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训宝典之一百八十九:张履祥家训《训子语》之三
userphoto

2022.09.03 福建

关注

张履祥家训《训子语》之三:

事无大小,必有成法,循之为力,既易终焉,无敝违之,为力虽劳,终必失之,是以不可不学也。然欲务学,必先求师,稼穑必于老农,诗书必于宿儒,下至巫医百工,各有所传所受,况为人之道,而可无所受教乎?予幼少不学,颠沛屡经,以至居丧弗能如体,葬埋不知尽道,苟且徇俗,痛悔终身,已无可及。他无论已,周子曰:“师道立,则善人多。”自古国不崇学,家不隆师,乱亡之征莫过此矣。

古者易子而教,后世负笈从师,近代延师教子,世变虽殊,要无不教其子者。天子之子,特重师傅之选,为国家根本在是也。下自公卿大夫以逮士庶,显晦贫富不同,其为身家根本,一而已。虽有美质,不教胡成?即使至愚,父母之心,安可不尽?中等之人,得教则从而上,失教则流而下。子孙贤,子以及子,孙以及孙。子孙弗肖,倾覆立见,可畏已。近日师道不立,为子孙计者,孰知尊师重傅之道,甚之生子。不复延师,盍思为人父母?将以田宅金钱遗子之为爱其子乎?抑以德义遗子为爱其子乎?不肖之子遗以田宅,转盼属之他人;遗以多金,适资丧身之具。孰若遗以德义之可以永世不替。夫贤师世未尝少求,则得之存乎诚敬而已。司马温公虽谓积阴德于冥冥之中,然何若求贤师教之于昭昭之际乎?古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世人但知不可生而无父,岂知尤不可生而无师乎?

子弟三十以前,心志血气未有所定,虽贫且贱,不可辄离师傅。贤智者可使义理日进,愚不肖者可使非慝日远,全身保世,无出于此。师必择其刚毅正直老成有德业者,事之终身。

自天子至于庶人,各有职分。当为之事,早作夜思,不离职分之内,为君便是圣明,为臣便是忠良,士民则为良民。自幼至老,为子弟有子弟之职分,为父兄有父兄之职分,世无无职分之人,人无无职分之日,求尽其职分,自不容不朝夕乾惕。古人不敢怠荒,日有孳孳,不知年数之不足,凡以此耳。人不安本分,正如鱼脱于水不免死亡。及之程子,亟称“要不闷守本分”之言,其示人切矣。

人生饥渴不能无饮食,寒暑不能无衣裳,以及冠婚丧祭,岁时伏腊馈问庆吊,俱不能无资于货财。然其源不可不清,其流不可不治。源则问其所自来,义乎,不义乎?流则问其所自往,称乎,抑过与不及乎?果其取之天地,成之筋力,如君子之劳心禄人是也,小人之劳力稼穑桑麻畜牧是也,下此则百工执艺之类,又下则商贾负担之类,皆义外之,是非义也。果其量入为出,权轻重审缓急先后,宜丰不俭,宜寡不多,斯为称,否则非。当用而不用,即不当用而用矣。世人不治其流求其源清,固不可得其源不清,欲其流治亦不可得也。以是二患,成其百恶,明有视听,幽有鬼神,君子赢得为义,不言利而利存;小人赢得为利,利未得,而害伏愚哉。

一方有一方之物产,天地生此以养人。在人为财货,但能反求诸己,竭力从事,不闭塞其利源,养生送死,可以无憾,何事妄求,以为心害哉。

天地间,人各一心,心有万殊,何能疑贰不生,始终若一,所仗忠信而已。以忠信为心,出言行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久而家庭信之,乡国渐信之,甚至蛮貊且敬服之,由其平生之积然也。故曰:诚能动鬼神,若怀欺挟诈,言不由中,行无专一,欺一二人,将至人人疑之,一二事不实,事事以为不实。凡所接对,莫不猜防怨恶,将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间?每见年少之日,自谓智能,虽在父子兄弟间,说不从实,举动诡秘,见恶亲长,取贱乡邻,虽至老死,后人犹引以为戒,哀哉!

子孙于祖父奉养之日,多少不可期,甚乃有一日不逮养者,昊天罔极。惟追远一事,得以终身行之不衹,终其身而已。子孙服未尽,犹得以尽其心也。若祠墓之祭,则又不可以世计。故礼以祭为重。古人之所以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凡门中大小男女不可不知此义。

译文:

做事无论大小,一定有固定的方法,按照方法用力,就容易完成,不照着做,哪怕再用力,都不能完成,因此不能不学习方法。但要学习,一定要找老师,学种地要找老农,学诗书要找博学之士,下到医师各种工匠,都有专门的传授,何况为人之道,能够不接受教导吗?我年少没有学习,历经颠沛流离,以至于办丧失不能得体,安葬不知道礼仪,随便按照风俗办理,痛悔了一生,可是已经没办法了。其它的就不说了,周敦颐说:“师道树立,好人就会多起来。”自古如果国家不尊崇学问,家庭不看重老师,就是最大的祸乱败亡的征兆。

