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方式的思考

    【摘要】如何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中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薄弱校自我造血能力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举措对于快速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已有的举措还存在不少缺陷,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制度创新予以保证。“多元联动”的发展,即多种资源建设主体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特别是政府、高等院校、城乡中小学之间形成积极互动,共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长期稳定的发展,这是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方式创新。

【关键词】优质教育 教育资源 资源发展 多元联动

    教育资源是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前提,也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学校教育资源应该包括学校的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物质资源、教师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是指对教育教学能起到提升和促进作用的高质量教育资源。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优质”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概念,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丰富。“优质”的体现在于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了起来。各种特长班、奥数班纷纷出现,择校热愈演愈烈。“想要进入一所重点中学,有时比上大学还要困难”。这反映了基础教育阶段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优质教育的机会和资源还相当不足。因此,如何加快速度,扩大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更好地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化发展和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基础教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以往教育政策的不当倾斜,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当前由于人们的公民意识逐渐增强,自我权利和教育公平意识日益觉醒,特别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所以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得到了广泛重视,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中的问题也相应凸显出来了。通过简要的归纳,我们可以明确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数量不足问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求受到高质量教育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以总体上说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数量显得极为不足优质教师、优质教育设施都非常有限,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很小。早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这一政策目标迄今尚未实现。按世界教育经费平均比值来看,我国学生总数占世界总数的200/0,而教育经费仅占世界教育经费的20/0。由于受经费投入的限制,其他教育资源的发展也相应地受到阻滞,所以出现了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二是分布不均问题。虽然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整体上仍显不足,西部地区和边远山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尤其短缺,但与几年前、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相比都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有的地区和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优质名校。在有的论者看来,这显然不是优质资源总量多寡的问题,而是资源配置政策出了问题。的确,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问题。表现有三:(1)地区间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地区不同,教育资源差别很大。这种差别表现在师资、教育条件、教育经费等多方面。其中教育投资总量的不平衡尤其明显。在西部和农村地区,很多学校由于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所以不仅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难以引进,而且学校本身的骨干教师又容易大量流失,由此导致了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情况更加严重。(2)城乡间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有的研究指出,这种不均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城乡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上,即城乡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差异明显。因为乡村学校缺乏城市学校所具有的融资渠道,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又难以缩小农村地区性教育投入的差距。有的研究指出,城乡中小学的师资配置不均衡。农村师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素质亟待提高;城乡优秀师资比例差距较大,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师资缺乏新鲜血液;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城乡差距较大。此外,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落后。农村学校的校舍及各教学功能室配置不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部分校园在学生迁走后被废弃或挪作他用,而学生迁入后的学校则出现了原有宿舍、教室、教学设备与学生学习、生活不协调的问题;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和利用率较低。(3)校际间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同一地区的学校整体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学校的差异,城市学校有重点学校、普通学校及薄弱学校。二是农村学校的差异,农村学校有乡(镇)中心学校、普通学校及村学。无论城乡,这三类学校在办学条件(如校舍,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中心、视频中心、电教室、学生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师资水平、学校管理、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关分析告诉我们,造成这些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如经济差距决定了东西部教育的发展程度;其次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市中心倾向和政策,加上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所以许多地方政府将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所谓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不均。

三是自我造血能力不够问题。一些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边远山区学校的优质资源短缺,即使得到了其他优质名校的资源辐射和优质教育政策的支持,但由于自身力量薄弱,吸收和转化外援的能力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成效受到了影响。虽然外援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有时甚至是比较明显的,但一味依赖外援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任何学校(包括资源薄弱学校)优质资源的发展还有赖于自身的造血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优质教育资源薄弱学校恰恰相当欠缺。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我国基础教育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各地各校的教育发展,阻碍了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化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家长为让子女上好学校,托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蔓延,绞尽脑汁地迁改户口、名校片内二手房价格飘升等诸多不正常现象也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教育公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所以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中的问题不能不特别重视和认真解决。

