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華歷史名人全錄:中华历史十大宦官 --- 刑余干政(二)
 

 

                                     中华历史十大宦官 --- 刑余干政

 
                                                       窃柄弄权 --- 石显

 

 
    石显汉朝,(公元前?~前32年)西汉元帝时佞臣。字君房,济南(今章丘县西)人。年轻时因犯法受腐刑(班固也说他有妻子)。另一位是金朝石显,孩懒水乌林荅部人。昭祖以条教约束诸部,石显陆梁不可制。及昭祖没于逼刺纪村,部人以柩归,至孩懒水,石显与完颜部窝忽窝出邀于路,攻而夺之柩,扬言曰:“汝辈以石鲁为能而推尊之,吾今得之矣。”


 

1. 人物简介

    汉宣帝时期,《汉书·萧望之传》:“初,宣帝不甚从儒术,任用法律,而中书宦官用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恭、显又时倾仄见诎。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自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国旧制,又违古不近刑人之义,白欲更置士人,由是大与高、恭、显忤。上初即位,谦让重改作,议久不定,出刘更生为宗正。” 

 
    石显先后担任中黄门、中尚书、中书官、中书仆射,汉元帝即位数年后,弘恭病死,他继任中书令。元帝因病不亲政事,谄上欺下,众臣畏慑。陷害大臣甚多,如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等。成帝即位后无权,外戚执政,他虽然维护成帝的太子地位,“元帝晚节寝疾,定陶恭王爱幸,显拥祐太子颇有力。”但与外戚不和而失势,丞相御史条除其旧恶,他徙归故郡,途中忧懑而死。
 

 
 2. 人物生平

    据史书载,他出生于山东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豪族大地主家庭。石显年轻时因犯法被处以宫刑,于是便入宫当了宦官,逐渐提升为中尚书(汉制,宦官皆称中官,所任职称,皆冠以“中”字)。汉宣帝时任中书仆射,汉元帝时升任为中书令,汉元帝由于患病,不亲政事,却十分喜好音乐。石显虽然长期掌典机密,无论在宫内还是在宫外,都没有朋党,故深得元帝的信任。事无大小,全都委托石显掌管。由于石显权势颇大,朝中百官无不惧怕,纷纷投到其门下。石显善揣摸皇帝的心事,为人十分阴险,时常中伤诬陷,动辄致人于死地。

    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等人,皆领给事中而供职于宫中,萧望之还兼领尚书事,经常与石显商议政事,深知其为人。鉴于石显的为人,萧望之向元帝进言说:“尚书是国家枢机之所在,应当选用正直朝臣充任其职。武帝晚年游宴后宫,少于外臣接触,故多用宦官充任其职,并非古制如此,应罢去中书宦者,不得进用。”汉代的尚书掌管机密,凡宦官充任此官者,即称中书。此言当然不会为元帝采纳,但却得罪了石显等人。后来石显设法陷害萧望之等人,迫使萧望之自杀,周堪、刘更被罢职,终身不得重用。太中大夫张猛、魏郡太守京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等人,因上书奏事,曾得到元帝的召见,谈到过石显的短处。石显怀恨在心,后来寻机处死了京房、贾捐之,迫使张猛自杀,陈咸被免去官职,强迫服苦役。从此以后,朝中公卿皆更加畏惧石显,不敢冒犯。石显在地位稳固后,一改不与人结党的做法,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鹿充宗等结为死党。凡是依附于他们的人,皆可获得高位;凡稍有轻慢之处者,皆遭受诬陷打击。

    左将军冯奉世父子为公卿,其女在宫内为妃缤,石显很想与之结识,遂推荐冯奉世子冯逡为侍中。元帝召见时,冯逡极言石显专权之事,元帝大怒,罢去冯逡之职,仍任郎官。后来御史大夫缺任,群臣皆举荐冯逡之兄大鸿胪冯野王任此职。元帝征询石显的意见,石显说:“九卿中没有比冯野王更强的人,但是冯野王是陛下的内亲,臣担心后世之人会议论陛下用人惟亲。”元帝认为石显的话很有道理,遂下诏褒奖了冯野王,却不再提任命之事。石显此举显然是深恨冯逡,有意压制冯氏家族中人。

