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构建减量化机制 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姜堰希望学校是湘潭市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学校试点之一。图为学生们课余正在教室里学习法律知识。(本报记者 刘霞/摄)  [保存到相册]


  调查表明,湖南省0~14岁农村留守儿童286万人。从监护情况看,有58.91%的留守儿童与其祖辈亲人共同生活,其生活质量、基本生存状态、心理健康状态、成长环境与由父母监护的农村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留守儿童的最大心愿,就是不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必须构建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点、社区(村)为依托、家庭为核心、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一直以来,社会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社会问题,湖南省妇联和湖南农业大学开展了“十县百村千户”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可行性调研。调查表明,湖南省0~14岁农村留守儿童286万人,其中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0.1%。从监护情况看,有58.91%的留守儿童与其祖辈亲人共同生活,其生活质量、基本生存状态、心理健康状态、成长环境与父母监护的农村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分析其原因,父母外出委托他人监护所导致的监护不力、家庭教育弱化、亲情缺失等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

  在广泛的社会调查、专家咨询、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点、社区(村)为依托、家庭为核心、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构建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

  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最大心愿,就是不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家庭结构异化,政府和社会的首要责任在于促进其回归常态化,即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由其法定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因此,构建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战略举措。

  目前中国农村出现的农民兼业化、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现象,以及全社会面对的留守儿童问题、流动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失依儿童问题、夫妻分居问题等,虽然有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户籍地谋生无疑是形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调查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家庭80%左右不再主要依赖农业生产收入,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在农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外出务工人员中,有77.31%的就业地与户籍地相隔200公里以上,必然导致其回家探访频率低,基本失去对其留守家庭成员的照顾。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首先吸纳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容纳能力的提升,最终接纳城市就业人群的家庭整体,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可见,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最根本的也是终极的措施,就是城市接纳其就业人群的家庭整体,从而实现家庭结构常态化回归。

  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的另一途径,就是促进农民返乡就业或回归农业。目前中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中老年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为部分青壮年农民回归农业指明了出路:回归农业既可以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家人团聚的乐趣也是一种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构建地方产业经济体系,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大力发展和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传统农民转型为新型农业工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职工,促进农民留守家园;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扩大本地就业容量,从而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总量下降。

  构建留守儿童人文关怀补偿机制

  作为现阶段中国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必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留守儿童人文关怀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弥补家庭教育缺位与偏差,最大限度降低父母外出后可能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最大可能避免让留守儿童承担现代化发展的代价。

  留守儿童是进城务工人员最牵挂的人,让留守儿童得到关爱,健康成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维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最温暖的体现,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具人文关怀的举措,是社会公平正义最具说服力的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目前,全国主要留守儿童密集区,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监护不力等现实问题,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区(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和实施了一定的人文关怀和补偿性措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改善留守儿童寄宿上学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和社区(村)通过各种形式的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和关爱服务队伍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定的亲情缺失补偿和家庭教育补偿,对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构建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优化机制

  调查表明,湖南外出务工人员中58.04%一年仅回家探访一次,12.08%的外出家长的探访频率在一年以上,且不论回家探访对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实际作用和意义,就是见一面都难!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亲情也不可避免地被慢慢淡化,这是对家庭伦理的一种冲击,同时也反映了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问题。一方面,家长的责任意识淡化可能漠视未成年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这种社会环境和社区现实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产生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异化的潜在危险是很大的。因此,构建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优化机制,不仅是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一,重构社会主流价值观,强化家长责任意识,敦促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努力赚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是外出务工家长的朴素愿望,殊不知,子女更渴望的不是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家庭的关爱、家长的榜样和正常的家庭结构。另一方面,在目前现实状况下,家长提高探访频率或通过电话等方式加强与留守子女的联系,也能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第二,重构中国特色的亲权伦理,强化家长的榜样意识。我国有一套完整的传统伦理规范,在《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明确表述;在家庭关系中,传统孝文化强调“孝”和“顺”也是基于未成年子女的行为能力限制考虑的。既强调子女对长辈亲人的孝顺,同时也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传统伦理实际上明确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职能和义务。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如何重构中国特色的亲权伦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始终以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为宗旨,以维护农村留守儿童最大利益为原则,明确规定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而在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诸多保护主体之中政府是主导,家庭是关键,学校是重点,社会是支撑。可以探索通过立法、制定乡规民约、出台约束性政策等方式,切实保护儿童权益。(肖百灵 高志强)

  (肖百灵为湖南省妇联主席、党组书记;高志强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感悟】鱼红文: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乎6000万人的利益,国务院出手了!
妇联调查显示:中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