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各式太极拳的渊源

各式太极拳的渊源

   太极拳流传至今并不是一个人的成就。而是世世代代宗师们的心血。

    天下的太极拳原本都是一家,只是在历代相传中分出了各个门派太极罢了。其实追根到底各个门派的太极拳练功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区别的只是细微之处。太极拳外练其身,内休其心。实属一门上乘的拳术。

    太极拳的历史发展到明朝末年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这中间名家辈出,太极真功常显于世。王宗岳、蒋发、邢喜怀、陈长兴、陈清平、武禹襄、杨露禅、全佑、吴鉴泉、王茂斋、陈照丕、陈发科、孙禄堂等名家对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竭尽了太极拳传人的本分。名家辈出的另一个结果是导致唯我主义;宗派主义的泛滥,孕育着传统太极拳内操修为的衰微,世人越来越以奇能异巧,标新立异为价值取向,宗风脉传日渐希落。

    近代太极拳的发展主要以北派太极拳的传承为主要内容,由于北派太极拳保留了脉传宗风的古朴与纯正,所以逐渐流传下来,开近代太极拳传承先河的代表人物是王宗岳(字林桢)。张三丰祖师之后,历数代道门先师的传承而至王宗岳。王宗岳,字:林桢,山西晋阳县七里堡人,生活年代约在明朝嘉靖年间。据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记载,王宗岳学拳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曰:“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自来矣?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今将此歌此道以及此秘诀,传之于汝,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又据《傅山拳法——子午太极拳》一书中记载,山西省体委于八十年代的调查与考证:傅青主(傅山)系道家龙门第六代“真”字辈,而王宗岳曾受教于龙门第九代孟太真,此说为有关王宗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傅山拳架传人李思元前辈(已故)演练的傅山拳架(录像),动势波诡云谲,变化万端,盘旋绕缠,进退顾盼,古朴醇厚,在体现内操方面与社会架大相径庭,极具研究价值。

    根据国内太极拳研究界的普遍的观点,王宗岳是把太极拳由道门内秘修秘传而转传于俗世民间的第一代宗师。其所注解的《张三丰太极拳论著》是由其传人——唯一弟子蒋发传之于后世的。总之,太极拳发端于上古,流传于道门之内,是道家的专利产品。抛开道门;道家;道教的渊源去研究中国太极拳运动的历史是数典忘祖,闭门造车的恶举。实为造福社会之壮举!

赵堡架的传承

王宗岳乃一介雅士,品质天资极高,从学太极大道后,多年苦研精练,至晚年拳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但因道门戒律森严,先师留有:不忠不孝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卖弄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等十不传门规,所以王宗岳怀天宝数十载而不露,王宗岳年老膝下无子,仅有女儿一人。王宗岳以经商为由,游历大江南北,多方交流,名显西北,人称华北大侠。1596年),王宗岳去郑州经商,途径素有习拳练武之民风的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因天色已晚,夜宿该镇。当时镇里有许多年轻人在练拳习武,王宗岳也与镇上的人一起在旁边观看,看到习武者中有一穿紫花布衫的青年人举手投足颇有味道,便自语道;“这个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可教,将来定有出息。”此话正巧被旁边一个后生听到,便悄悄告诉了那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这位穿紫花衣服的青年,名蒋发,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世居距赵堡镇数里远的刘村,自幼喜爱武术,练武刻苦,年级稍长即常与村里人切磋技艺。蒋发听到此话后,断定来人必是武林高手,便急切地赶到王宗岳下榻的旅店询问求见,表达拜师之意。王宗岳因去郑州经商,忙于赶路,所以一再推托,无奈蒋发拜师心切长跪不起,只是苦苦恳求。王宗岳观其忠厚诚实,便相约一个月后的今天在黄河岸边相聚,此举乃王宗岳试蒋发之灵气。蒋发算准日期,到其日,天未明即在约定的地点恭候,正午,王宗岳如期赶到,看到蒋发如此虔诚恭敬,下定了收其为徒的决心,遂带蒋发回山西晋阳七里堡家中学艺。

 

蒋发在山西共学艺七年,七年里侍师如父,苦累无辍,故而功夫长进很快。据传,由于王宗岳年事已高,拳架多由其女代授,王宗岳于一旁指点捏架子,后人戏称其拳架为“大姑娘架”。王宗岳精通易理尤善总结,对张三丰所著太极拳经歌诀多有发挥与注解,蒋发也得其玄妙,艺有所成。蒋发艺成归里之时,王宗岳将先师所传张三丰所授太极拳经,论,歌诀,十三势图,以及王宗岳自己对太极拳经论的注解论著一并授与了爱徒蒋发,并再三叮嘱:“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以教之。倘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

