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定位研究

  产业结构是一国或地区产业之间关联的动态反映,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作为资源转换器的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调整态势不同,具有的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也不同。就某一地区而言,产业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则决定着这一地区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健康、较快增长。海南省经济落后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1世纪,海南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奔小康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增速的问题,更是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的问题。本课题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结合海南实际,以国际、国内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大趋势为目标导向,提出海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定位,供新一轮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参考。

  一、海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及存在问题
 
  (一)海南省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省办特区17年来,海南经济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自2003年开始,海南经济步入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19.6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依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海南经济发展水平已由低收入水平步入下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这标志着海南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二)海南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与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1、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与存在的问题。
 
  1987年,海南省三次产业的构成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50.0%、第二产业占19%、第三产业占31%。到2004年,三次产业的构成是:第一产业占34%、第二产业占25.1%、第三产业占40.9%17年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9.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建省前的“一三二”模式演变为“三一二”模式。从演变过程看,扣除1992年~1995年“泡沫经济”突变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40%左右后保持平稳,大体与省委、省政府“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旅游业为龙头”、“一省两地”等产业发展战略调整过程相吻合。
 
  由建省后海南省三次产业的演进特点看,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点特殊。表象上,产业结构演进由以农业为主的低层次开发阶段直接升级到高层次的服务化阶段,跨越了工业化社会阶段。但实质并非如此,海南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其一,长期以来,海南省对工业投入少,丰富的工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工业基础十分弱小。虽然,近年来,海南省发展战略明确,工业增长速度连续4年超过15%,工业“短腿”逐步拉长,但仍是经济发展的一根软肋。2004年,工业增加值在海南省GDP中的比重仅为18.5%,远远低于世界34%和我国46%的平均水平,工业化才刚刚起步。其二,虽然建省17年来农业比重下降明显,但仍居高位,这是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不理想密切相关的。而且从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发展主要靠反季节瓜菜、渔业等拉动,传统农业比重大,农业技术含量不高,名优产品少,集约化、现代化、生态化、品牌化生产任重而道远。其三,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是建立在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这样的基本省情上的,是在第二产业未能取代第一产业的情况下跃居主导地位的,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根基较为薄弱,发展乏力。从内部结构看,主要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等的比重则较小,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较低。当前发达国家都已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70%80%;世界也已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60%以上。总的来看,海南第三产业目前存在着总量滞后、结构性滞后和增长速度滞后的突出矛盾。因此,并不能说海南省是跨越了工业化阶段从低层次开发阶段直接升级到高层次服务化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海南省的经济发展还属初级工业化阶段,落后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到“三一二”是一种非常态的演进过程,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常规的演进中来。
 
  目前,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第一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海南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洋面积的42.3%,是本省陆地面积的58倍,拥有全国最丰富的海洋渔业、海洋植物资源。但海南省海洋渔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大。从统计资料看,2004年渔业对第一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4.9%,强大的海洋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要是远洋、深海捕捞能力低,对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远远不够。海南省畜牧业的发展具有草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动植物生长、四面环海便于疾病控制等优势,但海南省畜牧业的发展相对世界水平而言 ,仍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小、技术差、特色品牌少,总体发展水平离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海南畜牧业”的目标还很远。海南作为热带农作物基地,虽然反季节瓜菜生产、南繁育种、热带水果生产取得较大成绩,但潜力挖掘还远远不够,各自为战、分散经营、耕作技术落后、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2)工业仍是经济发展的“短腿”。海南省工业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大规模大项目、高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企业少,大量产品技术档次、含金量低,知名品牌少,整体市场竞争力弱;二是还尚未形成一条具有紧密联系、门类齐全的主导产业链,工业企业分布零散,行业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差,成本高,产品链和市场链薄弱;三是工业发展起点低、基础差,人才缺乏,港口、铁路、公路等出岛运输制约瓶颈依然存在,整体规划、工业园区建设和融资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环境尚需改进;四是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矛盾,确保工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准入、质量控制、循环利用、有序竞争等政策调控体系尚未形成。
 
  (3)第三产业内部层次低。缺少第一、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海南省第三产业根基薄弱,对GDP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到2005年,内部结构中,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交通运输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9.1%,而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文化、教育、科研 、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新型服务业虽有发展,但比重仍然偏小,仅占第三产业的26.6%左右,关键性的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研 、咨询、技术服务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
 
  2、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国内外对比的差距。
 
  (1)与新型工业化标准的差距。
 
1  2004年海南省与新型工业化标准的比较
 

 
新型工业化标准
海南工业化现状
人均GDP(美元)
2000-5000
1284
三大产业结构
104545
3425.140.9
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分布结构
203545
57.31032.7

 
  客观经验表明,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传统农业,是技术进步最快的产业,也是决定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由于工业发展的长期“短腿”对整体经济的制约,走“新型工业化”路子越来越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海南省与新型工业化标准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比重还有一定的差距。
 