    石显自知积怨甚多,恐皇帝一旦重用别人将会排挤自己,遂略施小计,以获取皇帝更大的信任。他以宫中安全为由,奏请元帝凡夜深宫门关闭后,必须有诏才能开门。有一次,石显故意在深夜入宫,自称有诏开门而入。果然有人上书元帝,反映石显矫诏开门而入。元帝笑着拿出奏章给石显看,石显装出十分伤感的样子,对元帝说:“陛下过分信任小臣,使得一些人嫉妒小臣,像这样以一些小事中伤臣的情况,并非仅此一例。陛下是明主,自然能够辨别是非,但臣身微贱,恐难当天下之怨,请陛下解除臣的职务,让臣到后宫承担洒扫之役,也许能使臣得以全活。”元帝向石显再三抚慰,并厚加封赐,从而对石显更加宠信了。

    石显害死萧望之后,因望之是天下名儒,担心天下的读书人诽谤自己,便把当时的儒学名家谏大夫贡禹推荐给元帝,使贡禹位至九卿,后任御史大夫。而且石显对贡禹十分尊重,礼数周到。于是舆论又倒向了石显,认为石显如此尊崇贡禹,又如何会害萧望之呢?石显就是这样一次次地欺骗舆论和皇帝。

    元帝死后,成帝即位,迁石显为长信中太仆,中二千石。表面上似乎升了官,其实是罢去了权柄。数月后,丞相、御史上奏了石显种种不法之事,石显遂与家属一同被放归故乡,行至中途,忧愤不食,发病而死。石显的同党皆被免官,依附他而升官的人统统被罢废或降职。
 

3. 人物列传

    公元前?~前32年,宣帝时,以中书官为仆射。元帝时为中书令。为人外巧慧而内阴险,常持诡辩以中伤人,先后谮杀萧望之京房贾捐之及斥罢周堪、刘更生等。贵幸倾朝,结党营私,天子赏赐及臣下贿赂的资财达一万万。成帝时迁长信中太仆,后免官,徙归故郡,忧懑不食,途中病死。
 
    石显,字君房,济南人。少年时因为犯罪而被处于宫刑(班固亦说他有妻子,萧望之称弘恭是刑人),收入宫中当了太监。汉宣帝时不喜欢儒家,通晓法律的石显被任命为中书仆射,石显与另一宦官中书令弘恭结成了死党。宣帝未即位时生活在民间,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尽管任用弘恭石显,却也没放权给他们。宣帝晚年对太子刘奭的懦弱无能很不满,本想易立,但刘奭的生母是宣帝的患难之妻,他下不了这个决心,他好刑罚重用弘恭、石显,却让儒生萧望之做太子老师,使太子连“谒者召致廷尉”是什么意思都不解。在“乱我家者必太子也”的叹息声中,刘奭即位成了汉元帝。元帝因身体不好,不能经常上朝理事,必须在身边找个既能体察他的心意又能日夕不离的人,而石显熟稔事务、精通法律、精明能干,又善于揣摩元帝的心意,弘恭死后被提拔当了中书令,掌握机要文献。
 