 

蒋发回到家乡后,逐步深入研究,因技艺超群,并有“百步赶兔”之功而名闻乡里,有“蒋把式”之称。蒋发著有《太极拳体用论》。蒋发严遵师训,择人而传,他在自己作褡裢与面袋儿生意的过程中,观察了解到赵堡镇的邢喜怀,收其为徒,将所学拳艺全盘授之,并将从山西王宗岳师父处所带回的关于太极拳的理论资料传给了邢喜怀,从此太极拳在赵堡镇扎下了根,形成了脉络清晰,资料齐全,风格古朴的太极拳赵堡架。由于此枝太极拳一直长期在赵堡镇流传且保守隐秘之风甚浓,有传媳妇不传姑娘;赵堡架不出村的说法,当地人称之为“赵堡街架”,堡,按当地方言念“补”。蒋发为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一代宗师。

太极拳赵堡架第二代宗师邢喜怀,居赵堡镇南街,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约在1595年至1671年),邢公受业后,深研拳理,深得个中三昧,他不但拳艺精湛而且精通器械,其中他演练的春秋大刀已达极至。邢公在太极拳道的修为过程中,不断领悟太极拳理与老子的大道思想,写下了《太极拳道》;《太极拳说》等多篇论述传与后人。据邢氏第十三世孙邢九纯先生介绍:邢公喜怀系邢氏第四代,邢公用过的器械一代一代地传递保管,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而毁掉,十分遗憾可惜。邢公喜怀后来把太极拳艺传给了盟弟张楚臣。

 

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三代宗师张楚臣,原籍山西,生于明万历年间(约1611之1691年),在赵堡镇以卖菜为生,后来买卖做大了改开了粮行。张公楚臣得到真传之后,艺精技奥,融养生技击于一体,德高望重,授徒众多,著有《太极拳秘传》等论述,其门人中陈敬柏,王柏青均为太极拳赵堡架的高手。

太极拳赵堡架第四代宗师陈敬柏,生于康熙二年(约1663年至1745年),陈公原籍河南温县陈家沟,距赵堡镇不远,在陈公祖父陈文举时迁居赵堡镇至今。陈公敬柏人品端正,唯以诚信见闻,颇受张楚臣的赏识,因而得到张楚臣的全盘传授。陈公得其艺后,广收门徒八百人,弘扬赵堡架。八百门人中能得其一技之长的有十六人,能得其技艺八九的有八人,能统其全道的唯有张宗禹一人,张宗禹为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五代宗师。陈公敬柏一生对太极拳赵堡架的光大与传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公后人陈学忠;陈铁至今在赵堡镇家中授拳自娱自乐。

太极拳赵堡架第四代宗师王柏青,康熙初年人(约生于1665年卒于1741年),与陈敬柏同师学艺。他习拳修道四十余年后,拳艺独树一帜,有一代名师之美誉,是《太极秘术》一书的编撰者。王公柏青于雍正初年汇编《太极秘术》一书时,在序中叙述了他习炼秘传太极拳赵堡架四十余年的体悟,他著的《太极丹功义诠》;《太极拳丹功要术》均列于书中,有非常高的学术与史料价值,他为太极拳赵堡架早期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极拳赵堡架第五代宗师张宗禹,祖居赵堡镇大槐树疙瘩。张公宗禹得第四代宗师陈敬柏技艺之完整,一生传人较多,弟子中原复孔与嫡孙张彦承其技艺。张公晚年病危之际,恰只有嫡孙张彦在榻前侍奉,爱徒原复孔代师赴大名府打理生意未归,张公遂留下遗言命嫡孙张彦代传太极心法秘钥。原复孔归来为师办理丧事后,由师弟张彦授以太极心法秘钥,原发孔与张彦两人由此成为太极拳赵堡架的第六代宗师。

太极拳赵堡架的第六代宗师张彦(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得其祖父秘传后,技艺超群,携技赴山东等地遍访武林名家,印证太极法要,一路除暴安良,曾于山东曹州府斩巨蟒除邪恶,被当地百姓誉为神手张彦,设神牌供之,香火盛及多年。据张彦第二十代后人张拴介绍,张彦系张氏家族第十五代,张彦得张氏家族第十三代张公宗禹之太极衣钵后,成为太极拳赵堡架第六代宗师,在友人陈鹏先生的推荐下,收陈清平为徒,这些事情张氏家族代代传讲。张彦将太极拳艺也传给了儿子张应昌(赵堡架第七代);张应昌传张汶(赵堡架第八代);张汶传张金梅(赵堡架第九代);张金梅传张敬芝(赵堡架第十代)。

 

 

