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怪病责这于痰
怪病责这于痰”的一些启示
                             —兼谈从痰辩证施治的初步看法                               关幼波    临床上经常把异乎寻常的病证称之为“怪病”。在分析时又多“责之于疲”,在治疗上也多从“痰着手”。例如《寿世保元》中说“一切怪症,此皆痰实盛也”。《医学入门》中说“痰火所以生异症”。因此,“怪病责之于痰”或。“怪户多从痰着手”这两句话,也就逐渐成为临床习惯用语了。何为怪病?怪在何处?何以从治痰入手等问题,实有深究之必要, 结合实际病例谈谈初步看法。
   (一)何为怪病?怪在何处对于“怪病”笼统地讲,就是异乎寻常的病征。实际上是在当时的医疗水平和条件下,尚未认识或认识不足的病证。治疗上也比较困难,居于疑难广的范围。追溯《素问》在奇卢论、大奇论等篇中,对于奇病确有相当多的记载,可谓之“怪病”说的来源。例如《素问·奇病论》中说;“奇病”包括“重身,九月而暗”,“胁下满,气逆”的息积,下肢肿“环脐而痛”的优梁,“尺脉数甚,筋急”的筋疹(病),“大寒头痛”的厥逆,“口甘”之脾癉,“口苦”的胆癉,“五有余,二不足”之厥,“生而广癫疾”之胎病,“庞然有如水状”之肾风等。对其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法、予后等也有一些记载,在大奇论中又对某些异乎寻常的奇病脉象、症状也有所描述,并指出从脉象的变化来认识疾病的机转,并对可治与不可治的症状作了分析。对于心、肝、肾、胃、胆、胞、大肠、小肠、十二经等,由于精气不足而出现的各种脉象,予后也作了说明。从这些内容初步归纳一下,可以看出在当时所列述的奇(怪)病范围还是很广的。几乎各脏腑、经络都有。①从病因上分析:有的是生理性的,例如妊娠九个月。较多的是病理性的,如外因之风邪。太寒、大热,内因之气郁、内虚、内寒、内侮,以及过食肥甘、伤食等。除了这些后天因素之外,尚有在胎内母受大惊的先天因素;②从病理上分析:有因气不周流,未了格纳所引起的经络阻隔,或气逆作喘,有因气化失常,所引起的水气内停,浮肿,有因气滞血瘀所引起的痞积、癓瘕,有因大热所引起的身热如炭,内热灼津所引起的消渴,以及表里不一,虚实夹杂和脉症不一(阴症出阳脉)的复杂病象。另外,还包括气暴上而不下,精气上逆的癫疾、惊厥等;③从症状上分析:就更加复杂多变,诸如失、胁下满、中满、髀股部浮肿、腹痛、筋急、头痛(剧烈)、齿痛、口中甜、口苦、烦渴、喘息气逆、尿频、尿忌不尽(癃)、尿闭、不能饮食、善惊、抽搐、偏枯、肠僻下血、暴厥等等,极为复杂,规律性不强;④从病程上分析:有急骤暴发,突然而作,或时作时休,以及病程较长的“二、三年不愈”(息积、伏梁)或“多年不愈”(脑逆)者;⑤从四诊所见来分析:脉象之中有尺脉数,脉细如发,满大,小急,骛暴,急沉,沉博,悬勾浮,如浮波,如散叶,如省客,如悬壅,如偃刀,如丸滑等等,甚为复杂,而且很难体会,面色有“白色黑色见”,形体有羸瘦,肿、形不瘦等;⑥从治法上分析:有的感到有余当泻,不足当补,表里抵触,补泻无法;有的禁针灸,有的不可药攻;有的用药与导引相结合,大部分未提治法,但是也有生理性自复者,如九月而暗,就不需要治疗,“当十月复”分娩之后即可以自愈。对于内热所引起的消渴曾提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在法则上也提出过舍脉从症的原则,和针“胆募俞”的具体经验。看来治疗方法不多,比较困难;⑦予后不够理想,有的“尚有生机”,有的“其死无疑”,“水火俱困必死”,有的把死亡的日期都进行了推论,如“草干而死”、“木叶落而死”、“三十日死”等等,予后有好,有坏,大部分予后较差。
