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越现象学重新认识光——引出宇宙的电磁能源库
目录
1进步往往从质疑开始
1.1“光子”不可能是光源发射的
1.2“光子”被认为:与正负电子对能够互相转化
1.3对“场与源整体说”的质疑
1.4当代物理学教科书持爱因斯坦的“光、电磁波是场与源整体说”
1.5光的“能量子”说
1.6光量子说也没有揭示出光的本质
1.7光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的横向电磁振动
1.8光子与普朗克的能量子,与光波的关系还讲不清楚
1.9质疑光子的质量m=E/C²=hν/c²
1.10.对光子能量的质疑
1.11电磁相互作用是光子交换说也不能成立
2.元粒子与电力线、电场
2.1元粒子与电力线、电场的形成
2.2库仑定律的再认识
2.3电位移与电场
2.4电荷周围的元粒子并不都成为电场粒子
3.磁场与元粒子
3.1磁场的磁通密度(磁感应强度)
3.2磁场强度
4.光的传输与元粒子
4.1光是运动电荷在零能场元粒子中的电磁运动
4.2是什么决定了光速
4.2.1元粒子的极化电荷密度与磁化的元磁体密度决定了光速
4.2.2库仑定律的比例常数就已经决定了光速
4.2.3真空电容率ε0与磁导率μ0
4.2.4光电子的运动速度就是光速
5.重新认识光的传输
5.1光源只能够产生承载电磁能的电子
5.2光速可从光电子横向集合在元粒子中产生的电磁场的电磁库伦力中导出
5.3光能传输的光电子说
5.4元粒子及其产生电磁波的“红限”
5.5光电效应的新认识:是光电子替换
5.6光速为什么不变的原理
5.7 光速不变的理论证明
5.8光的波粒子相统一的波、粒两象性
5.9 光的能量不是光子内能
5.10光的传输红移
5.11宇宙背景微波辐射
5.12光的偏振
摘要:深入到宇宙中看不见的元粒子层次,认识到光速的形成,为什么不变,光的粒子性波动性本质新说,零能场对电磁能的光速扩散功能。肯定了麦克斯韦的媒质说,放弃静质量为零的“光子说”。承载光源电磁能以光速运动是参与光源电磁运动交变电流的电子,被交变电流在元粒子中形成的电磁场的洛伦兹力拉出光源,我也名其为光电子。电磁波是伴随光电子,并被光电子极化、磁化所形成的电磁场,电磁场的洛伦兹力对纵向运动的光电子提供了光速动能。元粒子就是麦克斯韦所说的产生电磁现象的传输光的媒质,也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呈现电磁中性的“光子”,它不是光源产生,也并不光速远行,仅是起到传递电磁能横向电磁“振动”的媒质的作用。光速形成,光的波粒子两象性新说,是新概念物理学对现象学的现代物理学的超越:揭秘了光速的形成,光的波粒子两象性本质的新认识。
关键词:光子说、媒质说、元粒子、零能场。
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太密切了,对光的认识,也随着人类认识能力而进步。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是从神秘走向自信,是从无知走向有知,是从知之不多走向知之较多。相对于世界的广袤无垠,找不到其小无内,其大又无边无际,人类是渺小的。这就要求人类永远不要自满,能够凭借智慧的大脑,要不断超越历史,超越自我,才能够不断有所进步。
1进步往往从质疑开始
关于光、电、磁的认识,现在大学的物理学教材持爱因斯坦“光子说”:光子是由正电子与负电子转化而来,呈现电磁中性,电荷为零,静止质量也为零。光子,光的传输不需要媒质,光速不变被人为设为原理,当然也说不出光速的形成。这样的光子它会是构成光波的粒子?历史上,笛卡尔从否定超距作用,推定自由空间存在看不见物质以太,法拉第的著名的电、磁力线实验,证实了电力线、电场和磁力线、磁场的物质实在性,麦克斯韦以著名的电磁波方程组肯定光、电磁波的媒质传播说,并证明了自由空间的电磁属性:真空电容率和磁导率决定了光速。有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错误结论,否定了看不见物质——以太的存在。导致爱因斯坦相对论出世,并以光的传播的“光子说”,否定了麦克斯韦的关于光传播的“媒质说”。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认识到看不见物质的存在。将从三方面论证看不见物质是:1.宇宙万物运动的动力库、2.电磁能的能源库、3.形成看得见宇宙物质的基本粒子库。本篇只讨论1.光的传播继承麦克斯韦的“媒质说”。先从质疑“光子说”开始。
1.1“光子”不可能是光源发射的
如果“光子”在运动过程中都呈“电磁中性”,那它就没有可能构成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了;静止质量又为零,没有光源能够产生这样的“光子”,并将其加速到光速,再发送它们。所以,质量、电荷为零,电磁中性的光子不可能是光源发射的。
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都在空间发现:光子与正负电子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只能说明所谓的光子确实不是光源发射的,原来就在空间存在着。
1.2“光子”被认为:与正负电子对能够互相转化
“光子”,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都认为:“光子”能够在得到能量后,转化为一对正、负电子,即γ→e++e-;反之,正电子、电子相遇能够放出“光子”:e++e-→γ。从“质量为零的光子”转化为有质量的正电子和负电子;而都有质量的正负电子对,释放光子后,质量完全消失,这里为什么质量不守恒?把光子认识为正反物质的湮灭体,“质量为零的认识”值得再思考,再认识。显然,这是违背物质不灭和质量守恒定律的。事实可能只是看不见的正负电子对充斥整个空间,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认识的光子,只是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时隐时现的正负电子对。事实应该是这样:
γ=e++e-;e++e-=γ。
这样就不违背科学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了。任何光源都不能产生和发射这样的光子:“光子”被认为是“静止质量为零”,“呈电磁中性的粒子”,“是无质量的纯能量形态的物质”。这样的光子说:认为光的传输无须媒质,是“场、源整体说”。
1.3对“场与源整体说”的质疑
麦克斯韦依据电磁波的速度也是光速,认识到:“光也是电磁波”;还认识到:“光是能够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的横向振动”。我们所看见的光,应该是横向电磁振动的光的传输媒质——确定频率的电磁波。因此,不能不质疑:“场、源整体说”的正确性。“场”与空间传输光的媒质有关,光源产生的应该是能够在媒质中“产生电磁现象”的物质,光速才会被媒质的确定的电磁属性所决定。静止质量为零,呈现电磁中性的“光子”,既不能在媒质中产生电磁现象,也不能在光源中找到产生它的系统构成,说不清楚:光速为什么与光源及其运动状态无关,为什么决定于自由空间的电磁属性:真空电容率和磁导率,“场、源整体说”不能成立。场与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有关,必定是存在于自由空间的看不见物质,而光源产生的光子必定是:在媒质中能够产生电磁现象的物质,才是真正的光子。经典电磁理论的常识告诉我们:光源所产生的应该是带电粒子,作为运动电荷,才能够在自由空间产生电磁现象。
无线通信收、发端,都是电子流,证明在自由空间的运动电荷就是光源的电子,就是能够横向集合承载电磁能的光源电子流。收端与发端,电子流相同仅是按距离平方率递减。
光合作用过程中,唯有电子参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ATP合成,没有出现正电子;也说明:太阳也是输出承载电磁能的电子,在自由空间形成的电磁波——太阳光。也说明爱因斯坦所说的“光子”,应该是伴随光源电子运动的元粒子,即构成电磁波的元粒子,就是麦克斯韦所说的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
光子来时突显,去时捷隐,不留倩影;显时闪亮,隐时无影,神奇而不可捉摸。与它相关,光子的产生、传输,科学界制造出了无数神话!