太极拳赵堡架第七代宗师陈清平,约生于一七九五年卒于一八六八年,其祖居赵堡镇西南面三华里处的王圪垯村。自其父陈锡恪在赵堡镇开粮行定居赵堡镇以后,陈清平子承父业,认真打理,陈氏粮业兴盛,家庭生活殷实,是当时赵堡镇的一大富户,有三房妻妾。陈公清平得神手张彦之传授,深究细研,拳艺臻于化境,尝于赵堡镇南门永安寺设场传艺授拳。门人中著名突出者有:(子)陈景阳;(赵堡镇人)和兆元;牛发虎;张汉;(河南温县人)李景彦;李作智;(河南沁阳人)任长春;(永年人)武禹襄等。

陈氏架的产生与流传

陈家沟地处河南温县,与赵堡镇相毗邻,距赵堡镇西南仅五六华里。赵堡镇(隶属怀庆府)到了明朝是一个大的水旱码头,是个大的集镇,陈家沟与赵堡镇的人民世代交往,友好相处。据陈正雷著《陈氏太极拳术》一书载:“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洞县。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九世祖陈王廷记起。”

中原尚武,温县是习武之乡,陈氏家族世代传习祖传炮捶,陈氏炮捶的佼佼者陈王廷(1600——1680)闻赵堡镇蒋发师傅正在向赵堡镇的邢喜怀等传授自山西带回的太极拳艺,心生探求之意,便将蒋发请至陈家沟,礼遇有加。因陈氏乃当地望族,陈王廷也是有身份之人,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自然不能随便拜师。蒋发便以友谊之由传授陈王廷太极拳,帮助陈王廷改进祖传的炮捶。因陈王廷有文化(庠生),对易理道经有一定基础,所以很快便将蒋发所教太极拳融进祖传的炮捶之中,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太极拳陈氏架(陈家沟后人称其为陈氏太极拳),唐豪顾留馨所提“陈王廷造拳一说”,恰当的说法是陈王廷改进与发展了陈氏祖传的炮捶。因为在王宗岳传出《太极拳谱》之前,在陈氏拳留世的所有资料中未提及太极拳字样,更未提及太极拳“八法”之要领。

      陈王廷之后,其三子一孙的拳艺并未显扬,其玄孙陈甲第拳艺精到,但从此断传。陈鑫(1849——1929)字品三;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该书序中载:“传十三世至我曾祖陈公兆,文物兼备,再传至我祖有恒与我叔族陈有本”。由陈家沟迁入赵堡镇定居的陈氏第十一世陈来朝(逝后安葬于赵堡镇)的长子陈敬柏(1663——1745)拜师于太极拳赵堡架第三代宗师张楚臣,陈敬柏艺成后广收门徒八百之众,将太极拳赵堡架传给了陈氏族人陈公兆;陈秉旺。陈秉旺又传拳给亲子陈长兴,陈家沟第二次传入了太极拳。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将太极拳标榜为宗族所有,系光宗耀祖思想的体现,可以理解。而唐豪;顾留馨以书论书,凭家谱而写史,谬误流传,系治史之不严谨。虽然太极拳在赵堡镇与陈家沟地区流传的过程中,一直是封闭保守秘密传炼的,但是太极拳在两镇人民中间的交流从没有中断过,均说明了两镇人民共生一块土地,息息相关,世代友好的历史。

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子云亭。学太极拳艺于父亲陈秉旺,钻研太极拳之奥秘,得获大成。太极大道真髓造就了陈长兴宽广的胸怀,他一改陈氏拳只教本家,不传外姓的狭隘的农民意识,普传拳法,广结善缘,传太极拳于外姓弟子杨禄禅,杨禄禅艺成后进京传太极拳艺于王公贝勒,使太极拳为天下广闻,陈公长兴之功德,善莫大焉,彪炳千秋。陈氏后代名手辈出,代不乏人。近百年来代表人物有:陈发科(1887---1957);陈照丕(1893——1972);陈照奎(1928——1981);陈照旭(1909——1960);陈小旺;陈正雷等。

杨氏架的产生与繁荣

河北省永年县,古称曲梁郡。北魏改名广平郡,北齐改置广年县,隋改称永年县。到明清两代,这里已成为河北南部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太极拳杨氏架第一代宗师杨禄禅就生活在这里。

      杨禄禅生于1799年,大约卒于1874年以后。杨禄禅祖籍永年西南二十里处的杨门寨村,后迁至永年南关,永年城南是永年的煤矿码头。杨禄禅的父亲靠多年经营煤炭的经验,做着煤炭生意。杨禄禅十二岁时,父亲叫他到城里西大街“太和堂”药店西邻的一家杂粮摊儿学徒。