   通过上述分析,初步可以体会《素问》中所谓之“奇病”,是指当时尚未认识或认识不足的,、不同于寻常的疑难病。在辩证施治上,不符合寻常规律,比较难以掌握。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有些逐渐被认识了,例如肠僻下血,相当于现代的痢疾,后世论述者极为丰富,而当时记载“肠僻下血,血温身热者死”,而后世治痢之法甚多,疗效相应提高,已被视为常见病,不足为奇了。其他如消渴病、癫痫,水肿病等等,也都有了专门的论述和经验。虽然如此,直到现在仍然还流传着“怪病责之于痰”的看法,说明仍有一部分病证尚未被认识,或未被掌握,不同于寻常规律。目前看来虽然称之为怪病,但也并不怪,因为从认识上和治法上,已经体会到是因“痰”为患,治疗上也可从“痰”着手。所以问题的焦点集中到“痰”字上。并且提出了从“痰”辨证,从“痰”论治的医学观点。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痰”的病理生理,和对人体的危害性,以及如何从痰论治的规律性。
   (二)对于“痰”的看法痰的含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痰,是指咳嗽时吐出的痰涎;广义的痰,泛指人体气血不和,所引起的水溶代谢失调的病理性产物。关于水液的代谢,《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扰溢清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倒,下轨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撰度以为常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太阴在泉,……湿淫胜。……民病饮积心痛,……。”《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说“……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可见人体津液之所以能够输布,全赖气化的正常运行,水边的通调。诸见一切引起气化不利的因素影响了肺、脾、肾、三焦的功能,水津不能正常输布与五经并行。过剩的水液积留生湿,积饮、发饮凝结即为痰。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引述了上述原文之后说:“……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然而在《素问》中并没有“痰”的记载,仅有“饮”。痰字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条,称其能治“留饮痰僻”(痰字古作谈,谈与澹通,是形容水摇动儿)。《脉经》作谈饮,到了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开始有关痰饮的论述,并根据饮邪停留的部位与证候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重点还是论饮,而痰饮中的痰,也是指狭义的痰的概念。后世医家也多根据上述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发挥,如《圣济总录》中说“三焦者,水谷之倒路,气之所终站也,三焦调达,气脉平匀,则能立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塞,脉倒壅闭,则水液好滞不得贮行,聚成痰饮。”另外,七情内郁也可以生痰,如《医学入门》中说“为痰为积本七情”。《济生方》中明确地指出气倒不顺是痰饮之本,故说“人之气倒贵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疾饮之患。”张景岳则认为痰饮的生成是由于脾肾虚所致,他说“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砍不化,土不制水也。”更明确地指出了痰的实质即是水,而这种水是不能被利用的病理性“水”。