科学史上曾出现过看不见物质——以太。笛卡尔面对超距作用现象,唯物地否定超距作用,首先推定以太的存在,在传递看不见的相互作用。传递电荷、磁体、“引力”的相互作用。“以太”,在一个世纪前被科学界彻底否定。对以太的错误否定,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光的传输,光速的形成,光速动能都是离不开光的传输媒质,没有认识到“光速不变”仅是现象,根本不是原理。当时没有条件认识:光速为什么不变。当代物理学虽然也否定超距作用,肯定电场、磁场是实在的物质,至今还不能说出:它们是什么特殊物质,“场、源整体说”,使人们对看不见物质的认识,落入了神秘化的陷阱;因为人们根本不可能找到由“源”发射的,能够构成“场”的特殊物质。至今,物理学界仍然不能认识:光的传输、光速的形成、光速动能是来自哪里?
1.4当代物理学教科书持爱因斯坦的“光、电磁波是场与源整体说”
现行大学物理教材关于光的传输无须媒质是这样说:“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如果这真是事实,岂不是空间存在电与磁之间存在自激励。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没有光源的承载电磁能的电子输出;光,电磁波不可能持续。“光的传输无需媒质”,此说也显然与麦克斯韦的“媒质说”是矛盾的。光的传输对媒质需要与否,涉及空间是否存在光的传输媒质,是否存在“以太”,涉及空间是否存在看不见的物质。这涉及物理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历史公案,也涉及21世纪科学的伟大壮举是否有意义。
1.5光的“能量子”说
普朗克依据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说,能量子承载光源电磁能,应该是由光源产生,可惜我们不能依据此说,认识这能量子是什么物质粒子。
h=E/ν;h:是能量子,E:电磁波能量,ν:是电磁波频率;所以,能量子h与频率无关,是一个波长的能量,应该是随波长变化;光源的电磁能也应该是随光源大小变化的,可是能量子h又是常数。量子是什么?是光源发射的什么?
经典电磁理论应该怎样描述量子,量子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相容性现代物理学并未解决。量子力学脱离具体物质粒子,只注意统计规律也是它难以让人接受的原因。从光的系统构成中使量子得到定位,才能够使量子力学融入经典电磁理论
普朗克质量:  mpl=2.1767×10-8kg。
与电子质量比:mpl/me=2.3919×1022倍。
依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光子”是由正负电子对转化来的,可是,这样的光子在光源怎样被产生,又怎样被发射,就是已经说不清,这样的光子只能是可见光的构成粒子,是麦克斯韦说的,光的横向振动的媒质粒子,伴随光源电子的被扩散运动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粒子。量子力学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也并不相容,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能量子与爱因斯坦说的光子的关系。
可推想普朗克量子h应该是由光源所发射的,至少应该是光源所产生的,后面要讲到的:光源以输出承载光源电磁能的“光电子说”却能够与经典电磁理论完全相容相符,量子如果能够与光源电磁能建立确切的量的关系,就能够融入经典电磁理论。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的光子,只能是光的传输媒质,其电磁中性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由光源产生,它应该是伴随光源电子的运动能够产生电磁现象,并能够为光源电子提供光速动能,而正负电子对的系统构成使元粒子具备了伴随运动电荷产生电磁现象的条件,但它的质量不可能是零,它在自由空间的存在,不可能是零质量的湮灭体,而只能是充斥全宇宙的,质量处于湮没态的看不见物质粒子,它的密度应该满足围绕电荷能够形成电力线、电场;在运动电荷周围能够形成磁力线磁场;伴随光源承载电磁能的电子能够提供光速动能的需要。
为什么h是电磁波的最小能量子单位,与光源电子的关系及与电磁波形成的关系还有待继续认识。人眼绝不能够看到爱因斯坦所说的单个由正负电子的相遇所发出的“光子”。
光的消失是电磁波终止,可能是光源电磁振动(电磁交变运动)中止,自由空间的元粒子失去光源电子的输出,空间就不存在电磁振动,能够传输光的媒质也就不是发光的“光子”了,恢复为看不见的元粒子。由此,可合理推理决定光的传输距离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光电子的密度随距离平方递减,当密度达不到最小能量子h所要求的电子数密度时,电磁波传输中断;二是光源寿命中断了光电子输出。无怪乎,能量小的光源,光照范围小;手电灯光,随电池关断而终止。光的消失不能推理为“光子”质量的湮灭。
但是,量子力学不追问量子的本质,当然,无助于人们认识光的本质、属性、运动及与其它物质的联系:力和能的交换关系等。
1.6光量子说也没有揭示出光的本质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就是光子说。就是静止质量为零;往下看,当知道:“光速为什么不变”时,就会知道:区分“动质量”、“静质量”概念是主观的想当然。质量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只决定于物质系统构成,只要运动不改变物质系统构成,就不可能影响物质的质量。任何物质都是以自身系统构成所决定的质量来接受力的作用,而不问力的性质:无论是一般外力,还是零能场元粒子所产生的压力(见“yuann38101”的博文“宇宙第一推动的物理原因”),接受惯性力的动能,都是同一个质量:m=F/a=F/g=P/V。物质质量不可能因速度增加而变化,“质增效应”公式的依据是错误的,是不知道:光速为什么不变的认识条件下,进行数学推导造成的错误。质量为零的物质,不可能有能量,也不可能有质量完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的事发生,现象上似乎有理,若是深入到物质系统构成追问,根本不可能为真。质增效应的实验证实所证实的只能是元粒子充斥全宇宙的存在,它对宇宙万物的包围所形成的压力应该是:4πGM·,对物质高速运动的阻力应该按流体的压强计算与运动速度有关:P=4πGM·V,唯有高速时才是需要考虑的量。即使达到光速,也不会出现无穷大,仍是非常有限的量,精确计算卫星运行速度,或以后的星际旅行才需要考虑,一般都可以不考虑。
1.7光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的横向电磁振动
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电荷为零”,这决定了“光子”不可能是光源发射的,决定了“光子”不可能具有光源电磁能。光是具有光源电磁能的,真正的光子应该是光源送出的承载了光源电磁能的带电粒子。“光子”与能量子的关系也说不清楚的。
