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用小学问 解决大难题 ——如何化解教师职场的焦虑及碎片化问题

运用小学问 解决大难题

——如何化解教师职场的焦虑及碎片化问题

进入新时代,信息量如汪洋大海,个人显得特别的渺小,稍不留神,就会被波浪吞没;而人内心的焦虑,则像风,每天都会吹来,若是无法化解,久而久之,会压力山大,令人喘不过气来,因此,如何解决汲取信息与化解焦虑成为我们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二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身心便得不到安宁,何谈身体健康?何谈职业快乐?何谈幸福指数?

一、认清时代特征,把握自己心态

首先化解时代特点,我们现在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不再是以教化的形式,而是以资料的形式存在。求知的形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不再依赖教师、书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因此,不读书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对大多数人而言,读书并不意味着获得价值观和方法论,而只是在吸取资料而已,最多是这个来源的资料比网上随便看到的更加权威而已。

第二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时代,我们是完全拥有知识,但并不具备力量,为什么?因为是时代不同,培根的年代是向宗教与神学开战,向神学要人学,一切与神学无关的社会知识都是人的力量。而如今,知识就像空气一样,只要我们想要,上网收一下,马上会得到海量的信息,我们不是得不到信息,而是太多的信息,让我们无从下手,只能放弃,因此,正确的方法汲取有益的信息成为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与途径。

第三,如何掌握正确的信息呢?有一种方法叫作“心智防身术”?大家知道,武术上的防身,为的是在面对坏人时保护自己的身体。心智上的防身,则是为了在这个观点两极化的社交网络时代,在无数似是而非的说法和各种不知真假对错的争论中,自己不知道听哪一方的,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怎么办?放弃,即不为它们所牵制自己的精力。

第四以平常心对待自己。自己有多少东西,自己心中一本账。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避免自己对自己评估过高。当一个人能力越差时,他对自己高估的情况就会越严重。换句话说,越无能的人就越自信,越是不行就越是自我感觉良好。是多少就是多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遇到有学问的人,虚心请教;能自己学习,就主动进取;可以读到好书,不妨放弃娱乐时间;看见网上有兴趣的材料,可以收藏并且分类。

二、尽量拓宽渠道,学会与他人闲聊

一个人要做学问,躲进象牙塔,一心一意求学问,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法国人文主义者蒙田在自己的庄园,过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生活:读书、写作、生活,倒是写了《蒙田随笔》,启迪了许多作家,大众就不用多说了。陶渊明躲进自己“桃花源”,与农民一样,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在读书上,尤其是有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则欣然忘食”,也写诗,成为田园诗的鼻祖,写散文,则篇篇都是佳作。如《桃花源记》、《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闲情赋》等。

另一种方式则与时代的特征,写书也好,演讲也好,其中最源头、最核心的智慧,反而往往来自闲聊。跟聪明人闲聊,才是最值钱的享受。原以为,闲聊最浪费时间,其实不尽其然。闲聊这件事,有三个独特的好处。首先,它直接针对你的问题,不能用大词,不能上高度。只能从实际问题出发,综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发表观点,而这恰恰是“小切口,深挖掘”的学问之道。其次,闲聊是一个人最放松的状态。讲话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只是为了把事情讲透。最后,闲聊没有目的性,反而能让最有趣的话题自动涌现出来。

当然,有朋友圈自然更好些。因为是朋友,所以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思考的内容,自荐自己的文章,推出自己的拍摄的照片,记载自己的思考与创作。如到一处旅游,便撰写诗歌与感言,有的本身就是散文诗;有的更像日记。发出去,让朋友们一起欣赏,并分享其中的乐趣。还有一种类似于职业的群,如退休群,同样可以连接老年生活的信息、视频、文章等。

按照志同道合搭建的群,更是非同寻常。如棋友,下棋是大家共同的爱好,约个时间,大家放下家中的琐事,走到一起来下下棋,聊聊天,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时事政治,军事韬略,评判时政,介绍知识,在一起闲聊中,得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或者接受某种知识的资讯,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要想成为聊天的高手,自己必须要掌握一些知识,尤其是大家共同关注的时政,注重发展变化,呵护自己国家,懂得立场气节,淡化名利思维;其他的知识则可以通过大量读书、上网、听报告、观视频、观看碟片等多种形式获得。还要学会谦卑的态度,进退自如的方式,不斤斤计较的胸襟,理解人的情商等。对自己不知道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倾听才能汲取。

