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戏说《大探二》


全球京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票友互动论坛——《梨园好声音 》正在进行
关注即可参加,全球票友在等您亮嗓子!
经典唱段 名家访谈 梨园动态
戏说《大探二》
作者:浙江大学药学院 李文龙

        近日,有“小张君秋”美誉的薛亚萍教授,“铜嗓铁喉”之称的康万生先生携菊坛新秀凌柯联袂上演了传统京剧《大探二》,重现了张、裘、谭合作的风采,在坊间引起热议。薛老师声腔之优美,表演之细腻,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有录像在,无须笔者词费,这里想谈一下《大探二》戏里戏外的故事,以求对新编京剧剧本有所启发。


        笔者认为,《大探二》一剧之所以能够久演不衰,一是靠几辈京剧演员打造出来的经典唱腔,这些成套唱腔悦耳动听,精彩纷呈,成为老生、铜锤花脸、青衣所必修、必练的唱功教材。二是靠该剧背后底蕴深厚的政治文化,尤其是二十四史中屡见不鲜的宫斗文化,并且带有清宫故事的痕迹。

毛主席生前喜听《二进宫》,并藏有唱片,他曾指出:定陵葬的是万历皇帝,他叫朱翊钧,就是京戏唱《二进宫》的李艳妃抱的小皇帝。他10岁登基,这个人长大了,酒色财气都好,极度奢侈腐败,长期荒政。他是明亡的种子,是个无道昏君。(李魁彩,《跟毛泽东行读天下》,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实际上,《大探二》一剧的本事就是明代隆庆皇帝驾崩后,万历皇帝年幼,其生母李贵妃在张居正等人的支持下,辅佐幼帝坐稳江山的故事。剧中李艳妃的原型就是谥号“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的明神宗朱翊钧生母李氏,徐延昭确有其人,杨波的原型则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张居正。人物原型明确之后,以下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李良何许人也?

        对号入座的话,他大名李伟,李太后之父,祖籍平阳府翼城(山西翼城县)人,明永乐时迁顺天府通州(北京通县)。此人出身市井,生性悭吝,且狗仗人势,勾结奸佞,给明王朝的灭亡增加了速度,李太后忌于人伦,也只能旁敲侧击,拿他没办法。熊召政先生名著《张居正》一书中对此人有精彩刻画。历史上的李伟没有王莽的器识和心肠,也没有想过夺取其外孙的锦绣家邦,但他小人得志的嘴脸肯定是有的。《大保国》里李良最后一句摇板:喜呵呵来笑呵呵,大明江山我坐着。八月十五登龙位,先杀那徐延昭,后斩杨波!多数演员都把这句唱出梆子味儿(类似著名作家叶广岑女士在《逍遥津》一文中提到的,老家八成是三河县种蒜的,冒出了京东紫皮蒜的冲味儿),就是对李良的绝妙讽刺。


        二、“四季花”唱段该不该保留?

       《二进宫》一折中,李艳妃被断了水火封锁昭阳之后,情急之下猥自枉屈,求助于徐杨,但徐杨根本不拾茬,磨磨唧唧在那里长篇大论,又是“老臣年迈难把国掌”,又是“渔樵耕读琴棋书画”,最后还以“鱼咬尾”的方式联唱了一段“昔日里有一个李文李广”。二进宫的精彩其实就体现在这些不着边际的废话上,笔者曾听过著名言派女须生张文涓的录音,其中杨波的唱词最为繁琐:臣要学姜子牙钓鱼台上,臣要学钟子期砍樵山岗,臣要学诸葛亮耕种田上,臣要学吕蒙正苦读文章。弹一曲瑶琴流泉声响,着一局残棋烂柯山旁,写一篇法书晋唐以上,画一幅山水卧游徜徉。春来百花齐开放,夏至荷花满池塘,秋来菊开金钱样,冬至腊梅戴雪霜。或许是考虑到剧情的紧凑,如今多数演员删繁就简,让杨波“告职还乡落得个安康”一笔带过,但笔者认为,这一段很有必要保留,不仅唱词、唱腔精彩,而且最能体现徐杨对付李良已经成竹在胸,故意拿龙国太调侃的心态。其实,杨波这种技俩已经在入宫前使过了,明明已经完成了军事部署,却要扭捏作态,作出千岁爷进寒宫学生不往的架势,原因是自己十年寒窗、九载遨游、八月科场、七篇文章,才落得个兵部侍郎,怕只怕无有下场!逼得徐千岁自比樊哙,愿意伴驾身旁,保他满门无伤,并且进宫后配合杨波要官。现在故伎重施,无非是逼着太后给他恢复名誉,加官进爵,一个玩枪杆子的兵部侍郎非要把自己打扮的像陶渊明一样,明明已经搬兵来朝,却装得“低头不敢望”,这段狗血式的表演正好体现了杨波此是待价而沽的心态。李艳妃同学此时也的确没意识到杨波是拿她开涮,所以只得“无奈何怀抱太子跪至在昭阳”,承认“忠良本是徐杨,奸党就是我父李良”。直到徐皇兄奏一道太平本章,“听说杨波搬兵到,不由哀家喜眉梢”,李艳妃仍没意识到杨波的以退为进,要挟勒索。这也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事过之后,李艳妃一旦醒悟过来,会不会立即满足他告职还乡的愿望。所以这段唱背后人物的心理活动频繁,妙趣横生,太有必要保存了。扯得有点远,很高兴看到凌柯这次演出,恢复了“渔樵耕读”和“四季花”的唱法,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


        三、杨波官居何职?

