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让老北京小吃成为记忆



        我今年73岁,出生在东城区北新桥。小时家境不富裕,没下过饭馆,五花八门的小吃是那时解馋的唯一选择,因此我对老北京的小吃和当年百姓享用各种小吃的情景记忆犹新。老北京四九城的小吃种类繁多,或集中或分散,分布在京城各处。我一直住在城北,被儿时的记忆冲动着,便产生了对北新桥、安定门和鼓楼一带的老年间小吃做一点回忆和介绍的愿望,让没经历过那个时期的朋友们对那时北京小吃的味道、经营特色和市井民俗有所了解。


       在小三条住的时候,一出胡同东口就能看到从王大人胡同到北新桥一线摆满了小吃摊档。其中有一家卖炸土豆丸子和炸花生米的,摊主和我住在同一个院儿,他家炸的土豆丸子外焦里嫩,撒上蒜汁酱油或椒盐,好吃极了。他家夏天就卖扒糕和凉粉,生意也很好。

      特别要提到的是,往南在大生堂药店对面有一家清真小馆,早点除羊肉包子外还用烤炉烤制两种烧饼——马蹄烧饼和驴蹄烧饼。马蹄烧饼是一种半发面,一面儿粘着芝麻,贴在烤炉内壁烤制出来的软软的、独特香味令人难忘的空心烧饼,大小约12厘米直径,直立的边缘高约1厘米,形似马蹄。这路吃食眼下许多人可能记得,但在市场上已许久不见了。至于驴蹄烧饼,现在连知道名字的可能都不多了。驴蹄烧饼直径比马蹄烧饼小,约7.5厘米,立帮高约2厘米,顶部鼓起来像粮仓圆顶,上面儿用麦芽糖粘上芝麻入炉烤制。这种烧饼口感独特,上部是焦黄的硬壳,里面也是空心的。这两种空心烧饼塞入该店炸的焦圈同食,真叫绝配。


        再往南,到北新桥路口就是卖炒肝、包子的了。食客们都站着,端一小碗儿炒肝,一边转着碗一边沿着碗边儿吸溜,很是有趣。

  后来家搬到鼓楼东大街小经厂胡同,于是对安定门、交道口和鼓楼一带的小吃又熟悉起来。那时,安定门内大街从谢家胡同口到分司厅胡同口这一段布满了小吃摊。记得谢家胡同口有一家大酒缸酒馆,酒馆前面有一个烙芝麻烧饼的小摊,旁边又是一家卖卤丸子的。经营这卤丸摊的是两个胖老头儿——兄弟俩。卤丸子很有特色,在一口打好自制的卤的大铜锅里,煮上许多小小的粉丝豆面丸子和一些扁状的肉丸子,锅里还煮着一大方五花肉。食客坐在铜锅前长凳上,摊主给盛上一碗带有两个肉丸子的卤丸子,淋上一点酱油、辣椒油和蒜汁,再就两个热烧饼,美美的一顿正餐。往南到分司厅胡同口,又是一个卖羊霜肠的摊。羊霜肠是将羊肠子翻过来灌入羊血后放在大锅中卤煮而成的,其汤奶白色,吃时将霜肠从锅中捞出切成算盘珠大小的块,放入碗中盛上热汤,加点芝麻酱、辣椒油、醋,最后放上香菜,佐以烧饼等主食,也称得上一顿美食啦。羊霜肠得名,可能是因为肠外挂有白色肠油的缘故吧。印象较深的还有交道口北边那一家卖炸面糊丸子的摊。摊主在一个勺中先放一半面糊,随后放上肉馅,再放入一半面糊封住肉馅、入油锅炸制。这样炸出的丸子很好吃。

 


