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羲之 二谢帖
王羲之 二谢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  
 
 

二谢帖-百度百科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二谢帖》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唐代摹本。行草书,纸本墨迹,5行、36字。《二谢帖》的书法风格为“时草时行,间有近楷者,体势间杂。用笔的轻重缓疾富有变化,其字势尚方,颇见骨力”(《中国书法全集》19卷)。《二谢帖》与《丧乱帖》、《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9厘米。

目录

法帖简介
法帖内容
  1. 释文
  2. 大意
  3. 注解
书法赏析
  1. 用笔
  2. 节奏
  3. 临习
帖文考释
  1. 文章句读
  2. 文字摹搨
  3. 关于二谢
法帖考证
  1. 多帖合一
  2. 形制押署
递藏展览
  1. 作品递藏
  2. 出版展览
作者简介
相关阅读
展开

编辑本段法帖简介

  【名称】二谢帖
  【作者】王羲之
  【书体】行草
  【时代】东晋
  【材质】白麻纸墨迹
  【形制】立轴
  【规格】纵28.7厘米
  【字势】5行,36字
  【收藏】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宣和书谱》卷第十五录有《二谢帖》帖目。[2]

编辑本段法帖内容

释文

  二谢面未比面①,迟诼良不静②。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④。左边剧⑤。[3]

大意

  与二谢近来未能常会面,(为此我)等待责备并深感不安。我携女再叩拜。想来邰儿等全都好吧。前些时间忧担忧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议应当考查并予以省察。(我身体)左部(时而)仍剧烈疼痛。[4]

注解

  ①《二谢帖》“二谢面未比面”句。“二谢”指谢安谢万。《袁生帖》有“得袁、二谢书,具为慰”句。王羲之与二谢交好,可从其他尺牍,如“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得见。“面”:见面。王羲之有“无缘见君,故悉心而言,以当一面”等尺牍。“比”:近来。王羲之尺牍中多见,如“比见敬祖,小大可耳”。“比面”近来常见面之意,王羲之:“尚书中郎诸人皆佳,比面”。“面未比面”,近来不常见面。
  ②文中“迟诼良不静”的“迟”谓等待,在王羲之尺牍中习见,如“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诼”字,《广雅》:“诉也,责也”。一作“咏”或“承”。
  ③句中“邰”字,一作“邵”或“耶”。
  ④文中“所送议当试寻省”的“议”为古代文体,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如奏议。“试”:考查、考试。“寻省”:推求省察。
  ⑤末句“左边剧”,《右军书记》有“仆左边大剧,且食少,至虚乏”句。[5]

编辑本段书法赏析

用笔

  《二谢帖》用笔爽利,遒劲之力尽显。风格与之相若的法帖有《频有哀祸帖》。用笔之难在于笔毫于短距离内作出复杂的铺毫、调锋、折转等书写动作。在《二谢帖》中,第一个“面”自第一笔开始就以方笔书写,之后第二笔连接着第三笔为方笔,似用篆刻中的“冲刀法”写成,劲挺峻拔。连续方笔书写,需要在发笔处,作翻切动作,左行笔后向右下再次翻切成第三个方笔。兔起鹘落,妙在干净利索。王羲之书写长线条在运动中加力,短点画则折翻丰富,因此线型外轮廓饱满遒劲,但羚羊挂角,不着痕迹。“想邰儿”三字全部以顿跳动作写就:在转折处用力压毫,得力后弹跳而行,足行趣骤,因此线条细而挺劲;“寻、左边”三字则厚重沉雄,两者造就“轻如蝉翼,厚如沉渊”之气势。杨守敬评《二谢帖》云:“《三希堂》所摹绝佳,阴阳向背,转折起止之妙,宣泄已尽。学者从此寻玩,可悟用笔之法。”陆俨少1955年跋珂罗版王羲之法书《二谢帖》、《丧乱帖》诸帖云:“览右军墨迹,其用笔转折之间益叹神奇,而石刻远矣。”[7]《二谢帖》笔致粗细相间,“想耶(邰)儿悉佳”诸字心恬意适,游曳间驰纵无羁。[8]

