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艺录】邵洛羊:摒弃“笔墨”,何异泯灭“中国画”
谈艺录:邵洛羊
摒弃“笔墨”
何异泯灭“中国画”
编者按:
著名美术评论家、上海中国画院原艺术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邵洛羊先生因病不幸于2016年1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邵洛羊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史论的研究和教育普及,他曾发表于《美术》杂志上的《摒弃“笔墨”,何异泯灭“中国画”》一文,阐述“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曾引起美术界的强烈反响。今天让我们重读邵洛羊先生此文,谨以此表达对这位老画家逝去的由衷哀悼——

邵洛羊(1917—2016),名钰刚,字青溪,浙江宁波人。国家一级美术师。1937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上海从事民主革命斗争。其中国画师从黄宾虹、汪声远,后上溯宋元诸家,深探传统堂奥。建国后参与编撰《辞海》、《中国美术大辞典》等。1957年入上海中国画院参与建院工作。长期从事中国画史、画论研究,曾任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画师、上海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等,主编有《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中国美术大辞典》等,著有《洛羊论画》、《洛羊画评》、《丹青百家》等出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画坛风云际会,百家峰起,主要形成了壁垒分明的两大艺术思潮:一种是主张以西画技法和观念(有的还夹杂进工艺性的特技手段)来改造中国画,创制新样式,使之现代化,我称之为'外打进';另一种则主张以中国画内在因素之演变发展,适度借鉴外来艺术,持其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重视笔墨,走向世界,我称之为'内打出'。对中国画的推陈出新,我力主'内打出',明确提出:'中国画应该姓中','中国画之美就美在笔墨','中西绘画两者之间必须保持距离'。  
我之所以有如此明确的观念和立场,其根?其源?悉数来是黄宾虹。

曾教授过邵洛羊的恩师,一代国画巨匠——黄宾虹
黄宾虹通古今之变,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坚持笔墨的精神,是导引中国画走向康庄大道的一面旗帜,中国画的优秀传统这根红线,到今天还是历史地系挂在黄宾虹的身上。
宾虹先生除精研绘事外,对考古、书艺、印学、诗文、鉴赏、教育和编纂出版,无不精湛卓越,尤其对山水画及理论,更是博大精心,光照一代,其对'笔神'的阐发大逾前人,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画,保卫了中国画,发展了中国画。中国画源远流长,数千年来自成体系,其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文化的积淀,异常丰厚,异常精深,其最显著的特征特色,就是形成了中国画所独具的笔墨精神,实乃民族内质的遗传基因,也是画家美学艺思的心灵迹化,她呈现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内美,绝不能以简单的技法视之,这是应该高度重视、慎重对待和深入研究的。
1958年,邵洛羊(前排左)与朱文侯两位画师在上海市南市区(今黄浦区)为群众美术爱好者讲课。
'笔墨'一词一向被视为中国画的艺思和技法的总称,甚至视作中国画的代名词。揭示书画同源,中国画是'写'出来的。旅美老画家王己千告诉我:海外人士认为'笔墨'本身就是艺术,有相对的独立的美。他们组织'笔迹学'研究机构来探讨'笔墨美'。黄宾虹说:中国画'面目屡变而精神不移'。这'精神'就是指'笔墨'精神。历代中国画大手笔,作画无不重'写',还力主将三代铜器的凿款、汉代石刻画像与玺印线条融入图画。黄宾虹把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金石学保留融入中国画,认为这是中国画从式微走向中兴的时期,确是超人的独一卓见。
对用笔与用墨早在魏晋南北朝期间,顾恺之、宗炳、王微已有论述,对'笔墨'在创作中起决定性作用,到唐代出现强烈的敏感。阎立本、李思训、吴道子、张萱、卢鸿、王维、郑虔、张璪、王墨等,在创作实践中对创制'笔墨美'大有建树,使之综合上升到理论地位,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应运而生,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任务。


五代两宋,笔墨精神大拓,荆浩'笔有四势,筋、肉、骨、气'之说开其端。北宋郭熙在用笔上提出“斡淡”、“擦”、“渲”、“刷”、“捽”、“擢”、“点”、“渍”、“分”、“衬”、“疏”;在用墨上提出“浓”、“焦”、“宿”、“退”、“埃”诸说,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至元代,对笔墨精神又有伸展,赵孟頫重申“书画同源”要旨,黄公望以草籀奇字之法入画,进一步深化了笔墨精神的品位。明末董其昌,倡言“山水南北宗”,标举文人画,对“笔墨”有精到的阐述,第一个使中国画的“笔墨”进入抽象境地,步入了自由王国,无怪乎“四王”顶礼,“四僧”膜拜。而今对于总结中国画“笔墨”的问题则落在黄宾虹身上。黄宾虹画主内美,一直紧紧抓抓住笔墨要核,从不含糊,从不退缩,他早在上海美专任教时,于校刊《葱岭》上写道:“何谓气韵?气韵之生,由于笔墨,用笔用墨未明其法,则气韵无由显露”,说“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自题山水)。他揭示“诗中有画,妙在诗旨;画先于书,诀在书法”,他还形象地分析“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写字这势,笔欲下而气转上,故能无垂不缩。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万曲,其势莫不准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写字之勒,运笔欲平,故逆入平出”,从理论上来讲笔墨要道极有说服力。黄氏五笔七墨九水之说,论者众矣,吾不赘述。行文至此,我想到四十年前江东老画师贺天健的一席话:笔墨技法中勾、勒、皴、擦、斡、渲、擢、破、泼、积、渍、点、染、晕、浓、淡、干、湿、毛、光……,诸多能耐,现代画家是否懂得?是否捏得起这十八般武器?我看,有些人不单不会使用,连懂还没弄懂,学了一些外国画技法回来,就想来改造中国画,真是大言不惭。说要和传统断绝关系,你根本和传统没有交上关系,断什么啊!贺老还教导我如何在山水画上使用“斡”,说要耐心,不能偷工减料,“斡淡”之法敷用十数遍,画面才会出现华润、浑厚,有滋湿而嫣美的鲜活感。前辈画人,语重心长,值得我们沉思。 
邵洛羊《七里泷》1981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邵洛羊《腊子口》1977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中国画的'笔'和'墨',即使从技法中讲也是互为表里,笔是墨之经,墨是笔之纬,作者运笔布墨,笔有笔性、笔势、笔趣;墨有墨性、墨气、墨趣、均有个性,因人而异。笔墨具有内在的艺术规律,同样处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中。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而我鉴于当今美术界现状,曾经提醒一句'随时代而不忘笔墨'。
对中国画的继承发展,我的观点有二十四个字:'源不可忘,流不可断,继承有绪,发展有律,借鉴有度,出新有据'。
本文原载于《美术》(1999年第11期),邵洛羊于黄宾虹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上的发言,略有删节。
邵洛羊《兰花泉石》1979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邵洛羊《谁家红袖倚娉婷》1990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
吴湖帆
画之好坏在笔墨之内
人之好坏在性情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展厅|程大利作品欣赏
姜宝林:自画实说
笔墨“宓”境|追思曾宓老师
《磨砚感言》
黄宾虹书法作品欣赏
国画巨匠黄宾虹晚年山水画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