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江作协】苗常育︱延安,一方偌大的舞台

延安,一方偌大的舞台

文/苗常育

        盛夏,我有幸踏上了圣地——延安。

        大巴车从宜川县出发,沿“青兰高速”向西行驶,至富县北拐,直抵革命圣地延安。

        车从城南入,过延河大桥,急切地走下车来,回望北来东去的延河水及水上的延河大桥,远眺雄伟的宝塔山。

        纤细的延河水,失去了往昔的汹涌,是上游王瑶水库设坝蓄水的缘故。延河大桥若长虹卧波凌驾在延河两岸。大桥的身后,两山的豁口处,前拥着巍巍峨峨的宝塔山。

        这是极佳的观赏处,由眼前到景深,依次是延河托举着横亘南北的延河大桥,延河大桥托举着雄伟的宝塔山,宝塔山托举着高耸的九级宝塔。多层次的景致,好深远的意境,倾倒了多少代慕名而来的人……

        延安,这座陕北北部山城,位于汉族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草原文化的交叉点,是北方少数民族问鼎中原首当其冲的地带,也是中原统治阶级保卫疆域向外扩张的前哨。自古以来,战乱、天灾,频频降临,使这里成了黄土裸露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

        自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起,中央红军胜利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走进了这片土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永载史册的历史大舞台。历史选择了红军,红军选择了延安。直至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毛泽东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十三年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指挥延安军民,在这里用心用力、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一场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红色传奇大戏!

        大戏的背景——黄黄的底色。

        黄土;黄河;黄帝陵;黄色人种。

        黄土高原,经过亿万年的雨水冲刷和狂风剥蚀,形成了一条条的沟壑和一座座顶平壁陡的峁。这些峁,不知接到了谁的命令,都朝一个方向成排聚拢,深深的缝隙里造就了一条由西北伸向东南平平的川,这平平的川上坐落着历史悠久的延安城。

        狂风吹过峁顶,吹过延河水,吹过宝塔山,天昏地暗,黄土漫川,是一派昏黄的世界。清人王培棻描写到:“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抽,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辩昏与昼。”

        然而,那壶口瀑布,平地惊雷,雾气数丈,千万年在秦大晋峡谷里轰轰隆隆地呼唤;

        然而,那安塞腰鼓,躲闪腾挪,热情奔放,数十里于黄土高坡上铿铿锵锵地相迎。

        然而,那黄帝陵里的黄帝,告诉他优秀的后裔,黄土、黄河,是黄色人种的摇篮;天高、地广、民贫,是成就民族大业的龙兴之地!

        于是,在这苍凉、粗犷的环境里,顺应天时地利民心,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搭就了广阔无垠的舞台,吟唱了惊天动地的大戏;在这色调单一、黄黄的底色里,写出了最新的文字,画出了最美的画图!

        大戏的戏装——补丁摞着补丁。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演员的情绪和演出的效果。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是个金秋季节。中央红军主力历经十一省,击溃了敌人无数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自然界艰难险阻,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行军两万五千里,最后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拄着井岗毛竹,衣服补丁摞着补丁的四十二岁的毛泽东,第一次住进了陕北窑洞。

        毛泽东先住凤凰山麓,后依次住杨家岭、枣园和王家坪。这期间,毛泽东总是穿着补丁摞着补丁的衣服,出席在演讲、报告、会客和百姓中。

        毛泽东,是补丁摞着补丁的毛泽东!

        我随团参观了“枣园革命遗址”和“王家坪革命遗址”。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住址;王家坪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司令部住址。毛泽东居住的土窑洞里,灰黄的土墙、破旧的桌椅、黑黑的木床。就是在枣园这破旧灰黄的窑洞里,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领导了全党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就是在王家坪这破旧灰黄的窑洞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指挥了敌后根据地的八年抗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直至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黄昏,毛泽东等由王家坪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

        延安,是补丁摞着补丁的延安!

                                                 

        大戏的主角——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

        “台柱子”们“唱”、“念”、“做”、“打”样样精通。

        延安的十三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于现实的锣鼓声里唱出了剧情悲壮、唱词铿锵的历史大戏。

        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吴起镇水袖长舞、巧布伏兵,歼灭了敌军一个团,击溃了另外的三个团,俘敌七百,缴获了一批武器和战马,给陕北红军送去了一个“见面礼”。

        蒋介石又调动东北军和西北军,配合胡宗南对刚到陕北的红军实施了新一轮“围剿”。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在延安直罗镇这个三面环山的小舞台,诱敌深入,歼灭敌人一个整师和一个团,迫使其他几个师的敌人退回甘肃境内。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根据地,推动全国抗战,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毛泽东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是继遵义会议后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晚,杨家岭。延安文艺座谈会即将落幕,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讲话,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前者,对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系统的总结,为党的“七大”的顺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后者,毛泽东、朱德既是编导,又是演员,自己种西红柿、辣椒、茄子等;朱德总司令种两亩地菜,菜长得绿茵茵的,被警卫战士称为“小南泥湾”。打破了日寇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

        大戏的道具——一盏煤油灯辉映着东方曙色。

        毛泽东灯下著雄文万卷。

        “枣园的灯光啊照天明,毛主席挥笔坐灯前,雄文迎来东方亮,光辉的思想永远找在我心间。”

        灯火如豆,灯光昏黄,毛泽东或一卷在手,或奋笔疾书,或凝眉思索,通夜工作,天亮才睡,上午十点又起来工作。

        据统计,毛泽东在瓦窑堡、保安(一九三五年十月至一九三七年一月)的窑洞里写了三篇;在凤凰山(一九三七年一月至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窑洞里写了十六篇;在杨家岭(一九三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三年十月)的窑洞里写了四十篇;在枣园(一九四三年十月至一九四六年一月)的窑洞里写了二十九篇;在王家坪(一九四六年一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的窑洞里写了八篇;在转战陕北(一九四七年三月至一九四八年三月)的日子里,写了十六篇。指引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武装了共产党人的头脑,使中国革命走出山沟渡过黄河走向全中国!

        全国解放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四卷本,共收入一百五十八篇文章,其中在延安撰写的就有一百一十二篇,占全书的百分之七十。

        我徜徉在延安城大街上,我知道脚下的大街,通向全国所有的城市、阡陌纵横的乡村;也通向天安门前的十里长街和中南海。但我魂牵梦绕的是,那一盏普普通通的煤油灯,是她唤醒了山城延安的曙色,辉映着祖国的满天朝霞……

        大戏,舞台早已从延安搬向了全国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一代代共产党人还在接着永远接着唱同一出大戏,而且越唱越高亢,越唱越红火!


作者简介

苗常育,罗家堡子生人,祖籍蓬莱。十七岁后做过农民、教师、检察官、县域政法机关业务主管,现为中共龙江县委政法委研究员。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龙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已出版散文集《古城青青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北行2020.9——(7)红色延安
散文:走进延安
旅行志之——漫谈记延安之游
寻根之旅——延安行 | 楚客
陕北窑洞情结
陕北掠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