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咽异感症的中西医诊疗

咽异感症,是以咽部异常感为主要表现,由精神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身心疾病。引起咽异常感的病因较多,主要有器质性因素与精神性因素。精神性因素可以诱发人体心理与生理状态正负效应失衡,导致病人过度紧张、情绪改变,从而引起或加重咽异物感,使之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强迫症状,发展成为心身性疾病。咽异感症由精神性因素引起,以往曾称为“癔球症”、“神经官能症”或“咽部神经官能症”,但临床上往往由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多发病,成人多见,尤以中年女性居多,往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现代中医称咽异感症为梅核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指出:“梅核气是因情志波动,气机不畅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感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咽神经官能症。”

在古代文献中,《内经》最早论及本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心脉……大甚为喉介”,“胆病者……嗌中介介然数唾”。介,乃芥蒂之芥,实为异物感。汉代张仲景最早创立治疗本病方剂,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宋代最早以梅核之状形容本病,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说:“四七汤,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之所为也。”最早以梅核气命名本病者,可能在明代。朱崇正于嘉靖年间(公元1552~1567)续增《仁斋直指》卷五“附遗部分”中有“梅核气”论述;徐春甫1556年辑订《古今医统大全》卷27云:“梅核气者,似饱逆而非饱逆,似痰气窒塞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状,故俗谓之梅核气。江南之地比比云之,故从而附之。”古代医家对本病病机证治可分三类。一是从脏腑认识,认为由心、肝胆、脾胃等脏腑失调所致,治在调理脏腑。二是从气血津液认识,主要因“郁”所致,包括气滞、痰凝、血瘀、食积,治在开郁、顺气、化痰、行瘀、消食,酌兼温、清等法。三是从“逆气里急,冲脉为病”认识,治以养血和冲,行气降逆。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咽部的神经支配极为丰富,来源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神经颅根、颈交感神经的分支、三叉神经的分支等,故咽部极为敏感。凡咽喉局部及邻近器官、远隔器官、全身性疾病等,均有可能通过直接刺激,或神经反射、神经传导的方式,引起咽异常感。引起咽异常感的病因较多,主要有器质性因素与精神性因素二大类。(1)器质性疾病,包括:①咽部各种急性或慢性疾病,如炎症、异物、淋巴组织增生、新生物(如肿瘤、囊肿、息肉)、外伤,咽肌痉挛、咽喉神经疾病等。②邻近器官疾病:鼻部、耳部、颈部、口腔、喉部、食管的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咽异常感觉。较常见的如鼻后漏综合征、颈综合征、颈动脉炎、茎突过长、返流性食管炎、风湿性环杓关节炎、甲状腺肿以及上述邻近器官的早期恶性肿瘤等。③远离器官的疾病:较常见有胸腔疾病、膈部疾病、胃与十二指肠疾病。如左心扩大、高血压心脏病、肺部肿块、主动脉瘤、膈疝、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减少或缺乏、胃癌、幽门痉挛、胆石症、肠道寄生虫病等。④全身性疾病:较常见的如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消化不良、风湿病、痛风、重症肌无力、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症等。(2)精神因素与精神性疾病:较常见的如癔病、疑病症、恐癌症、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外伤后精神创伤等。器质性因素固然可以引起咽异物感,但精神性因素可以诱发人体心理与生理状态正负效应失衡,导致病人过度紧张、情绪改变,从而引起或加重咽异物感,使之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强迫症状,发展成为一种心身性疾病,即咽异感症,其有关病理机制仍不很清楚。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复杂,以“气”为关键,脏腑病机与肝胆、脾胃、心关系密切,气血津液病机与气滞、痰凝、血瘀关系密切。其中以肝郁气滞、痰气互结为多见。其主要病机有:(1)肝郁气滞:情志抑郁,木失调达,肝郁气结,哽于咽喉。《万病回春》卷五:“梅核为病,大抵因七情之气郁结而成。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遂成此症。唯妇人女子患此最多。”(2)痰气互结:肝郁脾,痰浊内生,或脾虚生痰,复因七情气结,痰气交阻咽喉,发为本病。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三十九指出:“咽中如有炙肉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3)肝胃不和:郁怒伤肝,气机失调,胃失和降,浊气上逆,阻滞咽喉,发为本病。(4)气滞血瘀:气为血帅。情场不畅,气机失调,血瘀脉络,阻滞咽喉,发为本病。(5)阴虚肝郁:年老体衰,精血亏损,冲脉不足,肝气上逆,阻滞咽喉。(6)心脾两虚:心脾亏虚,血不养肝,肝失调达,气机不利,哽滞咽喉。