古代互相更换孩子教育,后世跟着老师学习,现在延请老师教育孩子,时代虽然不同,关键是都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天子的儿子,非常重视师傅的选择,这是国家的根基所在。下面从公卿大夫到士人庶民,名望贫富不一样,治家的根本都一样。虽然有好的资质,不教育怎么成人?即使最愚笨的孩子,父母的心意怎么能不尽到?中等资质的人,有了教育就能进步向上,没有教育就沦落而下。子孙教育好,儿子传给儿子,孙子传给孙子。子孙不成器,马上导致倾败,太可怕了。现在世道不能树立,为子孙考虑的人,谁知道尊重老师看重师傅这个道理,比生儿子还重要。不再延请老师,还怎么做父母?是把田宅金钱留给孩子以示爱孩子?还是把道德仁义留给孩子以示爱孩子呢?不成器的孩子留给他田宅,转眼就成了别人的;留给他金钱,正好成了他的催命工具。不如留给他道德仁义可以永远不改变。世上的好老师不少,能不能请来就看是不是心诚恭敬了。司马光虽然说要在冥冥之中积下阴德,但不如在光天化日之下请好老师教育孩子。古代说人的生命来自于君、父、师,事奉他们要像一个人。世人只知道不能生下孩子不能没有父亲,岂不知尤其不能生下孩子不能没有老师。

子弟三十岁以前,志向性格没有稳定,哪怕贫贱,不能离开师傅一步。贤良智慧的人能使他懂得的道理一天天增长,蠢笨不成器的能使他和不法奸邪一天天远离,保全性命和后代,没有别的办法。老师要选择那些刚毅正直老成有品德的,终身跟随。

从天子到百姓,各有各的职业身份。应当做的事,昼思夜想,都不离自己的职业身份,做君王就圣明,做臣子就是忠良,做百姓就是良民。从小到老,子弟有子弟的职分,父兄有父兄的职分,世上没有无职分的人,人没有无职分的时候,要尽到自己的职分,自然就要早晚勤奋警省。古人不敢懒怠荒废,每天勤勉,不知道一年的日子不多了,都是这样。人不安于自己的身份,就好像鱼离开水免不了死亡。到了程颢,极力称赞“要想不心烦,就安守本分”的话,已经给人说的很明白了。

人饥渴不能不吃喝,寒暑不能不穿衣服,冠婚丧祭这些礼仪,每年冬夏慰问庆贺吊唁,都不能不依赖钱财。但钱财的来源不能不清楚,流向不能不找到。源头是问从哪里来,正当得来,还是不正当得来?流是问往哪里去,花费相称吗?过多还是不够呢?要获取是天经地义,靠自己的力量,像君子劳心获得俸禄,小人劳力从事耕种桑麻畜牧都是,以下那些工匠技艺之类,再以下是那些经商贩卖之类,都是天经地义之外,属非义之得。如果真的量入为出,考虑轻重缓急先后,需要多就不节省,需要少就不多用,这就是相称,否则就不相称。应该用的不用,也和不该用的用了一样。世人不搞明白钱用到哪里只问钱从哪来,不但搞不清钱的源头,就是想弄清去向都弄不清。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很多问题,明处有大家的眼睛耳朵,暗处有鬼神监视,君子赢得了道义,不说利益而利益仍然在;小人为了赢得利益,却没有得到利益,可是却埋伏下了危害。

一地有一地的物产,天地造就这些养育人民。人们为了钱财货物,只要能自我反省,尽力去做,不断绝利益的来源,能够养育大家葬送死者,就可以不遗憾,为什么要贪心,成了心病呢?

天地之间,人人都有想法,想法各种各样,怎样才能凝结到一起,始终如一,就靠忠信。心里有忠信,说话做事,内不欺骗自己,外不欺骗他人,时间长了家庭相信,乡村国家渐渐相信,甚至各方部族都能敬服,这都是他平生的积累做到的。所以说“诚信能感动鬼神”,如果心怀欺诈,说话极端,做事不专一,欺骗了一两个人,那每个人都要怀疑,一两件事情不真实,那每件事都可能不真实。凡是交往的人,都要猜测防范怪怨憎恨,怎么能活在天地之间呢?每次见到那些人年轻的时候,自以为聪明,哪怕在父子兄弟之间,说话不老实,举动诡秘,被亲人尊长厌恶,被乡邻轻视,直到老死,后人还拿他引以为戒,悲哀啊!

子孙们奉养祖父父亲的时间,长短没办法预计,直到有一天不能奉养了,才想到父母养育之恩比天还大。只有追念先人这件事,能够终身去做不停止,也只能终身而已。子孙孝服没有结束,还能尽到心意。祠堂墓地的祭祀,又不能以世代来计算了。所以礼以祭礼最重要。古人之所以对待亡故的人和对待活着时一样,家里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不能不明白这个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氏家规家训
【 沈氏家训】
《李氏宗规家训》
古人的修身箴言
钟氏谱牒研究文献【47】钟氏家训
安徽宣城忠信公系罗氏宗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