   以上说的是生痰的内因,后世医家也提到外因风、寒、燥、火、湿等也可以生痰,例如《认门事亲》中分为风痰、 热痰、湿痰、酒痰、沫痰(食痰)。朱丹溪又将痰分为湿痰、风痰。内伤挟痰等类,这些论述逐渐突破了《金匮要略》中 所说的痰饮范围,开始蕴育着广义“痰”的概念,直到李涎的《医学入门》提出“诸病所以生痰”的百病兼痰论和“百病非邪有余,则正气乏,治本化痰清气”之说,后来更有“百病都因痰作祟”的说法,因此,广义痰的概念也就逐渐。形成了根据临床实践,关老医生体会。中医所谓之“痰”,首先应从广义去理解,狭义的痰(或痰诞)也包括在广义痰的范围之内。痰生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若因脾不健运,肾气不足,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肺气受阻,不能通调水倒,则三焦气化失司,过剩的水液不能排出体外,水湿停留积聚,不能被利用,希薄者称为饮,凝结稠浊者即为痰,即所谓津液有余(量的变化)而生痰。若因肝肾阴亏,津液不足,或热灼耗津,机体阴液之中水少津亏,汁稠重浊,气催不动,流行不畅,不易生化,也可以停蓄凝结而生痰,即所谓津液不足(质的变化)而生痰。正如赵献可在《医贯》中所说:“盖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另外,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气虚,气化不利,气不帅行,催动无力,津液流缓,怠堕沉积也可以生痰,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脾上虚弱,法者难升,法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概括起来,可以认为:切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人体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为生痰之本,关键是气倒不顺,而津液运行不畅,不能正常输布,水滚的有余和不足,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打蓄留湿,凝结稠浊,以致胶固成形即为痰。因此,痰的生成实属人体水溶代谢紊乱的病理性产物。正如《外科明隐集》中说“痰之来由非一端,脾虚肺燥内结涎,气不胜湿经络滞,运行不周液即痰。”而气、血、津液是人体代谢的物质基础,痰形成以后,又“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朱丹溪),所以说“百病都由痰作祟。”
   (三)“痰”对人体的影响痰是津液的病理形态,而津泛指体内的一切水液,是指由饮食糖精所化生的营养物质,在脉中者,为组成血液的成分;在脉外者,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津”比较清稀,分布于肌肤之间以温润肌肤,“液”比较粘浊,分布并濡养关节、脑髓、孔窍。津液的生成、布散、环流和排泄,皆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津液的代谢,是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重要环节。“痰”生成之后对于人体的影响是很广泛的。甚至可以认为,痰对人体的影响也就是人体水液代谢紊乱的具体表现。涉及各个系统,正如《外科明隐集》中所说“痰生百病形各色”,《濒湖脉诀》中也说“痰生百病食生灾”。痰之为病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痰阻气机:津液的生成、布散、环流和排泄,有赖于肺、脾、肾、三焦的气化功能,痰生成之后则必然会阻碍气机,以致气机阻滞,气化失利。常见证候如下:
(1)风痰:可见体胖,眩晕,恶心欲吐,四肢麻木,吐痰多,有泡沫,喉中有痰鸣等。
(2)热痰:可见痰黄稠有块,面赤,口干唇燥,心胸烦热,痰热互结,阻滞中焦气机则胃脘硬满,有压痛,舌苔黄腻(又称小结胸症)。