【诊断要点】

1、症状

(1)咽异常感:咽异常感症状因人而异,多呈咽异物感,如败絮、树叶、头发、线头粘着感,如痰粘着感,或如梅核、食物等各种异物梗阻感,蚁行感等,也可呈压迫感、紧束感、缩窄感、呼吸不畅,或吞咽障碍感,但饮食无障碍,少数患者甚至呈肿胀感、灼热感、干燥感、疼痛感等等。有咽异物感的病人常欲借助于吞咽或咳嗽将异物消除,不但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反而因咽部过度运动,吞入大量空气或反复咳嗽,使异物感症状更为加重。异物感的状态亦可随时改变,或空咽时明显,进食时消失,越注意到有咽喉异物感时,症状越重或越明显;心情愉快或工作较忙时症状缓解或消失。

(2)精神症状:咽异感症病人多有精神紧张、焦虑症状,特别是恐癌症状,向医生主诉时喋喋不休,往往诉述病情严重,坚持认为很可能是咽喉部位有癌,或有异物滞留,或有原因不明的特殊疾病,反复强调要求认真检查;有些病人虽然精神紧张症状不显著,但内心仍然怀疑是否有癌或有异常病变。

2、检查:

(1)颈部与颌下触诊、咽喉望诊、间接鼻咽镜、间接喉镜、纤维喉镜检查,咽喉部位基本正常,没有病变体征。

(2)在上述检查中,多数病人可以存在某些病变体征,其中较常见的为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增生、舌根扁桃体肥大、腭扁桃体肿大、悬雍垂延长等改变,有些病人可以将舌伸得很长,以致自己看到舌轮廓乳头。有局部体征的病人,其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难以用局部体征解释。

3、鉴别诊断

临床上,大多数咽异常感症状的病人并非咽异感症,而只是由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咽部症状。在鉴别诊断方面,最重要的是排除咽喉、食管部位的肿瘤,其次是排除辨病治疗效果好的疾病。在鉴别诊断过程中,应当注意:

(1)问诊:①首先了解病人咽异常感是否只是一种自觉症状,还是存在吞咽困难的现象。如果是后者,绝不可诊断为咽异感症。②详细了解咽异常感症状的发病原因、时间、部位、伴随症状及其他特点,以便排除各种器质性病变。③根据病人的年龄(如更年期)与发病诱因(如受到患者周围人员患咽喉癌的刺激、咽喉外伤、咽喉异物、情绪激动或郁怒,等),应注意观察是否有精神疑虑、精神紧张、神经质等状态,是否对自己的症状描述得较为严重,是否遇气恼或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以确认其是否存在精神因素。没有明显精神因素者不能诊断为咽异感症,应注意寻找引起咽异常感的原发疾病。④详细了解病人的相关病史,如是否有咽喉炎、扁桃体炎、胃肠疾病史、心脏病、甲状腺病、风湿病、痛风、重症肌无力、缺铁性贫血等病史,以排除此类疾病。

(2)熟悉器质性疾病引起咽异常感的某些特点,以便于排除。如:(1)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咽异常感,部位多固定不变,病人也常能指出其部位所在。(2)有些器质性病变,也可以出现异常感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悬雍垂过长者,在闭口时接触不到舌根而异物感明显,张口时减轻。舌扁桃体肥大压迫会厌者,吞咽时异物感明显,静止时减轻。喉上神经炎时,咽异物感在空咽时最明显,且可伴咽痛。茎突过长综合征病人,咽异物感多位于一侧,转颈时明显或加重。颈动脉炎的病人,咽异物感在空咽时明显,但伴有病侧颈动脉压痛明显。鼻后漏综合征病人,咽异物感以鼻咽部明显,多呈液体后流的感觉,进食后鼻咽部脓液随之吞下,则症状消失。风湿性咽炎病人,在天气变化变化时异物感症状明显或加重。表现为上下移动的异物感也不一定就是“癔球”,可见于某些咽喉或咽旁疾病,因吞咽时咽肌收缩所致;喉咽或食管上段癌的早期,可继发引起环咽肌痉挛,出现咽异物感上下移动性变化。