  (2)与全国的差距。
 
2  2004年海南省与全国三大产业构成比与就业情况对比
 

指标
地区
构成比(%)
就业比(%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34
25.1
40.9
57.3
10
32.7
13.1
46.2
40.7
46.9
22.5
30.6

 
  资料来源:第一次经济普查。
 
  建省至今,海南省三次产业发展的大体情况是: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虽在逐步减弱,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减弱的趋势还不够明显,2004年,海南省第一产业的比重仍高达34%,比全国高20.9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的作用在增强,但第二产业的增强效果十分微小,到2004年,占GDP比重仅为25.1%,比全国低2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作用突出,无论是增加值比重还是就业比重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是与海南是旅游大省、工业发展落后的省情密切相关的。
 
  二、海南省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
 
  从建省17年来海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总体情况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其间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巨变。主要受房地产影响,1992年海南省经济急剧增长,GDP增速高达41.5%,比1991年增速高了26.6个百分点,然后经济急速下滑,1995年滑到谷底,GDP增速只有3.8%。相应地,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变。1992年第一产业比重为29%,一下比1991年下降了1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20.7%,比1991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达50.3%,比上年上升了12.1个百分点;经济下滑时期,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由1992年的29%上升到1995年的35.5%,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由1992年的50.3%下降到1995年的42.9%,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但变动幅度较小。
 
  (二)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影响明显。1987-1992年,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略有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海南经济发展有起伏,但总体增速快。1992-1995年,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小幅波动,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经济发展明显放慢。1995-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保持不变,第一产业比重在36%左右,第二产业比重2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43%左右,经济恢复增长。2000年以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不变,在41%左右徘徊,海南经济步入稳定较快发展轨道。
 
  三、海南产业结构调整定位
 
  产业结构调整,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海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重点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要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就有一个目标、定位问题。
 
  海南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稳中有升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海南三次产业发展方向的具体定位应该是:充分发挥地理位置、资源、环境质量、体制创新优势及后发优势,利用高新技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工促农进而以工农共同确保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争取把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332641调整为“十一五”末的“303040”和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时比较理想的结构比例——“203545”。提出这样的产业结构定位,除了以上分析,主要还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第一产业受到收入弹性、传统生产方式和低生产率的限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结构优化的必然。但“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全国和全省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也都把“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就是最好的例证。海南省是农业大省,海洋资源、热带资源、土地资源优势明显,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日益改善、科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流通市场的不断完善,第一产业仍将长期较快增长。未来五年,海南省第一产业比重不会像建省18年来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那样大幅度下降,应跟近十年年均降幅0.6个百分点差不多,到“十一五”末,降到30%是合理的。随后十年,由于工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而且将保持较快增长,将支撑第三产业较快增长,向成熟化发展,影响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快,将达到建省18年的降幅,进一步降到20%左右。
 
  (二)海南三大产业结构必须进行战略调整,调整的重中之重是拉长工业“短腿”。海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努力提高现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近几年,海南省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大行业、大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医药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幅度达到“十五”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的幅度是可以确保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工业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工业发展要充分考虑其对农业的拉动和“反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及可持续发展,与整体经济发展、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相协调。
 
  (三)第三产业发展在当今信息时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总体上看,海南省自1992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50.3%降到了2004年的40.9%,下降了9.4个百分点。但2002200320042005年基本都稳定在41%左右。“十一五”期间,对第三产业来说,应该是在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培育、扶持新兴服务业。要通过加强服务业立法规划、继续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推广应用现代技术、加大人员培训和监管力度、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等方式,提高交通运输、商贸、餐饮、市政、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服务水平。同时,要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下大力气提高卫生医疗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产业,修改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构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充分发挥海南热带、海洋优势,疏通融资渠道,鼓励多元化、多渠道投资,培育、扶持、发展新兴服务业。随着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投资环境的改善,从业人员待遇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比重可以稳定在40%左右。经过五年的调整和培育,随后十年,新兴服务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将有一个大的发展。有望在建立休闲旅游基地、养老越冬基地、体育冬训基地、海洋研发基地、物流信息中心、商务会展中心等方面取得较大发展,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加大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服务支持力度,促进第三产业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实现海南省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定位的对策建议
 
  依据索洛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经济增长理论和建省以来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我们测算“十一五”期间海南省经济发展较快,GDP年均潜在增长率在10.6%左右,高出“十一五”规划目标1.6个百分点。要实现这一潜在发展目标,前提之一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海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要循序渐进,在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结构稳步优化。实践证明,产业结构逐步合理优化,不大起大落,才能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海南省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化这一课必须要补,这已是各界的共识。但发展第二产业不能以牺牲第一产业或第三产业为代价,而必须三管齐下,协调发展,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努力提升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基础上实现结构优化。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有利于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前提。社会稳定问题非常复杂,资源利用、生活环境、两极分化、地区差异、就业等都会影响社会稳定。海南省经济发展起点低、总量小,大项目、大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立竿见影。我们在大力建设大项目、引进大企业时,要加强资源管理,保护环境,注意配套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强化功能园区管理和产业布局规划,提高居民就业率和收入,尽力缩小贫富和地区差距。
 
