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教学设计: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f16e60100wmgb.html课程标准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读图,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地质作用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的表现形式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1)2000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4.43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1.岩浆活动)

教师讲解: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

(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

(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

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

(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200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厘米~5厘米。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了一道窄的海道(红海)。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教师讲解: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

(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地垒常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学生讨论:略。

(板书:3.变质作用)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板书:4.地震)

教师提问: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

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

教师补充: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状。为什么这样说呢?

(板书: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千米~3千米,每年新造陆23平方千米~28平方千米。“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58米,而现在只有138米。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

3.我们知道,我国的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2.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师总结:①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地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此说欠妥,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行),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③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原因也即在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地壳构造运动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
【地理】复习有关地表形态塑造知识时应注意10个的问题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