(3)在检查方面,除了详细检查咽喉部位以外,根据问诊所收集到的信息,应当进行食管吞钡、颈椎照片、茎突照片、胸部照片、甲状腺功能检测等检查,以排除相应器质性疾病。

(4)咽异感症的诊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咽异常感或咽异物感症状、较明显的精神因素、临床检查无阳性体征。如果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但同时还伴有某些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咽喉慢性病变)阳性体征,不应单独诊断为咽异感症,还应作出所伴随的其他疾病的诊断。

(5)有些器质性或全身性病变以咽异常感为主诉时,在中医诊疗方面往往可以参考咽异感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或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亦能取得较好疗效,如慢性胃肠疾病、返流性食管炎、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颈综合征等,但西医则应辨病治疗,采用相应治疗方法。

【治疗】

一、非药物疗法

(一)心理疗法

1、检查认真、仔细,全面。认真、仔细、全面的检查,既是临床诊断的需要,对于咽异感的症的病人来说,更是心理治疗的必需。如果检查马虎,将导致病人心生疑虑,对“正常”的检查结果持有怀疑,必然另寻他医以求诊,以致四处求治,加之得不到合理解释与正确认识时,促使病情不断加重。

2、耐心解释,态度诚恳。以和谒、关心的态度向病人说明本病的特点,使病人认识到本病并非难治之症,尤其是向病人解释本病并不是癌症,使之打消思想上的疑虑,必要时,可以建议病人定期复诊以排除癌症,从而使病人感到对医生诊疗工作与态度的满意,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治愈。有些病人将轮廓乳头视为新生物而感到恐惧,一经说明后,往往心情立即放松,不治而愈。

3、自我调节,舒畅心情。对于那些具有精神紧张、焦虑倾向的病人(如围绝经期综合征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注意放松自己,加强自我调节,参加必要的集体活动,排除烦恼和思想紧张情绪,有利于改善精神神经症状,达到逐步康复的目的。

(二)疏导疗法(咽部刺血疗法)

用探针或压舌板于咽部寻找异感点,然后以3~5颗长毫针捆扎一团,尖部以细塑料管或尼龙管套住,留出尖端3~5mm(不必齐整),针具(亦可用特制银质圆针)消毒后在咽后壁有异物感的部位(如无具体部位则在咽后壁正中间往下的部位)速刺2~3下,使之微微出血;亦可用耵聍钩(尖端长3mm,稍锐利)消毒后,在舌根扁桃体处迅速左右扫动2~3下,使微微出血,吐出血迹后吹冰硼散之类药粉于咽后壁或舌根处,或以淡盐水、清茶漱口。可立即消除或减轻异物感。必要时3~4天后重复1次。

(三)理疗

1、He-Ne激光治疗:输出功率25row,照射距离3cm,直接照射患部,治疗电流20mA,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1次,2周1疗程.

2、超短波治疗:用五官科超短波治疗仪,将两圆形电极平置于患部,固定,电流50mA,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1次,2周1疗程。

(四)针灸疗法

1、体针

(1)辨证论治:主穴取天突、列缺、照海、廉泉;配穴:肝郁气滞证配太冲、内关、足临泣;痰气互结证配脾俞、公孙、丰隆;肝胃不和证配足三里、中脘;阴虚肝郁证配行间、足临泣、神门、太溪;心脾两亏证配神门、三阴交。每次主穴2穴,泻法;刺廉泉穴,针向上刺至舌根部,令病人作吞咽动作,至异物感消失出针。每次配穴1~2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2)经验取穴:主穴取廉泉,配穴取水突、天突、人迎。每次取主穴,配穴1~2穴,得气后出针,不留针。每日或间几日1次。或主穴取阿是穴(前正中线喉结下缘凹陷中);配穴:咽异感部位偏喉结下方者配天突穴,咽异感部位偏喉结上方配廉泉穴。刺阿是穴时,病人仰卧位,头后仰,用1寸半毫针,缓慢捻转进针,待病人发出“咳”的一声时,将针退出。刺天突穴、廉泉穴时病人取坐位,泻法。每天1次,7日1疗程,疗程间隔5日。