依据麦克斯韦所提出的“光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的横向振动。”爱因斯坦所说“光子”,不可能是光源产生的,它是原本就存在于空间的传输光的媒质,接受光源电磁能能够产生电磁现象的粒子。光源输出的粒子应该能够在媒质中产生“电磁现象”,起码条件是电荷不能为零,因为能够在自由空间产生电磁现象,只有光源电子,作为运动电荷才会在自由空间激发电磁场。这与爱因斯坦的电荷为零的光子说,显然是矛盾的。从爱因斯坦所说:光子的系统构成,及其所决定光的运动原理和光的运动事实,其说根本不能自洽。光的系统构成不明,其电荷、质量为零的属性得不到光的系统构成的支持,电荷为零与光的电磁波运动方式也与事实不符。
1.8光子与普朗克的能量子,与光波的关系还讲不清楚
能量子h=E/ν。h:能量子常数,ν:电磁波频率,E:电磁波能量。能量子是电磁波的能量除以电磁波频率,能够理解为一个波长的电磁能,即一个波长时间内的电磁能。光子,光量子,与能量子的关系如何理解?与电磁波的关系如何理解?光子理解为光的粒子,一个波长的光,能够理解为一个光子?而且是电荷为零,呈电磁中性的粒子?这样的光子集合,能够成为具有电磁能的光波?不加追问,现象上看,“视乎是”。按其系统构成认真追问就难以为真,根本不可能为真。
1.9质疑光子的质量m=E/C²=hν/c²
光子的能量,依据1.6条,应该是一个能量子,可是光子的质量:
m=E/c²=hν/c² 。这是光子的质量,还是一个波长的光子质量?为什么不是 m=h/c²。光与光子的质量也是说不清楚的;可见,光的质量说也是存在问题的。能量子h的普朗克质量:mpl=2.1767×10-8kg。
与电子质量比:mpl/me=2.3919×1022倍。(见上述1.5条)
1.10对光子能量的质疑
光是横波,应该是来自光源的电磁能,即电磁能是横向的。可是光子的光速动能显然应该是纵向的,而且光速与光源及其运动状态无关;显然,光速动能与光源无关,与横向的电磁能不是同一个来源,可是传统物理学在两者之间轻易就画上了等号。这里,缺乏严谨的科学思考。可见,光子的本质、动能、电磁能都需要重新认识,对E=hν=mc²,需要重新审核。(后面还将专题讨论)
1.11.电磁相互作用是光子交换说也不能成立
电磁相互作用是电力、磁力通过场的特殊而实在的物质来实现的。可是,对于形成电、磁场的物质至今并无确切认识(现行大学教科书可以为证);但,无论如何不会是电荷为零,呈现电磁中性的光子。“光子”的本质不清楚,无法找到支持“光子”运动,并传递能量的依据,也无法认识“光子”的质量、能量、光速的形成等。
2.自由空间存在看不见物质
“超距作用”是现象,只能说明自由空间存在着有待我们认识的看不见物质。“光速不变”也只是现象,而且光速与光源及其运动状态无关,只决定于空间的电磁属性:真空电容率和磁导率;说明自由空间存在着具有确定电磁属性的看不见物质。电荷的周围必定有电场,电荷相互间的超距作用现象是由电场来传递的,说明空间一定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够被电荷激发成电场的物质。磁体、或載流导线、或运动电荷周围存在磁场力。库仑定律的电磁作用力,也都与空间的电磁属性有关。任何物质的属性,都必然是依附于物质及其系统构成的实在。空间存在确定的电磁属性,应该可以证明:看不见物质在空间的客观存在。它是什么物质?应该具有如下属性:
1)电荷在它的包围下,电荷的作用能够使它成为电场;
2)磁体、或載流导线、或运动电荷,能够使它激发成电场和磁场
3)电、磁库仑定律的比例常数Ke、Km是实际测量值,两者之比开平方等于光速:
√﹙Ke/Km﹚=√﹙8.9875×109/1×10-7﹚=2.9979159×108m/s。
此式说明光速与看不见物质的电磁属性有关,所以,光速与光源及其运动状态无关。实测的比例常数,表明看不见物质有充斥宇宙的均匀分布,具有均匀性和各向同性。
4)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
现代物理学研究有这样的现象:“一个高能光子与重核作用时” (1),光子可以转化为一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一定条件下,相遇的正、负电子又会同时消失,而产生两个或三个光子(这叫电子对的“湮灭”),其反应可表示为:
γ→e++e-;
e++e-→γ。
——(1)
依据物质不灭和质量守恒定律,遵守科学定律,反应式应表示为:
γ=e++e-;
e++e-=γ。
——(2)
正、负电子相遇不应该是“湮灭”,而是复合为看不见物质:宇宙中最低级的复合粒子:具有弱束缚态正负电子对的系统构成,属于看不见物质,我名其为元粒子。(1)、(2)反应式的区别仅在于是否遵守科学定律,何以证明式(2)是正确的呢?难在元粒子属于看不见物质。依据上面的叙述,可确定:元粒子充斥整个宇宙,其质量不是“湮灭”,而是湮没态。鱼,感觉不到水的压力,我们也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置于水中的天平称,也称量不了水的重量。两倍电子质量的元粒子处于湮没态。长时期来人们不能够直接感觉不到它的质量和存在。但是,它作为具有确定电磁属性的看不见物质,我们也没有理由违背科学定律来否定它的客观存在。所以,式(1)只可以说明元粒子在自由空间,时隐,时现的存在;式(2)则从自由空间,具有确定的电磁属性,可肯定看不见物质的客观而确切的存在,依据物质不灭和质量守恒定律,都应该能够正确推定看不见物质——元粒子的空间存在。
笛卡尔不愧是伟大的唯物论哲学家和科学家,面对电、磁、引力等超距作用现象,不是按现象学而论,而是正确推定了看不见物质的存在。法拉第的著名电、磁力线实验,使电力线与磁力线现形,给出了电力线不相交的放射性特征,闭合的磁力线,显示了磁场是有旋场。证明了电力线、电场和磁力线、磁场的物质实在性。我国现行《大学物理学》,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仍不能确切肯定形成电、磁场的看不见物质是什么,还把电力线称为“假想”的电场线。(2)
2.1元粒子与电力线、电场的形成
依据电子电荷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包围电荷的元粒子,减弱内部电子、正电子的异性相吸,加强彼此间的异性相吸,相互关联成电力线,呈现放射状分布,形成电场。可见,根本不需要电荷发射任何特殊物质,电荷周围就存在电场。电荷相互间的“超距作用”就是通过电力线相互作用来实现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自由空间,电荷的存在,就凭借电荷的属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就能够使包围它的元粒子极化为极化电荷,极化电荷的正负电极性相吸,就关联成力的射线——电力线。围绕电荷形成电力线放射状分布的电场。极化电荷的密度以ρq表示,可依据库仑定律推定其数值。
元粒子的空间密度与“引力常数”的倒数有关:
ρ=1/G·S²。
元粒子的密度和极化电荷密度ρq决定了库仑定律的比例常数Ke:
Ke=1/Gρq2=8.9875×109;
元粒子的极化电荷密度:
ρq=1/√﹙G·Ke﹚=1/√﹙6.673×10-11×8.9875×109﹚
=1.291C/m³。
极化电荷的数密度:
ρq/e=1.291/1.6×10-19=8.068×1018个/m ³
元粒子的数密度ρY:
ρY/2me=1/(G·S²·2me) =1/﹙6.673×10-11×2×9.1×10-31﹚
=8.233×1039个/m³。
元粒子的线密度:
ρYL=2.0193×1013个/m。