二、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已有方式及缺陷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更好地为全体学生发展服务,目前不少研究者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比如在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有人提出需要按照“合理布局、结构优化、功能健全、机制创新”的原则,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有人提出在增加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使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设想;也有人通过调查发现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过程中的隐性浪费现象,提出了拓展名校示范辐射的活动形式和途径的观点。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方面,目前有多种实践举措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转变学校管理方式、提升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等手段去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例如:学校管理的杭州“名校集团化”模式、上海“名校托管”模式、山东平原“农村孩子进城”模式与浙江柯城“城区名校下乡”模式。这些表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鲜明的区域色彩,当前我国一些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地方政府和教育局起到了主导作用,它们通过政策调控充分发挥名校和名师的作用,让广大普通学校和资源薄弱校的学生获得了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公平。

二是“名师工程”建设。师资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全国各地一直在通过高素质人才引进、境内外培训、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时候,渐渐注意到名师(包括优秀的教师和校长)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并开始了名师培育工程。比如北京朝阳区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培育、推出和引进三项具体工程,努力培养出一批在市、区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形成以特级教师为龙头、市区级学科带头人为骨干,数量适度、布局合理的人才梯队,为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又如上海浦东新区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通过政策扶持、制度建设加强名校长的培养,发挥名校长队伍的示范力、影响力、辐射力,促进区内校长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和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资源共享与下乡。在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相对集中区域内分散的教育资源、斥资购买外地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本区内的教育网、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等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建成了一些供全区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有的地方把这些资源制成教学光盘派送到乡村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比如浙江省海宁市教育局通过打造城域教育网;扬州市通过引进、整合、自主研制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设市级大型教育资源库,组织指导县(市、区)和学校进行本土化、校本化资源的建设;江苏省通过“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为农村学校免费制作、配送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光盘,都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是名校发挥积极作用。一些名校(或重点学校)有着优美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管理理念、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校风。这些学校具有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实力,享有很好的社会声誉。在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一些名校也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它们一方面努力使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其他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争取社会资金,通过创新办学机制,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实惠。这些名校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比如杭州市政府2004年底出台了名校连锁办学的实施意见,通过办分校、集团化组织、通过远程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又如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将优势资源辐射到薄弱校的方式,即教委宏观指导+教育资源无偿输出(输出管理、教师和课程)+契约规范过程运作+分层分类优势辐射,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和实践效力;再如南京的名校南京师大附中、金陵中学等利用老牌学校的品牌和管理,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开办公有民办的股份制学校,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这些名校在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中的实践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应当说,以上研究和实践举措对于快速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要看到,以上观点和发展方式对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数量不足、薄弱校自我造血能力不够问题似乎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应。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实践举措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名校做出的努力,似乎把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看作政府和名校的责任与行为,大大忽视了普通校、优质资源薄弱校自身的责任和行动,也忽视了高等院校的优势力量。即便是政府和名校的潜能,似乎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比如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控、财政支持及推动高校和地方合作的作用,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可以说,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已有举措还存在不少缺陷,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创新予以保证。三、多元联动: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方式创新

上述可见,当前已有的举措尚不足以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长期发展。从长远角度看,教育均衡和优质教育资源发展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多种主体的共同努力,以及长效机制的保证。当前,强调“多元联动”的发展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所谓多元联动,是指在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过程中,多种主体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特别是政府、高等院校、城乡中小学之间积极加强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长期稳定的发展。多元联动的基本框架是由下述三种互动构成的。

(一)政府直接与中小学互动

现代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主体。有论者指出,垄断包办或推卸责任,都不是政府对教育应持的态度。政府应该在“放权”与“调控”之间寻找最佳平衡,重新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维护和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加强教育立法和教育监督的力度、改变教育工具性的传统理念。政府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务必清楚自己的角色,政府的公共政策必须发挥其合理的调节作用。具-体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问题上,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与中小学互动:

一是财政拨款。实行全民义务教育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政府必须全面担负起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离开了政府的大力拨款,义务教育就容易沦为无源之水。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上已经扮演着主体角色。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很长时期,政府有限的教育拨款往往投入到了城市校和重点校,乡村校和普通校享受的财政拨款总是矮人一等。因此,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有必要实行政策倾斜,坚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二是发展规划。各级政府是所辖区域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划者。因此政府需要统筹区域教育发展思路和政策,除了统筹教育财政,还要全面规划教育发展蓝图、学校布局、学校硬件设施、教师待遇,等等。比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要有涉及教育的内容,又如撤点并校等多种决策都由政府宏观调控。当然,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应当具有规范性,制定出统一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合格标准,使所有中小学拥有大体均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