2、灸法

穴位取膻中、中脘、脾俞,隔姜灸3~5壮,必要时1日1次,5~7次1疗程。

3、耳针

穴位取咽喉、心、肝、皮质下、神门、脑点。症状重者用毫针刺法,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症状轻或为巩固疗效,用王不留行贴压,并每日自行按摩所选穴位10~15分钟,3天换1次,5~7次1疗程。

4、穴位埋线

取天突或膻中,穴位埋线或埋针。埋针者,取1长毫针,平刺,埋2~3日。

二、药物疗法

(一)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主证:咽喉中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症状时轻时重,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伴精神抑郁,善太息,胸闷胁胀,不欲饮食,妇人常伴乳房作胀或月经不调等证。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10g,炙甘草6g,枳壳10g,白芍药15g,川芎10g,香附子10g,陈皮6g。

加减:若不思饮食,酌加神曲、麦芽之类健脾开胃;苔微黄加栀子清肝;舌中心苔稍厚加苍术燥湿。若舌质偏淡,若兼气虚,酌加黄芪、白术以益气;若兼月经不调者,酌加当归、白术、茯苓,即逍遥散加减。

(2)痰气互结证

主证:咽喉异物感、痰粘着感,时轻时重,与情绪变化有关。伴精神抑郁,胸胁满闷,纳差食少,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厚,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脾,行气化痰。

方药:半夏厚朴汤。法夏10g,厚朴10g,茯苓15g,苏叶10g,生姜3片。

加减:此证若病程较长,多有久病入络之虞,酌加丹参、郁金、当归、柴胡之类行气活血化瘀;若苔白腻,或脉重按无力,乃痰气互结而兼痰湿,或有气虚痰凝,酌加党参、白术、陈皮之类健脾化痰;若兼口苦、苔黄腻,乃兼胆热痰凝,酌加黄黄芩、竹茹清胆和胃;若苔黄腻而无口苦,乃兼痰热互结,酌加薏苡仁、茵陈、木通之类清热利湿化浊。若兼见形寒体倦,少气懒言,舌苔白滑,脉沉迟,乃素体阳虚,寒凝痰结所致,治宜温经散寒,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6g,附子6g,细辛3g,干姜10g,红参10g,白芥子、巴戟天各10g。若兼胸满闷痛,痛引彻背,喘息不能平卧,脉沉迟,乃属胸阳不振,痰气闭阻所致,治宜温通胸阳,行气豁痰,可用瓜蒌薤白汤加味。药用全瓜蒌20g,薤白、枳实、半夏各9g,白酒50ml(后煎)。

(3)肝胃不和证:

主证:咽中如有物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症状时轻时重,嗳气则舒。全身或见烦躁易怒,胸胁不适,腹胀隐痛,呃逆嗳气,恶心作哕,不欲饮食,吞酸嘈杂,大便不调,舌苔厚浊,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化浊。

方药:旋复代赭石汤合四逆散。旋复花10g,代赭石15g,党参15g,炙甘草6g,半夏10g,枳壳10g,柴胡10g,白芍15g,大枣5枚,生姜3片。

加减:若兼苔厚见黄,或有口苦,小便黄,肝胆有热,酌加黄芩、栀子、茵陈、竹茹之类清胆和胃;若兼“烧心”、吞酸、嘈杂似饥等症,酌加黄连,少佐吴茱萸,辛开苦降,以清肝胃;若兼苔白厚或滑,脉沉弦者,肝胃有寒,酌加吴茱萸、干姜。

(4)气滞血瘀证

主证:咽喉如有物梗,或颈部紧缩压迫感,或伴咽喉、胸胁胀或刺痛感,甚至连及背部,精神忧郁,病程较长。妇女伴月经不调,量少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10g,生地黄15g,当归12g,川牛膝10g,柴胡12g,甘草6g,桔梗10g,枳壳10g。