    石显报复性极强,凡得罪过他的,他绝不放过,且总能找出法律依据,让人有苦说不出。萧望之,元帝当太子时的老师,汉宣帝指定的元帝的辅政大臣,因上书反对宦宫专权,被石显视为仇人。有回萧望之弹劾外戚车骑将军史高和侍中许章,石显认为时机到了,找来与萧有隙的两个人向元帝上书,诬告萧搞阴谋离间皇帝与外戚的关系;接着又趁萧休假之际让人向元帝上奏章,元帝将此事交石的同伙太监弘恭处理,面对弘的询问,萧十分老实地居实回答“外戚当权,多有不法之处,扰乱朝廷。我之所以弹劾,是想整顿朝纲,决非阴谋、也不是离间”。可是萧既然承认了想整治外戚的事实,怎么理解,是石、弘的事了。他们在向元帝报告时说,萧结党营私,多次进攻朝中大臣,目的是独揽大权,请皇帝“谒者召致廷尉”(其实就是逮捕入狱)。元帝即位不久,见这几个字也不甚明白,就批准了。过了好久,元帝因见不到萧,就在朝上问起,才知萧已入狱。因是自己批准的,元帝也无法责备,只是催着要放萧并复职。石显对元帝说,您才即位就关了自己的老师,大家总认为是有充分理由的,要是无缘无故放了,等于承认皇帝错了,会影响您的威望。元帝听了觉得有理,就下诏释放萧,但革职为民。过了几个月,元帝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又下了诏令封萧望之为关内侯并准备让他当丞相,想不到此时萧望之在朝内当散骑中郎的儿子萧汲认为皇上既然又重用父亲,就上书替父亲上回入狱之事鸣冤,反使元帝恼羞成怒了,下令调查,石显就趁机对元帝说:“萧望之当将军时,就排挤皇上亲近的大臣,仗着是皇上的老师想独揽大权,那时就该治他的罪。现在皇上封侯赐官,他不仅不感恩,反而心怀不满,纵子上书,实在太不应该了。不送他到监狱清醒一下,将来朝廷怎么能用他呢?”元帝觉得萧望之年岁大了,怕不堪受辱会自杀,石显却道:“上次入狱他都没有自杀,这回只是犯了言语之罪,他更不会自杀了。”于是元帝批准逮捕萧望之。石显立即派人包围了萧家,萧望之说:“我做过将军,现已快七十岁了。以我的资历和年龄还要受辱入狱,再活在世上也太卑下了。”就服毒自杀了。
 
    可萧望之毕竟极有名望,他的死朝廷内外议论纷纷,石显为了逃避责任,精心策划,从言论最多的儒生堆里下手,极力向元帝推荐当时有大名士贡禹,让贡禹当上了御史大夫还处处对他恭恭敬敬,这样一来儒林中反而对石显交口称赞,说他举贤任能,让他博得了一个好名声。
 
    萧望之死后,元帝知道萧望之死的冤枉,把自己的另一个老师周堪加了官,周堪的学生张猛也予以提升,张猛是张骞的孙子,很有才华,而周堪又是萧望之的好友,石显自然视为异已,极力排斥。有回张猛送呼韩邪单于侍子返回匈奴,按当地习俗与单于歃血为盟并订立了汉与匈奴世世和好的盟约,石显却借题发挥谮毁张猛擅自行事,使张猛差点丢官送命。
 
    有段时间,石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想结交外戚,提出建议说:“冯皇妃的哥哥冯逡精明能干,应当在朝中参与机要。”元帝一听马上召见冯逡,没想到冯逡见了元帝屏退左右秘密地说石显专权自恣,要元帝注意提防,而此时元帝极为宠信石显,听了冯逡的话很不高兴,再也没提起提升冯逡官职的事。石显知道后就一直记在心里,有回御史大夫的职位出缺,满朝官员都推举冯逡的哥哥冯野王担任,元帝也觉得合适,就征求石显意见,石显说:“野王为人正直,才能出众,让他当御史大夫再好也没有了。只是,他是冯皇妃的亲哥哥,会不会有人说皇上任人惟亲呢?”这下元帝犯了踌躇,终于没有任命冯野王当御史大夫。
 
    石显就是这样在不露声色中置人于死地,他既能取得儒生的信任、又能得到皇帝的重用,许多事情被他弄得真假难辨,有时连当事人都分不清对与错。他一生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挫折,家财累达一万万,元帝死后,汉成帝即位。成帝重用外戚,石显失宠,再也没有抬起头来,可是,多次对他的弹劾也找不到大的把柄,只好把他撵回家,红极一时的石显这下才想不通,倒在归乡的途中郁闷而死。综观其一生,他的害人艺术叫人有苦说不出、有冤无法诉;他的自保艺术却又是叫人抓不住、抓到也理不清。真正是做到了陷人有术与自保其身的天衣无缝。

 
4.
    汉宣帝时,有一个因犯法而被处宫刑的青年来到宫中,成为一名太监,他叫石显。石显博通文史,熟悉法令,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由普通的太监而成为可以接近皇帝的大太监。后来汉元帝即位,新皇帝不了解治国方法,而元显精通朝务,又善于揣测、迎合元帝的心理,很快得到信任。

