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昌文

1 简介

  沈昌文,男,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在上海租界工部局所办的学校受中小学教育。

  1949至1951年初在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采访系肄业。

  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工作。

  从1945年3月至1951年3月,基本上是工读生涯。上学的同时,曾在金店、粮店习艺。

  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

  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

  1996年1月,退休。 退休后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还常在海内外文化出版界奔走,为业内临时工。

2 作品

  著有《阁楼人语》 <书商的旧梦> <最后的晚餐> 《知道》,译作有《控诉法西斯》、《列宁对全世界妇女的遗教》、《阿多拉茨基选集》(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历史》(部分)、《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世界》(部分)、《马克思主义还是伯恩斯坦主义》(部分)、《出版物的成本核算》等。

3 作品介绍

3.1 《知道》

  书中主角沈昌文先生,著名出版人,1931年9月生于上海,前《读书》杂志主编,拥有50年出版经历的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该书讲述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处世之道,从头到尾都透露出积极的生活态度。沈先生的一生都在遵循“常识”,这一为人准则时时在敦促沈先生书写不平凡的人生路程。书名中的“知道”,不是寻常意义的知道某事的知道,而是知“道”。这个“道”就是沈先生处事的原则,交友的准则,生活的规则。倾听沈先生的人生经历,会暂时忘却世界,回到过去,回到心底深处的净土。

3.2 《阁楼人语》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沈昌文先生的自述,题为“出于无能”。有讲究,道出了作为编辑家的一种办刊态度。王蒙在本书序言中说出了这样一层意思,《读书》之所以为《读书》,主要是该刊编家突出了“三无”,即:无能、无为、无我。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办刊态度,且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家风范。沈昌文先生的自述,其实就是体现了《读书》办刊历程中的“三无”精神,通篇自述,论人及事,几乎写到了与《读书》相关的所有人,包括了陈翰伯、陈原、史枚、丁聪等《读书》元老,也写了《读书》的主要撰稿人,如吕叔湘、金克木、黄裳、张中行、冯亦代、辛丰年、赵一凡等,还写了《读书》编辑部的几位编辑,沈先生誉为“阁楼上的疯男女”,让人感到吃惊的是,三位女编辑,一位是工人(油漆工),一位是“工农兵大学生”,而一直在少数优秀读书人当中享有美名的才女赵丽雅(杨之水),入《读书》编辑室之前,身份竟是卡车司机。沈昌文先生只是在“自述”最后一节才点到自己,且写的也是低调和“无能”,这也是“无我”精神的体现吧。

4 社会影响

  沈昌文长期执掌知名文化杂志《读书》。在他的贡献下,《读书》形成了既不乏对学术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坚持大众化的轻松活泼的独特风格。也正是由于这个风格,《读书》笼络了一批时下中国文化界最忠实的读者。

  1996年4月,沈昌文离开《读书》,杂志风格也有了较大转变,许多读者认为“《读书》变了”,杂志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2003年沈昌文将主持杂志期间所写的“编后语”汇集成《阁楼人语》一书。没有了《读书》,沈昌文的见识、眼光和幽默仍然为出版界所关注。

5 人物评价

  在出版界,他是一个灵魂般的人物;在读书届,他是一个旗帜性的人物。他主编的<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 | 沈昌文先生的几篇“阁楼人语”
沈昌文:回忆《读书》
天天快报
沈昌文 不像读书人的出版家
悼念沈昌文先生
沈昌文:我忏悔我的“不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