(3)寒痰:外感风寒而致者,可见痰白而稀,畏寒背冷 等;脾肾虚寒而致者,可见恶寒肢冷,神倦、纳呆等。 (4)湿痰:脾不健运,聚湿生痰,湿痰上渍,可见痰多易咯,色白希而粘,食纳不佳,身倦嗜卧,胸院病问等。 (5)燥痰:可见咳嗽喘息,痰粘难咯,偶带血丝,咽干而痒,小便短赤等。
(6)气痰(梅核气):痰核留聚于咽喉,阻碍气机,如同脔肉,咯吐不出,咽之不下,胸脯病闷、疼痛或伴发呕吐等。 (7)痰火;肝火与郁痰凝结,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阻于气边,贮积于肺,平时无明显症状,但可因外邪。饮食、内伤而引发。症见烦热胸痛,口干唇燥,或痰火上升,壅塞肖窍,也可见有耳鸣,气机闭阻,则见耳聋等症。
   2.痰阻血络:痰湿郁阻血络,以致血脉不通。常见证候如下;
(1)胸痹心痛:脾虚痰阻,清阳不升,胸阳不振,阳虚痰渍,痰浊壅阻,阳气痹涩,以致心脉血行不畅,则可见胸痹心痛。
(2)黄疸:湿热凝结成痰,阻于血络,胆汁不能循其常倒,溢于肌肤则发黄疸。
(3)剧烈头痛;痰浊内生,困阻中焦,传阳不熊上升,痰浊反逆,清窍被贮,结脉阻滞,气滞血瘀,则可见剧烈头痛。 (4)癓积痞块:痰凝阻络,气滞血瘀,凝痰与瘀血胶结形成癓积痞块,日益增大,触之坚硬,或居于体表,阻遏经络,或居于胸腹之中。
   3.痰阻经络;痰湿凝结阻于经络,流注关节等体表各
处。常见证候如下:
(1)痰核:湿痰凝聚,大小不定,多少不一,不红不肿, 不硬不痛,阻于经络,可生于体表各处,如瘰疬、瘿瘤。若挟痰火,痰热者为骨核,染毒掀发者可见有红、肿、热、痛。
②流痰:先天不足或久病肾虚,寒湿之邪乘隙而入,与疾浊凝聚,阻滞经络则见局7漫肿,疼痛,或溃腐流脓,日夫尚可深窜筋骨。
(3)乳痰:又称乳核,肝郁脾虚,痰浊凝结,阻于肝肾二经,则见乳房中结核累累,扪之光滑肿硬,或瘀阻血络,痰血胶结,日益增大,坚硬如石,称为乳岩。
(4)痰包:痰火留注于舌下,见有舌下疾包,表面光滑、质软,外表色黄,局部麻木疼痛,逐渐肿大,可以妨碍说话及饮食。
(5)痰湿阻络:痰湿流注经络,塞阻气血,气血运行不畅,故见手臂及肢体麻木,流注关节,则局部肿胀积液,活动障碍。若为风痰中经、中络,可见突然晕倒,舌善不语,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废用。
   4、痰阻五脏:五脏六腑皆可以生痰,痰既生成之后,又可阻于五脏。常见证候如下;
(1)痰扰心:
①痰气扰心:气郁则痰滞,痰气扰心可出现精神异常,哭笑无端,手舞足蹈,或肢体抖动,僵卧,闭目不语,甚至忌识模胡,可见于“脏躁症”,或精神分裂症。
②痰扰心神。轻者可见惊悸,怔仲,健忘,痰食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痰气互结上逆,阻于心窍则发为癫症。
③痰火扰心:痰火上扰,心窍被贮,多见神志失常,言语错乱,狂躁妄动,如癫狂等证。
④痰迷心窍:又称痰贮心包,或痰阻心包,多见忌识模胡,喉中有痰声,胸闷。痰热互结,贮闭心窍,则见高热昏迷,痉厥,抽风等。
(2)痰犯肝:若因疾停胁肋,则胸间胁痛,喘咳痞闷。若因情志抑郁,肝郁化火,火热炼液成痰,火升痰动,侵犯于肝,则见烦躁,善恶,甚则惊悸,抽风。风气通于肝,风疾窜动也可以引发惊风或痛证。若因湿遏痰郁,与瘀血胶结则生痞块,日益增大,寄于胁下,古称“肥气”。
(3)痰阻脾:脾湿生疾,痰阻中焦,痰湿上泛则见恶心呕吐,痰热互结阻于中焦,则见胃脘硬满,有压痛,甚至胸背胀痛,头胀痛,眩晕,失眠,口干或苦,舌苔黄腻,脉滑数。 食痰停滞,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饮不化,聚湿生痰,阻隔中焦,升降失司,以致心失濡养,心神不安,也可兼见不寐等症;疟疾久延,气血亏损,痰血瘀结于胁下,可以出现痞块,称为疟母。 (4)疾犯肺:即狭义的痰,阻于气倒则咳嗽痰多,气倒喘咳,外邪化热,痰蕴化火,肺阴耗伤,肺燥,烧浊上渍于肺,壅塞气倒,不得贮降,呼吸急促,而作哮喘。脾虚湿阻,聚湿生痰,痰浊上渍于肺,壅阻气倒,肺气失于空降而作咳嗽,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疾之器”。五志郁火。炼液成痰,火炽痰涌,痰随火升,则见面红气粗,目赤怒视,口渴多饮。痰火犯肺则声音洪亮多语。