当时“太和堂”药店,名叫“泰和堂”,因经营有方,所以买卖兴隆,由此招来强盗与无赖的红眼。时“泰和堂”第五代堂主陈德瑚,因不满市井无赖的盘剥,便萌发习武去邪的念头,听说老家陈家沟村武师陈长兴,因习练赵堡镇所传太极拳,并广教陈氏外姓子弟,破坏了“陈家拳不教外姓,也不得掺学外来拳法”的规定,被族人议决不准陈长兴在村中再教陈氏炮捶。他本人只好外出走镖为生。现陈长兴正歇业在家,闭门自修太极功夫。陈堂主诚邀陈长兴公至永年教拳。陈长兴被请到永年后,凡陈氏子弟及店员均一起从学,以备药店保安之需。由于太极拳非短时间可以练好致用,所以陈长兴到永年后仍教陈氏炮捶。而为保安之目的,硬拳炮捶极为实用,往往只需一年就可练成致用。

      杨禄禅自幼勤奋好学,喜好武术,学徒之余常与同乡好友李伯魁在一起模仿邻里人学练武术。听到陈堂主请来河南陈家沟的武师陈长兴授拳传艺,大喜不已,赶紧前往打探。陈堂主介绍说:陈公传授的是当今有名的陈家炮锤,他还有一种更好的内功拳术,但不轻易传人。杨禄禅遂与李伯魁商议拜陈长兴为师。在泰和堂主的推荐下,陈长兴择日接受二人为徒。

在一年的聘期里,陈公长兴观察二人体性,认为二人与太极拳的传承规矩相符合,于是决定把太极拳传给二人。但由于聘期已满,便征求二人意见。二人均向陈公表示毕生学武练功的大志,于是陈公携二人回陈家沟单独修炼太极拳艺。泰和堂主从此方明白太极拳传自武当山太和殿,为壮大药店声名,乃将店名“泰和”改为“太和”。时杨禄禅十六岁,李伯魁比禄禅年长二三岁。从此师徒三人寒来暑往,十年苦练。

禄禅约二十六岁时返回永年,自觉学有所长,并应邀赴太和堂教拳。授拳期间,时有前来比武的拳师。但比武之中,禄禅多有败绩。禄禅于是痛下决心再下陈家沟深造。此时李伯魁专心于道学气功之修为,无心再深炼太极拳,所以禄禅回永年的第三年只好独自二下陈家沟。又经过八年的悉心修炼,终于突破有碍,获证太极道法。当时有家信告知长子凤侯早殇,于是回到永年,时值农历新年,有同乡习武之人闻禄禅归来,乘相互作揖行礼之际,攻击禄禅。岂知刚一接触,即被捋跌引化放翻在地。于是同乡习武者均奔走相告,言杨禄禅从陈家沟办回了“好货”。称禄禅学会了“棉拳”与“粘拳”。

      禄禅二下陈家沟学得太极拳精髓,粘黏走化,引进落空,千变万化,神出鬼没,达随心所欲的境界。此次杨禄禅归里,已是三十六岁,自入门习太极拳时起整整二十年。这一切均说明,太极拳实在是精微玄妙,博大精深,不是短时能学好练好而能致用的。太极拳是研究生课程;是博士生课程。能够学了就用,学了就会的只能是一招一式的外家硬拳。太极拳非一招一式,非一套一套,乃是反向运动,是需要头脑发生革命的,即与人的正常思维做彻底决裂的脑内革命,因此太极拳称得上是人间大道。

      杨禄禅公三十八岁时次子班侯出生,四十岁时三子健侯出生。四十二岁时,陈长兴公七十大寿,杨禄禅三下陈家沟为师父祝寿,于此行中学得刀枪剑诸艺,并获传王宗岳解张三丰著太极拳经论等,及太极先贤遗教,此次居陈家沟历三年之久,获太极拳技艺大成。归里后,在永年广平府获得“杨无敌”尊号,此为太极拳杨氏架的缘起。杨公禄禅是太极拳杨氏架的第一代宗师。

杨禄禅回永年后,首得其传者为武禹襄。后来武禹襄托其在北京刑部四川司任员外郎的哥哥武汝清介绍杨禄禅到北京天义酱园张家教拳。张家是个富商,多有武师。初至张家时,禄禅盘炼了一趟太极拳架,张家武师见杨禄禅其貌不扬,所演炼拳架似摸鱼摸虾之状,于是不屑一顾地问道:“你练的是那一路功夫?”杨禄禅答道:“粘棉拳”。武师继而又问道:“此拳能否打人?”杨禄禅断然答道:“除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以外,凡是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躯都能打。”遂与武师比武于庭院中。双方刚一交手,武师即被杨禄禅抛跌于丈外。禄禅也旋即告辞。张家主人知禄禅身怀绝技急忙央求武汝清代为说情挽留,并另设盛宴礼遇有加。从此杨禄禅在张家教拳,后又任旗营教练,至同治五年,应聘入端王载漪府传拳授艺。

