日月、未离襁褓便夭折者,而我年已九十,身体还很强健,这是三乐也。至于贫穷,乃是人生常事;死亡乃是人生终结。处常而待终,有何不乐呢?”孔子听后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一位达观乐天心自宽的人啊!”

  上苍给了人享受快乐的平等权利,但真实的快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社会上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即使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已经很优越了,可心里依然还是感到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得到。不断改善的物质状况非但没有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相反却因欲望的膨胀而使他们心灵长久地处于暗淡之中。乐观对于他们好像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好多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差一些的人,反倒没有那么多的抱怨,苦中作乐,抵消了物质匮乏带给他们的烦恼。

   一个人一辈子不容易,什么样的福都可以享,什么样的罪也要有准备受。

  达观乐天心自宽,是人生至高至纯的精神境界。在达观乐天心自宽的状态中生活,摒弃烦恼,植下希望,收获快乐,生命会因此而散发着永久的芳香。

 

   到全世界的户口簿中去随机抽取100,000个样本,我相信到了他这个岁数就会有99,999个不是“挂在墙上”就是“躺在床上”的,而惟有我们的宫老爷子,尽管只是个低保户,尽管“姥姥不亲,舅舅不爱”,一个高学历的人居然长期生活在“文化的沙漠”和“亲情的荒野”里,而依然能够跳跃腾挪打猴拳,依然能够和外国人讲有模有样的英语。那是因为他衰老的躯体里依然流淌年轻的血液,他依然有梦,他依然渴望情爱,他依然有使命感……敬礼!宫老先生!向你难得的情怀致敬!

 

   2009年夏秋之交,家住四川成都郫县红光镇金珠村的儿子邝昌才给我打来电话称,其父已于春节前后,突然不能吃食,数天后离世,并且告诉我他那里保存着老人的部分遗物和资料,如有需要可以到成都去和他见面。

                                                                                 (文:汪大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爱情活不长'''' 百岁老人宫杜若征婚记
宫杜若:105岁老人征婚
2006年,四川105岁老人拿低保高调征婚:我身份显赫,要50岁老伴
他为什么不想活了
宫杜若老中医临床挑刺、放血经验
八旬老人带瘫痪儿子隐居43年,声称:只要活一天就不会不管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