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瓷(一)
新石器时代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高37cm,口径10c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

  



  彩陶蛙纹双系罐,高42cm,口径13.1cm

  罐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有竖耳。于橙红色陶衣上绘黑彩变形蛙纹。彩绘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

  此罐上的变形蛙纹是马家窑彩陶应用较为普遍的花纹之一。

  



  彩陶钵,高9.6cm,口径21.3cm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而且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时至今曰,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题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所产生的韵律感仍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彩陶弦纹瓶,口径8cm,足径6.5cm,高21.5cm

  瓶陶质,敞口,束颈,鼓腹,腹下渐收,平底。器表光滑,上腹部彩绘弦纹六周,纹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有很强的装饰性。此类弦纹是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常见纹饰。

  



  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纹饰中三角形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这种三角形纹饰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明显特征。

  



  黑陶高柄杯,新石器时代,口径7cm,足径6cm,高15cm

  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凸出的弦纹为饰,高柄中空,柄外壁镂三孔。因采用了轮制方法,器壁较薄,素面磨光,配以镂空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致的饮酒用具。

  



  黑陶单把杯,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8cm,高12.5cm

  杯呈筒形,腹间微收,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为轮制而成,杯身均匀地分布三道弦纹。

  此杯具有龙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点,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壳,反映出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红陶鬹,高39cm,口径11.9cm

  鬹胎为泥质红陶,冲天长流,细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颈与后袋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劲有力,似挺立之雄鸡。

  鬹是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种类之一。此鬹为龙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红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4.5cm,高12.2cm

  罐泥质红陶,手制而成。敞口,束腰,折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对称的单鋬耳,器身无纹饰。

  齐家文化陶器多为素面,彩绘极少。此罐造型优美,设计巧妙,制作精致,具有实用功能。

  商周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商,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

  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

  



  原始青瓷双系罐,高13.2cm,口径8.4cm

  罐敛口,折腹,束腰,平底,腹两侧各有一横系。罐身施青黄釉。肩饰水波纹及弦纹。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瓷的造型特征。

  此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作用。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亚铁。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春秋战国

  



  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径7cm

  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原始瓷出现于商前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以前,由于当时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原料处理未经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磨等工艺过程,器物造型简单,胎体多有裂纹,釉色很不稳定。战国时期,原始瓷的制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其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器形规整,釉层厚薄均匀,釉色青黄,造型多仿当时的青铜器,有尊、鼎、簋、盉、豆、钟等,纹饰多以刻、划、捏塑等为装饰,具有纯朴简洁的风格。

  此盉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

秦汉

  



  彩绘陶方壶,汉,口边长11.5cm,足边长12.6cm,高39cm

  壶口部与足底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以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菱格纹条带相间。

  此件方壶的造型和彩绘纹饰均仿照同时期的漆方壶而作。此类彩绘陶器在战国和西汉墓葬中出土较多,可能是专用于殉葬的明器。

  



  酱釉陶壶,西汉,高32.7cm,口径14.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足外撇。壶外通体施酱黄釉,肩部及腹部各刻划弦纹两道,其间彩绘水波纹。釉色浓郁明快,古朴和谐;纹饰布局疏朗,描绘笔调粗简豪放,写意感极强,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

  汉代釉陶属于低温铅釉,多以绿、黄褐或棕红色为主,釉面有光泽。经科学测试结果表明,其着色剂主要为铜和铁,在氧化氛围中经700℃的低温烧制而成。铜经氧化焰烧制,可使釉面呈现美丽的翠绿色,而铁则呈现黄褐或棕红色。

  此陶壶仿铜壶造型烧造,釉层清晰透明,釉面光滑可鉴,花纹具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充分显示了汉代陶艺家的深厚功力,也集中体现了汉代釉陶装饰所取得的成就。

  



  青釉划花双系壶,高32.6cm,口径14.3cm,足径14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相对两侧各有一系,鼓腹,圈足。通体施釉,釉呈黄绿色。肩部饰划花纹饰,颈、肩及腹部饰弦纹5道。

  西汉原始青瓷的胎质一般比较疏松,存有大量气孔,吸水率高,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其釉层普遍较厚,色调偏深,多呈青绿或黄褐等色。装饰纹样则有弦纹、水波纹、云气纹及划刻花纹等,壶、罐等多饰双系或堆贴铺首。

  此壶器型敦厚古朴,纹饰洗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青瓷烧成的过渡性器物。

  



  青瓷双系壶,东汉,高24.5cm,口径11.5cm,底径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绿釉陶壶,东汉,高40.3cm,口径15.2cm, 足径15.7cm

  壶盘口,长颈,肩部置对称铺首耳,垂腹,腹下承以外撇高圈足。壶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口、颈、腹部均饰凸起的弦纹。

  此壶属于随葬品,腹部转折处釉面因长期在地下处于潮湿环境中析出盐类物质,致使表面呈银白色。

魏晋南北朝



  青釉堆塑谷仓,高46.4cm,腹径29.1cm,底径16cm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五种”等字样。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其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立体雕饰展现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黑釉鸡头壶,高17cm,口径7cm,底径9.3cm