杨禄禅后又召次子班侯;三子健侯进京教拳,一时杨家父子名冠京华。禄禅公于王府教拳期间曾与八卦掌宗师董海川;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切磋交流技艺,结为友好之交,成为传世佳话。

      杨氏父子在京授拳期间,得其传者除王公贝勒以外,尚有护卫凌山;全佑;万春,皆受杨禄禅之命拜在班侯名下,实际是父子同教,这是受封建门阀等级观念影响的结果。杨禄禅晚年又收端王府总管王兰亭为徒。

      杨班侯:据传说生于一八三七年卒于一八九二年,武技传奇,有关班侯比武取胜之事不胜枚举。其性情刚烈,对弟子要求严格苛刻,动辄出手伤人,故从学者少。

      杨健侯:生于约一八三九年卒于一九一七年,享年约八十岁。性情温和,从学者甚众。教授大中小三种架子,晚年专心事佛。健侯有三子:长子兆熊,次子兆元(早亡),三子兆清。

      兆熊:字梦祥,晚字少侯,后人呼为大先生,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他七岁习太极拳,其艺得自祖父伯三人亲传,其拳风有乃伯班侯之遗风,性格也多与班侯相似,从学者不多。著名弟子有田兆麟;尤志学;乌拉布(汉名:吴图南,曾从学四年)。少侯为人仗义疏财,爱打抱不平,缺乏忍让之心,一九三零年居南京时,因环境恶劣,时局动荡,心情抑郁,自尽身亡。

      兆清:字澄甫,生于一八八三年七月十一日卒于一九三六年三月三日。继北平传拳之后,南下武汉南京广州沪杭教拳。总结祖孙三代教拳谋生的经验,为应付王公贵卿,青巾墨客追求时髦,不愿意多下苦功的心理需要,将杨氏传统架修定为松软;轻动;不做开裆下势的贵族文人风范(时有钱有学养之人均穿长衫),常常练功而不脱长衫,以定“大架”之为。此大架也称谓“社会架”或“养生架”“休闲架”抑或“文艺架”,杨氏家传的真功夫也只在入门弟子中秘传苦练。杨澄甫有入门弟子多人,著名者有:陈月坡(开山弟子);闫仲魁;崔毅士;王慎东;牛春明;李春年;陈微明;武汇川;董英杰;褚桂亭;郑曼青;曾如柏(昭然,关门弟子)等,少侯弟子尤志学;田兆麟也奉师命复拜学于杨澄甫。

      目前,世上所看到的只有宽松;舒展;缓慢的社会架,传统太极拳的内操日渐减少。就中国的太极拳发展历史而言,杨禄禅是把太极拳泛传于社会的第一人,他为太极思想的传播以及在现行的所谓太极拳健身架的广传中所占有的地位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对后世太极拳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杨氏架宗传之所以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作了修改,是适应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的需要的,并非杨氏架传人把祖宗的精华故意弄得清汤淡水,实际上杨氏架的传法符合古人所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以及道德经上所言:“大道本夷,而民好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的精神的。今天人们论及太极拳仍然推崇杨氏祖孙三代的业绩。

杨氏架宗传习练原有大;中;小架之三种炼法。此法乃遵循太极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由大圈至中圈,由中圈再演至小圈,圈圈相连,以至若无圈之境,此道非下苦功;流大汗不能成功,然而,今天的人们练拳已不能象前人那样肯出大力;下大功夫了。

田兆麟(1891——1959),又名绍先,北京人。兄妹四人,排行第二,幼年丧父,长兄走失;田公兆麟遂成家中唯一男丁。全家生活靠田兆麟老母洗涤缝补艰辛度日,田公兆麟八岁时便被迫辍学,在自家门前设摊儿卖水果养家糊口。太极拳杨氏架第二代宗师杨健侯的府第距田家不远。杨健侯经过长时间地观察田公兆麟,发现田公乃修为太极拳的合适之才,遂于田公兆麟十三岁那一年,亲自征询田公意见,田公虽然满心喜欢,但有饱腹之忧,更不用提束修一事。杨公健侯爱才心切,佛心已动,携田兆麟归家,从此与少侯;澄甫两位公子同宿共餐,由杨健侯公执鞭传教,三人日夜苦练太极拳神功秘术,历时七年,对杨氏大中小架精粹,悉数谙熟于身,并遵健侯之命正式拜帖于少侯门下。

