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山海关古战场 (十八)
 

 
                山海关古战场 --- 一场改写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军与农民军交战蓄势待发,此时,发生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主动向清朝“借兵”一事,于是明将吴三桂联合关外清兵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展开了一场决定各自历史命运的大战,结果奠定了清朝260余年的江山。那么,吴三桂是如何向清军成功借兵的?李自成失败的根源是什么?如今的山海关古战场又是什么样子?

一、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它南临渤海,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四海咸通,风帆易达。东西道口“扼其咽喉”,位居要津,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就是在这样的战略要地上,发生了当年的著名战役——山海关之战。

1. 两京锁钥无双地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建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雄关紧扼要隘,成为华北通往东北要冲。古人称其“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从地理位置上讲,山海关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第二,从地理形势上讲,山海关依山襟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

    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我国的军事重镇。

2. 颇具匠心的山海关城

    山海关城的建筑颇具匠心,可以说是罕见的奇作。整个城池布局为四方形,周长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东墙顶宽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

    城墙内用土筑,外用砖砌。城设四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俱设重键”。水门三个,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城外四周浚有护城河,平时蓄水,战时防敌。城四门上各有箭楼,南、西、北门箭楼已圯毁,东门箭楼,但天下第一关城楼仍然存在。

    另外,在东面城墙上还有用于防卫的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和靖边楼,它们与天下第一关城楼五楼鼎立,素有“五虎镇东”之称。

    为了防御体系的完备,关城东、西门外,各筑有东罗城、西罗城,城南和城北筑有南翼城和北翼城,城四门处建有瓮城,东门外,有城堡和峰火台多处。这样,山海关城及其附近军事设施所构成的军事建筑群确有“山海关关山海”之势。

    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以它古老的身世,记录了60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成为历史的见证。

    如今,它仍以其瑰丽的雄姿,屹立在渤海之滨、长城之首,展现着雄伟壮丽的山河景观。

3. 第一关城楼

    据《临榆县志》载:“东门建楼,高三丈,凡二层,上层高五丈,下层六丈,深各半之。有额日天下第一关额为明肖剑事显书。”

    第一关城楼,名为“镇东楼”,其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米,楼之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楼分两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 米。

    镇东楼的构造属于箭楼格式,上为歇山重檐顶,顶脊双吻对称,下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镇东楼,南望渤海,烟波浩渺,北眺长城,壁垒森严,大有身临古战场之感。其左右的四座建筑物分别是: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威远堂。

4. “天下第一关”匾额

    镇东楼城楼上下内外,共悬挂三块木质白地黑字“天下第一关”匾:楼内一层为原匾,二楼内为清光绪五年王治清钩摹燕塞湖重刻,二楼外为民国九年杨宝清钩摹另刻。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宽一米有余。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据说,其中“下”字中的一点,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相传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亲自降旨,要在山海关城楼上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大匾。

    当时,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接到圣旨后,马上派人爬上箭楼,量好尺寸,请木匠做了一块长一丈八尺,宽五尺的巨匾。

    匾做好后,兵部主事亲自到萧家拜访,请萧显为巨匾写字。萧显,两榜进士出身,当过福建按察司佥事,书法好,晚年因年老辞官,归家山海关赋闲。

    萧显考虑了一段时间,终于点头答应。然而,他对兵部主事说写这种字,不能急,也不能催,兵部主事不得不答应。

    二十多天过去了,兵部主事见到没有任何消息,于是让亲信送给萧显几匹绫罗缎匹和几枝大型湖笔。很快,送礼人回来禀报说:“萧老先生每天起早贪黑地在院里耍一根长扁担。”

    又过了二十多天,兵部主事发现仍然没有动静,于是又让亲信送给萧显一些上好的徽墨和宣纸,送礼人回来禀报说:“萧老先生正在屋子里吟诗,说再过一月就可以写了。”