        剧中杨波只是个兵部侍郎,但在“用手接过龙一条”之后,把小皇帝掐哭,伸手向组织要官,性质极为恶劣,李艳妃也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迅速成熟起来,展现了一代女政治家的政治手腕,她迅速表态:我封你七岁的孩童戴纱帽,九岁的女儿入皇朝,封你太子和太保,子子孙孙在皇朝。按:九岁的女儿入皇朝应该指的是让杨波的女儿正位中宫的意思,是无上的荣宠,与孝庄皇太后当年为了借助索尼除去鳌拜,让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的手法如出一辙。再按:万历登极,时龄十岁,与杨波九岁的女儿是比较般配的。剧中的太子是襁褓婴孩,则是对“先王爷晏了驾太子年幼”的写意,因为太子爷在剧中并无表现,干脆直接以“喜神”代之。“封你太子和太保”,逻辑不通,为人诟病,笔者已通过友人建议薛亚萍老师将“太子”改为“太师”或“太傅”,比较合适。历史上的张居正既为托孤老臣,扶保朝纲,同时又是小皇帝的老师,还专门编写过一本《帝鉴图说》,成为后世帝王教育的必修教材,从这一点上说,杨波是太师和太保一肩挑的。但不改也不要紧,毕竟这么唱了一百多年了,全剧水词甚多,比如:“七九六十三,洪武赶大元”,“宫门上锁贼李良”,简直不知所云,观众都能接受。如果再牵强一点去解释,说不定是李艳妃和杨太保结为儿女亲家之后带有报复性的调侃呢,封你为太子,我是太后,这辈分如何论,你自己想去吧。 


        四、铜锤的象征意义

        剧中徐延昭怀抱铜锤唱了一段又一段的经典,之后京剧中以唱功为主的花脸就被定义为“铜锤花脸”。这把小铜锤与八贤王的凹面金锏和佘太君的龙头拐杖差可比拟,属于兵器中的必杀器,且据笔者耳目所及,这应该是传统京剧中动用此等圣物的唯一一次,那么这个小铜锤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体现了明代臣权对君权的制约,也是《大探二》一剧的主题思想,就是贵为太后也不能为所欲为,也要知道“天欺地来苗不生”的道理。当然这个“臣”也不会是泛泛之辈,象徐延昭虽被李艳妃定性为“奸党”,赶下朝堂,但他的女儿仍是李艳妃的贴身侍女,他仍可手眼通天,类于清末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龃龉,但仍将其长女封为荣寿固伦公主一样。所以说,《大探二》留有清宫往事的痕迹,这一点也体现了该剧的文化底蕴。


        五、李良到底有无下场?

        十年前第一次看《大探二》,我即有此疑问,相信京剧刚入门的观众都会问:为什么太后对杨波封官许愿后翩然离去,全剧戛然而止,那么李良到底被拿办没有,是否应验了“责打我四十板发往高墙”的赌咒发誓?其实这正是神来之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剧尽而意不尽,李良下场如何,无需多说,凭着杨波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拿下李良不费吹灰之力,如果强加一场“斩李良”,反成蛇足。但要记住,毕竟太后指示过,“我朝中俱都是忠义父女”,“手摸胸膛想一想,他是哀家的什么人?”。史载李伟初封武清伯,万历十年加封为武清侯,家事国事相互交织,既有个人的恩怨情仇,又有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这也是宫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很多专家学者和京剧爱好者对《大探二》抉微索隐,体现了对传统京剧的厚爱,这也充分说明,该剧不仅有精彩的唱念做打,更有意味无穷的文化底蕴。当今京剧出现“剧本荒”,所编新剧在舞台上短暂上演,即不再复排。《大探二》一剧,不靠大制作、高科技,仅靠一桌两凳即可传唱百年,这里面有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一方面,京剧演员应该下功夫琢磨声腔,另一方面,编剧人员也该借鉴《大探二》的编剧技巧,在编剧的同时,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其实纵观取得成功的旧剧剧本,莫不如是,先贤的智慧,毕竟不能等闲视之。


        作者简介:李文龙,浙江大学药学院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二进宫》
京剧 二进宫
【连载28】京剧传统剧目概览
宁稼雨 | 大年初四现场观摩号称“京剧中的歌剧”《大探二》
京剧剧本《二进宫》
龙凤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