    石显内心非常狠毒,极尽排除异己之能事。元帝的老师萧望之博学多才、忠正耿直,看不惯石显的作法,就向元帝上疏请求勿用宦官管理朝政。元帝是一个尊师重傅之人,很重视萧望之的意见,但又舍不得石显,一时难以作出决定。石显先下手为强,写奏章,诬陷萧、周谋害排斥史高等外戚。应“谒者招致廷尉”。元帝根本不知道“谒者招致廷尉”是什么意思,以为是让有司调查一下而已,于是就同意了。其实这句话是收监的意思,结果萧望之莫名其妙地进了监狱。后来元帝有事欲问萧望之,方知萧望之已入狱。元帝大怒:“什么人这么大胆,敢拘捕我的老师?”石显一伙跪答道:“是陛下说的。”元帝这才知道“谒者招致廷尉”的意思。后悔不已,命立即把他的师傅放出来。石显于是去和外戚大司马史高商议对策。史高上朝见元帝后说:“陛下刚继位,恩德尚未广布,便将师傅下狱,如果又无罪释放,仍让他担负原职,天下人自然以为陛下错了,便会认为陛下执政很轻率,若是陛下不懂朝堂术语的事传出去,天下人就更笑话陛下了,我看还是将萧望之免吧。”元帝也怕自己的位子做不牢靠,不得已下诏使萧望之出狱,免为庶人。

    萧望之被贬为庶人一个月后,陇西发生了地震,死伤了好多人。在当时,天象是被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元帝认为天灾是自己黜逐师傅的报应,赶快召回了萧望之,封了关内侯,甚至打算让他为相。石显非常害怕。恰好萧望之的儿子萧仍,上表为父前次入狱申冤,元帝接到奏书后,召群臣讨论。石显带头责斥萧望之不知自省,指使儿子为自己申冤,将罪名归于皇上。元帝也十分不满,认为上次是朕错了,朕改过了,还封了你关内侯,并准备让你作丞相,也可以了吧,怎么还让你的儿子上这样的表章,一定要朕公开道歉呢,太不给朕面子了。于是问石显该怎么办。石显说应逮捕入狱。元帝还是心疼师傅的,考虑了良久,说:“朕知道老师性子刚直,他怎肯服罪入狱?”石显上前说:“萧望之不过因说了几句话而坐罪,他不会放在心上的。”元帝便同意了。石显立即带领军队去抓萧望之。老头子仰天长叹:“我身为朝廷命官,今已年过六十,难道还要一而再地入狱受辱?”说完饮鸠自尽。元帝知道师傅死了,非常悲伤,但也没办法了。

    石显一直操纵朝政,他恐怕皇帝有一天会采纳左右的意见而疏远自己,便想表露一下的自己的忠诚来取得皇帝的信任。某日石显受命出城办事,事先向皇帝请求说:“恐怕回来晚了,宫门关闭不能进来,请准许我借圣上的命令叫开城门。”皇帝准许。石显故意拖到深夜回城,称自己有皇帝的诏令叫开了城门。别人不知道皇帝真的跟他传过这样的命令,于是有人上书告发他假借诏令。皇帝见了,笑着拿给石显看。石显哭着说:“陛下亲信小臣,委以重任,许多人很嫉妒,都想要陷害小臣,像这样的不止一次了。幸亏圣上明察。愚臣的能力实在有限,不能承受众人的怨恨而力使所有人都满意,愿意放弃权力,请求一个在宫里扫地的差事来苟活性命!”元帝因此更加信任他。以后再有这样的弹劾元帝也不信了。

