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遍济南

走遍济南——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2019-04-16 14:05:39)


山东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省级博物馆,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经十东路11899号,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高74米,平面为边长136米的正方体。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顶部为水花状钢结构穹顶,采用空间扭曲的焊接薄壁箱型构件,通过拉、压、弯、扭等复杂工艺,进行巧妙组装和加固。银白色的半圆形穹顶形似泉水,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以趵突喷涌为代表的泉水、泉韵、泉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山东博物馆外观

博物馆的下部为庄重稳健的灰色四角内切立方体,时尚而具雕塑之美。建筑的四个立面中部,设计了简约宏大的柱廊阵列,增强了博物馆建筑所应有的浑厚凝重风格。外墙装饰选用泰沂山脉独有的雪花青石材,庄重典雅。整个建筑样式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气势宏伟,博大精深。

博物馆内部大厅及中央穹顶

博物馆坐北向南,南立面正门上方,镌刻着“山东博物馆”五个金色大字,此乃郭沫若的手笔,集字而成。这五个字很是吸引眼球,由它引起的一则笑话早已名闻大江南北。话说有一天,一对情侣来山东博物馆游玩,小伙儿凝望着对面建筑上的字,大声念叨:“心在情妇那!”女孩子怒道:“你傻B啊,明明是‘山东情妇馆’,专门关贪官的情妇。”这时一路人经过,听到他们的对话,心想两个2B,不认得字还在这里充学问,明明是“心系情妇波”。这个段子一出,五花八门的叫法就更多了,什么“山东情妇报”、“心系情妇馆”等等不一而足。

山东博物馆馆名题字

山东博物馆在新馆建筑设计和镇馆之宝评选中,都十分注重听取民众意见。说起新馆建设,我还是积极参与者。2007年我们一家三口热情高涨地前往现场参与新馆设计方案的投票,当时新馆建筑设计的4个备选方案面向社会公示,共收到选票22843张,其中现场投票5986人,电话投票588人,网络投票15466人,电子邮件投票206人,信件投票597封。据统计,4个方案的得票依次排列是:2、3、1、4号方案。我们选的是2号。最终,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把得票最多的2号方案作为新馆建设的蓝本。

山东博物馆新馆于2007年12月29日开建,2010年11月16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应观众要求,2011年初,山东省文物局主持举办了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先由文物专家从山东博物馆13万余件藏品中初选出30件代表性文物精品,作为候选文物公布于众。观众通过现场投票、报刊投票、网络投票等多种形式参与评选,一个月内共收到选票15万余份。依据得票情况,又进行了观众代表复选和专家评审两个程序,最终推举出了“十大镇馆之宝”。同时评出的还有观众最喜爱奖、最具听觉冲击力奖、最具故事情节奖、最具视觉冲击力奖等四件特别奖藏品。今天,我将珍贵藏品介绍给大家。

山东博物馆外观

【东平汉墓壁画】

质地:石质。

年代:汉代。

展位:山东博物馆一楼“汉代画像艺术展”厅。

外观:东平汉墓壁画的石材加工平整,色彩仍旧鲜艳,内容较为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又有礼俗记载,还有民间娱乐场面。墓顶绘制云气纹和金乌,象征天空和太阳。门楣、墓壁以人物画像为主,间以鸡、狗等动物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有敬献、谒见、斗鸡、宴饮、舞蹈等场面,各类人物形象多达48人。图中人物多做稽首状,而且身带佩剑,胡须纹理清晰,面部表情丰富。

东平汉墓壁画——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

宴享图中有数人对饮,并欣赏着下面的优美舞蹈,神情怡然自得。盘鼓舞图中一名女子在数个鼓之间穿行跳跃,长袖翩翩。盘鼓舞为汉代著名舞蹈,也叫七盘舞。舞者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上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仰、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深邃的意境。

斗鸡图中两只鸡四目相对,一只鸡脖子上的羽毛直立,另一只则昂首挺立。在画有斗鸡图的石块上还有两只非常逼真的小狗。壁画画面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线条简练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经过发掘,发现1号墓多次被盗,随葬品几乎没有遗留,反而是壁画保留了下来,成为汉代人们生活形象而直接的描述。

孔子见老子图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幅保存完好的孔子问礼故事绘画图。孔子身材魁梧肥胖,身体前倾,双手拢于胸前,首微扬,面向老子躬身作谦虚问礼状。孔子根根胡须清晰,道道皱纹满额,鼻翼高挺,颈后凸瘤,形象写实。这幅存世两千年左右的孔子画像,为研究这位古代先贤圣人的实际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孔子见老子情景