     鼓楼一带是城北小吃聚集的地区。小吃摊主要分布在鼓楼至钟楼的中轴线两旁,这里的小吃摊都搭着很大的遮阳棚以抵挡夏日的阳光。记得东边有一个挺大的豆汁摊,沿着桌边摆一排长条凳,桌上的几个大果盘里分别放着切得很细的不辣的和辣的水疙瘩丝、盐水拌的芹菜丝和焦圈,用一面儿开口的锥形六角玻璃罩子罩住,显得非常干净。来碗豆汁配上一碟咸菜再加上几个焦圈,这是老北京一种独特的享受,而且不贵。旁边是一家同样规模大小的卖扒糕、凉粉的摊子。特别是夏天,从木桶中捞起一块冰镇的凉粉,放在手上切成条儿,入碗,加酱油、醋、麻酱、辣椒油、芥末、蒜汁,最后放点咸胡萝卜丝,一碗清凉可口的凉粉就端到您跟前了。这凉粉摊旁边还有一个挺大的灌肠摊,他家的灌肠是加了红曲调成粉红色的,而且是用肠油煎的,比现在的有特色。钟楼前面,还有一个卖卤煮油渣的摊,也很有特色。摊主将趸来的炼猪油留下的大块油渣弄散、洗净后放入大锅中加入作料卤煮,到汤呈奶白色,盛出一碗放入麻酱、辣椒油、醋和香菜即可趁热食用,若佐以主食也算是一顿平民美食了。在西面,记忆最深的有两家,一家是卖炸三角的,另一家是卖豆腐脑的。炸三角的摊不大。所谓三角,是以花椒大料水、酱油等调味熬成淀粉冻儿,加胡萝卜丝、香菜为馅;将面皮儿捏成三角桶状,放入馅料后用小毛笔蘸水润湿面皮儿边缘,然后封口入油炸制,非常好吃。现在据说只有前门大街的都一处有卖,味道如何不知,反正小吃市场鲜见了。至于另一家卖的豆腐脑,与时下外地人做的豆腐脑则有天壤之别了。豆腐脑口感好不好主要在卤上。这家用羊骨头和口蘑汤,再加入口蘑和瘦羊肉片,调味打卤,然后将卤装在一个斜放的大铜罐子里,用锯末火保温,盛上一碗豆腐脑加上一勺卤再加点蒜汁、辣椒油,一碗纯正的老北京豆腐脑就给您端上来了。


 

       以上所介绍的是比较集中的小吃摊群。记忆中还有两个分散的摊无法忘记,一是在东四北钱粮胡同对面有个卖炸自制粉肠的摊,摊主把红色的大粉肠放入油中炸熟,趁热拿出在案板上用刀啪啪一剁递到您手中,吃起来那叫香。另一个是馄饨摊,位置在交道口南。老头下午四点推车出摊,一直卖到夜里十点,一口煮馄饨的大锅在三分之一处用箅子隔开,里面放入猪棒骨和一只鸡煮汤。老头的馄饨皮如纸薄,馅料鲜美,碗中放入酱油、紫菜、虾米皮和冬菜,盛上一碗馄饨再盛上一点肥汤,最后放上一点豌豆苗,一碗精致可口的馄饨做成了。每当晚上路过此摊,总是经不住美味诱惑去吃上一碗。以上提到的小吃大多现在见不到了。原因在哪儿?值得思索。


       小吃本是平民化的食品,不像饭馆、饭庄,它面对的主要消费对象是广大中低收入人群,也包括一些一般收入家庭。从业者和创出者一般也是平民百姓,他们推出的小吃味美价廉,很适合百姓消费,但一般都是小本儿个体经营。一个小摊就能养活一个家庭,同时分散各处的摊点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构成了古都市井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后来,小吃走向集中经营之道,许多有制作技能的人,或变成了国营小吃店的职工或退出了市场。现在除驴打滚、艾窝窝、蜜麻花、切糕、豌豆黄等甜食以及可以事先做出在店内慢慢销售的食品外,其他热食、现吃现盛的咸味小吃,在集中销售的小吃店内就逊色多了。我认为现在保持风味最完好的就是炒肝和卤煮火烧了,但卤煮火烧的前身苏造肉还是不见了。让小吃都进店集中经营,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本是小本儿经营的小吃摊哪有能力租一个门脸去经营一个微利的小吃呢?拿北京人最喜欢喝的豆汁来说,这是过去穷苦大众所享用的最为廉价的小吃,但经营者把它做得非常精彩。可惜的是,过去豆汁摊的干净、整洁、漂亮,那堆成小山状的咸菜丝和几分钱一碗的低廉价位,已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现在,前门外的鲜鱼口被改造成小吃街,和老伴去天兴居要了碗炒肝,一小碗9元。仔细一想也有道理,在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卖小吃能不贵吗?我认为现在还没有给小吃个体摊点一个合适的生存空间。应该在不影响交通和环境的地方允许有个体摊点,但应有较严格的准入制度。老百姓需要老百姓购物的地方,老百姓需要的是物美价廉。吃的也一样,不能都下饭馆,也不能都挤在有数的几个小吃店吃小吃,应该给小吃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胡书铭)

(来源:北京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您豆腐脑怎么做,如何做豆腐脑才好吃:
吃老北京小吃品百年京味--老北京小吃介绍
滋味淮安 | 消失的美味
地方小吃:吊炉烧饼豆腐脑
【惟我独尊】老北京早点闲叙
老北京——爷爷叙述我记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