    公元前43年(记光元年)夏天,太阳出现黑子。公元前44年(永元二年),又出现日食和地震。元帝深思:“朕自继位以来,何故灾异迭出?”于是他去请教京房。京房是驰名于中国学术史的大学者,他开创了今文《易》学“京氏学”。他善于讲《易》,喜推灾异,以自然灾害解释卦象,推衍人事。今天我们知道灾异与政治之间并无因果联系,但在当时,由于科学技术的缺乏,人们并不这样认为。看似愚昧的做法也有它的两面性。许多人就是利用天灾异象来劝诫皇帝的。京房也是如此。他问元帝:“周幽王和周厉王时,国家为什么有为难?国君任用了些什么人?”元帝说:“君主不英明,信任的都是佞臣。”京房说:“国君是明知他们是佞臣还要任用他们呢?还是认为他们有才能才用他们呢?”元帝说:“是认为他们有才能。”京房说:“那么如今怎么知道他们是佞臣呢?”元帝说:“根据任用他们后社会便混乱了的事实情况知道的。”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在周幽王和周厉王之后,他们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并嘲笑幽王、厉王的糊涂,认为自己不会像他们那样任用佞臣。可是他们还是任用了竖刁、赵高这样的佞臣这是为什么呢?”元帝感觉到了京房所指,于是模棱两可地说:“只有懂得大道的人,才能鉴过去以知未来啊。”京房却寸步不让:“陛下看现在的朝政是清明而是昏乱?”元帝说:“非常昏乱。”京房说:“如今陛下信任重用的是些什么人呢?”元帝说:“有幸的是我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好。我认为朝政的昏乱责任不在石显,一定另有原因。”京房无奈的摇摇头,说:“前世的齐桓公、秦二世也是这样认为的。我恐怕将来的人看今天就和今天的人看过去一样啊。”说完便告退了。

    立身、从政,都有一个原则。政治清明、昏乱,也都有表象。如果能把持握原则,考核真实的表象,既能看到人和事的本真。道理说来简单,中国历史浩如烟海,从不缺乏经验教训,而后来者依然频频被假象蒙蔽,我们总是嘲笑古人的某些愚蠢,然后犯着同样的错误。“行必核其真,然后贵之;言必核其真,然后信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5. 石显专权
   弘恭病死后,石显升为中书令,又准备谋害周堪,只是一时无从下手。

  时光易逝,又到了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接连发生了许多灾害,百姓怨声载道。车骑将军史高、丞相于定国与薛广德同时辞职。元帝因三人同时退职,不得不召用韦玄成为御史大夫,后来又升为丞相,袭了父亲扶阳侯的爵位。韦玄成守正持重不及父亲,唯文采略胜一筹,遇事逊让,不和权贵争宠,所以丞相一职稳固不动。御史大夫一缺授了右扶风郑弘,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

  只有光禄勋周堪和弟子张猛二人,刚直不阿。石显害怕他们在元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于是联络了一帮人,上书弹劾周堪和张猛,说他们专权用事,以致天降灾害,弄得元帝将信将疑。

  长安县令杨兴也很受元帝宠幸,元帝便向他询问此事。杨兴生性刁猾,还以为元帝想罢免周张二人,当即火上加油,说了周堪和张猛许多坏话。元帝不禁懊恨起来,索性将周堪和张猛调出京城,任命周堪为河东太守,张猛为槐里县令。

  石显专权的时候,长沙太傅贾谊的曾孙贾捐之是个待诏,屡次弹劾石显,因此很难得到升迁。永光元年,珠崖郡发生叛乱,朝廷发兵讨伐,无功而返。元帝准备大举南征,贾捐之上书谏阻,说如今百姓苦难深重,都是因为朝廷内部没有管理好,和百姓没有什么关系,应当加以抚恤为宜。群臣多半赞成,元帝便下诏放弃珠崖郡地区,不再过问。

  贾捐之的建议虽然被采纳,却仍然不得升官,心里郁郁寡欢,听说长安县令杨兴很受元帝宠幸,便找上门去。杨兴见他口才敏捷,文采风流,又是贾谊的后人,自然格外器重,推荐他做京兆尹。中书令石显知道后,查出他们的交易,向元帝报告,元帝当即下令逮捕二人,让皇后的父亲王禁和石显查究治罪,将贾捐之处死,罢免杨兴的官职。

  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到四年,全国各地发生了多次地震,又出现了日食。元帝记起周堪和张猛被贬在外,实在是冤枉,重新任命周堪为光禄大夫兼尚书,张猛为大中大夫兼给事中。二人再入朝为官,以为是元帝悔悟,此次总可以扬眉吐气。却不知朝廷的四个尚书,都是石显的私党。一个是五鹿充宗,官拜少府兼尚书令,第二个是中书仆射牢梁,第三个叫伊嘉,第四个叫陈顺,都是尚书。周堪和四人官职相同,敌众我寡,哪里敌得过四个奸臣?再加元帝连年多病,深居简出,累得周堪有口难言,一病不起,死在家中。张猛更觉势单力薄,被石显诬陷下狱。张猛不肯受辱,竟在宫车门前拔剑自尽。刘更生听说他们二人已经死亡,倍增伤感。