价值:东平汉墓壁画于2007年在东平县发现,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填补了我省汉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在全国极为罕见。这处墓地是一处家族墓地,时代约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早期。东平汉墓壁画在造型手法上继承春秋晚期以来的写实而夸张的传统,工匠把生活中的生动情态通过艺术夸张,真实地再现到壁画上,是汉代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在绘制技巧上则发展了战国至西汉早期宫廷壁画和帛画上所见的墨线勾勒轮廓再平涂施色的手法,构图以密托疏,使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壁画色彩历久不变,厚重沉稳、鲜丽夺目而又谐调,充分显示了汉代画工在动态造型方面的高超技艺。

红陶兽形壶——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

【红陶兽形壶】

质地:红陶。

年代: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

展位:山东博物馆二楼“山东历史文化”展厅。

外观:此壶为夹砂红陶,高21.8、通长22.3、体宽14.5、足高8.4厘米。通体磨光,圆面耸耳,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造型生动美观,类似于猪或狗的形象,拱鼻、张口、鼓腹、四足、短尾上翘,背部有弧形提手,尾部有筒形注水口。身体肥壮,腹部鼓起,增加了容积;四足立起,方便加热;嘴部既可加水,也可出水,使用简便。

  价值: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距今约5000多年。这件仿生陶器构思巧妙,造型在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陶器中较为罕见,暗含着大汶口先民们对血与火的原始崇拜,虽然是实用器,但是极具艺术情趣,准确地把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和体形特征,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表现出大汶口先民们高超的制陶技艺,是大汶口文化的独特代表。

甲骨文——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

【甲骨文】

质地:骨质。

年代:商代。

展位:山东博物馆二楼“山东历史文化”展厅。

外观:山东博物馆收藏有10588片商代甲骨文,数量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全国博物馆中位列前茅,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32片,国家二级文物580片,国家三级文物3170片。这批罗振玉的旧藏甲骨中,有四片是特级品和精品。分别是一片“鬼方”(即匈奴,《易经》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据说“鬼方”甲骨全国仅有三片,其中两片在台湾;另一片刻有带“金”字旁的“马”字,“金”在甲骨中十分罕见,此系《甲骨文合集》中的唯一;还有一片正反面均有刻字,内有三个字呈“龟”型,在甲骨文资料中也是罕见的;再有一片的正面刻一“虹”字,此字边上的两道弧当是龙身,下端是龙头,作二龙吸水状,古人认为龙出吸水即天晴,故为“虹”字。

价值:甲骨文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既是文明的标志,也是文化的符号,书写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自1899年山东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甲骨文已经成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关键载体,也是探索古代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重要桥梁。山东博物馆收藏的这批商代甲骨文,主要来源于罗振玉、孙文澜等甲骨文研究大师的私人收藏。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商代政治制度、王室成员、社会生活、经济生产、方国地理、军事战争、宗教祭祀、文化礼仪等方方面面。其中,“鬼方”卜辞记载了商代的敌方部族,“鎷”是甲骨文中唯一带有“金”字旁的文字,“虹不隹年”则记载了彩虹天象,均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颂簋——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

【颂簋 [gu] 】

质地:青铜。

年代:周代。

展位:山东博物馆二楼“山东历史文化”展厅。

外观: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西周后期盛食器。造型秀美,形态优雅,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盖顶部有圆形捉手,双耳造型别具一格,状如一变形龙首口吐祥云,双耳下垂与圈足下的三足形状相若,相映成趣。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重环纹。纹饰以龙纹为主纹,搭配使用瓦纹和垂鳞纹,繁简呼应,疏密有致,展示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高超工艺。铭文篆刻工整秀丽,典雅规范,共计15行152字,记载了周宣王对西周贵族颂的册命。周宣王赐予颂掌管洛阳仓库的权力,并赐给他黑色的礼服、赤色的马具等物品,以兹勉励。在接受了周宣王的册命后,颂进献玉璋,感谢王恩,事后铸造了此簋,以纪念此事并希望此份荣耀能够为后世子孙世代享用。

                     颂簋的圆腹与圈足

价值:青铜簋是古代的一种礼器,用于盛放饭食祭祀祖先,流行于商周时期。颂簋,西周礼器,与颂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颂钟并称“三颂”,均为西周重器。此簋民国时期为黄县丁幹圃收藏,后遗散。新中国成立前夕,原胶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器身,后转交山东省博物馆。这尊西周颂簋以庄重的造型、瑰丽的纹饰、秀美的铭文,成为难得一见的西周青铜器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最为重要的是,器物内底和器盖有152字对铭,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重要的文字资料,其金文规整、典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

