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军人志》战国の阵中食:图解日本战国士兵军粮

​​​原创 王子午 崎峻文化 崎峻军史周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事实上,这一点即使在战场上也毫不例外。如果将军无法让士兵们填饱肚子,那么即使拥有再多的兵力,装备再怎么精良,也还是难以取胜。在现代军队中,随着摩托化、机械化的深入发展,以及航空、铁路运输的发达,再加上各种速食食品的诞生,喂饱一支军队的难度已经不再像古代那么困难了。也正因为如此,军队的规模才从古代的数千、数万人发展到了二战时的上百万人。

那么,在群雄并起的日本战国时代,身为军队战斗力中流砥柱的足轻、杂兵们又是吃着怎样的兵粮踏上战场,为自己的功名、大名的荣誉拼死奋战呢?在日本关于介绍足轻阶级真实战斗状况的著名古籍《杂兵物语》中,关于士兵们的“阵中食”便有着详细介绍,而今天我们也将带领各位读者走进日本战国时代,看看这一时期的“步兵口粮”。


杂兵们携带的粮秣

在日本中世纪早期和中期的镰仓、室町时代,士兵们的粮秣要由将他们征召而来的武士负责提供。直到战国后期,随着军队组织的近代化,军队的兵粮才改由大名统一供应。不过即使如此,在军队集结的过程中,足轻们也必须自备粮食,到达大名指定的集结地点后才能享受军粮供应。因此在军队集结之时,足轻们通常会携带大约三天的食物。这些粮秣一般都是用布包裹卷在腰间,称为“腰兵粮”,装干粮的布袋称为“打饲袋”。



一个打饲袋都拥有几个扎口,每个扎口中存放有一顿饭所需的食物,士兵们可以边走边吃,而且在此过程中也不用将打饲袋解下。打饲袋中一般装有烤饭团和饼、干米饭、炒米、烤味噌、茎绳等不易腐败的食物。虽然打饲袋使用十分方便,容量也大,但并非每个足轻都使用打饲袋,一部分人也会使用“面桶”来盛放粮秣。这种使用方法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的饭盒。与打饲袋相比,面桶虽然携带起来较为麻烦,但显然要更为结实一些,而且也可以被当作吃饭、喝水用的碗甚至烹调时的炊具来使用。


■ 上图是一个典型的战国足轻形象及其所携带的各种炊具图解(可点开查看大图)。他的肩上挂着打饲袋,腰间系着装水的竹筒,面桶、锅、釜(也是锅的一种,比锅的深度深)等炊具则放在背上的背袋中。


与我们日常食用的米饭不同,为确保食物的干燥,防止腐败,足轻们在准备米饭类食品时必须要在正常的淘洗、煮熟之后再增加一个干燥的步骤,尽量去除米饭中的水分。在食用时,足轻们只要将这种干米饭浸入水中重新泡发即可使用,如果是热水的话自然效果更佳。一旦条件不允许足轻们用水来泡发米饭,那么这些硬米粒吃起来就肯定要让人口干舌燥。倘若这位足轻不巧使用了玄米(糙米)来制作干米饭,他的口舌更是要受到一番折磨。不过玄米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能够给士兵们提供白米中所没有的各种维生素。

在足轻中间常见的其他粮秣中,炒米通常都是由玄米炒制的。茎绳则是用芋头的茎编成麻绳状后用味噌煮制后制成的,平时士兵们就把茎绳当作绳子使用,兵粮缺乏时切下需要的分量放入汤中,即可煮出一锅充饥的味噌汤。战国末期著名的猛将加藤清正由于曾在朝鲜遭到中朝联军围困,不得不吃掉蔚山城的墙皮充饥。有了这一层阴影,当他回到日本修建自己的熊本城时,城内所有的墙皮便都采用了芋茎制成。