    可是,兵部主事第二天接到新任蓟辽总督代皇帝要来山海关视察挂匾事宜的一封急信,预计三天内到达。

  兵部主事得到消息后,马上让人抬着那块木匾和一坛子墨汁赶往萧家。

    到了萧家,兵部主事就把兵部传来的急信之事向萧显述说了一遍,萧显不敢怠慢,立刻行动起来。他提着笔在匾前一边走,一边端详,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大笑,忽然,萧显站住,凝神屏气,开始动笔。他落笔如高山坠石,起笔如飞燕掠食,笔随身行,一会儿的功夫,就写好了“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写完后,萧显已经浑身是汗,满脸通红。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一边命人把大匾挂在箭楼上,一边在箭楼下的“悦心斋”酒楼宴请萧显。

   宾主凭栏仰望时,萧显突然发现“下”字少了一点。于是,萧显急中生智,命书童马上研墨,随手抓过堂倌手中的一块擦桌布,手中一团,饱蘸墨汁,用尽所有的力气朝箭楼上的匾额甩去。只听“叭”的一声,墨布正好落在了“下”字的右下角,补上了那一“点”。

    据说,萧显书写的巨匾,现收藏在山海关城楼内,城楼上悬挂的是后来的仿制品。

二、清军如弦上之箭锐不可当

1. 清军南下

    1583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并建立后金政权,与明廷分庭抗礼。

    1619年,明廷集合全国47万兵力,兵分四路,准备一举消灭后金,结果被歼45000余人,沈阳、辽阳先后失陷。

    皇太极继位后,改“金”为“清”,建立清朝。此后,清军攻陷大凌河,并招服明朝的盟友朝鲜和察哈尔蒙古,打败13万明军,使明廷苦心经营十多年的锦(州)宁(远)防线全部崩溃。从此,在清军亡明的道路上仅剩下山海关及其前哨孤城宁远了。

    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位于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咽喉之地。山海关之险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令清军无法逞其入关之志,只得绕道蒙古,越过长城,采取不断蚕食的策略。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去世,其幼子,即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

    因清帝福临年幼,辅政的多尔衮对政治及军事都有一定的决定权。他看到明朝由于连年同大顺军交战,已经呈现出土崩瓦解的态势,认为入主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时,明廷并没有对关外清军的动向引起注意,正在大举起兵围剿李自成的大顺军。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多尔衮以清帝名义向大顺军提出协谋同力并取中原的打算,李自成没有理会。

    后来,摄政王多尔衮接受了清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的建议,率14万大军进关争夺天下。当他们到达辽河的时候,得知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攻取了京师(今北京),明朝已亡,于是决定率兵南下,直趋北京。

2. 吴三桂的立场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逐渐意识到驻兵山海关的吴三桂对局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山海关问题,他想到了两种方案:第一,采取武力夺取,彻底消灭吴部;第二,采取招抚,避免流血战斗。就当前的形势来看,大顺军自从入京,便无心再战、沉溺于享受,因此,招抚吴部是上策。于是,李自成对吴三桂犒银四万两、黄金千两,另封他为侯,并扣留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吴三桂没有办法,只好投降了大顺军。可是,吴三桂在进京谒见李自成的途中突然调转马头,再次返回山海关。

    对于吴三桂降李又中途返回的这一举动,有两种说法:第一,大顺军入京后,实行追赃助饷的政策,拷掠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导致吴三桂反悔;第二,吴三桂因其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将领刘宗敏掠去而怒改初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3. 借兵

    吴三桂重占山海关后,清楚凭自己的实力很难同大顺军抗衡,于是修书多尔衮,向清军“借兵”。

    多尔衮得书后虽惊喜交集,却不露声色,许诺援兵,同时提出吴三桂率兵投降清朝的条件。

    另一边,当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重返山海关后,非常生气,于是亲率20万大军东来。眼看大顺军迫近山海关,吴三桂再次催促清军火速救援。