节奏

  《二谢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9] 《二谢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札。其开头的“二谢面未比面”可以说是行楷笔意,用直线条比较多,字比较挺。“迟咏(诼)良不”行笔较快,开始有粗细和大小变化。而“静羲之女爱再拜”则完全是草书,并极尽夸张之能事,如“羲女爱”三字都写得很长,每一个字的长度相当于第一行“咏(诼)良不”和第三行“患者善”三个字的长度。第三“想耶(邰)儿悉佳前患善”,整行字都很细秀,行草杂揉。“所送议”点画虽然也细秀,但更为草化,更简省。“当试寻省”线条粗重,和头三个字形线强烈的对比。最后的“左边剧”用笔粗细变化更大,更丰富。“左”字的粗线抵得上其他细线条的十倍。短短35个字的一封信札就包含有七种书法语言,变化丰富,对比强烈。[10]

临习

  《二谢帖》文字时草时行,间而有之,体势间杂,但又和谐统一,绝无生硬造作。用笔之轻重缓疾,极富变化;而字势略方,以见骨力。临习此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笔法的丰富表现——方笔、圆笔、中锋、侧锋、直线、弧线、重按、轻提……极尽变化之能事。若仔细观察并分析其间的线条粗细对比、速度快慢对比等相对面,会发现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线条中重者如“面”而非“线”,轻者则若游丝、细线,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间有大量的方笔,写时须沉着痛快,而不可平庸死板。另一方面则是间架结构中的力度的体现,临习时,须通过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处理、疏密对比、正敧相映、前后呼应等方面的规律,进一步切入其结构原理,了解并掌握王字结体的一般处理方法。[11]

编辑本段帖文考释

文章句读

  对于《二谢帖》文章句读,研究学者多有不同,例如李廷华将句读定为:“二谢面未比面,迟咏,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耶耳悉佳。前惠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李廷华著《中国书法家全集·王羲之王献之》217页)按:“耳”应为“儿”,“惠”应为“患”。徐邦达则定为:“二谢面未。比面迟咏(?)良不静。羲之女(?涂改难认)爱再拜。想邵儿悉佳。前患者差,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6月版31页)注:文中问号“?”表示不能确定字。按:“差”应为“善”。刘涛定为:“二谢面未。比面,迟咏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耶耳悉佳。前惠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中国书法全集》362页)按:“惠”应为“患”。[12]

文字摹搨

  关于《二谢帖》中第七字,学者多认为是“咏”字,并认为是摹搨之误。
  徐邦达认为《二谢帖》“有几个字点划纠缠舛错,象‘迟’字下的‘咏’字,中间一点毫无依傍”。(《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31页)刘涛也认为《二谢帖》中“第一行‘咏’字笔画承接交待不清,第二行‘女’字有改笔”(《中国书法全集》362页)。徐邦达在所作《书画的作伪》(载《中国书画》2010年09期)一文中又说道:“有一些勾摹者不太懂得行草书的写法,有时会将牵丝的笔画搞错。例如唐摹王羲之《二谢帖》中的‘咏’字,《奉橘帖》(按,应为《平安帖》)中的‘余’字,等等,很容易明显看出来。”
  启功认为,《二谢帖》共五行,其文断割,难以卒读。二行末署“再拜”,右有押字“珍”,表明前至少为一帖;末行为“左边剧”三字一行,因前行下空,此又不属平抬内容,当为另一帖;三四两行之中,笔迹仍有不合。”所以,《二谢帖》“为摭拾诸帖摹搨而成。”(转引自彭砺志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13]

