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从内经理论探讨合谷穴的功效与应用

从内经理论探讨合谷穴的功效与应用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手部,取穴方便,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故从古至今,为临床医家所常用。

关于本穴的主治病证,《甲乙经》云: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手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㾬疟,合谷主之。寒热,合谷主之。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聋,耳中不通,合谷主之。齿龋痛,合谷主之。喉痹,合谷主之。”《千金翼方》载:“产后脉绝,胎上抢心。 喉痹,心烦。烦热头痛。”  《针灸大成》又载:“合谷,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疟,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鹅”。有此可见,古代先贤们已将本穴广泛的应用于内,外, 妇, 儿, 五官等科,而现代医家更将其主治范围扩大至临床各科。如此广泛的适应症,若想准确的掌握合谷穴的应用,并非易事。故此,针灸前贤们又将其主治概括为歌诀以便记忆,如杂病穴法歌:“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玉龙歌云:“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通神 ”等等。其中最著名又精炼的要数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现代医家又模仿中药的形式,将本穴赋予“功效”。但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众说纷纭。就笔者所见近年的针灸出版物中,描述合谷穴之“功效”的就有几十种, 而且有些“功效”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使人读了后茫然不知所措。

中医自有方技以来, 至医圣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示人以法, 为中医学的发展,特别是辨证论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该书毕竟是一部侧重方脉之著, 极少内容涉及针灸。而针灸总以:“凡刺之理,经脉为始”为其要。故《灵枢。本输》云:“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所以,要真正理解和掌握针灸治疗的精义和穴位的功能主治,笔者认为必须要回到《内经》,《难经》和《针灸甲乙经》等针灸经典著作中。针灸治病,不完全同于中药方剂,而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以致脏腑的气血阴阳。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气的运动形式称作“气机”。虽有多种多样,但不外乎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人体经脉之循行,起于手太阴而终于足厥阴,《灵枢经脉篇》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由此可知,人体气血的运行,首先由肺脏出于手太阴肺经, 再出手阳明,即由脏腑出经络,也就是由内出外, 到了“合谷”,才真正到达体表。所以“合谷”穴的真正功用在于掌管气机“出”的运动。补该穴即能加强“气机”“出”的运动形式,也就是加强“气”由内向外出体表的作用,而泻该穴其作用正相反,即抑制“气机”“出”的运动形式。故临床上遇见“气机”出入失常的病证,如咳嗽,气喘,短气,少气,胸闷,呃逆,嗳气,腹胀,矢气异常等,均可以“合谷”为主穴治疗。“气机”的出入又以孔窍为其通道,故孔窍之病,皆可以“合谷”治之,如:目视不明,生白翳,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风疹等。“气机”的出入又常伴有津液或血液的输布和出入,故任何津液或血液出入的失常,亦可以“合谷”为主穴进行施治。如:多汗,自汗,无汗,多泪,目干,流涕,鼻干,多唾,口干,咽干,腹泻,便秘,崩漏,闭经,带下等。

現举例说明

1M.C. , 亚裔女性,26,学生。患者自幼手足易汗出。近来因学校学习考试紧张,手足汗出加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查:身体无它不适,饮食睡眠可,舌苔稍厚腻,边有齿痕,关脉滑而有力,双尺略沉,知邪在阳明。穴取手阳明之原穴合谷(泻),以缓气机之“出”,足阳明合穴足三里(泻),以泻阳明之邪,足少阴原穴太溪(补)及母穴复溜(补),以护少阴固摄之权。五次治疗后,手足汗大减,又经几次治疗而愈。后虽有反复,亦以上法而愈。

2AR., 白人女性, 44,针灸医生。因好友一周前突然过世,心情悲痛抑郁,以致泪出不止,昼夜不停。自己曾试用针灸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是我在针灸学院教学时的学生,故来我处求助。患者泪出清稀,饮食尚可,自觉身体沉重乏力,睡眠亦可,唯梦多。舌质稍红,苔少,边有齿痕,中有裂纹。右脉弦,左脉细,左寸沉。此为七情内伤,脏气不足,不能收制其液,使泪出。穴用合谷(泻)以缓气机之“出”; 手少阴原穴神门(补),足少阴原穴太溪(补),足厥阴原穴太冲(补),以补脏气之不足;并以印堂宽心肺之气,阳陵泉以疏肝脏之郁,治疗两次后痊愈。

3. L. L. ,白人女性,  51,教师。患者曾患高血压到我处求治,现已得到控制,未服任何降压药。此次因咽喉不适三天,失音两天来求治。患者自述三天前突感咽喉部不适,干燥,随后便沙哑无声,影响教学。查,无恶寒发热之外感症状,亦无脑血管病变之症状,吞咽功能正常,舌尖稍红,舌苔少,右寸脉浮,尺脉沉,知邪在肺,肺肾不和,以致失音。肺为音所自出,而肾为之根,以肺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也。即先取手太阴肺之子穴尺泽以泻肺邪,又取络穴列缺以交通阴阳,补合谷以加强气机之“出”; 取太溪以调肾。一次治愈。

 “合谷”穴虽是手阳明经穴,但因其主要功用为调节“气机”之升,降,出,入功能中的“出”,故从古至今被临床医家认为是大穴,要穴。古代先贤们虽然具体提出了“合谷”穴的适应症,却未能明确论述其调节“气机”这一重要功能。但从《内经》及后世医家的论述,我们可以略探一二。脍炙人口的“四总穴歌”中有“面口合谷收”,这说明“合谷”穴对面部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面部以“孔窍”为多,而孔窍又为“气机”出入的通道,由此可知“合谷”穴为调节“气机”出入的要穴。“孔窍”中内藏“津液”,随“气机”之出入而布散,故调节“气机”的出入,即可调节“津液”的输布,所以《灵枢:经脉篇》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即指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对“津液”为病有着良好治疗的作用,盖因其可通过调节“气机”而调节“津液”。故在临床上,若能掌握“合谷”穴的这一功能,运用灵活得当,确有“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之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打嗝的两个穴位—太渊偏历
眼睛与肺和大肠有着怎样的联系?
臂臑穴穴性新悟及功效发挥-张雅楠
一日一穴学经络
《千金翼方》 >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大肠病第八
针灸奇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