  壶洗口,细颈,圆腹,平底。肩部一侧雕塑一凸起的鸡头形流,相对一侧饰安一曲柄,柄连于肩、口之间,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壶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壶为东晋时期所制,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窑上品。

  



  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时期烧黑釉瓷的瓷窑以浙江德清窑最为著名,经科学化验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达8%左右,故烧成后,釉面产生色黑如漆的效果。从这件唾壶的胎釉特征看,亦应属于德清窑制品。

  



  青釉龟形砚滴,高5.8cm,口径2.4cm,腹径4.9-4.7cm

  砚滴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这件砚滴为东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青釉褐彩鸡首壶,东晋,口径5.5cm,高15.4cm

  壶盘口,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俗称“鸡首壶”。肩部两侧有桥形系,并有一弧形柄连接口沿。通体施青釉,壶口与鸡首处点缀褐彩,有画龙点睛之妙。

  鸡首壶始见于西晋,与羊首壶同类。早期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能出水。至东晋时期,流口疏通,成为这一时期南方的主要曰用瓷器之一。

  



  青釉褐斑四系壶,高17.9cm,口径8.4cm

  壶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底部无釉,有支烧痕迹。肩部刻划弦纹2道,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外口凸起弦纹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黄,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为东晋时期所制,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形态千变万化,或似泼墨,或似树叶,装饰效果绮丽,十分罕见,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此壶于1954年由故宫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捐献。

  



  青釉褐斑羊头壶,高23.8cm,口径10.8cm,底径10.8cm

  壶口浅盘式,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相对一侧置曲柄,另外两侧各置一横系。通体施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在壶口沿、羊头及系上均涂点褐斑。肩部暗划弦纹2道。

  此壶的精彩之处在于羊头形壶流,羊口微张,颌下一绺胡须,双目外凸,双角向后弯曲,双睛涂点褐彩,颇具神韵。六朝时期的青瓷壶常以动物的头部作流,除羊头外,还有鸡头、虎头、鹰头等。

  青瓷发展到东晋时期,装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划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格。但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这些特征在这件器物上均有体现。

  



  青釉人骑兽器,高17.7cm

  人骑于兽背,双手握兽角,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烛。骑兽人高鼻圆眼,颌下有须;兽则伏卧,龇牙瞋目。人、兽之身都戳印圆形纹,兽面篦划须纹,长尾垂。通体施青黄色釉。

  此器是西晋瓷塑制品的典范,形象生动,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青釉四系鸟钮盖缸,通高9.3cm,口径8.2cm,足径8.2cm

  盖缸敛口,扁腹,圈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饰一条形系。外壁模印菱形锦地网格纹,间饰划线弦纹。器物内外皆施青釉,圈足内素胎无釉。盖圆形,盖口可以合于缸口内。盖面饰3周凹陷的宽弦纹,盖顶雕塑一对小鸟,情态活泼可爱,展翅翘尾相对而立,栩栩如生。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新颖别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制瓷技艺。

  



  青釉印纹双系壶,高26.6cm,口径14.9cm,底径11.2cm

  壶盘口,束颈,丰肩,敛腹,平底。通体施青釉。外口凸起弦纹,肩部堆贴兽面衔环装饰,两侧各立双系。肩部模印网纹,网纹上下各戳印小菊花纹一周。

  双系壶在西晋时期较为多见,是当时盛水的器皿。此壶造型庄重规整,釉色匀净,其兽面衔环装饰和模印网纹都是西晋时期青瓷的流行纹饰。

  



  青釉羊,高13.2cm

  羊卧伏状,昂首张口,体态肥硕可爱。背部饰对称的线条纹。腹部浅刻戳点和条纹,似羽翼张扬。此器釉色青绿,晶莹润泽。羊首上端开一圆洞。

  羊在古代被视为祥瑞动物,三国两晋时,青瓷中屡见羊形器,均精致可爱,为一时风尚。

  



  青釉双系兽面纹扁壶,西晋,口径4.2cm,最大腹径18cm,高14cm

  壶小直口,肩上有两小系,器身呈扁椭圆形,平底微内凹。通体施青釉,双系之间印圆圈带状装饰,中间贴塑一兽头,这是西晋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方法。扁圆的形体和设计巧妙的双系使之既实用又便于携带。

  



  青釉镂空双系罐,西晋,通高17.7cm,口径12.3cm,足径14cm

  罐直口,鼓腹,足外撇。口两端贴半环形绳系。通体施青釉,腹上部满饰镂孔。

  南方的青瓷制作水平到西晋时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还原焰的烧制技术,青釉色彩较稳定,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除印贴、镂孔等装饰手法外,西晋的壶、罐、尊、洗类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饰装饰带,以细密的几何图案为主。此器釉厚处色调较深,釉薄处则浅淡,整体效果晶莹明澈。

  