关于二谢

  《二谢帖》起首的“二谢”,徐邦达与刘涛均认为是谢安和谢万。徐邦达说:“在王羲之的尺牍中,经常提到‘二谢’,可能是谢安、谢万兄弟,虽则当时姓谢的人还有很多,但是与王氏交往最密的,总要算到安、万两人。《右军书记》中又有‘尚书、中郎’并称的,更明显是他们二人了”(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31页)。
  刘涛也指出二谢为“指陈郡谢氏兄弟,或指谢安、谢万,或指谢尚谢奕,难以确指。就谢氏中与王羲之关系密切者,是谢安和谢万。在《王羲之传》中,均有记载。王、谢皆东晋门阀世族,亦有姻亲之好。王羲之卒后,谢安看重王献之,先后两次征引王献之为司马”(《中国书法全集》362页)。
  容庚考“二谢”实指一人,“二谢姓袁,右军帖之屡言之,如《阁帖》卷六:‘得二谢书,一一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又‘二谢在此,近终日分歧,同此叹恨’是也”(《王羲之及其墨迹》载《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考识辨异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2,58页)。[14]

编辑本段法帖考证

多帖合一

  启功曾经撰文,以《淳化阁帖》卷九王献之《廿九日帖》和卷三王洽《不孝帖》二帖为例,证明古代摹刻前代法书,常只保留完整的字,而删去有残缺的字,造成“古代法帖中晋人书札多难句逗”的现象。其实,这在唐代的摹本中已经存在了。如《二谢帖》不仅前后文字扞格不通,而且至少包含三帖不同内容(转引自彭砺志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
  西川宁《〈丧乱帖〉年代考》也认为《二谢帖》包含了《二谢帖》(二行)、《邵儿帖》(二行)、《左边帖》(一行)三通尺牍和断简(西川宁著《〈丧乱帖〉年代考》,载《中华书道》64期)。[15]

形制押署

  《二谢帖》为唐摹王羲之尺牍。由手卷改为轴装。共十七行,起首八行成一通尺牍(《丧乱帖》),第九行至第十三行,每一行为一断简(《二谢帖》),第十四行至最后一行另成一通尺牍(《得示帖》)。内藤乾吉介绍《二谢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帖上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至805年)。《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
  从《二谢帖》“当考寻省”的“当”字的“虫蛀”之迹,被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可以看出唐人的双钩技术很精妙。[16]

编辑本段递藏展览

作品递藏

  《二谢帖》保管于日本皇室正仓院,是圣武天皇喜爱之物。公元810-824年(日本弘仁年间)流失民间,其后递传迭而不明。后水尾天皇时期(1611-1680在位),外部进献王羲之书一卷。水尾天皇把进献书卷分割成三部分,将其中二幅收藏在自己的文库,另一幅赠给了第八皇子后西院。后来原存官库及置于身边的两幅失火,唯赠与后西院的一幅传世,即如今传世的《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后西院驾崩后,为尧恕亲王所购得。尧恕亲王是妙法院的教皇,于是经该院保存。公元1880年(明治十三年),妙法院奉献给皇室,收藏于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17]

出版展览

  到2006年于上海展出时,《二谢帖》(“丧乱三帖”之一)已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任驻日钦使随员(任期为1880年至1884年任期)的杨守敬搜集散出的书籍字画并将“丧乱三帖”摹成书迹摹勒于《邻苏园帖》,这几件勾摹精良的王氏墨迹,方为国内学界所知。
  1934年,有墨迹印刷品传入。
  1936年,容庚《二王墨影》载录。
  2006年3月12日,“中日书法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二谢帖》得以在中国国内展出,是时隔1300年后首次回国“省亲”。[19]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20]

编辑本段相关阅读

  王羲之的《二谢帖》与《丧乱帖》《得示帖》二帖合裱于一卷。总称为《丧乱帖》或“丧乱三帖”。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有“延历敕定”朱文印。丧乱三帖为唐摹本,由手卷改为轴装。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唐太宗所评“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三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丧乱三帖第一帖为《丧乱帖》,摹本,白麻纸。8行,62字。行草书。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第二帖为《二谢帖》,摹本,白麻纸。5行,36字。行草书。释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耶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第三帖为《得示帖》摹本,白麻纸。4行,32字。行草书。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远宦”四贴单字放大版
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三贴单字放大版(值得收藏学习)
琅琊奕代尽工书——王羲之尺牍赏析
【书法】王羲之《二谢帖》5行37字高清大图(单字),书法临摹与欣赏!百看不厌!
王羲之22封书信手札,美醉!
|名家名帖|书圣王羲之传世的二十三种法帖(清晰彩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