(5)痰浊注肾:湿热或寒湿痰浊,下注于肾则见尿浊呈乳白色,或伴有尿频数,或遗精、遗尿等证。根据以上所举的证候,包括因病而生痰和因痰而致病者。虽然很不全面,但也足以说明“痰”对人体的影响是较为广泛的。实际上已经可以形成从“痰”辨证的系统,这些都是病因、病理、病位都比较明确的病征。但是,对于那些病位尚未肯定,病机尚不十分明确,或尚未明显表现出来的痰证,关老医生称之为隐伏的痰证,往往就被临床医家称之为。“怪病”。
   (四)从“痰”论治的体会 因痰而引起的病证是很广泛的。痰证又是“水病”,且能随气而行,无处不到,所以,可以与气、血为病相提并论,而成为独特的论治系统。除了病位明确、病机已详、症状典型者外,其他由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奇奇怪怪,治疗也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明确了疾的病理生理,重视从痰辨证和从痰论治,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对于痰的治疗,除了针对狭义痰的治疗,而采用化痰、消痰、涤痰三大法则外,对于广义的治疾法则就应当包括针对一切致痰因素的治疗。更扩大一些说,对于因疗而生痰,或因疾而生病的各种病因、病理、证候的防治,都可以包括在内。因此,在运用这些法则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同时也要针对与发生痰证相关脏腑的功能调节。例如调理肺、脾、肾、三焦,以及气血的功能等。除了一般惯用的贮肺化痰、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煤湿化痰、温化寒痰、熄风化痰。软坚化痰、荡涤顽疾外,关老医生还认为应当审察和判断,痰在气分或是在血分。偏于在气分者,应当行气化痰,益气化痰,芳香化痰,偏于在血分者,应当活血化痰,补血化痰,养阴化痰,开窍化痰。总之,治痰的法则也是比较广泛。为了便于掌握,从治痰的基本展则上,概括为以下四点,即:见痰休治痰,辨证求根源;治疾必治气,气顺则痰消;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怪病责于痰,施治法多端。详述如下:
1、见痰体治痰,辨证求根源:由于痰有狭义、广义之分,治痰之法也有狭义、广义之别。这里所指的是治疗广义之痰证而言。痰随气行,无处不到,而生百病。所以,临床上除了一般辨证法则外,注忌从“痰”辨证是值得重视的。“痰” 既为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对于那些胶固有形,发于体表者易察,阻于血络形成痞块、癓积者易见。但是,发于人体内部,阻于气机,犯于脏腑,或在显形以前,就不易觉察。临诊时应当综合其证候,收集四诊所见,从“痰”的病理实质上审证求团,并根据其证候特点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而治“痰”。所谓“见痰休治痰”的忌思即是说:首先应当明确痰可以生百病,百病皆可从“痰”辨证。对于痰证,不论其显形与隐伏,在治疗时要针对可以引起生痰的不同诱因,加以矫治,并从多方面入手,或治疗已生之痰,或阻断生痰之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治其根源。

例一 周×× 女 31岁 门诊号5613 初诊日期:1959年7月12日
主诉:突发性晕倒,抽搐,口吐白沫,已一年余,近期来二至三天发作一次。
现病史;患者自1958年6月胄大部切除术后,出现发作性心慌,肢凉,自汗,四肢颤抖,继而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有时咬破唇舌,四肢抽搐,二便失禁,近半年来病情逐渐加重,每隔二、三天发病一次,发作时多在上午10~12点。一次曾在候诊时突然发作,经针刺急救约30分钟后苏醒,一小时后恢复正常,经某医院神经科检查诊为癫痫大发作。来我院治疗时,自诉头晕,胁痛,腰疫,心悸,气短、颜面浮肿,有时胃院不适,乏力,月经半年未行,睡眠.尚好,二便正常。 舌象:舌苔白。脉象:两脉流细。