元粒子的极化电荷的极化率:
ρq/ρY=8.068×1018/8.233×1039=0.9685×10-21。
极化电荷的极化率是一个很小的数,也就是说电荷并不能使其周围的元粒子都极化。这与电荷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运动属性有关,极化电荷必定彼此关联,成为放射状的电力线构成了电场。
库仑定律可用极化电荷改写为如下式:
F=Q1·Q2/(Gρq2·r2)
自由空间电荷的相互作用,正比于电荷量,反比于极化电荷密度和距离的平方,上式的分母:Gρq2·r2,是极化电荷作为传递电场力的媒质,应该作为一个矢量。r2是射线角的球面积:
S=r ²·sin ²θ≈ r ²·d²θ≈r ², ∵sin ²θ≈(dθ) ²≈1
这是电场力,随距离平方递减的原因。
也说明极化电荷和元粒子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传递电场力的媒质。
2.2库仑定律的再认识
库仑定律:F=Ke·q·Q/r²
可改写为:F=q·Q/Gρq
²·r ²。
G:引力常数,本质是压力常数。
电场力:
Fe=q·E=q·Ke·Q/r²=q·Q/4πε0r²=q·Q/(Gρq²·r ²)。
电场强度:Ee=Ke·Q/r²=Q/4πε0·r²=Q/(Gρq²·r ²)。
比例常数:Ke=1/4πε0=1/Gρq² 。
极化电荷密度:ρq=1/√﹙G·Ke﹚=1.291C/m ³。
极化电荷密度与真空电容率的关系:
ε0=Gρq²/4π;
ρq=√(4πε0/G)。
深入到物质世界系统构成的看不见物质的元粒子层次,元粒子的正负电子对,极容易就被电荷极化为极化电荷,彼此异性相吸就关联成为电力线,电力线呈放射状分布,就形成了电场。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不能直接否定超距作用,经改写为用极化电荷密度表示,物理概念清晰,是通过极化电荷连成的电力线来传递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比例常数,与真空电容率有关,就说不清是什么形成了真空(自由空间)电容率;库仑定律比例常数与极化电荷密度ρq有关,真空电容率与极化电荷密度ρq有关,物理概念就清晰了。电场强度用极化电荷密度表示物理概念就很清晰:正比于电荷量,是通过极化电荷形成的电力线来传递,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与压力传递反比于距离平方是同样的理由。电力线的分布决定了电场有散度,无旋度。极化电荷密度取代“真空电容率ε0”能够使物理概念明晰,并不影响经典电磁理论及计算公式。
2.3电位移与电场
电位移D=ε0·E=ε0·﹙Q/Gρq2r2﹚;
将ε0=Gρq2/4π代入上式,可得:
D=﹙Q/4πr2﹚。
电场强度与介质有关,真空不空,传递电场力的介质就是元粒子,在电荷作用下,才成为电力线、电场介质粒子。而电位移只决定于自由电荷Q,与介质无关。所以,高斯定理: 。
电位移仅与闭合面积S所包围体积内的电荷密度积分有关,与媒质无关。
2.4电荷周围的元粒子并不都成为电场粒子
电荷并不能够使周围的元粒子都成为电场粒子,极化电荷密度除以两倍电子对电荷,可以求得被电荷极化的元粒子数密度NQ:
NQ=ρQ/2e=1.291C/m ³/2×1.6×10-19C= 4.0×1018/m³。
元粒子的数密度NY:
Ny=1/﹙G·2me)=1/﹙6.673×10-11×2×9.1×10-31﹚
=8.23×1039/m³
两个数密度之比为:
NQ/Ny=4.03×1019/8.23×1039=4.8×10-19。
单位数密度之比,可知电场粒子仅是元粒子中的极少数。原因是电力线呈放射状,电子电荷作用半径远大于元粒子作为传递压力的作用半径,其密度随距离平方迅速递减。所以,电场力的力程远小于压力的传递力程。同样的原因电磁力的力程远小于压力的力程,即现象上为引力的力程。这些力都不可能由物质直接相互作用,传递媒质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元粒子的存在,超距作用现象:“万有引力”、电场力、磁场力就无法解释,就无法说清楚。我国大学的“十一五”物理教材,还没有说清楚:电场是什么物质形成的,还认为电力线不是实在的,是纯假想的。
3.磁场与元粒子
3.1运动电荷的周围必定伴随有电、磁场
元粒子充斥自由空间的存在,伴随着运动电荷一定会有电、磁场,运动电荷会带动元粒子的正负电子对,我们现在还无法准确知道正负电子对,在运动电荷的带动下如何运动,就像一个软件编程员,不用知道计算机硬件的具体电路,就能够预计编程的结果,运动电荷能够在自由空间激发出磁场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元粒子正负电子的电荷运动,使元粒子成为具有S-N极的元磁体;并且,磁力也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运动属性。元磁体因此关联成无头无尾的闭合磁力线。磁体就是通过这样的磁力线来实现相互作用的。
磁库仑定律:Fm=KmQ1V1×Q2V2/r2。
用元磁体可改写为:Fm=Q1V1×Q2V2/G·ρm2r2。
比例常数Km的实测值:Km=1×10-7T·m/A
比例常数Km与“引力常数”G和元磁体的磁化密度ρm的平方有关:
Km=ρ/ρm2=1/G·ρm2=1×10-7T·m/A;
通过上式可求得:
ρm=1/√(G·Km2)=1/√(6.673×10-11×1×10-7);
=3.871×108 C/m2·s
ρm/ρq=(3.871×108C/m2·s) /(1.291C/m³)
=2.998×108m/s=c——光速。
元粒子的存在,使自由空间所具有的电磁属性,无论用什么来表示,都说明光速与它的空间存在有关。
光速c=√﹙Ke/Km﹚=ρm/ρq=1/√﹙ε0μ0﹚
(1)
c=ν·λ
(2)
式(1)表达自由空间元粒子的电磁属性与光速的关系,式(2)是电磁波属性与光速的关系。著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证明了光速不变的现象。麦克斯韦早就证明了:光速与空间的电磁属性:真空电容率、磁导率与光速的关系。
元粒子在不同条件下,以不同的运动状态就成为不同场的粒子。运动电荷不仅能够使元粒子极化,而且受运动电荷的作用力,能够使元粒子的正、负电子相互绕转形成具有S-N极的元磁体,并且异性相吸,相互关联成闭合的磁力线,形成磁场。这是运动电荷作用的实际结果,没有这元粒子被磁化的实在,就不会有磁力线的实在,就没有磁场力传递媒质。磁力线是无头无尾的闭合线,也不可能由任何磁体发射出元磁体这样特殊物质,只能是运动电荷使元粒子内部的正负电子受到运动电荷力的作用,形成了感应电流,元粒子被磁化为元磁体,与电场形成一样,无须磁体或运动电荷发射任何特殊物质,只要有电荷运动,元粒子就会被感应出形成电子环流的元磁体。元磁体是看不见而实在的,现象中磁场的实在可以为证。至于,在元磁体内部正负电子是怎样运动,形成了元磁体,就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认识。
磁比例常数与运动电荷感应出的元磁体密度有关,元磁体是作为传递磁场力的磁力线存在,磁场力也是随着相对于运动电荷的距离r²递减。
比例常数:Km=1/Gρm
²。
磁体相互作用力,是元粒子被磁化为元磁体,通过元磁体构成的磁力线来相互作用的。可见,法拉第的力线思想是多么正确,电力线、磁力线虽然看不见,但都是由实在的物质:元粒子在电荷、运动电荷的作用下极化和磁化形成的。只是电、磁相互作用看不见而已。
