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夜为何喜雨?
 
春夜为何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自小耳熟能详的杜甫的《春夜喜雨》。

  杜甫的《春夜喜雨》喜在哪里?喜在"好雨"。"好雨"好在哪里?好在"知时节",好在"润物细无声",好在能让"花重锦官城"。读到这里,只是读出了诗的表面,只达到了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只有再提出一些问题,再深入一些,才能读到诗的本质、诗的真意,才能对诗有高层次的理解。

  "好雨"好在"知时节",这"时节"与诗人有什么关系?作为文人,只要写诗,只是赞美雨之"好",那是完全不用管它是否应了时节的,只要雨好就行,清明、谷雨、惊蛰、芒种是可以不必关心的,是可以不必强调的。关注时节本来应该是种田人的事,可是杜甫在这首诗里首先关注的却也是时节。

  "润物细无声",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润"的,有些东西"润"了好,有些东西"润"了却是不好,衣服、残破的茅屋,让雨润湿了并不好。看得出来,作者说"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是喜在"当春乃发生"的雨会给农民带来好的收成。诗人关心的不是有雨可赏,而是想到了农民的耕种。

  因为心中有了人民大众,所以他推窗去看,看到的并不是院子和门前的花树,而是远处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于是作者想象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花重锦官城"这是全城之喜,并非是个人之独乐。因为诗人的喜与大众的喜是一致的,是以天下之乐而乐,所以才有了《春夜喜雨》之喜。

  《春夜喜雨》作于杜甫躲避战乱,流寓成都,这是国家最为动荡,诗人个人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可是,纵观这一时期杜甫的作品,却是最有人民性的,他是时时将自己的疾苦与天下人的疾苦联系在一起的。《春夜喜雨》也是这样,虽然这首诗并没有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直呼,但在诗中隐约透着作者的人民性。这样的喜,并不是简单地为雨而喜,并不是自我之喜,诗中的雨与"应是绿肥红瘦"之雨,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作品的人民性是最重要的特征,只有读出了《春夜喜雨》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才是读到了诗的深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写杜甫《春夜喜雨》诗赏,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出处?
看不见、听不到的喜悦<FONT face=宋体>——-读杜甫《春夜喜雨》</FONT>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起结多不脱“喜”意,小学必背古诗《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