加减:酌加郁金。若伴舌苔黄腻者,酌加黄芩、竹茹、瓜蒌、海蛤壳之类清热化痰。

(5)阴虚肝郁证

主证:咽中如有异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咽喉微干少饮。伴精神忧郁,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大便或干结。舌质偏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疏肝,养血安神。

方药:一贯煎。北沙参15g,麦冬20g,干地黄15g,当归10g,枸杞子10g,川楝子10g。

加减:酌加白芍、甘松、陈皮。伴心悸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之类养心安神;烦躁易怒、口苦吞酸者,加栀子、黄连之类降火;咽喉干燥明显,加女贞、旱莲草之类养阴;大便秘结,酌加瓜蒌仁、火麻仁之类润肠通便。

(6)心脾两虚证

主证:咽喉异物感或梗阻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症状时轻时重,情志不舒时症状加重。伴多疑善虑,食少纳差,心悸失眠,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理气开郁。

方药: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龙眼肉10g,酸枣仁20g,木香6g,当归10g,远志10g,小麦30g,大枣5枚。

加减:酌加陈皮、佛手花、合欢花、玫瑰花之类以理气解郁。大便秘结加枳壳。

2、经验方治疗

(1)消梅散核汤:半夏、厚朴、柴胡、香附、红花、白芥子各10g,甘草、桔梗、陈皮各6g,升麻4g。水煎服,每天1剂。适应于咽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症状时轻时重,有恐情绪,证属痰气互结。(《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妙法绝招解析》)

(2)四七汤加味:黄芩、厚朴、青皮、枳实、半夏、生姜、槟榔、神曲、南星、砂仁、白豆蔻、茯苓、桔红、苏梗各15g。咽痛加金银花、蒲公英各25g。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水煎取汁80,ml,每服40ml。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并调情志,防感冒,忌辛辣。适用于咽异物感,咳不出,咽不下,咽喉或胸胁胀满,睡眠和食欲极差,多伴精神紧张、恐惧,或伴咽痛。(石燕,《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135)

(3)逍遥散加味:药物组成当归、炒白术、厚朴、柴胡、白芍、茯苓皮、木蝴蝶各15g,薄荷、炙甘草各9g。上药每日1剂,水煎2次约400ml,空腹分2次温服,6剂为1疗程。(张再跃,《新中医》1997年第8期)

(4)广笔鼠黏汤加味方:生地黄10g,浙贝母10g,玄参8g,牛蒡子(鼠黏子)6g,天花粉10g,射干10g,白僵蚕6g,生甘草8g,苦竹叶6g,旋覆花10g,赭石20g,香附10g,枳壳10g,郁金20g,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适用于多种咽部异常感觉或幻觉,如球塞感、瘙痒感、紧迫感、黏着感、烧灼感、无咽下困难的吞咽梗阻感、蚁行感等,多与情绪有关。(项庆元,《中医实用医药》2007年第28期)

(5)加减半夏厚朴汤: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9g,陈皮9g,沉香6g,佛手9g加水400mL煎至200mL,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兑匀,分2次温服。

(6)通气散加味:柴胡15g,川芎10g,香附子10g枳壳12g,木香10g,桔梗10g,紫苏12g,丝瓜络10g,甘草6g。加减:痰聚者加半夏、厚朴、杏仁;肝郁者加牡丹皮、栀子、龙胆草、泽泻;脾虚者加陈皮、白术、茯苓、党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7日为1个疗程,一般需2~4个疗程。(尚红坤,河南中医2008年28卷第5期)

(7)一贯煎方加减:生地15g,北沙参20g,麦门冬15g,炒自芍10g,薄荷10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炒川楝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加减:咽痛加桔梗;口苦吞酸加黄连;夜寐欠安加枣仁等。(刘树春,北京中医1997年第4期)

(二)外治与外治相关暗示疗法

1、咽后壁黏膜下注射:先用1%地卡因溶液喷于口咽部黏膜行表面麻醉,取复方丹参注射液1.5~2ml,行咽后壁正中黏膜下注射,至皮豆状隆起。3~4日1次,连续4次为1疗程。注意事项:注射时不宜太深,以防误入咽后隙。