3.2元粒子与磁场的磁通密度(磁感应强度)B:
B=QV/Gρm2·r2。
上式与经典公式是完全等价的,这样的表达,在物理概念上明晰,磁感应强度与被感应的元磁体密度有关,传递磁场力是通过元磁体构成的磁力线来实现的。与我们已经习惯的磁导率有如下关系:
μ0=4π/Gρm2;
ρm=√﹙4π/G μ0﹚=3.871×108 C/m2·s。
3.3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H与磁通密度(磁感应强度)B的关系:
H=B/μ0=(QV/Gρm2r ²)/(4π/Gρm2) =QV/4πr ²。
所以磁场强度仅与运动电荷有关,与媒质无关,数学公式有时并不能完整描述物质运动,麦克斯韦明明认识到光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的横向振动,可是他的电磁方程组,却让人看不出光的传输需要媒质,反而被人解释为电磁波传输不需要媒质。
4.光的传输与元粒子
现在大学所用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学》认为:变化的电场要在周围空间激发涡旋磁场,变化的磁场能在空间激发涡旋电场;所以光与机械波运动不同,传输不需要媒质。其实,变化的磁场能够激发“涡旋电场”说,就很可疑。电场都是有散度无旋场,怎么会出现“涡旋电场”。光的认识史虽然已很悠久,可是关于光的认识还存在不少问题,仍需要继续学习。
4.1光是运动电荷在零能场元粒子中的运动
元粒子是传输光的理想媒质。元粒子充斥宇宙,空间只要出现运动电荷,就能够形成电磁场,光源产生的只能是运动电荷,通常是承载光源电磁能的,是电磁交变运动的电子集合。因为参与光源电磁振动的,通常只是电子,其电子量不会变,必然是以电子集合的变化量来反映光源的电磁交替运动的变化量,来承载光源电磁交替变化的电磁能。光源被元粒子所包围,元粒子必然会被光源内的电流(如无线通信的发射天线上的交变电流)极化和磁化,形成电磁场,电磁场的洛伦兹力垂直电磁场平面,无须光源发射集合的电子,洛伦兹力就能够将参与光源电磁交替运动的电子拉出光源,这电子垂直于电磁场平面离开光源向外扩散运动,这电子我也称其为光电子。它的横向集合平行于电磁场,它在元粒子中又会极化和磁化新的横向电磁场,又会产生新的洛伦兹力又会使光电子纵向运动。光电子的纵向运动会产生纵向电场,也会推进光电子;光电子是被自己在媒质中产生的电磁场的洛伦兹力和纵向的电场力作用下,纵向运动的。无须光源为它的运动提供动能,所以光速与光源及其运动状态无关。应该是光源产生的光电子被媒质:元粒子形成的电磁场拉出光源,纵向运动。
光速不变及其运动方向,决定于元粒子的均匀分布和元粒子所构成零能场的电磁属性。元粒子围绕星球的弯曲分布会影响光传输的偏折,观察到的:光经过星球所发生的偏折,不能证明是引力造成的,引力的本质是元粒子的压力,光的偏折是围绕星球的元粒子是弯曲分布造成的。
4.2是什么决定了光速
光速只决定于光在自由空间的传输媒质的电磁属性:库仑定律的比例常数Ke和Km、或极化电荷密度ρQ和磁化的元磁体密度ρm、或真空电容率ε0和磁导率μ0。是光的传输媒质元粒子决定了光源参与电磁交变运动的光电子在媒质中的运动。
4.2.1元粒子的极化电荷密度与磁化的元磁体密度决定了光速
ρm=√﹙4π/Gμ0﹚;
=3.871×108C·m-2s-1
ρQ=√﹙G·Ke﹚=1.291C/m ³。
ρm/ρQ=3.871×108C·m-2s-1/1.291C·m-3
=2.99845×108m/s
4.2.2库仑定律的比例常数就已经决定了光速
比例常数是实测值
Ke=8.9875×109
Km=1×10-7;
c=√(Ke/Km)
=√(8.9875×109/1×10-7)
=2.9979×108m/s
可是,从物理概念上,也说不清:为什么库仑定律的比例常数之比,能够决定光速。
4.2.3真空电容率ε0与磁导率μ0
麦克斯韦早就证明:光速等于自由空间电容率ε0与磁导率μ0几何平均值的倒数:
c=1/√﹙ε0μ0﹚
从物理概念上,也不能直接说清楚为什么。现在,可以这样说:真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充斥了元粒子,运动电荷能够使元粒子极化和磁化,极化电荷关联成放射状的电力线,形成电场;磁化的元磁体能关联成闭合的磁力线,形成磁场。光速是运动电荷使元粒子极化和磁化形成了电磁场,运动电荷又得到这电磁场的不断加速,使运动电荷能够以光速运动。
ε0=GρQ2/4π
μ0=4π/Gρm² 。
1/√﹙ε0μ0﹚
=1/√[(GρQ2/4π)·(4π/Gρm²)]
=1√﹙ρQ2/ρm² ﹚
=ρm/ρQ
=c
说明光的运动与传输媒质——元粒子的电磁属性有关:光速是在元粒子中形成的。
在元粒子中能够产生电磁场的,只能是运动电荷,不可能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呈电磁中性的“光子”,能够以元粒子作为传输媒质的,只能是作为运动电荷的电子,才符合麦克斯韦所说的“能够产生电磁现象”使传输媒质进行“横向振动”。唯有光电子,能够在充斥宇宙的元粒子中不需要光源提供光速动能,就能够以光速运动。
4.2.4光电子的运动速度就是光速
光电子的横向集合在零能场的元粒子中,使元粒子极化和磁化形成横向电磁场,这横向电磁场并不以光速远行,参与可见光频率的电磁振动的元粒子所形成的电磁场,才能够被人眼看见,以光速运动的光电子人眼是不可能看得见的。光电子以光速运动是可以证明的:
1)光电子横向集合是以光源电磁振动频率变化的运动电荷,其所形成的电磁场,具有洛伦兹力能够使光电子纵向运动;2)纵向运动的单个光电子所形成的电场也纵向的。光电子在这两个场的力交替作用下,运动速度就是光速。光电子时而成为元磁体的电子,其得到的加速度为:
V²/re=Fe/me=e²/GρQ re ²·me
V=√﹙e²/GρQ re·me﹚
=1.6 ²×10-19/﹙6.673×10-11×1.291×2.82×9.1×10-31)
=2.994×108 m/s
这结果可证明:光速,“不是静止质量为零的光子能够达到光速”,而是具有质量的光电子在媒质:元粒子中传输就能够达到光速。
2)以光速运动的运动电荷质量等于电子的质量
是光源产生的光电子被洛伦兹力连续不断拉出光源,由光电子形成的横向电磁场的洛伦兹力使光电子得到光速,可按洛伦兹力计算运动电荷的质量:
Fm=m·a=m·c²/r;
e²·c²/﹙G·ρm²·r²﹚=m·c²/r;
ρm=ρq·c,代入上式,r:设为运动电荷的运动半径,整理上式得:
m=e²/G·ρm²·r=1.6 ²×10-19/﹙6.673×10-11×3.871²×2.82)
=9.07869×10-31kg
≈me
在自由空间以光速运动的运动电荷就是光源产生的参与光源电磁振动的电子,就是真正的光子,在零能场中以元粒子为媒质,其横向集合能够以光速传递光源的电磁能。根本不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光子质量为零,呈现电磁中性,是光源发射的。也否定了“质量为零的粒子能够以光速运动”的神话,也否定了“光、电、磁的场、源是整体”的神话说。
5.重新认识光的传输
新概念物理的进步在于突破现象域的局限性,深入到物质系统构成,追问物质系统构成、运动原理、现象的事实,按严谨的三方相互印证的系统论证来认识。
5.1光源只能够产生承载电磁能的电子