    多尔衮看到吴三桂的求助信后,知道形势紧迫,为了防止大顺军占领山海关,立刻下令清军日夜兼程前进。

  当清军到达距关城10里的地方时,吴三桂已经同大顺军展开激战。

    随后,踞守山海关北翼的吴军投降大顺军,吴三桂的军队已呈崩溃之势。而此时清军却止步不前。

    为此,吴三桂多次派人去请求清军救援,可是多尔衮就是按兵不动,他就是要迫使吴三桂亲自出马,已达到使吴三桂“借兵助剿”改为“投降清朝”的目的。

    吴三桂无奈,只好点齐将官精骑,出关突围,至关城东二里的威远堡向多尔衮剃发称臣,归降清军,请其入关进击大顺军。

    多尔衮见吴三桂归顺非诈,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他命硕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郡王多铎率劲旅八万,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令吴三桂部任前锋,系以白布为号。

4. 满兵来矣

    大顺军看到攻坚一昼夜也没能夺关,于是将作战策略改为野战,从角山到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长蛇阵,摆成决战的架势。

    多尔衮以吴三桂部为右翼迎战,重兵则列阵于渤海滨大顺军阵尾薄弱处,等待时机。

    大顺军不了解清军的目的,于是按原计划向吴军紧逼。吴三桂因有清军压阵,顽强抵御。当时,狂风扬沙,咫尺不见,双方展开肉搏,大顺军不顾伤亡,把吴军团团围住,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严重。

    多尔衮见势,令阿济格和多铎各率两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清军如弦上之箭锐不可当。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大顺军在一片“满兵来矣”的惊呼声中被冲过来的清军压向海边,以致“死尸相枕”。

    李自成立马于高岗之上,突然看见一白旗军冲破大顺军阵势,正当他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不解时,一僧人跪在他的马前告诉他清兵已到,请求他赶紧回避。李自成见无法挽回颓势,急令余部撤退。

    清军追李自成余部至范家店,山海关一战致使大顺军损失士兵数万人,李自成一气之下下令将吴襄处斩,率余部于二十六日退回北京,后又弃京西撤。

  清军乘势占领北京,取得全国政权。

三、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迷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迷一直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专家的不断考证,基本上解开了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迷。

1. 对敌人军情不了解

    李自成没有及时侦察山海关战场的周边敌情和动向。当十多万清军早已在两天前到达山海关附近时,李自成却还不知道这个至关重要的敌情。

2. 军事战略

    李自成在发动山海关之战时完全没有把清军考虑进去,可见,身为最高统帅的李自成缺乏军事战略眼光。这是李自成大顺军注定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3. 武器装备

    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军队有先进的守城火炮、很多火统,李自成的大顺军主要用的是武器刀和弓等冷兵器,仅有少量的攻城火炮。

4. 军事战术

    山海关之战属于城池攻坚战范畴,李自成出动最精锐的部队进攻据守坚城的吴三桂军队,消耗士兵大量的精力和能量。战争中,吴三桂军队占据了有利的地形进行坚守,吴三桂建立的第一道防线,李自成的大顺军经过两天才攻破,从而为清军赶来增援赢得了时间。此外,李自成在攻城方面没有进行重点突破,呈长蛇阵般的大顺军很容易被清军集中优势兵力从中间击破,导致全军大惨败。

  因此,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兵败山海关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5. 参战军力对比悬殊

    山海关之战,清军、吴三桂的联合兵力明显占优势,李自成大顺军处劣势。李自成共出兵十多万人,而清军和吴三桂联军一方,清军出动十多万人,每个人都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并且善骑射,再加上吴三桂的五万多人,清吴联军达到十六万多人。



 


                           山海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自成本不至于惨败,就是因为他,才导致李自成失去兵力又失人心
一代名妓陈圆圆被抢,令吴三桂投降清军,导致李自成惨败山海关
抢了吴三桂爱妾陈圆圆的刘宗敏的最后下场如何?
李自成失败全是因为吴三桂?即使没有吴三桂,他也必败无疑!
假如吴三桂不叛变,清军能入关吗?
李自成创业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