2、穴位封闭:药物用2%利多卡因与9%氯化钠按1∶1容积配制,共2~4ml。取廉泉、天突、人迎(双),局部常规消毒,按穴位针刺法方向要求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将药物缓慢推入,每穴0.3~0.5ml,最多不超过1ml。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时注意观察病人面色有无不良反应。

3、含服药物:常用各种中成药含服剂、喷雾剂。

(三)西药治疗

1、维生素:谷维素,每次10~30mg,口服,每日3次。用于各种神经官能症、围绝经期综合征。

2、抗焦虑剂:西地泮(安定),每次5mg,口服,每天2~3次;或者艾司唑仑1mg,口服,每日3次。适用于有癔病、神经衰弱、焦虑症状、精神创伤的患者。

【临床治疗汇粹】

一、耳穴贴压治疗咽异感症

戚氏报道,耳穴贴组50例,取神门、心(肺),肾、肝、咽喉,口等耳穴,用磁珠埋贴穴位,并嘱病人按压贴穴处,每日3次,每次l0分钟,隔天进行,10日为1疗程。期间同时口服利眠宁10mg、新维生素B120mg、谷维素20mg,均每日3次;对照组50例,只口服利眠宁、新维生素B1、谷维素,剂量同前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耳穴组痊愈52例,好转33倒,无效l5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痊愈5例,好转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51.5%,两组差别显著[1]

二、.Nd:YAG激光治疗原因不明咽异感症

凌氏报道咽异感症患者32例,主诉包括球塞、蚁行、紧束感、幻觉、异物黏着感,清醒安静休息时为明显,局部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排除咽部内淋巴环淋巴组织增生、肿瘤、鼻咽炎、鼻窦炎、胃病、颈椎病和贫血等疾病,大多数患者有长期服用消炎药历史。治疗方法采用国产100—11A型医用Nd:YAG激光机。激光波长1.06μm,光导纤维直径0.5mm,输出功率20w。治前用1%丁卡因行咽黏膜表面麻醉2~3次,在直视或间接咽喉镜下,在咽后壁或(和)舌根中央的表面点灼数处,以局部有点状变白即可,避免连片、过深过宽烧灼。并同时暗示患者局部增生组织已烧灼祛除。术后常规口服消炎药3~4日和泼尼松1~2日,每次10mg,每日3次,外加局部含漱药液。14~20日后复查,显效17例(53.1%);有效8例(25.0%);无效7例(21.9%)。无并发症或严重不良反应[1]

三、复方丹参注射液咽后壁黏膜下注射治疗咽异感症

杜氏报道,治疗组取复方丹参注射液2ml,行咽后壁正中黏膜下注射,至皮豆状隆起。对照组33例同法行咽后壁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lml。注射前均先用1地卡因溶液行口咽部黏膜表面麻醉,2%红汞溶液涂拭咽后壁黏膜,注射时不宜太深,以防误入咽后隙。两组均4天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经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治疗组33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88%;对照组33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4.5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未发现副作用[3]

四、耳穴药物注射法治疗咽异感症

朱氏等报道,对咽异感症采用耳穴药物注射方法进行治疗,收到较好效果。穴位取咽喉、气管、肝、脾、肺、三焦、皮质下。注射药物为维生素B12500μg和2%利多卡因各1mL混合,局部严格消毒后,于穴位处将药液耳廓皮下与软骨膜之间,每穴0.1~0.3mL,使耳穴皮肤呈现一小丘疹。注毕以消毒棉球轻轻压迫,防止药液外溢及出血。每天注射一侧耳穴,隔天注射对侧,双耳交替,6次为1个疗程,休息7日后可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本组128例经治疗1~3个疗程,3个月后随访,痊愈78例,显效32例,有效11例,无效7例。