  (三)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在产业调整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制定政策。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对产业、行业的发展进行鼓励或约束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预期目标。属于经济杠杆的形式很多,对省级政府而言,主要是税收、价格、收费、租金、财政补贴、工资、奖金、罚款等等。二是规划布局。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国际、国内的产业目标调整趋势出发,结合经济理论与本地的省情,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一般产业提出详细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三是宏观调控。要在全国宏观调控大环境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针对性采取调控措施,不人云亦云、人为亦为,尽力避免自我恶性竞争,确保社会经济有序发展。四是信息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信息的作用举足轻重。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建立完善各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进行及时、准确的信息引导,维护社会安定,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
 
  (四)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要有针对性,有特色,发挥优势。
 
  1、第一产业要进一步进行内部结构优化。第一产业在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今后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为工业提供充足原料仍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第一产业是海南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的关键是内部发展要有所侧重,优化内部结构。重点要发展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热带作物、花卉、茶及其他饮料作物、香料、南药种植,海岸带林木培育和森林管理,家禽牲畜饲养,远洋捕捞、深海淡水养殖等,而对传统农业生产、竹木材采运、狩猎和捕捉动物、淡水捕捞、近海捕捞、沿海养殖等加强规划、控制和改良。
 
  要实现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一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了解掌握每一地块土壤环境,加强土壤环境管理,按照农作物生长需要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土地适宜性,引导种植业发展,推进集约化、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二要加强水库、渠道、喷灌、微灌、滴灌、管道灌溉系统等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完善农业技术服务系统,积极引进研究新品种,研究推广优良品种,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三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走品牌化、绿色化道路,推广节水、净水灌溉,科学平衡施肥,应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加强监管和品牌保护,提高健康、安全食品的份额,鼓励争创新品牌,逐步形成特色绿色品牌系列,提高海南农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四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调查研究,鼓励扶持涉海民间社团组织发展壮大,提倡行业自律,加大监管力度,疏通融资渠道,加大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海洋渔业向广度和深度迈进;五要努力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倡导按照生物链规律,发展生产,加强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粗加工、深加工,提高包装、保鲜、储藏技术,及时发布国际、国内市场信息,畅通运输和销售渠道,形成种养捕捞—加工—运销配套成龙的产业链,规范管理,尽量避免自我恶性竞争。
 
  2、工业发展要有特色。海南工业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不破坏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借鉴国内外工业发展的经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反哺农业型工业和新兴工业。资源型工业发展方面,要严格控制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开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尽力争取海洋开发权和海洋工业对海南的实惠,搞好规划,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大力推进南药、海洋药品生产。反哺农业型工业发展方面,要坚持健康、绿色、新鲜、有效为品牌,加强可行性研究,合理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中成药制造等行业。新兴工业发展方面,要大力加强科技转化和应用前景研究,创造软、硬环境,争取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某个领域,如汽车、海洋风能发电、海洋生物工程、新材料、海洋珍珠产品等领域,创造出自己的、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高附加值的特色品牌。
 
  要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要继续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要根据比较优势和市场变化,继续贯彻省委、省政府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方针,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的技术合作,积极参与泛珠江三角地区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 10+3)的产业分工,主动接收发达地区高水平、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提高本地配套能力,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打造、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型工业产业集群,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二是工业布局应相对集中。不搞遍地开花,大力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产业集约化和生态化。充分发挥琼北综合工业区、西部工业走廊应有的集聚效应作用,建设完善海口、老城、洋浦、昌江和东方五大工业园区,提高重点工业和配套工业入园率,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把工业园区建成为新型工业化载体。园区外工业在各地区的分布要合理规划、控制规模。
 
  三是要营造工业发展良好环境。进一步改善港口、铁路、公路等出岛运输条件,疏通融资渠道,加强对农村富余人员的培训和高端工业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建立工业人才库,发挥工会和社团组织的作用,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制定完善确保工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准入、排污控制、废弃物处理、循环利用、人才流动、奖优惩劣、有序竞争法规政策体系。
 
  3、第三产业发展要立足于自身优势。要充分利用海南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等优势,再创体制创新优势,抓住“9+2”、“10+1”等加强区域合作机遇,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规划、培训、咨询服务,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搞好治安工作,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增厚文化底蕴,丰富活动内容,营造良好环境,提倡行业自律,讲求质量效益,树立特区新风,着力打造“四大基地”、“两个中心”。“四大基地”是:休闲旅游基地、养老越冬基地、体育冬训基地、海洋研发基地;“两个中心”是:物流信息中心、商务会展中心。加大对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服务力度,强化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渗透,均衡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部门的发展,以顺应新时期海南省经济新一轮的发展。
 
  (来源:海南省统计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统计局>>“新苏南模式”下苏南产业结构演变及启示
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及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国际产业结构变动基本趋势和经验
潍坊市三次产业渐趋融合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问题与现状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