任何光源都不能够产生静止质量为零的“光子”,也找不到能够把呈现电磁中性的“光子”加速到光速的物质系统构成。无线通信系统揭示出:无线电波是光源产生的承载了光源电磁能的电子,我也把它称为光电子,在充斥宇宙空间的元粒子中,光电子作为运动电荷,其横向集合,使元粒子极化和磁化产生电磁现象,形成横向的电磁场,其磁场的洛伦兹力垂直于电磁场的平面,把光源产生的光电子拉出光源,向空间纵向扩散运动,这变化磁场所形成的纵向电场,也使光电子垂直于横向集合光电子所产生电磁场平面纵向运动,光电子的横向集合,就是麦克斯韦所说的“位移电流”的本质,光电子纵向运动的横向集合,可等效为横向变化的电场,被认为是“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是有旋磁场洛伦兹力纵向推进的光电子,有旋磁场纵向推出的变化电场,等效视为“有旋电场”,倒也很等效,是光电子的横向集合,又会产生磁场,被视为“变化的电场又产生变化的磁场”作为运动电荷,使元粒子产生的磁场洛伦兹力,使光电子始终垂直于横向电磁场的平面纵向运动。但是没有光电子的作用,这“位移电流”就形成不了,电磁波也就形成不了。元粒子时而被横向光电子集合磁化为元磁体,其磁场力使光电子纵向运动,时而被这变化磁场形成的“电场”,极化为电场粒子,也使光电子垂直于光电子横向集合所形成的电磁场平面,纵向运动。所以,光电子的纵向运动是湮没于参与光电子引起的横向电磁场的元粒子中,所以,爱因斯坦也只能认识到中性的光子的纵向运动。光电子纵向运动及其速度,都是从零能场的元粒子的电磁运动得到的。所以光速与光源及其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光速不变”不是原理,仅是可以深刻认识的现象。当然,必须深入到物质世界系统构成,能够认识到元粒子的客观实在,能够认识到光的本质:是光电子在传输媒质中,产生了将它加速到光速,并垂直于光电子横向集合所形成的电磁场平面的纵向运动。电磁波是伴随光电子的元粒子极化磁化所形成的运动电磁场。承载光源电磁能以光速运动的是光源产生的光电子。爱因斯坦所说的“光子”只能是伴随光电子形成运动电磁场即电磁波的元粒子,确实是呈现电磁中性,但并不以光速运动,仅是伴随光电子向空间延伸,以光速传递电磁能的媒质。
5.2光速可从光电子横向集合在元粒子中产生的电、磁场的电、磁库伦力中导出
光电子产生于光源,光源可视为横向变化的电流源,包围它的元粒子极化和磁化形成随光源电磁振动变化的电磁场,其中磁场的洛伦兹力对光电子进行纵向加速,把光源的电子拉出光源,它在空间的横向集合承载了光源的电磁能,故把被磁场洛伦兹力纵向拉出光源的电子称其为光电子。光电子横向集合是麦克斯韦所说的“位移电流”的本质,将其视为运动电荷引起自由空间零能场的元粒子极化和磁化,空间就出现了频率随光源变化的电磁场,其中的磁场Bm对光电子进行纵向加速。光电子的横向集合视为横向光电子流Ι,在空间使元粒子磁化所建的磁场:
Bm=Ι/Gρm²r ²,Ι=N·e·V,是以速度横向运动的光电子横向集合。
对光电子加速的力是纵向的:
Fm=e·V·Bm=e·V·Ι/Gρm²r ²
光电子在Fm作用下的电场EC:
EC=N·e/GρQ·r ² 。
光电子时而在磁场Bm作用下被加速,时而在电场EC作用下被加速,这两个场都是对光电子进行纵向加速。也可以说,光电子作用下磁场转化为电场,是遵守能量守恒,对光电子加速是相等的,即Fm=FE:
e·V·Bm=e·Ec
e·V-·N·e·V⊥/Gρm²r ²=e·Ne/GρQ·r ²;
V⊥:光电子横向集合变化的速度,V⊥产生V-;V-:光电子纵向运动速度。这样取值是合理的:
|V-|·|V⊥|=V
²=ρm²/ρQ2=c²。
V=c。
光速决定于零能场元粒子相对于光电子的极化和磁化的电磁运动。光速不变不是原理,是可以认识的现象,它决定于形成它的系统:光电子和传输它的媒质——零能场的元粒子。仅用库仑定律就能够导出光电子的光速运动,而且根本不用分什么相对论、非相对论速度。所以,光速与光源及其运动状态无关,能够相对于机械运动坐标系,表现为不变的光速。在这里根本无须爱因斯坦假设光速不变原理,也无须用相对论变换,使时空相对化来保证光速不变。
5.3.光能传输的光电子说
传统物理学认为光的电磁能:E=h·ν。光速动能E= mc2。光的总能量:
E=mc2。而且认为电磁能与总能量相等:E=h·ν=mc2。
前面已经讨论过:光源承载电磁能的电子流使看不见的元粒子极化和磁化,形成的横向电磁场的洛伦兹力,把光源电子拉出光源,在自由空间的元粒子中,激起的电磁场以光速纵向推进光电子,无须光源为光电子的光速运动提供光速动能,光电子以横向集合承载着光源电磁能,从零能场的元粒子极化和磁化的电磁场力获得光速动能。光源电磁能与光速动能是两种不同来源,不同方向,不同运动方式的能量。光源电磁能决定于光源的电磁振动,光速动能源于零能场元粒子的电磁运动,元粒子电磁能转化为光源光电子的光速动能。
电磁场洛伦兹力转化为光电子的光速动能:
e·e/(Gρq2r2)+e·c×e·c/(Gρm2·r2)=me· =0
∵c是不变的常数。
光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与磁场力是相等的,整理上式的:
ρm/ρq=c;
Fe=Fm=me·a=me·v2/r。
r是电子运动半径:
r=2.82×10-15m
v=√﹙Fe·r/me﹚=√(e·e/Gρq2r·me)
=√(1.62×10-19×2/6.673×10-11×1.2912×2.82×10-15×9.1×10-31)
=2.99×108m/s。
光电子作为运动电荷,从元粒子的极化和磁化的电磁运动形成的电磁场,得到了光速动能。光是光电子在媒质——看不见的元粒子中得到了光速动能,(根本不是静止质量为零的“光子”,莫名其妙的就能够以光速运动),光电子的光速动能根本就不是光源提供的;所以光速会与光源及其运动状态无关。光是光电子在媒质中的电磁运动,也就是相对于元粒子的电磁运动,与机械运动互不影响;所以,任何坐标系中的光速都应该是保持不变的,处理时,使机械运动的坐标系与光速保持互不影响。但是这过程根本没有必要导致宇宙时间空间的关系相对化,在这过程中根本找不到相对论时空观的合理依据。
光速动能与光源电磁能是两种不同的能量。光电子是以横向集合来承载光源电磁能的,光速动能不是由光源电磁能转化来的,两者是不存在转化关系的能量。绝对不会出现:E=h·ν=mc2。光电子的光速动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它如果是来自光源电磁能,那么光的传输就不是无损耗的,不仅是能量密度随距离平方递减,而且肯定会有一部分光源电磁能转化为光电子的光速动能。事实是光速动能与光源电磁能无关:光速与光源及其运动状态无关。这就是电磁波能够高效传输电磁能的原因。元粒子是最低级的复合态粒子,其所构成的充斥整个宇宙的场,确实是最低能态的场,故称其为零能场。不是零能场的能量为零,是因为零能场中,任何涨落都不会使其出现熵增。光源电磁能在零能场中引起的涨落:伴随光源光电子的光速移动,能够从零能场中,元粒子产生的电、磁力转化为光电子的光速动能。我们应该可以充分利用电磁能能够以伴随光电子的电磁波得到高传输效率的特殊属性,高效传输光源电磁能,用于我们用电目的的消耗。光电子传输光源电磁能所需要的光速动能,能够从元粒子的零能场得到。其实光电子只是得到光速动能的电子,其电荷量与一般电子一样,负载光源电磁能是以光电子的横向集合的形式,它就是被麦克斯韦所定义的“位移电流”的本质。用麦克斯韦电磁波方程组中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来描述“位移电流”与光电子的横向集合的实在是相等效的。麦克斯韦虽然还不能认识到光的传输媒质是什么,其所设想的“位移电流”与光电子横向集合的实在符合得如此好,怎不令人敬佩。