颂簋盖

【蛋壳黑陶杯】

质地:泥质黑陶。

年代:新石器时期。

展位:山东博物馆二楼“山东历史文化”展厅。

外观:12.4厘米,口径11.3厘米。1960年出土于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泥质黑陶,器表素面磨光,漆黑光亮,器壁薄如蛋壳,器柄呈竹节状,有密集的凸棱纹。杯如草帽,宽沿,深腹,竹节纹细长柄,杯套入柄内。器型规整匀称,胎体极轻极薄,采用快轮制作,装饰简洁美观。

价值:蛋壳黑陶,因胎体薄如蛋壳、色泽黑如漆而得名,仅发现于山东地区,发现数量较少,是新石器时期山东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也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1928年发现,源自山东大汶口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青铜器和石器并用的时代,距今约4000多年,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远古文明,相当于《史记》中叙述的“三皇五帝”时代,是古代夏商周文明的先驱。这件新石器时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代表,制作难度极高,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代表了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蛋壳黑陶杯——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

鲁国大玉璧——商代博物馆镇馆之宝

【鲁国大玉璧】

质地:玉质。

年代:战国时期。

展位:山东博物馆二楼“山东历史文化”展厅。

外观:1977年出土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该玉璧呈碧绿色,扁平体,正圆形,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器形较大,为国内发现的战国时期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璧两面有相同的纹饰,璧面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外两层阴线刻有合首双身的龙纹,中间层密布排列均匀的浅浮雕谷纹。纹饰繁缛精美,布局紧凑匀称,线条流畅,工艺纯熟,器形规整,琢磨精良,属战国时期玉璧中的精品,是山东博物馆大厅穹顶玉璧的原型

价值:玉璧是一种中央有圆孔且孔径小于玉质宽度的扁平圆形玉器,是祭祀天地的礼器,代表礼制文化的最高境界。战国至两汉时期是玉璧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此时玉璧装饰纹样丰富繁杂,流行蟠螭纹(蟠螭,无角的龙)、勾云纹、谷纹、龙凤纹、兽纹等,制作工艺颇为精湛,有的细阴线能刻的像毛发一样细劲而流畅,后人称为“发丝雕”,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

玉璧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殓葬,这件鲁国大玉璧即为殓葬玉璧。出土时墓葬内共发现18枚玉璧,死者身上和身底下、从头到脚都放有一层玉璧,这是其中最大的一件,位于墓主人身下。玉殓葬最早见于良渚文化中,到汉代发展到极致,出现了金缕玉衣,同时伴有大量玉璧。古人认为玉有不朽之能,璧可通天,用玉璧殓葬可保佑肉身不朽,灵魂升天。

此外,玉璧是古代统治者祭天的礼器。《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在古人观念中,天圆地方,而璧圆像天,因而用璧来祭天。玉璧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玉璧。玉璧还属于馈赠礼品,在当时社会交往中表示友好而相互馈赠。有些玉璧具有装饰功能,有的独立佩戴,有的和玉璜、玉玦等组成精美的玉串饰。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崇玉、尚玉的传统文化,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玉被认为是纯洁、美好和高贵的象征。如今人们仍然喜爱把玩玉器或佩戴玉饰,寄托着美好和吉祥的愿望。

郑燮双松图轴——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

【郑燮双松图轴】

质地:纸质。

年代:清代。

展位:山东博物馆二楼“山东历史文化”展厅。

外观:《双松图》于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纸本,墨笔,画心纵201厘米,横101厘米。《双松图》是送给郑燮好友肃翁的作品,图中一远一近两棵松树意寓肃翁品格高洁,树下的几杆修竹以及怪石兰草,更是板桥擅长之笔。双松居中擎天而立,旁立三枝细竹。竹子画得艰瘦挺拔,直冲云天,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竹的质感。在构图上,郑燮将松、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更衬托了松的另一番风情。

为了抒发情怀,郑燮在画中撰写了长篇题记:“乾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肃翁同学老长兄,见其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也。后十余年再会,如故。又三年复会,亦如故。岂非松柏之质本于性生,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耶!因画双松图奉赠。弟至不材,亦窃附松之列,以为二老人者相好相倚,借之一证也。又画小竹衬贴其间,作竹苞松茂之意,以见公子孙承承绳绳,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桥弟郑燮画并题”。这篇题记,讲述了他们同学之间的情意,对肃翁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双松图》所钤印章,也生动有趣。题记后钤白文“郑燮之印”、朱文“二十三年前旧板桥”。右下角押角章白文“七品官耳”、朱文“丙辰进士”。另一方收藏印钤于画面左下角,为白文“苍雪斋印”,呈压阵之势,小而有型,亦是印之精品。