五、经络—穴区带疗法治疗咽异感症

晁氏等报道,对咽异感症采用经络一穴区带疗法收到较好疗效。方法:治疗前向患者讲明治疗的意义、方法和预期效果,并配以适当的心理疗法,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患者取坐位,依据“有病必有点,病变点也变”的原则,用探针或银针头端在颈前正中线和双侧甲状软骨后缘轻刺皮肤,查找敏感点。每次选取1至2个敏感点,最敏感者选一个,如有两个点无明显差别时,可选择两个。局部消毒后,选取适当长度毫针刺入,边进针多旋转,针刺深度以患者有酸、沉、麻、胀感觉。留针15~20分,其间要旋转提插行针1~2次。将针取出后消毒局部皮肤。每天1次,5次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结果:共治疗70例,显效19例,好转49例,无效2例占3%。

六、天突穴封闭治疗咽异感症

蔡氏等报道,采用天穴穴位封闭法治疗咽异感症取得良好效果。本组病例主要表现为咽部堵塞感、异物感、蚊走感、胸闷、咽干、空咽时症状加重、进食时正常,所有病人均进行口咽部检查、间接鼻咽镜间接喉镜检查、鼻镜检查.均正常。根据病情部分病人进行纤维鼻咽喉镜、鼻内窥镜检查,茎突X线摄片,食道钡透,咽喉部CT检查,均正常。所有患者均采用天突穴封闭,另根据不同病因.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治疗周期1~4周。治疗方法:2%普鲁卡因lml(注射前皮试)、辅酶A100U、VitB120.5mg混合后,采用直刺法,病人端坐,头稍后仰,于胸骨上窝,天突穴处直刺1~1.5cm,患者局部有麻胀感(部分病人放射到头顶部),回抽无血、气体,注入.注射后嘱患者留院观察5~15分钟后放行。对伴有精神紧张、恐癌症、恐惧感、失眠症状的患者给予谷维素片10mg.每日6片,扑尔敏片4mg,每日3片,金嗓利咽丸120g,每日2次,少数病人给予舒乐安定5mg,每晚1片;对伴有月经紊乱,近期有闭经史者给予VitA2.5万U,每日3次.VitE0.1,每日2~3次,少数病人给予黄体酮注射;对伴有暖气、腹胀、返酸等胃肠不适者给予复合维生素每日3次,吗丁宁1片,每日2~3次。共治疗1569例,痊愈59.7%,好转22.2%,有效12.7%,无效5.4%%,有0.8%的病人封闭注射后有全身出虚汗,头晕等不适反应。

七、针灸辨证论治梅核气

姚氏报道,对梅核气采用针灸辨证论治,收到较好效果。(1)痰气互结:咽中如有炙脔或其他异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时作嗳气,呃逆,恶心,泛泛欲吐,胸脘胀满,舌苔白腻,脉弦滑。治以行气涤痰。取足阳明胃经、足厥阴经穴,施平补平泻法。处方:丰隆(双)、太冲(双)、太溪(双)。方义:丰隆化痰浊,通经络;足厥阴原穴太冲疏肝理气。(2)肝郁气滞:咽中梗阻感嗳气频频,或作呃逆,胁下胀闷,嗳气后稍舒,舌苔薄白,脉弦。治以理气解郁。取任脉、手足厥阴经穴,平补平泻。处方:膻中、内关(双)、太冲(双)、太溪(双)。方义:气会膻中加内关以宽胸理气,足厥阴原穴太冲疏肝理气,气机通畅,诸症自除。(3)心脾气虚:咽中异物感,不思饮食,口中无味,面白神疲,少气懒言,或时时悲伤欲哭,夜寐不实,易惊醒或惶恐不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治以补益心脾。处方:神门(双)、太溪(双)、三阴交(双)。针灸施提插捻转补法。方义:三阴交是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交会穴,补脾胃,助运化,通经络,调和气血;神门是手少阴心经“输”、“原”穴,镇静,安神,宁心,通络。3种证候治疗时都取双侧太溪是因为足少阴肾经从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直达梅核气病所,对治疗梅核气有作用。太溪是足少阴肾经“输”、“原”穴,能调补肾气,通利三焦,增强抗病能力。结果:本组60例病人,经过2个疗程的针刺治疗,痊愈55例,有效5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建华:半夏厚朴汤辨治咽神经官能症
咽异感症
每日学一味药——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咽异感症的中医疗法
有来医生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益肾疏肝汤治疗无精子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