既然光速动能不是从光源电磁能转化而来,是零能场提供了光电子的光速动能。光的能量总和应该等于光源电磁能加上光电子的光速动能:
E=mec2=h·ν+ mec2。
而不是:E=h·ν=mec2。
只能是:h·ν= mec2。
光源电磁能竟然等于光电子的光速动能,光电子的总能量是两倍光源电磁能。可见光电子的光速动能虽然来自零能场,却必须用同样大小的电磁能来获得一份同样大小的光速动能。也说明零能场确实是最低能态的场,任何涨落都不会出现熵增,光源电磁能在零能场引起的涨落,零能场没有出现熵增,而是以有序的电磁运动,给传输电磁能的光电子以需要的光速动能。把能量E=mec2认识为光电子的内能或说成是电子的静能都是不合适的,因为光的能量根本不是电子自身的能量,都是外来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到:把E=mec2 认识为质能关系是不正确的。当把核反应置于元粒子构成的零能场中,就会认识到核能也不是来自核反应的物质的微小质量损失。
零能场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场,以电磁波传输电磁能时,零能场给出一份与光源电磁能一样多的电磁能,转化为光电子光速动能。也正因为光电子光速动能来源于元粒子被光电子极化、磁化的电场力和磁场力,不是机械运动力所能达到的;光是光源光电子相对于元粒子零能场的运动,所以光速会与机械运动互不影响,在任何坐标系处理时,都应该保持互不影响和不变的光速。也无须相对论变换。
元粒子零能场无疑是宇宙的电磁能源库。不仅如此,元粒子包围宇宙万物的压力,形成了被牛顿认识为“万有引力”,是宇宙万物运动的动力能。可见零能场又是宇宙万物运动的动力库。
关于“光速不变”的形成原理,应该是远比用一个实验来证实:光速不变的现象来得重要。它使“静质量为零”的粒子创造了光速的神话破灭,使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获得真正统一:光是伴随承载光源电磁能的光电子与看不见物质——元粒子构成的电磁波。揭示捉摸不定的神奇光子,只是以横向集合承载电磁能的光电子,与元粒子构成了电磁波动。它来时突显,去时快捷,倩影不留;显时闪亮,隐时无影,神奇而难以捉摸。它确实使光源电磁能以相等的等分一份一份被自由空间的看不见的媒质所传输,就正如普朗克所说的那样。爱因斯坦创造了“光量子”概念,现在被称作“光子”,“光子”被认为是正反物质湮灭体,静止质量为零,呈现电磁中性,由光源发射,以光速运动,在自由空间传输,不需要媒质。——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根本上不可能成立。
与爱因斯坦“光子说”非常不同,可以说是根本不同,但与经典电磁理论完全相洽,与“麦克斯韦媒质说 ”相符,也相洽。
麦克斯韦的媒质说却是实际的,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则与经典电磁理论不能相洽,与物理学普遍定律相矛盾,而且难以自洽。超越现象学对“光速不变”的认识,说明光速的形成,与经典电磁理论,能够很好相恰,能够自圆其说。光的粒子性是光电子,光电子横向集合能够承载光源电磁能在媒质中以光速传输。波动性是伴随光电子在媒质——元粒子中的电磁运动所形成的电磁波,自然而相洽,把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真正统一了起来。爱因斯坦“光子说”,说不清楚光速怎样形成,静质量为零的“光子”是怎样产生,电磁中性的“光子”如何承载电磁能,光子运动无须加速,应该可无限传输,这与小光源只能传输到有限距离的事实相矛盾。继承麦克斯韦的媒质说,就能够认识到元粒子就是理想的光传输媒质。
无需特别刻意,对传统物理学的光子说,就能够提出这么多质疑。问题出在传统物理学属于现象学,对物理的认识局限于现象域。现在,科学的发展,已允许我们能够深入到物质世界系统构成,能够更深刻,从而也能够更真实地认识物质世界。深入到物质世界系统构成,以三方相互印证的系统论证的方法,来建立新概念物理是能够超越现象学物理的。这说明人类的认识论超越现象学的时代来到了。
5.4元粒子及其产生电磁波的“红限”
把超越现象学物理,关于光的一些新认识归结简述如下:
光的传输是需要媒质的,这媒质与形成电力线、电场和磁力线、磁场,产生“万有引力”现象的,是同一种看不见物质:正负电子对。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低级复合粒子,它充斥整个宇宙,具有湮没态的两倍电子质量,按其电荷作用半径仅为5.64fm,实际体积可能小于0.1fm。正是它的渺小,和湮没态的质量,正负电子的电荷力在内部基本相消,彼此间通常仅以电子电荷力的10-40倍的微弱“剩余电荷力”相互关联。人们对它,看不见,摸不着,又不能直接感觉到它,所以,它的存在长期来被忽视。不仅如此,现象学物理的错误观念也影响了对它的认识。
“正负电子对长期来被认为是正、反物质相遇的湮灭体,静止质量为零。”此说不能成立,因为违背了“物质不灭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本质是现象学不能接受看不见,又是湮没态的物质:元粒子。正反物质相遇,绝对不会是湮灭,而是高能态物质,向低能态物质的回归,成为看不见物质。看不见,并不等于不存在。
电磁波与电磁场有质的不同。光电子的横向集合,在媒质——元粒子中不断形成新的电磁场,就是电磁波。有无光电子的运动,是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根本区别。
元粒子具有一定的结合能,只有当电磁能的频率大于50KHz的光电子,才能够成功与元粒子交换电子,实现光电子的移位运动,才能够形成电磁波。这50 KHz可以称其为元粒子的“红限”,就像“光电效应”的金属,都有自己的“红限”,金属是核子对轨道运动电子的束缚,比元粒子的正电子对电子的束缚大多了;所以金属有大得多的“红限”。低于50KHz的电磁能,由于不能克服元粒子的结合能,不能使电子摆脱元粒子对电子的束缚,不能形成光电子的运动,不能够在空间形成电磁波。
5.5光电效应的新认识:是光电子替换说
联想到使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光电效应”,应该不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光子”,而应该是光波中的光电子,有足够的能量(即由足够高的频率),突破金属中原子核对其轨道运动的电子的束缚,即所谓的金属的“红限”,才能够替换出金属中的轨道运动电子,现象上看,金属在光照下“溢出”了光电子。本质却不是金属吸收了光子的能量,而是呈现电磁中性的光波中的光电子替换出金属中的轨道运动的电子。该过程没有出现金属被电离,就可以证明“光电子替换说”是正确的。“金属吸收光子的能量就能够溢出光电子说是不正确的”。爱因斯坦所说的,由正负电子对转化的单个“光子”仅是获得光速动能的光电子,与正电子构成具有互相绕转速度较高的元粒子,经过电子交换,金属绕核轨道运动速度提高了,应该使金属中绕核轨道运动电子的速度提高,电子的能级提高。
所以,光电效应过程中,金属接受光照所能够吸收的仅是光电子的光速动能,还要减去金属原来绕核轨道运动被置换而溢出的光电子所带走的能量。并不是光子的电磁能hν。唯有光电子的横向集合才能够承载光的电磁能,才能够成为普朗克所说的能量子h。爱因斯坦所说的“光子”,根本不是纯能量形态的物质,宇宙中不存在没有质量的能量,也不存在独立于物质的“光子”内能。