此外,供足轻们在行军时盛放饮水的水筒也是重要携行之物。除用竹筒、葫芦制作以外,也有用木头、金属、涉纸(涂有柿核液的双层包装纸)等制成的水筒。与大部分人想象中除一日主食外便再无入口之物的情况不同,足轻们还会在系于腰间的“打火袋”中保存一些草药、副食甚至零食,如提神药、止血药、艾草、虫叮药、马药、梅干和干味噌、干纳豆、胡椒、干松鱼、兵粮丸,甚至还有大蒜,其中以梅干最为宝贵。


■ 上图是足轻们的主要食粮的图解(可点开查看大图)。


不知是不是听说了曹操那段望梅止渴的故事,据说在战国初期一统相模国、奠定后北条氏雄霸关东基业的北条早云曾专门下令所有士兵都要带上梅干来防止口渴。除此以外,梅干还能给水消毒,或者当做止血药和晕船药使用。甚至还有传言说梅干那股酸味能让神志不清气息游走于一线的垂死士兵清醒过来。《杂兵物语》中也记载着一段日本版的望梅止渴,说士兵如果真去舔食或者吃掉梅干,反而会因酸味而变得更为口渴,但如果只是把梅干放在打饲袋的袋底,只是打开看看的话,口中分泌的唾液就足以止一阵子渴了。

足轻食谱中另外一种重要食品即为被称为“兵粮丸”的丸状面团。其直径大约在一寸(古代日本一尺相当于大约30厘米,一寸大约为3厘米)左右,根据地区不同、大名家不同,兵粮丸的做法也不同,但通常都是用各种米面、豆面合好之后蒸熟干燥而来,一般吃两到三个就能够填饱肚子,不至于让体力下降。


■ 上图是日本战国时期的最佳野战口粮——兵粮丸及制作方法(可点开查看大图)。将分配的兵粮揉成药丸状,使其重量更轻,体积更小。兵粮丸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在常温下可保存一个月以上,在行军之际装入打饲袋中携行。


快速吃饭的“武艺”

在战国时期,足轻阶级一般只能以小麦、谷子等杂粮作为主食,即使是体面的武士,在平时也要一切从简,仅以玄米粥或者菜饭(混入单种或多种蔬菜的米饭,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杂合菜或者咸饭)作为主食。不过到了战场上,大名们为了激发军队的士气,也可以说是引诱他们不至于逃避兵役,就连足轻都能够领到白米饭,有些财力雄厚的大名甚至还能给士兵们提供些鱼、鸟、贝类等肉食给士兵们开开荤。为数不少的足轻就是冲着改善伙食而参战的。

一般情况下,一名足轻一天能够领到五合米(约750克)。而《杂兵物语》中的记载则更为优厚:“水一升、米六合、盐一勺、味增二勺”(“一勺”为“一合”的十分之一)。这些白米分成早中晚三份,将白米煮熟,早上就直接吃白米饭,剩下的就加入盐或味噌做成饭团,分成中晚两份,方便在战时食用。有时战斗异常激烈,士兵们的身体陷入极度紧张与疲劳的状态中,连咀嚼饭团都成了困难,那时就只能靠一些易消化的粥来恢复体力,而味噌中大量的消化酶则可以帮助士兵消化米饭。

一说到战国时代,人们常常容易想到勇猛的武将,但在战场上奋勇战斗的主战力量却是无名的杂兵们。如何让这些杂兵填饱肚子是一个大课题,只有那些能让士兵吃饱的将军才能打胜仗。这条铁一样的原则,在现代也无可撼动。


■ 上图是《杂兵物语》中绘制的正在做饭的足轻形象。



■微信公众号“崎峻军史周刊”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名将关师古单骑投敌,除了无助和无奈,更多的是悲壮和苍凉
孙子兵法之作战篇第二:原文、译文、点评
你不馋吗?关于各国军队野战军粮
兵智部 祖逖 檀道济 岳飞
三日无粮不聚兵。 解释:军队三天缺粮,士兵们就会走散。指失去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就没办法做好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士兵伙食如何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