      1912年田兆麟奉命代表杨家参加民国政府为倡导健身强国,首次在南京举办的南北武术擂台赛,一举成名。一九二一年至南京,坐镇中央国术馆任武当门门长。一九二五年去杭州,在浙江国术馆任武当门门长兼太极拳教练,并在寓所内成立“杭州田兆麟太极拳社”。抗日战争爆发后,迁至上海,寓居黄河路董府继续办拳社并先后在钱江会馆;精武体育会;黄浦公园;人民公园等处教拳。1957——1958年国家体委出版的《八十八式太极拳》的编选人之一正是田兆麟。

      田公兆麟在建国后,仍然认准练太极拳得靠一身真功夫的道理,并不研究政治观念的作用,身怀一身绝技自然招来嫉妒与排斥,甚至不能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的小体育宫里谋个吃官饭的教练职务,最后只能以民间艺人的身份在公园授拳而无固定的经济收入,晚景凄凉,不免时常借酒浇愁。一日,某弟子携酒来看望田师,师徒对饮,自然多喝了几杯,弟子走后,田师举杯独饮,将所剩白酒饮尽。第二天清晨,家人呼唤田公兆麟起床,发现已是酒精中毒而身亡了。田公弟子中有代表的是:沈永培;周元龙;叶大密;霍殿銮等。

      田兆麟大师的入门弟子霍殿銮(字:先君),六十年代末,到山西大同探望儿子,在山西大同期间传授太极拳杨氏小花架(田兆麟所授),此架也称小功架。

吴氏南北架的形成

全佑(1834——1902),满族,武功超群,任王府护卫。杨禄禅父子在京传授太极拳时,与王公贝勒同学,鉴于封建的等级制度,奉杨禄禅之命均拜班侯为师,其拳艺仍多为杨禄禅传授。全佑与同学万春,凌山为当时的佼佼者,人称三人技艺得杨禄禅公之筋;骨;皮。全佑拳架仍宗法杨氏祖架,全佑公将太极拳拳艺传给其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等。

      吴鉴泉(1870——1942)河北大兴县人,幼承庭训,心法脉传,年长后愈加致力苦研,日臻化境。

      王茂斋(名有林)(1862——1940)山东掖县(莱州市)人。少时在北京学徒,从师全佑,生性忠诚好义;奋力好学。功力扎实稳固。全佑公逝世后,极力维护吴氏在武林中的地位,与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研究拳术拳理十多年。

      民国初年,原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宋书铭,自言为宋远桥之十七代孙,其拳名三世七,以三十七式得名,其推手法则与当时北京流行的太极拳方法相同。当时北京的太极拳名家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闻宋书铭之名,皆相邀拜谒,与宋推手。时宋书铭已是七十老叟,但众名家动静不能自主,皆奔腾于宋之腕下,于是均执弟子之礼,从学于宋书铭,时一九一六年秋末。《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等太极拳方面的理论文章,诸弟子自然得传。由于宋氏太极功的参融,使吴鉴泉与王有林等拳家的拳风有了很大的变异,拳架除体现太极拳已有的轻灵;圆活;松静;自然的风格以外,鼓荡;松柔之风更见明显。可以这样说,宋氏太极功对吴氏架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九二八年吴鉴泉与杨澄甫两位宗师应邀南下教授太极拳,既标志着吴氏架的正式问世,也标志着吴氏架南北两派的形成:以吴鉴泉为一支的吴氏南派架;以王茂斋为另一支的吴氏北派架,所以吴氏架素有“南吴北王”之称。

吴氏南北架以杨禄禅为宗师,奉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迄今桃李遍布英;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国际地区,在各地建立了太极拳吴氏架组织机构。是除杨氏架之外,传播范围广泛的太极拳拳架。

      吴鉴泉传(子)公仪;公藻;(女)英华;(婿)马岳梁;传徒吴图南;徐致一;赵寿村等,代不乏人。

      王茂斋传王子英(子);杨禹廷;张继之;彭仁轩;修丕勋;王历生;李子固;刘光斗;赵铁庵;郑和春;曹幼甫等。

      吴氏架的传承除保留推手;剑;刀;枪;黏杆等,还保留有张三丰传承的指针疗法。

吴氏架的传承分为社会架与传统架。社会架主要以办学收费为目的,所以少有内在操法。而传统架与太极心法则仍以拜门嫡传为主,保留有宗风真髓。

杨禹廷(1887——1982)(又名瑞霖;雨亭),终生课徒为业,北京及北方地区吴氏架传人多为其所传。杨禹廷的弟子中著名者有:王培生;王辉璞;马有清;李秉慈等。其中王培生先生一生辅师教学,拳学造诣颇深,著述较多,门徒广众,是当今吴氏架传人中硕果最丰者之一。

