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来作协】张青山︱喜看互助新气象

喜看互助新气象

文/张青山

党的精准扶贫决策,改变着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命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吹响了进军的号角,举国上下脱贫攻坚战役捷报频传,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泰来县克利镇互助村就是一个全新的亮点。该村贫困帽子一戴多年,精准扶贫开展以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驻村工作队、包村工作组以及村两委会的周密谋划下,在全体村民的积极努力下,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通过深入调查,科学分析,找出其贫困原因是: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达不到旱能灌涝能排,影响耕地产量和农民收入;资源少,人均耕地4.5亩;因病、因学致贫。全村有重、特大疾病及慢性疾病的16户,有四个家庭因有学生,医疗费用大,学费、交通费、食宿费支出多。

    在找准贫困根源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组、村两委会采取了五项措施挖穷根。一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达到旱能灌、涝能排,使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二是大力实施旱改水工程,增加水稻面积400亩;三是实施机改电项目,降低贫困户农业生产成本;四是积极动员贫困家庭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五是对因病因学因残和无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落实政策保障措施。牵住牛鼻子,迈开新步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互助村面目一新,欣欣向荣的景象尽收眼底。

    为了给互助村脱贫攻坚着墨添彩,作家协会李齐军主席携部分会员到互助村体验生活,亲身感受党的惠民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发掘脱贫攻坚闪光点,为决胜脱贫攻坚鼓劲加油。一路上,接我们的司机听说我们是要宣传她们村的,异常兴奋,边开车,边向我们介绍情况。她说的最多的是包村工作组组长、副镇长杨东升。她说:“杨副镇长包扶我们村已经三年多了,他把互助村当成家,把互助的村民当亲人,为我们村的脱贫致富费尽了心血,一提起他,村民们都竖大拇指……” 

    来到互助村,杨东升和村委会主任张可民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互助村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取得的新成果。据介绍,市供销社派驻泰来县克利镇互助村工作队,积极挖掘互助村资源禀赋,努力探索产业扶贫新路,他们借助泰来县优质稻米资源,结合供销社系统职能优势,围绕增收有保障、发展有后劲的产业发展方向,于2018年3月牵头组建了该村第一个股份制水稻种植合作社——鑫全水稻种植合作社。其中,市供销社占股份35%,种植大户和一般农户及贫困农户带地入股,占65%股份。新组建的互助村鑫全水稻种植合作社,当年就实现流转土地50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60%。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驻村扶贫成果,在今年春耕之前,市供销社邀请省市农业专家为农户进行农机培训,并邀请省供销社专业科技团队为本村土壤进行了科学检测,真正实现了精准施肥、精准种植,在环保、增收、减负等方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通过测土配方的运用及为该村联系过硬生产厂家,仅化肥一项就为该村节省资金4万余元。市供销社“泰来良品米店”的适时运营,加快了现代农业“种、加、销”一体化进程。通过树立品牌、打造包装、广泛宣传,借助供销社原有销售网络,泰来县优质大米逐渐迎来了天津、北京、广州等地客商的青睐。他们发挥供销系统的网络优势,整合生资供应、技术推广、农业生产、质量监管、产品销售、农业信息、金融保险服务资源,打造“永不落幕的绿博会”,为延伸扶贫产业链、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积极的作用。

互助村在实施机改电工程中,国投建立变台六个,受益面积4千亩,每亩可节约费用80元,每年可节省费用32万元;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从解决吃水难入手,有两个屯,120户群众吃上了自来水。老百姓每户只花300元入户材料费。邹家屯过去是出了名的傻子屯,主要原因是饮用水低碘高氟,地甲病发病率高,老百姓把此病叫“粗脖根”,“大脖子”,可造成智障和终生残废。吃上自来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健康问题。老百姓高兴说;“感谢驻村工作队,我们吃上纯净的自来水,多亏了他们”;通过扶贫攻坚,互助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有23户住上了彩钢瓦屋顶砖混结构的房屋,有37户房屋进行了修缮,达到了规定标准,有8户土坯房灭迹,有3户得到置换。截止目前,全村住房全部达到住房有保障要求;驻村工作队多方联系、沟通,融资21万元,安装路灯45盞,亮化村街路近4公里;村两委会还适时组织农民对村屯道路进行整修,村里免费供应沙石,免费装车。还对一座危桥进行了修复;成立了村卫生所,达到小病不出村;配上了保洁员,安放了垃圾箱,垃圾日产日清;村里还修建了文化广场两个,共计2500平方米。配备了美观实用的健身器材,满足了群众业余文体活动的需要。每天晚饭后村民们纷纷来到文化广场,有的扭秧歌,有的跳广场舞,有的打蓝球,有的做健身操,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改变了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过去秋收后打麻将、看小牌等赌博之风盛行。而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了村民的心冀,摈弃了陈规陋习,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该村将产业扶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扶贫项目不断增加。禾源米业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克利镇党委政府的号召,领办10户鸭稻米种植户,种植优质鸭稻105亩,既提高了收入,又提高了稻米品质。全村共有双赢、禾源、天泰、龙盛、鑫全、互助等六个米业加工厂,80多人就业(其中有5个贫困户),增加了村民和贫困人口的收入;村里还成立了互助养老助残服务队,服务内容包括饮食服务、居住服务、庭院管理服务、健康服务、代办服务、生产经营养殖服务;干部的工作作风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是走马观花,现在是下马育花。努力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已蔚然成风。在掌握政策,思想引导,激发斗志,雪中送炭的基础上,帮助村民春种、夏管、秋收、冬学。包村工作组组长杨东升,主动脉血管支架1个,他带病坚持工作,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包村联户。老乡家盖房子,他亲自帮助扛檩子,递椽子,忙前忙后。并无偿为贫困户刘森林家送去电视柜、餐桌、被褥、米面、油、衣物、炊具、鱼、鸡蛋等,甚至连剔须刀都给送到家。还积极协调为刘森林办理低保转五保户手续,真是达到了无微不至。他还亲自开车接送智障贫困户刘萌萌为其办理低保相应手续,做到了不厌其烦。村民委员会主任张可民,像他的名字一样,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他把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宁可自己掏腰包,也要达到村民满意。市驻村工作队,把自己融入农村火热的生活之中,群众赞扬说:雨露催生百草香,扶贫济困干群忙,进村入户如亲戚,问寒嘘暖胜老乡。听着他们娓娓动听的介绍,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画面映入眼帘。

当我们离开互助村的时候,在村委会门前高大的米业加工厂房的墙上,正在书写“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标语,这正是他们行动的写照。


作者简介

张青山,1952生人,县交通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县作协副主席、党支部书记。曾在《感天动地的壮歌》《泰来文学》《记忆不能忘却》《泰来往事》《桑榆诗刊》《泰湖诗词》《泰湖诗词选》《龙沙诗词》等书刊上发表多篇文学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喜看塞北九屋营
为了“骗”她吃鸡,村民想出了这样的法子……
贺驻村扶贫工作队功成回家
喜看我村村民清除垃圾
扶贫点位准 四两拨千斤——江苏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的实践与探索
胡敌故乡行(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