价值: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郑燮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后世将郑燮与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郑燮擅画兰、竹、石、松、菊,尤精墨竹。他画兰竹五十余年,自成家法,用笔独到,多而不乱,少而不疏,遒劲潇洒,风格劲峭。竹是他理想的幻影,最能表现其思想。竹石是他一生最爱画的题材,他认为“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在创作方法上,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他笔下的墨竹,往往挺劲、坚韧,具有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仿佛就是他人品的写照。由《双松图》我们可以看出,郑燮画技与画意的高超已臻化境。该作品书法绘画俱佳,保存品相极好,是板桥难得一见的珍贵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启功、谢稚柳、徐邦达等老专家在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中,定《双松图》为珍贵文物一级。

亚丑钺——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

【亚丑钺】

质地:青铜。

年代:商代。

展位:山东博物馆二楼“山东历史文化”展厅。

外观:1966年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大墓,是商代礼仪重器、王权的象征。同出的人面钺共有两件,这是其中铸有铭文的一件。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长方形,方内,双穿,两肩有棱,弧形刃,钺身作镂空人面纹眉、瞳、鼻突起,怒目圆睁,狰狞可怖,极富威严,是殷商末期青铜钺的典型代表。其刃角外侈,在正背两面的人面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丑”铭记,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因此,该人面铜钺又叫亚丑钺。

亚丑钺

价值:钺在古代有着几种不同的用途,首先它是一种实用的作战兵器,应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王公贵族使用的武器,由此又引伸出钺的另一个用途,即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1965、1966年间,山东省博物馆在青州市苏埠屯发掘了两座商代大型墓葬,“亚丑”钺出自编号为M1的墓中,同时出土的另一件铜钺,也有“亚丑”铭文。因此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亚丑”族的墓地,该墓主人则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郭沫若先生早在1930年就曾指出,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图形文字,乃是古代国族的名号。“亚丑”就是一个代表。他推断“亚丑”族应该在商王国的东南,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势力强大的地域方国。可是,对于强大的“亚丑”部族,历代史书也都没有明确记载。人们在欣赏青铜器神秘的艺术之美的同时,还有许多谜底等待揭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亚丑一族的神秘面纱将会昭示于天下。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

质地:竹质。

年代:西汉。

展位:山东博物馆二楼“山东历史文化”展厅。

外观:1972年4月10日发现于银雀山汉墓。竹简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我们现在所用的汉字“册”字就是来自于竹简的造型。经研究,该墓葬中出土的竹简长度有三种:第一种长69厘米,约合汉尺三尺,第二种长27.6厘米,约合汉尺一尺二寸,第三种长18厘米,约合汉尺八寸。竹简的长度反映了汉代礼制。

  价值:1972年4月,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地区文物管理部门在临沂市银雀山考古发掘了两座西汉墓葬,墓中出土了大批汉简及陶器、漆器、铜器钱币随葬器。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墓葬中出土西汉竹简四部,即《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法》(232枚),《六韬》(54枚)和《尉缭子》(36枚),另有西汉武帝《元兴元年历谱》及其他内容的竹简。国家文物局将这批西汉竹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评为“中国20世纪(100年)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九旒冕——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

【九旒冕】

质地:玉珠、丝绢、金。

年代:明代。

展位:山东博物馆二楼“明代鲁王”展厅。

外观:1971年出土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在两个繁复华丽的箱子里,人们发现了鲁荒王的冠冕服饰,其中最为庄重的便是九旒冕。旒,是帝王冠冕前后悬挂的玉串。《礼记》中说:“天子玉藻,十有二旒”,意思是天子的冠上垂挂玉饰,一共有12道旒。藻,是贯穿玉珠的五彩丝线。有明一代,只有帝王的冠冕上才有装饰旒的资格。为显示尊卑之分,明代皇帝的冕前后各有12道旒,每道旒上缀五色玉珠12颗;王用9旒,缀珠9颗。

