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向未来学习传统 (王蒙)

王 蒙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在今天还有非常大的意义?就是因为今天我们的物质格局、生产力格局出现了空前新的局面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世道人心的问题非常大。孔子2500年前讲过这样一段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仁德没有自己好好修养,你不讲学习、又不讲学好,听到了应当做的事,却不能马上去做,有错误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这说明那个时候孔子对世道人心的建设都是非常忧虑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些美好的东西,美好的理想,而且这些东西虽然经过了近一二百年强烈的挑战,但是并没有消亡,传统的价值观念并没有消亡。“价值”这个词中国过去是不讲的,过去讲“义理”。“价值”完全是经济学的解释,但不等于中国人心里就没有一杆秤。我们看待历史,喜欢的是忠臣,不喜欢奸臣。奸臣都是白脸,都是挑拨是非的,都是背叛朝廷的,我们对忠奸是有分别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哪儿?不仅仅在典籍里,在重点文物里,在景区里,实际上传统文化还在我们的人心里。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人心和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接轨,使新的文化要求——现代化的要求,能够和传统的文化对接,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能够和人心对接。

价值观哪儿来的?如果以为价值观是靠从上到下的贯彻,那不是价值观的本质。价值观的本质应该在我们的心里,通过发掘出人心中美好的东西,再经过社会精英的整理、梳理后形成,价值观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培育人心、优化人心。

人心里那些美好的东西,有很大一部分和传统文化有关系。比如,孔子特别重视祭奠、敬祖,最讲“敬”字。做一些事情时有没有敬畏的感觉,有没有崇敬的感觉,有没有认真的感觉,有没有不敢掉以轻心、不敢玩忽职守的感觉。我还特别喜欢传统文化里的另外一点:不管孟子还是墨子,都反对懒惰,提倡勤俭、奋斗。东方文化里面是有某些惰性,可是中国强调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人强调奋斗,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有积极的进取精神。而我在三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听到或者读到一个基本相同的故事,一个是德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说的,一个是在印度,一个是在非洲的喀麦隆,都讲一个渔夫在打鱼,那天鱼太多了,都快累死他了。旁边柳树下却有一个男青年正在睡觉,睡得很香。渔夫把他叫醒了,让他帮忙。那人说我帮你忙,我有什么好处?他说给你很多钱。那人说我要钱干什么?渔夫说有了钱,你可以过幸福的生活。这位男青年说什么是幸福生活?现在在柳树下睡觉的我就最幸福。这是和中国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文化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中国太大、历史太长,经历过大乱,也经历过盛世,变化很大,所以中国文化并不是绝对统一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互相矛盾。比如,中国人提倡奉公守法,主张一个人应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谦恭谨慎,但是中国也有造反的文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近CCTV9《纪录》节目讲诸子百家中为什么统治者选择了儒家?因为儒家最适合让大家乖乖地听统治者的话。要这么解释,把传统文化又解释简单了。比如和谐、平衡、谦恭、诚信、敬业、礼让,这些对于统治的权力系统来说是有好处的,对老百姓也是有好处的。我们无法想象国家整天在火并,老百姓会得到幸福。不知道现在的学生怎么想,我上小学的时候,70多年前,那时候学写字,写的是“天下太平”。所以很多理想道德化的说教,对统治者有好处,对老百姓也有好处。反过来说,这些道德的说教,这些文化的说教,对于权力有一种文化的监督和道德的监督。

中国很长时间是封建国家,没有错,不要以为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样的人很少。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中,万历皇帝想干的很多事情没有干成,他稍微有点不够文雅、不够斯文马上有人提意见。还有卜键先生写的《明世宗传》也是这样,明世宗一辈子想办两件事基本上没有办成。明世宗不是上一代皇帝的亲儿子,他是过继的儿子,他想给自己的父亲也立个碑给个称号,也叫太上皇,但是做不到;另外一件事,他要改一下求雨迎接春天的活动,本来这个活动每年搞两次,他觉得太啰嗦了。大臣说朱元璋的时候就是分两次求雨,不能改。文化形成的力量有时候对权力也有一种监督,也有一种压力。老百姓还有一个武器,说你是“无道昏君”,那你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再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既崇拜“一”又崇拜“多”,它认为一切的东西“九九归一”,都综合到“一”,这样国家才能有效率,但同时又崇拜“多”,可以说是“杂多的统一”。按照中国的说法就是郭沫若的诗,“一的一切,一切的一”,一切就能够归结成为一,这是中国式的思维方法,但并不等于“一”是死的,中国人特别灵活。

远在孔子时期,孔子对每一件事的解释不是只有一种说法。每个弟子找他来问什么叫仁,他跟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最妙的是,孔子说人要有担当,要为社会效劳,说如果我是一块美玉,我等别人买了去,我“待沽”。但是孔子又讲,一个人什么样就是好呢?邦有道的时候,他不会被压制在那里,他不会隐藏在那里,不会憋屈在那里;邦无道的时候,他不会出来跳,他能够降低自己的调子。他最佩服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也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邦国得有章法,什么事儿按照一定的规律规则来办,这时候你变得很聪明,你可以参政议政,可以为社会效劳、为朝廷效劳;可是遇到邦无道的时候,你两眼一发直,傻了,别人找你干什么事儿你不会干了。孔子说要学他的聪明劲儿容易,学他该傻的时候就傻学不到,傻比聪明还厉害。他最反对的是邦无道的时候你“荣显”,他说邦无道的时候,“卷而怀之”。就是说,邦无道,你应该卷铺盖。

我是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南皮最有名的历史人物是张之洞,他被任命为两湖总督的时候曾经请教过一个大人物——鹿传霖先生,鹿送给张之洞16个字:“启沃君心”,要启发、丰富君王的胸怀,让他知道这件事,你要善于向上做宣传,献计献策;“恪守臣节”,该怎么做你要听上面的,必须遵守纪律;“厉行新政”,清朝西太后时期,包括张之洞那是洋务派,张之洞是中国当代冶金工业的奠基人;“不悖旧章”,你在厉行新政的同时能不违背旧章的就不要违背。中国的“一而多,多而一”,总有多种改革的方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东西,比如说强调学习,注重德行,注重世道人心。要不断学习才能改善人心,孔子理想的社会就是学习的社会,要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特别提倡学习。他认为在学习上,权力越大的人越要做榜样,权力不仅有管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运用你的权力起到教化的作用。你不了解传统文化也就不了解国情,但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是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

从这里我们要想,从人心里挖掘传统文化,从人心里挖掘我们的好恶、爱憎、明辨和现在富强、民主、文明、法制的关系,当然这都是我们所追求的,比如说爱国、诚信、敬业、友善,这当然也是我们所喜爱的。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能够下点功夫,会不会对我们的世道人心有所改善?说到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时候,我曾提出以下几个观点:“人心可用”,人心里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没有挖掘出来;“世道可兴,传统可取”,我们传统当中还有很多可取的东西,用不着离开这个传统,几千年到现在还有许多可取的东西,当然传统还有值得尊重的东西;“开拓可新”,只有开拓才能带来新的东西。

点 评

倪晓建:王先生用他的大智慧,以幽默的语言,论述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他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从儒家的仁政王道中加强对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理解,从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寻找价值的认同,并呼吁大家应有信心从传统文化当中挖掘出好的东西来,只有这样才能人心可用,世道可兴,传统可取,开拓可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申论热点:过年回家,传统文化铺就的世道人心
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 | 黄石头
世道人心:文化哲学与社会哲学
传统文化的这些精髓,你需要知道
弘扬传统,改善世道与人心
文化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