三、懂得焦虑形成,寻找化解方法

我们处在鸦片战争以来最好的发展时代,也是最接近“盛唐的时代”,是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接近的时代,因此,我们要认清它,这不是一个小时代,而是具有重要深远的大时代。在这个宏大的时代,个人站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是尽心尽力,为这个时代美好的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是就学问而言,我们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古人“童子功”所达到的境界,对我们而言,不能追求大学问,像陈寅恪、钱钟书、鲁迅、胡适,但我们可以追求“小学问”的时代,在我们的心目中,着力于“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现在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已经老化,思维的方式也逐步僵化,形成的经验早已固化,文化的沙漠已经泛化,而来自各方的挑战,更是频频袭来,不像台风那么集中,倒像黄梅天,阴雨连绵,持续不断,让人厌烦,又让人无可奈何,于是,大量的焦虑产生。追溯其源,知识焦虑的根源,是缺乏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方法论。

1、如何解决生存焦虑?分析生存焦虑的现状及特点:针对的是职场、健身、两性、心智提升等最常见的现实困境;实际上,它真正在尝试的,是将经济学、心理学、逻辑学乃至历史和哲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打碎后再重整,使其具有“江湖一点诀式”的实用效果。它们符合三个标准:第一,碎片化,一句话就能让你有所领悟,五分钟之内可以讲清来龙去脉,不用从头讲起,也不在现有教育体系之外另生枝节。第二,实用性,操作过程简洁明了,能转化成具体的行为并且看到成果。第三,延伸性,也就是说,这些知识不只适用于单项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带来触类旁通的效果。用一个老派的词来形容,小学问强调的是“悟性”。如孙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18岁)。

2、分析焦虑在哪些地方?什么是焦虑?焦虑就是干着急。不知道学什么干着急,学不进去干着急,学进去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干着急。其实,有了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焦虑束手无策,无法应对。若是把焦虑拆解开来,可能应对之策就在其中。

3、懂得焦虑的两面性?真的,焦虑是专心学习的巨大动力。如要忙于考试,自己不熟悉,就不得不焦虑,生怕自己考不上,不仅影响到自己的面子,而且还会为学校带来不利因素,所以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划出重点与细听老师应对考试的“应试教育”,这样不是专心学习了吗?这样的焦虑其实已经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了,有何不好?若不是考试,叫你看,你也不会有兴趣,这个时代迷惑人的地方委实太多。一条原则:从生活中的各种焦虑出发, 把焦虑弄明白,寻求最实用的、小中见大的学问,是唯一让你不焦虑的方式。

4、化解各类焦虑的方法。

1)、有应用场景,解决“不知道学什么”的焦虑。如文化,就其内涵来说,可谓包罗万象,从古到今,不分中外,仅一个词条介绍,现在多达300多条。若是背书式的,恐怕无法应对;假如根据某个问题,想想要达到什么场景,思考其中的文化要素,把文化化解成为其中的某个点,如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就不会那么焦虑不安,因为已经解决了“不知道学什么”的问题。

2)、有解释力,解决“学不进去”的焦虑。如学习古诗词,每一位老师都要读一点古诗词吧,不然,学生都会背诵一些古诗词,你作为教师,却是一点也不会,这说不过去。那么多少学一点?古诗词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押韵;二是有固定的平仄关系。掌握这两条,我们去读古诗词,就能读出味道来。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写的,天下人都会背。你分析一下,第二句、第四句都是“ang”的韵脚,于是明白写诗逢双押韵;又因为是五绝,绝句讲究平仄关系,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另外还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再有古代的音韵与现在多不相同。若要讲的更专业,不妨读一下王力的《古代诗词格律》的书籍,或是《古诗词格律》。你要有发言权,你就要有解释力,何处而来?读书为要。

3)、可迁移,解决“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焦虑。学到了知识,本身就要用,不用这个知识会贬值,忘记了就会失去了含金量,你的一段求学生涯是白白浪费!要讲各类知识运用,那就要在平时认真学习,汲取知识,广泛地读书、定时的上网、偶尔朋友间的闲聊、观看各类视频与碟片等等,基本上在学之前,就要准备好要用哪些知识,看一本书,自然要知道哪些知识需要牢记,哪些知识需要感悟,哪些知识需要运用,不能学归学,用归用,一定要学用结合,才见学习的质量。所谓迁移,就是运用此知识解决彼问题。如孙子兵法中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言,运用的是军事,可是,教育也可以呀,教育与引导学生,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父母受到怎样的教育,他们对子女的期盼又是什么,国家对学生的要求与专业受教育的程度等,都是彼,不了解十分清楚,又如何能教育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呢?