三是督导评估。政府具有监督评估教育的责任。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发挥好教育督导制度,督导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利用等情况。同时,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逐步取消等级学校,科学评估办学水平的高低、示范作用的发挥情况;充分运用评估的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四是调节引导。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上具有调节引导功能。比如政府可以调节教师资源的配置,使优秀教师在区内有序流动,打破了过去优秀教师不去薄弱校的局面。政府可以引导重点校兼并薄弱校,强弱联合,优化教育资源。政府部门还可以鼓励、利用民间的办学力量,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二)政府推动的名校与薄弱校的互动

名校(包括重点校)是历史积淀和政策倾斜作用下形成的,它们一般都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设施、教育场地、学校传统、管理经验和教师队伍。在追求升学率、参与各种竞赛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它们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在不断地发展。同时,政府为了更好地发挥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也推出了名校之间的合作互动措施,比如教师交流、公开课评比、名师共享等。

由于经济、地理环境和文化基础较差,特别是政策支持不够,一些学校总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这些学校在近年来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当前国家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得到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的多种优惠政策、硬件和软件的支持,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继续教育机会也有所增加。当前这些学校在优质资源发展过程中得到的支持很多:财政拨款的增加,教学光盘等优质教育软件下乡、卫星电视等远程教育工程的输入、撤点并校资源集中,等等。这些支持对于薄弱校(包括普通校)的发展无疑是雪中之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一些薄弱校在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中依赖心理较强,缺乏主体精神,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是需要注意改变的。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名校有义务向所属区域内的薄弱校辐射优势资源,扶持薄弱校的发展,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曾经“占有”了薄弱校的资源。但是没有政府的推动,名校是不会有实际行动的,因为它们还害怕引起薄弱校的误会。不过,这种局面现在已有改变。在当前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不少名校为薄弱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们扮演了多种角色,比如派送优秀教师到资源薄弱校任教、接受薄弱校教师和管理者长期观摩和挂职、同薄弱校教师合作教研、共同备课和相互听课、统一命题考试,凡此种种都促进了学校之间的合作互动,有利于提高薄弱校吸收、转化与生成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只要把组织、沟通和协调工作做上前,这些措施对于薄弱校教师资源的自主发展都会大有裨益。

(三)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的互动

在当前人们对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思考中,很少注意到高等院校的作用。实际上,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高等院校是大有可为的,它可以通过如下形式与中小学进行很好的互动。

一是资源开放。各省市所在地的高等院校都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它们的开放对于周边的中小学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周边的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比如图书、实验室、体育场地,等等。

二是资源开发。高等院校除了可以向周边中小学开放教育资源,还可以利用自己人才的智力优势,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开发教学软件、优质教育视频等,通过卫星电视、网络平台等方式传送给各地学校。

三是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高等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一项主要工作。近年来,这种工作形式有教育硕士的培养、教师集体培训、专家讲座等,这些工作有利于学校师资提高学历和素质,有利于学校人力资源的优化。

四是人力输出。高等院校本来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输送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优秀教师(特别是教育研究和各科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可以积极参与到中小学的改革发展工作之中,从事基础教育的管理、培训、科研指导和教学工作,促进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实际上,这种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中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大学、华南师大等各地高等院校的教育系所或个人都与一些中小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促进了部分中小学的发展。

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这些互动可能是双方直接沟通下产生的。不过,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容易推动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互动。特别是高等院校与一些区域内所有中小学的大面积合作,更是政府部门主导下进行的,离开政府的中介和推动,这种大面积的合作是难以发动的。正是政府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协议,促进了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开发和辐射,促进了高等教育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发展,对于解决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中小学自主造血能力不够等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龙区优质民办中小学名校几乎都在北市区 东市区相形见绌
海淀区优质资源向薄弱校倾斜
市教委:各中小学不得与房产商合作办学!特殊地区新建10所优质校
探索办学新范式 提升集团化办学品质
范小梅 张 艳 || 优教成都:集团化办学十年理路与成效
集团化办学从纾困到破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