      郑玉庆(出生于一九四三年),师承其伯父郑和春(卒于一九八五年,享年七十六岁),幼时起便向伯父学习师爷王茂斋一支太极拳架,该拳架循规蹈矩,抻筋拔骨之法,尽显于拳架之中,一招一式内藏杀法。一九八五年,王培生先生观看了郑玉庆师父盘架之后,说:“此拳架我看师爷在当年炼过,揽雀尾如来回荡刀之法,现在已没有人这样练了,是茂斋老架”。并在郑师保留的家传太极拳谱上题词。郑和春先生是把太极拳传进大连的第一人。

      一九九七年经大连市政协副主席,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著名力学专家唐立民教授的推荐,研究生院聘请郑玉庆师父为研究生院的太极拳教练,传授太极拳茂斋老架及刀;剑;推手诸艺。一九九八年十月经大连市武协批准,正式成立了茂斋老架太极拳社,历经四年的时间,参加学拳的人数已逾三百多人,其中有十几人在省一级比赛中获得奖牌。

武氏架的问世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号廉泉,河北永年望族,教书为业,以子孙显贵,被朝廷增封为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杨禄禅自陈家沟学成太极拳艺回归故里,居永年“太和堂”药店,太和堂药店承租的房产正是武禹襄家的。时杨禄禅名声显扬,武禹襄公虽儒雅翰林风范,但内藏武侠之心。据李亦畲《太极拳小序》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其大概”。1852年武禹襄奉母命,往河南舞阳县探望长兄澄清,时武澄清官居河南舞阳县知县。经太和堂主陈德瑚介绍,绕道温县赵堡镇,拜访了当地著名的太极拳师陈清平(1795——1868)。

陈清平是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七代宗师。当时正为一场官司所牵连,怀庆府(清时温县归怀庆府管辖),知府大人与武家交情很好。武禹襄便烦请知府大人替陈清平了结了官司。陈清平对此深为感动,继而知道武禹襄是为学拳问艺而来,遂留武禹襄在赵堡镇居住月余,将拳艺奥妙尽授武禹襄,以示谢意。由于太极拳赵堡架有“赵堡拳不出村”的旧习,所以陈清平传赠给武禹襄的王宗岳注解的《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事,自然不能告知于外人,所以就有了后世关于禹襄的长兄武澄清在舞阳县任上从北舞渡一盐店获太极拳谱转交武禹襄的故事。但是不管此事具体之由来,武禹襄确实是在得此太极拳谱之后,多有参悟,更有新的阐述。

按照太极拳的传授方式,月余时间充其量是溜架阶段,况且武禹襄已是四十岁的中年人。所以,可以断定,武禹襄在月余的时间,是向陈清平请教太极拳的内在秘要,比较合乎实际。应该说武禹襄之拳架得之于杨禄禅,拳理心法得之于陈清平。武禹襄是一介文儒,平素注重外表体统,长袍马褂格外整齐,操拳弄腿自然要有所照顾。武禹襄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形成了流传于世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太极拳武氏架。

武禹襄根据心得撰写了:《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诣。

      武禹襄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杨禄禅,忠于继承,敢于参研,从拳理拳法到刀剑杆之运用,一帜独树,蔚然成家。它由于社会地位的原因,不便于公开课徒授业,得其真传者,有外甥李亦畲;李启轩。杨班侯奉父命向武禹襄学文之余,其拳法也得到武禹襄的点拨。

      李亦畲(1832——1892),师禹襄,学而广大,写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等拳论,禹襄长兄澄清写有《释原论》《打手歌》等文,禹襄仲兄汝清写有《太极拳结论》等文章,武氏架传人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后世文人学者研练太极拳道艺的先河。

      李氏家族乃书香门第,专以咏读进科为主,李亦畲,李启轩均未以太极拳技行世,少有授徒,能得其艺而广其传者仅门人郝和。

      郝和,字为真(1849——1920)永年人,家境贫寒,喜拳艺,好读书,先习外家拳,后习太极拳。从本地名绅李亦畲先生学习,潜心修为,二十载如一日。由于郝为真尊师重艺,品行端正,因此被李亦畲先生视为其衣钵传人。李亦畲知其家境贫寒,靠给人做佣工挣钱糊口,虽资助郝为真开了一家粮店,使其丰衣足食,无习拳分心之忧。亦畲晚年每逢有人前来较技,则命郝为真与来人一试,可见郝为真在李师门下地位之重要。李亦畲过世以后,郝为真为生活计应人所请公开授徒。