4)、足够“小”,解决“压根不想学东西”的焦虑。现在,工作都很忙,回到家中也不会闲着,追求学问并做到像古代人那样,似乎也没有必要,毕竟古代社会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并一定全部适应现代社会,所以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即便如此,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大系统,是大学问,一般的人若是不搞研究,是不能大系统化的来做这个学问。因此,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化大为小,什么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有用,先把这种文化传承下来,如书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向传统学习,不妨每天练练书法,欧颜柳赵四大家都可以学习,如果再小一点,学习“柳体”去学习,逐步学会写柳体字,这本身就是“小”,解决了会写毛笔字的问题。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大家会写一手漂亮的字,文化也在其中,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古诗词诵读,作品是中国古代人写的,但今天依然可以读,不仅享受美好的情感生活,而且还能感悟到中国人的平和、朴实、内敛、美妙的艺术精神,进而学到撰写古诗词的本领,这同样是传承。

四、把握碎片化知识精髓,吸纳信息源正确途径

在现代社会,人们养成一个特别的习惯,在时空中,每一个人都不会停止“玩”手机。这个习惯是好是劣,这里不做评价。有了手机在手,作为碎片化知识的学习就变得现实,只要有所空闲,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习的内容极为广泛,学习的方式也极为简单,只要手机在手,上上网,所以的知识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只是碎片化学习并非没有弊病。网上那些孤立的知识点和猎奇的小故事,太消耗了我们的求知欲,更会把我们的注意力搞得支离破碎,无法形成知识体系,解决深层次思考的问题。若是随意聊天,碎片化学习足够有余;若是研究学问,碎片化知识因为无法完整,且正确还是错误,令人无法判断,结果导致研究学习的成效很难体现。一句话,网上碎片化学习太“轻”,书本系统化学习又太“重”,那么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可以用模块化代替碎片化学习,用主题式研究来组合体系化学习。

1、正确认识两种学习模式。人类对知识的想象,向来便有两种:一种是“拼图”,另一种是“积木”。拼图论者认为,所谓知识,应该是一张完整、巨大而瑰丽的宏伟图像。每块碎片都有前因后果,都有它在系统里所预设的固定位置。真正有价值的,应该是知识那“完整”的图像,唯有整张图,才能被辨识、被解读,单独的一块碎片,啥都瞧不出。“知识碎片化”则是颠倒了拼图进程的世风日下,令拼图论者愤怒。

2、了解书本知识解决思路。我们撰写的大多数专业书籍却都是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而不是以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的。所以,我们阅读书本知识的时候,只需要汲取书本的核心知识,而这核心知识是为了解决我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本书是个大系统,我们要善于把大系统拆成各类小学问,这样的转变才能发挥书本知识的作用,使之真正地“立”起来,变成属于自己的能力。

3、学会用问题去串联知识。没有问题存在,只是完全是处在静止状态;一旦有了问题,原有的知识就会完全动起来。这些知识涉及诸如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但又没有哪个知识点是以“某某学科”的方式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是以“积木”的方式,重新整合在“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框架下,与其去建构一个知识的大系统,倒不如把大系统拆开,把大学问做小,使之化为真正解决问题“小学问”。

4、解决碎片化需要积木化。玩积木的目的,是拼出你“想要的模样”,不像拼图,得拼出某个“预设的图像”。所以,积木中的每个零件,都没有所谓“固定”的位置。解决碎片化,就需要积木化。每一块积木都可以单独学习、自主拼接,进而组合成知识使用者自己想要的形状。碎片化知识之所以记不住,是因为得到的知识太容易,大脑印痕不深,故记不住,这就证明一条原则:未经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

当今的知识应该是积木化。过去,我们有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当今,我们有法律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经济学、法律社会学……过去,人们探索,期盼着所有碎片背后有一张由上帝描绘的完整而系统的最终图像。而今,人们操作,希望知识能更容易、更有效率地被使用。

综合上述,我们还是要采取系统化知识与碎片化知识融合的形式,以问题串知识,以积木搭结构,以小学问化大难题,更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多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善于把知识转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有了能力,各种焦虑也就烟消云散了。

附索引资料:

1、《小学问 ——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马东 黄执中、周玄毅、邱晨、马薇薇、胡渐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1月第一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章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职场丨光学习不思考是没用的
聊聊知识焦虑:想学的太多怎么办?
如何将碎片知识转变为个人行动?
关于职场碎片化学习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