西医诊断:癫痫大发作。
中医辨证:术后阴血双亏,肝郁不舒,肝风上扰,发为痫症。
治法:滋阴养血,平肝汗阳。
方药。
旋复花10克(包) 党参10克 木瓜12克 生赭石10克(包) 生地15克 香附12克 何首乌12克 牛膝10克 藕节12克 炒枣仁12克 枸杞12克 橘红10克 生石决12克 杏仁10克 菖蒲10克 治疗经过:按上方加减,服药三个月,诸症大减,仅发作一次。又继服数十剂,停药观察。1963年5月5日随访,服中药治疗后,三年多来未再发作,一般情况尚好。

例二 刘 ×× 男 34岁 门诊号16262 初诊日期:1959年4月22日
生诉。突发性抽搐、神昏、经常发作已五年之久。现病史:患者自1954年开始出现发作性抽搐,神昏,每
次发作开始时左上肢发抖,左眼睑抽动,继而神智不清,两手抽动,两目上吊,两腿伸直,两足内翻,面色发紫,牙关紧闭,喉中痰鸣,口吐白沫,有时咬破唇舌,小便失禁。1956年以后发作逐渐频繁,有时可见小发作,仅表现为左上肢抽动。平时睡眠不安,头痛头晕,患者为乐队指挥,因病工住难以胜任,食欲尚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有绦虫史。
舌象:苔薄白。脉象:弦滑。
西医诊断:癫痫。
中医辨证:阴虚肝旺,气血壅滞,痰火上升发为痫症。
治法:养阴清热,平肝汗阳,化痰通络。
方药;
生石决30克 天麦冬各10克 橘红10克 珍珠母15克 鲜石斛15克 瓜萎15克 鲜生地30克 赤白芍24克 礞石10克 旋复花10克(包) 丝瓜络12克 当归12克 代赭石10克(包),牛膝10克 菊花12克 清半夏10克 杏仁10克 丹皮10克 茯神30克 通草3克 治疗经过:药后自觉症状好转,发作减少,按上方加减共服七十余剂。两个多月后,发作完全停止,恢复正常工作。

例三 曹×× 男 35岁 初诊日期:1969年10月16目
主诉;右半身发作性抽搐已一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968年9月,在一次听报告时,突然发现右半身发作性抽搐,此后每隔一个月或半个月,甚至一周发作一次。伴有头晕、头痛,右半身麻木无力,右手颤抖,走路不平稳,视力减退,记忆力差,失眠,肝区隐痛,食纳欠佳,消瘦。曾注射葡萄糖酸钙,服用三溴合剂无效,1969年3月在某医院诊治,检查体重98斤,两眼视力0.1,脑电图示左枕波幅低于右枕1/2左侧脑电活动有受拟现象。颅骨摄片左侧顶部颅骨板密度减低,气脑造影见左侧脑室轻度扩张,脑脊波检查基本正常。神经科诊断为局限性癫病(贾克森氏癫痫),脑萎缩,内科会诊称合并低酸性胃炎,住院8个月,经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于1969年10月16日来我院门诊。
舌象:答白。脉象:沉滑。
西医诊断:局限性癫痛。
中医辨证;肝肾阳虚。民痰阻络。
方药:
生石决30克 天麦冬各10克 橘红10克 珍珠母15克 鲜石斛15克 瓜蒌15克 鲜生地30克 赤白芍24克 礞石10克旋复花10克(包) 丝瓜络12克 当归12克 代赭石10克(包) 牛膝10克 菊花12克 清半夏10克 杏仁10克 丹皮10克 茯神30克 通草3克 治疗经过;药后自觉症状好转,发作减少,按上方加减共服七十余剂。两个多月后,发作完全停止,恢复正常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完整版
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学基础理论1(献给喜欢中医并且刚刚入门)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6
望诊之望痰:审痰辨病
名老中医经验集
中医治病要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