郝为真一生授徒甚多,除次子郝月如(字文桂)(1877——1935)外,本县有李福荫(李启轩之孙),韩钦贤,李槐荫(李亦畲之长孙),张振宗;范念祖等。顺德府有李圣瑞;李香远;郝中天;王延九;申文魁;申武魁等。清河县有阎志高等。其余尚有:任县王其和;刘东汉;隆尧县孟和春,毛根元;郭三刚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得到郝为真先生的指导。李亦畲过世时,其次子李逊之(1882——1944)年方八九岁,其太极拳技也多为师兄郝为真代师传授郝为真成名后,于一九一二年进京访友,因年事已高,染病于京城,蒲阳孙禄堂久仰郝为真之名,听说郝为真病困一事,立即将郝为真接到家中细心照料。郝为真病愈后,十分钦佩孙禄堂的为人,无以为报,遂将太极拳武氏架各种窍要奥秘合盘相告。

      郝为真先生自京城回到家乡以后,应省立永年十三中学暨县立高级小学之聘,到两校担任了武术教师。郝为真先生门下桃李遍布河北,武禹襄所开太极拳武氏架至此得以广传。郝为真在太极拳武氏架得以广传到今天的过程中,占有继往开来,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太极拳武氏架的中兴人物。它为太极拳武氏架的弘扬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孙氏架的崛起

孙禄堂一代国术大师,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疃村人。生于一八六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时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孙公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两名形意名宿,共十一年,期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公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公于形意拳的造诣能够超越前辈。继而,孙禄堂为钻研拳与易的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掌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而孙公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历时两年,南宗北岳,名山大刹,访大隐,会高手,从此名扬武林。

      1888年,孙公返回故里,创“蒲阳拳社”。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公大名,故聘为幕客,同往东北。1909孙公随徐世昌返回北京,时肃王意公深慕孙公武功超群,独步江湖,故折节相交为友。

      1912年孙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为真进京访友不遇,病困交加。孙公闻之将郝为真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时间,郝为真身体得以痊愈。郝为真深感其恩,遂将平生所学的太极拳窍要一一告知孙公。时孙公已是深通黄老;易理;丹道;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于八卦;形意两门技艺已达互参互融之境,悉知其互补一体的关系。须知中国古典哲学三大体系为:太极阴阳学说;五行生克学说;八卦变易学说。而就太极阴阳学说而言内涵五行生克;八卦变易之理,实为“隐学”之最。孙公精研形意拳术(以五行生克学说为指导);八卦掌(以八卦变易学说为指导)自然也对太极之理谙熟于心,勤于钻研。所以当郝为真将太极拳窍要与拳架教授给孙禄堂后,孙公立刻感而遂通,至证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三家拳术的最高境界乃为一理贯通。

       1918年,孙公出版名著《太极拳学》,标志太极拳孙氏架的正式崛起。孙氏架的主要特征是:

(一) 极尽柔顺中和之至。

       (二) 极尽灵活巧变之至。

       (三) 极尽整实猛烈之至。

      太极拳孙氏架的崛起,决非武氏架的翻版与改革,而是孙公武学造诣达到极致后,用太极之理对中国内家武学的重新审视与提炼。孙公研求武学真道而创孙氏架的举措,以及他撰写的《八卦拳学》《形意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等著作,为武学后人和太极拳学子炼好拳;悟好道,均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孙公对中国武学理论的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孙公一生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解放后,孙氏架在全国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女孙剑云是当今孙氏架的代表人物。

和氏太极拳简史

河南温县赵堡镇,是近代太极拳发源地之一。清末太极拳家和兆元就诞生在这里。一代宗师和兆元始创和式太极拳,至今有一个半世纪,传承达八代。

  和兆元(1810 –1890年)温县赵堡镇人,赵堡太极名师陈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进京供职,曾统领皇宫大内侍卫(据传)。因屡有功绩被皇室例封为“武信郎”。在京期间,他广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广益,反复实践,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理论。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极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兆元晚年归里,处世低调,除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孙和庆喜、苗彦升外,只在赵堡镇附近传播。

  和庆喜,字福棠(1857—1936),和润芝长子,是和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他自幼随父习拳,又深得祖父真传。庆喜公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开山收徒,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学有方。一时间赵堡镇及周围各地习拳之风盛行,从学者如流,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学信(侄)、和学敏(子)、和学惠(侄)、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陈桂林、柴玉柱、郭云等各怀绝技之门徒,这些传人成为日后传播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禹襄师从
评历代太极拳宗师英雄谱之「二」 赵堡陈清平、和兆元
易修堂| 武当赵堡太极拳传承体系
全面的有关太极拳的知识
赵堡太极拳源流(历代宗师简介)及发展概况
太极先贤轶事(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