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语文课程着重强调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因此,我们说,“读书”——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把握修订思路 理清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还缺乏具体的配套的内容,可以说,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东张西望杂糅起来的追赶世界潮流的标准,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是走村串户面向实际修补起来的比较符合实际的标准,然而,我们更加期待着有一个大型的社会调查和深入的潜心研究的更加逼近学科核心符合社会发展的语文学科标准。——唐建新

纵观2011版语文新课标,较之原版本:

1.强化价值追求及课程目标系统

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强化“素养—养成”课程基本模式

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

语文素养,是多方面要素的集合,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体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习习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养成”:激发、培育、养成、熏陶、感染……,多方面信息,多种方式和力量,多渠道,自我建构、生成。

3.强化面向全体及全方位提高

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要全面的语文素养,三个维度的目标,不能只顾知识、能力这一部分。

4.强化学科特点探究教育规律

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以及汉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5.强化学习方式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对话”,激发、引导、点拨。评价——发现问题、促进教学,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语文课程的目标,应当包含“人文修养、创新能力”获得这种“修养、能力”的途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6.强化传承优良传统

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p33)。

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读书,经典—诵读。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方法,相应的概念及话语体系。读书,感悟;积累,梳理;运用实践;熏陶感染。

7.强化三个面向与传统继承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固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

继承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选择、吸收引进、更新调整。

立足解决问题 着力突出修改

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运行十多年来,取得了系列成绩,但随着时代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次修改就着重解决这系列问题。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特别的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鉴赏、交流沟通的实践性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宗旨。所以,课程标准的修订,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补充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是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在发展的,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例如,关于“非连续文本”: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p13)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p15)

所谓“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现代学生不仅应该学会通过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

  追求创新,是这个时代的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中的主旋律。语文学科也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

  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学习语文,的确要展开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书写的规范,但是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学习方式。实施创新教育,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

  3.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近些年,许多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作出明确的回答。这一次的修订,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紧扣这一核心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大家都注意到一些背离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做法。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根据千百年来的经验,以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关键作用的认识,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强调要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4.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根据千百年来的经验,以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关键作用的认识,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强调要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课程标准还十分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掌握好积累的工具、途径和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并且引导学生在语文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

  在修订中,根据广大语文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经过系统的梳理,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增强可操作性。

  在“课程目标”方面,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偏高,修订后难度适当降低;“实施建议”中,修订后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对“目标”“建议”的表述作了较多的修改,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

  5.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改革力度。

  针对语文教学中一些较突出的偏差,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以改正,如: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再如,课程目标中关于“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如何做到“有感情”?“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指出: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p22)

  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p29)

  关于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及成人,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偏低,另外,有的地区反映,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提出汉字教育的新理念,要求不能以纯粹的工具观来看待汉字学习和教学,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

  其次,强调要帮助学生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保持正确的写字的姿势和良好的习惯。

  第三,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

  第四,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功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第五,在“附录”中新增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依据。

  6.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紧扣核心任务 抓好“读书”环节

  小学、中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黄金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很可能“语文发育不良”的状况会伴随终身。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一些关键的因素和环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1、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弊病(1)脱离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谈论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建议: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品味、咀嚼,探索文本的意蕴;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在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

  弊病(2)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透”,教师“讲课”考虑的重心在于把学生给“讲懂”了,忽视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

  建议: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学生还应该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中小学生学习语文与中文系大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差别。

  弊病(3)立足于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的落实,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

  建议: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功夫,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对所接触的材料“有感觉”、“能判别”;在感性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象提升的条件,不过多增加学习成本),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

  2、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课程标准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作了一定的调整和补充。重点课文熟读、背诵;引导阅读长篇名著。

  3、注重日常的积累。

  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习惯;指导学生在语文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

  4、努力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

  在学生对原有的学习内容、方法等产生审美疲劳之前,就设法提出新的目标,引进新的内容,调整学习方法。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须讲究实际效果,要反对花哨的表面文章。语文运用包含了对积累的温习、复用和创新。

  5、引导学生适时梳理学习的重点内容

  边学边温习,联系新的内容,温故知新;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温习、归类存档,领悟知识、经验和各种新信息之间的联系,把握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规律。

  6、坚持“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7、重视汉字教育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老师需要切实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汉字教育的新理念也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

  在第一、第二学段,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工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投入更多的力量,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有教师关注学生的练习过程和写字质量,及时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书写技能。

  要用好“字表”。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300个“基本字”,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利用《字表》加强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

  课程标准召集人巢宗祺先生如是总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十年实验的基础上完成修订,目标和内容比“实验稿”更加明确、清晰和充实,将使积极投入改革的教师更加充满信心,明确前进的方向。

  ◆在这新的起始点上,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催促之下投身于大规模改革的,各方面的准备都还不够充分。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在今后语文课程的实施中,也必然会滋生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

  一次重大改革,遭遇种种复杂问题,自然不可避免。经济、社会的改革是这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如此。但是我们没有理由退缩,退缩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代价。世界发展、社会进步的潮流,不容许我们等一切条件都成熟之后,再实行改革。我们只能毫不犹豫地投入改革的洪流,边实践,边建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我们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把语文课程的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但是希望通过探索和改革,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使课程改革能够更加健康、平稳、顺利地向前发展。

  总之,新课标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读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卷
第357期【语文学人· 倪文锦专辑】教学有法,纲举目张 ——课堂教学落实课标精神之我见
【视角】学科课程群:学科本质的追问与应答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