  元帝的后宫除王皇后外,要算冯婕妤和傅婕妤最受宠幸。傅婕妤是河南温县人,早年丧父,母又改嫁,流离进京,侍奉上官太皇太后,上官太皇太后又将她赐给元帝,生下一女一男,女为平都公主;男名刘康,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被封为济阳王。元帝对她母子两人,非常怜爱。而冯婕妤的家世与傅婕妤贵贱不同,其父就是光禄大夫冯奉世,只因讨伐莎车时违反了法律,没有封侯。冯婕妤是冯奉世的长女,由元帝纳入后宫,生子刘兴,受宠与傅婕妤相似。

  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改下年年号为建昭。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冬天,元帝病已痊愈,满怀高兴,带着后宫嫔妃到长杨宫狩猎,文武百官一律随行。元帝还是余兴未尽,便到虎圈前面观看斗兽,傅昭仪、冯婕妤等人当然跟随。虎圈中的各种野兽本来是分开饲养,突然关在一起,顿时咆哮跳跃,咬成一团。众人正看得热闹,一头野熊突然跃出虎圈,竟向元帝这边冲来,攀住栅栏,想纵身跳过来。吓得那些嫔妃魂飞魄丧,争相逃窜。只有冯婕妤并不慌忙,反且挺身向前,在熊面前站住。元帝不觉大惊,正要叫她避开,武士已经赶上,各持兵器,把熊刺死。那冯婕妤依然面不改色,徐徐退下。元帝问她为什么要拦在猛兽前面,冯婕妤说:“如果猛兽抓住了食物,自然就不会再追赶陛下了。”元帝听了赞叹不已,回去后就封她的儿子刘兴为信都王。

  中书令石显见冯婕妤得宠,冯奉世父子又并列公卿,便乘机献媚,却被元帝训斥了一顿,于是他又和冯氏结了仇。

  当时有一个郎官京房,很有才学,和五鹿充宗同为顿丘人氏,只是五鹿充宗的老师是梁邱贺,京房的老师是焦延寿。五鹿充宗依附石显,被京房视为奸臣。京房后来在元帝那里参奏石显一班奸臣,没想到元帝却执迷不悟,反而将他降为魏郡太守。

  才过了一个多月,京房又被逮捕下狱。原来,京房和岳父张博等人劝淮阳王刘钦进京辅佐皇帝,被石显弹劾,说他们翁婿同谋,诽谤政治,惑乱诸侯王。元帝一怒之下,将张博兄弟三人和京房一齐处斩。替京房求情的御史大夫郑弘也被废为庶人,只有淮阳王刘钦没有受到处罚。

  接下来,石显又兴起一场冤狱,将御史中丞陈咸和槐里县令朱云一起下狱。陈咸不肯认罪,受了好几次毒打,在那里呻吟不绝。正想着自己没有活路的时候,狱卒前来说,有一位医生近来探视。陈咸举目一瞧,并不是什么良医,而是好友朱博。正准备问个究竟,朱博连忙举手示意,假装诊视病状,然后叫狱卒取水,支开狱卒,问明陈咸犯罪的情况,然后告别而去。

  朱博是杜陵人氏,慷慨好义,喜欢结交朋友,历任县吏郡曹,又做了京兆府督邮。听说好友陈咸得罪奸臣下狱后,当即改名换姓,潜进廷尉府中探听消息。他一面买通狱卒,亲自到狱中询问明白,然后求见廷尉,为陈咸作证,说陈咸是被冤屈下狱的。廷尉不信,下令鞭打朱博,打了几百下,朱博还是一口咬定,替朋友呼冤。幸好丞相韦玄成有病在身,不想纠缠,也想放陈咸一条生路,这才手下留情,将陈咸免死,朱博削职为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八十九回 冯婕妤挺身当猛兽 朱子元仗义救良朋
奸臣传:石显(西汉)
史上最老实的皇帝:除了被忽悠放走昭君,他还拆过祖庙!
石显
大汉王朝:刑罚失当诛能吏,严母戒子勿滥刑
读通鉴(115)儒家的粉丝叶公好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