  青釉双系罐,高23.8cm,口径21.4cm,底径13.7cm

  罐短直口,丰肩,腹下内敛,平底。罐内及外壁通施青釉,釉色微黄。肩饰模印网格纹,上下戳印圈点纹,其间用弦线间隔。肩部左右两侧塑有双系,系面印锦纹。肩前后两侧分别贴塑兽耳衔环装饰。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釉面莹润光洁,纹饰简练。

  



  青釉双系卣,高23.7cm,口径11.7-10.6cm,底径16.4cm

  卣直口,短颈,平肩,垂腹,腹下饱满,圈足外撇,通体呈扁圆形状。卣的肩部前后两面各贴塑兽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两边分别塑有龙首系,龙鼻下卷构成圆环。两对系大小相间,形成稳重平衡之美。施青釉,釉面匀净,微黄。外壁上部印纹饰4组:中间为4行菱形模印纹饰一周,其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纹托起上部图案。器壁的菱形纹饰与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图案相对应。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整体纹饰规整,和谐古朴,上下呼应。此卣仿青铜器提梁卣烧造,卣上面的龙首系具有悬挂提梁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作提梁卣。

  



  青釉印纹贴花洗,高9cm,口径20.7cm,底径15.7cm

  洗折沿,鼓腹,平底,三兽足。器外壁模印网纹一周,上下戳印圆圈纹,网纹上又分六方模印贴塑6尊佛像。洗沿刻划条形羽状纹饰。洗内底刻划太阳纹、水波纹和羽毛纹。此器内外施青黄釉,釉面有侵蚀剥落的现象。

  洗在当时是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此洗属南方青瓷越窑系,具西晋时期比较流行的造型,借鉴和吸收了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又以佛像作为装饰,反映了当时佛教已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青釉印纹豆,高9.3cm,口径16.8cm,足径11.9cm

  豆敛口,扁圆腹,高圈足。通体施青釉,足内无釉。器外壁模印网格纹,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一周,腹部两侧相对贴塑兽首衔环。

  此器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釉色匀净,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青釉刻花单柄壶,高21.3cm,口径11cm,足径12.4cm

  壶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底。肩部两侧置对称双条形系,另一侧有管状短流,与流相对的一侧为一单柄,柄尖高起微向外卷。壶体饱满、浑圆。胎体厚重,呈灰白色。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釉厚处透明,玻璃质感强。

  此壶纹饰共有3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莲瓣各一周,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隔以弦纹。纹饰层次清晰,线条简洁、明快、流畅。

  此壶的造型袭西晋时壶的式样,并有较大改进,增强了装饰效果,提高了实用价值,是研究壶形演变的重要文物,堪称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釉鸡头壶,高24.4cm,口径8.8cm,底径10.7cm

  壶洗口,长颈,丰肩,直腹下敛,平底,底有支烧痕。肩部一侧雕塑鸡首流,相对一侧为一弧柄,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肩部刻弦纹两周,并刻双层覆莲瓣纹。器通体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现象,釉色青黄,有细小的开片。

  南朝时期的鸡头壶与两晋时期相比造型变得高大,肩部由溜肩演变成为丰肩,直腹。南北朝时期北方制瓷业的兴起受到了南方制瓷业一定的影响,以鸡头作流的壶在北方也开始出现。这件以莲花瓣纹作装饰的鸡头壶表现出南北青瓷相融合的时代特征。

  



  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渐收敛,假圈足,平底。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肩部刻弦纹数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刻下垂莲瓣纹。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又在八个方向上各施一道绿彩,下部露胎。

  此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阳李云墓。李云为北齐车骑将军。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为李云夫妇合葬墓,葬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断定该罐的下限年代。该墓出土的另一件黄釉绿彩罐,现存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及釉色与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与之有别。

  黄釉绿彩罐胎质洁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更富装饰性,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忍冬纹与莲瓣纹组合,一般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此罐有确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纹饰对研究北齐时期的宗教观念及艺术等均有重要意义。

  



  青釉莲花尊,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撇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肩、颈有6个条形系。通体纹饰达11层:颈部饰纹3层,自上而下为飞天、宝相花兽面及蟠龙,以凸弦纹间隔;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由6层莲瓣组合而成,上覆下仰,瓣尖向外卷起;胫部亦饰覆莲瓣两层,瓣尖亦外卷。器物通体施青绿釉,圈足内深厚,素胎无釉。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华缛精美,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装饰题材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经过化验分析,其胎、釉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点,该尊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隋唐五代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2cm,口径8.4cm,足径10.6cm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隋代青瓷继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此唾壶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为戳印,花纹简洁浅显而疏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高12cm,底径12.7cm

  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钮。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此权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白釉罐,高19.2cm,口径9.7cm,足径15.2cm

  罐唇口,无颈,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无釉。胎骨呈白色,较为厚重。内外施白釉,外壁近足处釉不及底。釉薄而匀净,纯白无瑕,布满细碎开片。罐体造型饱满端庄,优雅而古朴。

  隋代,白釉瓷器在继承北朝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较之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慧眼断代—陶瓷篇》(三)
记录(108)之故宫 武英殿陶瓷馆(3)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1
莲花尊的比较研究
西晋陶瓷精品鉴赏15件
故宫博物院精品陶瓷欣赏(第2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