鲁荒王墓中出土的九旒冕,是人们第一次见到明代亲王冠冕的完好实物。它高18厘米、宽23.5厘米、筒径18.5厘米,由藤篾编织而成,涂以黑漆,表面敷贴丝绢。冕冠的周围镶嵌金边,一根金簪左右贯穿。王冠的形制不仅华丽,还寄寓了古代帝王的政治理想。冕的顶上有一块长49.4厘米的綖板。綖板前端圆,后端方,以应“天圆地方”;髹以黑漆,以示庄重。前后端各悬挂9道由红、白、青、黄、黑五色玉珠缀成的旒,垂覆在王的眼前。这种遮蔽视线的装饰,象征帝王无视烦琐的日常小事,专心于国家治理、宏图伟业。在綖板下方有玉衡,两端各以丝线悬挂一枚玉石,垂挂到耳边。这是“充耳”。按照古制,天子以玉为充耳,诸侯用石,后来也有以绵为之,称为“黈纩”。无论形制如何演变,它的寓意跟冕旒是一样的——要求帝王不听谗言,不关注眼前身边的细枝末节,而致力于国家长治、百姓久安,成为贤明之主。

价值:鲁荒王九旒冕是我国唯一一件存世的帝王冠冕实物,填补了历史文物的空缺,它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冕冠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高礼仪制度,只有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朝仪等大典时才能佩戴。在冕冠制度中,旒的多寡是辨别身份的一大标志,皇帝冕为十二旒,太子与亲王冕九旒。冕只有在古代绘画中才能见到,如武梁祠汉代刻石上的黄帝、尧、舜天子像,唐代闫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明人所作圣迹图中的孔子像等。今天能见到的冕的实物,就只有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这件九旒冕了。

十大镇馆之宝件件珍品,从最早的红陶兽形壶(距今约5000年),到最近的明初鲁荒王九旒冕(距今600多年),上下贯穿几千年。可以说,它们就是山东历史长河上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地照耀着历史发展的前程。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除了十大镇馆之宝,山东博物馆还馆藏着“最具听觉冲击奖”、“最具视觉冲击奖”、“最具故事魅力奖”、“最受现场观众喜爱奖”等四件藏品,这都是由热心观众投票选出的,也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

最具听觉冲击奖:天风海涛琴1971年出土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此琴为唐代著名制琴大师雷威亲手所制。天风海涛琴用琴声演绎历史,用琴弦拨动人生。作为现存古琴中唯一形制完备的七弦琴,天风海涛琴以娓娓动听之声向我们弹奏了回响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文化之曲、和谐之歌。天风海涛琴以琴传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穿越古今。天风海涛琴的介绍与悠扬琴声已经通过山东广播电视台的电波,将古琴的神奇与奥秘传向千家万户,很多听众亦被天风海涛琴之神韵所打动,通过我们的电波传出的琴声正在成为广大文化爱好者聆听古琴、感悟历史的品质之选。

天风海涛琴——最具听觉冲击奖

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最具视觉冲击奖

最具视觉冲击奖:戗(qiàng)金云龙纹朱漆木箱1971年出土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墓,因其戗金龙纹图案而著称于世。明清时期,皇室流行使用戗金漆器,戗金技术达到了顶峰。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的这件漆器代表了明代戗金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件文物获得这个奖项是因为它高超的戗金工艺,不仅使明朝的人觉得高贵华丽,更使当代人感觉到视觉震撼。因此被评为“最具视觉冲击奖”

蝉冠菩萨像——最具故事魅力奖

最具故事魅力奖:蝉冠菩萨像1976年出土于山东省博兴县,菩萨像雕工精细,形态优美,面容慈祥睿智,衣服飘逸舒展、装饰流畅繁复,菩萨冠上的蝉纹装饰尤为引人注目,因双臂残失,又有“东方维纳斯”之誉。这尊菩萨像曾一度被盗,经多方努力后追回,是山东境内索回被盗文物的成功案例。在本次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评选过程中,蝉冠菩萨像失而复得的传奇故事,备受众多市民的关注,并将蝉冠菩萨像评为最具故事魅力的文物。

明代运河漕船——最受现场观众喜爱奖

最受现场观众喜爱奖:明代运河漕船1956年发现于梁山县宋金河的支流中,是京杭大运河出土古船中年代和用途最明确、保存最完整的漕船,随船出土的铁锚有洪武二十三年款,为研究古代漕运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山东博物馆以场景模拟形式重现运河遗韵,观众如临其境,独立桥头,阅尽繁华,仿佛来到舟车辐辏、灯火阑珊的明清古镇;漫步岸边,享悦自然,恰似看到当年搭载着万千锦华的漕船扬帆而至。一艘明代漕船,承载着我们穿越时空隧道,重拾昔日运河繁华,它是观众心中的诺亚方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山东博物馆10大镇馆之宝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第六是中国最大的玉璧,第七件更加传奇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
[转载]徐州博物馆——汉代玉器
山东博物馆 十大镇馆之宝 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