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棱针点刺加围刺治疗腱鞘囊肿105例临床研究
腱鞘囊肿是关节附近的一种囊性肿块,多发于腕背、腕掌侧桡侧屈腕肌腱及足背。囊内含胶冻样囊液,好发于女性和青少年。少数患者关节活动时局部有酸胀感,口服药物治疗不佳,手术治疗因会留下疤痕。不易让患者接受,本病复发率高,常发于肢体远端,影响人们生活及工作。笔者自19983月至200612月采用三棱针点刺加围刺治疗该病10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例,并符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五版《外科学》中“腱鞘囊肿”的临床表现,均被确诊为腱鞘囊肿。其中男33例,女72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年。发于手背71例,足背27例,腕掌面7例,单囊91例,双囊11例;均为单侧。囊肿最大者2.1cm×2.1cm,最小者0.6cm×0.6cm
 
2治疗方法按无菌操作用安尔碘和75%酒精先后对囊肿及其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医者及助手双手分别戴无菌手套,助手左右手拇、食指固定囊肿,医者右手拇、食指持无菌三棱针从囊肿侧面向囊肿中心快速点刺,要刺破囊壁,助手双手拇、食指用力挤出囊内胶冻状液体,尽量挤干净些,这时囊肿会突然变小、变平,再次消毒局部皮肤,后用0.5寸毫针沿囊肿边缘上、下、左、右向中心围刺,不行针,留针30min,留针期间配合照射神灯(TDP),出针后取棉花裹着硬币用胶布固定囊中。围刺治疗每日1次,7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天,最多2个疗程。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参考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治疗2个疗程后,囊肿消失,18个月内囊肿未重新出现,有效治疗2个疗程后,囊肿消失或基本消失,6个月内囊肿未重新出现,无效,2个月疗程囊肿缩小或基本未消失,3~6个月囊肿重新出现。
 
3.2治疗结果本组105例中,治愈81例(77.1%),有效19例(18.1%),无效5例(4.8%),总有效率为95.2%
 
4典型病例叶某,女,32岁,银行职员,2005314日初诊,患者自述2年前发现右手腕背部出现一黄豆大可移动无痛囊肿,曾在1年前在某医院行封闭治疗,当时囊肿基本消失,后过2个月,囊肿重新出现,且近半年来因工作繁忙、劳累,囊肿增大明显,到就诊我处时已有2.0cm×2.0cm大小,推之可移,质硬,无压痛,腕关节活动正常。
 
诊断:右腕背腱鞘囊肿。用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嘱其避免右腕关节过度背屈劳累,随诊至今未发。
 
5讨论腱鞘囊肿发病原因不明,多数认为是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变的结果[2]。其囊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囊内为无色透明胶冻状粘液。根据其局部解剖生理分析,其成因取决于[3]:①梗阻因素,关节囊或腱鞘内滑液通过薄弱部位疝出形式夷肿,因变性、粘连、增生等病理改变,与关节腔或腱鞘腔流通不畅,又与周围组织隔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囊内粘液不能流出吸收。②压力差因素。当关节或肌腱活动时,关节腔或腱鞘内流压比囊肿内高,粘液流向囊肿,囊内液逐渐增多,夷肿增大。③粘液分泌增多,局部存在的慢性劳损或炎症刺激,粘液分泌增加,囊肿逐渐增大。
 
祖国医学称本症为“筋瘤”或“肉瘤”,因劳伤,痰湿瘀壅而生,其病因病机为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而成。因此,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袪痰、消瘀、舒筋活络。笔者用三棱针刺破囊肿这壁膜,并用双手挤压,使囊肿内胶状粘液排出,局部痰瘀顿消,囊肿迅速变平;再用毫针沿囊底四周针刺,达到舒筋活血、化痰散结的功效,针刺过程配合TDP照射以加强化痰散瘀的作用。起针后再用硬币按压囊肿部位,使囊状物彻底消失,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腱鞘囊肿的治疗
腱鞘囊肿是怎么一回事?
腱鞘囊肿——一件小事
【典型病例讨论】---骨内腱鞘囊肿
刺血疗法治疗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