光速动能是纵向的,是伴随光电子的元粒子被光电子的磁化极化所形成的电磁波的洛伦兹力提供的。所以,光速动能会与光源及其运动无关。光源电磁能产生于光源,由光源参与电磁交变运动的电子流所承载,随光电子的被零能场元粒子所形成的电磁波的洛伦兹力所扩散。但接收光源电磁能必须适应光电子在电磁波波阵面的横向集合的特点。单个光子只是构成电磁波的伴随光电子的元粒子,需要一定的密度,构成可见光频率的电磁波才能够被人眼所看见。这样的光子才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光子,既不能被吸收,也不能被发射,也不以光速运动。不过确实是伴随光电子,始终呈现电磁中性。但是具有两倍湮没态的电子质量。
5.6光速为什么不变的原理
麦克斯韦的媒质说:“光是产生电磁现象媒质的横向振动”。此说,应该是正确的,正负电子对的元粒子应该是能够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按照光源电磁能频率进行横向振动。在自由空间,光源输出的应该是,能够使正负电子对的元粒子参与光源电磁振动,即引起元粒子极化磁化的运动现象;不可能是呈现电磁中性的正负电子对的“湮灭体”——“光子”,能够使空间产生电磁场的,只能是运动电荷,也就是说:光源输出的只能是运动电荷;而且,通常光源能够输出的往往都是电子,正电荷在正物质中,一般都有稳定的结构,没有大量输出的可能。无线通信发射天线输出的是交变电子流,无线通信过程中,收发端天线回路具有相同频率变化率的电子流都证明光电子在光的传输过程的存在和运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只有电子参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ATP的合成,③ 过程中根本没有出现正电子,可以说明太阳也是通过输出光电子来输出电磁能的。综合伟人的成果,我们现在可以肯定两点:1)被认为由正负电子对转化来的,呈现电磁中性的“光子”,不可能是光源输出的;它只能是原本就存在于自由空间,只是自由空间元粒子中的极少数:参与了按照光源电磁能频率进行电磁振动的元粒子,是伴随光电子并被磁化极化构成电磁波的元粒子;2)光源输出的承载电磁能的运动电荷,只能是参与光源电磁交变运动的电子,并被媒质所形成的电磁场的洛伦兹力提供光速动能扩散到空间的电子,我也名其为光电子,它以横向集合出现在自由空间,能够激发出电磁波。结论只能是:光,应该是承载了光源电磁能的交变电子流,在元粒子构成的零能场中形成的运动电磁场——电磁波。光源承载电磁能的交变电子流使包围光源的元粒子极化、磁化,所形成的电磁场的洛伦兹力,不断使光源交变电子流的电子纵向离开光源,成为自由空间“运动电荷”的光电子,能够以光源产生的电磁能的频率,在自由空间产生电磁场。离开光源的光电子,在空间的横向集合,能够继续在自由空间形成横向电磁场,电磁场的洛伦兹力能够不断纵向推进光电子,光电子的横向集合又能够不断形成电磁场,在这自激励过程中,光电子不断得到自身在自由空间的元粒子中所激发电磁场的加速,形成了光速。所以光电子的光速动能,是光电子在自由空间的元粒子中的电磁运动中得到的,这应该是物理学一直未能说明原因的:“光速与光源及其运动状态无关”的最合理的答案。也是物理学一直未能回答的:“光速为什么不变的真正原理”。
5.7光速不变的理论证明
光电子在元粒子被它磁化极化所形成的电磁场中得到光速。
光电子在自己激发的电磁场中所受到加速的力是相等的:
F=Fe+Fm=m·a=m·dc/dt=0。(∵c=常数)
∴ ▏Fe▕=▏Fm▕
也可用洛伦兹力表示为:
F=e·E+e·c×B m·a=m·dc/dt=0.
光电子在元粒子中激发的电磁场,所受到的电场力和磁场力,应该是相等的。
光电子在零能场的元粒子中纵向运动,它的横向集合,也能够使元粒子极化和磁化形成横向电磁场,这横向电磁场并不以光速远行,这样参与可见光频率的电磁交替运动的元粒子所形成的电磁场,才是能够被人眼所看得见的光,以光速纵向运动的光电子,人眼是不可能看得见的。
光电子以光速运动是可以证明的:
1)光电子横向集合是以光源电磁振动(电磁交变)频率变化的运动电荷,其所形成的电磁场,具有洛伦兹力,能够使光电子纵向离开光源,按光源电磁能频率一波一波地纵向以光速射线束向自由空间扩散运动;
2)纵向运动的单个光电子所形成的电场也是纵向的。光电子在这两个场的力交替作用下,运动速度就是光速。光电子时而成为元磁体的电子,时而又作为一个极化电荷,其得到的加速度为:
V²/re=Fm/me=Fe/me=e²/GρQ re ²·me
V=√﹙e²/GρQ2 re·me﹚
=1.6 ²×10-19×2/﹙6.673×10-11×1.2912×2.82×10-15×9.1×10-31)
=2.994×108 m/s
这结果可证明:光速,“不是静止质量为零的光子达到的光速”,而是具有质量的光电子在媒质:元粒子中的传输速度,是载有负电荷具有电子质量的光电子就能够达到光速。
也证明爱因斯坦“质增效应”的原理不成立:光速运动的光电子的质量并没有变得无穷大。
3)也可证明:以光速运动的运动电荷粒子的质量就是等于电子的质量的粒子。
是光源产生的光电子被洛伦兹力连续不断拉出光源,由光电子形成的横向电磁场的洛伦兹力,使光电子得到纵向的光速,可按洛伦兹力计算运动电荷的质量:
Fm=m·a=m·c²/r;
e²·c²/﹙G·ρm²·r²﹚=m·c²/r;
r:设为运动电荷的运动半径,整理上式得:
m=e²/G·ρm²·r
=1.6 ²×10-19/﹙6.673×10-11×3.871²×108×2×2.82×10-15)
=9.07869×10-31kg
≈me
上述计算结果也证明:在自由空间以光速运动的运动电荷,就是承载光源电磁能的光电子,就是真正的光子,在自由空间以元粒子为媒质,其横向集合,以光速传递光源的电磁能。应该可以说:光子,根本不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光子是静止质量为零”,“呈现电磁中性”,“是由光源发射的”等。也否定了“唯有质量为零的粒子能够以光速运动”的神话,也否定了光、电、磁的“场、源是整体”说的神话。
光速在任何坐标系都不变。因为,光是光电子在自由空间的媒质——元粒子中自激励的光速运动,是相对于元粒子的电磁运动。与任何机械运动互不影响,仅与元粒子的分布有关。
光速不变的光的运动根本没有理由能够使时空相对化!这结果对相对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爱因斯坦仍是可敬爱的;然而,科学的选择只能是唯有“人间正道是苍桑”。相对论时代属于历史,历史是不可改写的,但会发生转折。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并不影响科学认识物质世界的时空属性,也不影响认识时空的物质性的客观弯曲。
5.8光的波粒子相统一的波、粒两象性
由于现象学的传统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不能从现象直接感知元粒子的存在,没有能够认识到看不见物质——元粒子的存在,当然也不能认识到元粒子构成的零能场对光源、电磁能源的扩散功能,只能从现象感知光的辐射现象。上述光速的形成过程告诉我们:光源光电子是被充斥宇宙的元粒子,因为光源电子所做的电磁交替运动,引起了包围光源、电磁能源的元粒子磁化极化的电磁运动,所形成电磁场的洛伦兹力,使光源电子以光速射线向自由空间扩散。随着光源电子向自由空间的扩散,光源电磁能以光电子横向集合被扩散到空间。
光源并没有产生并发射光子的系统构成,当然也不会有发射光子的功能。使光电子离开光源的,向空间扩散的洛伦兹力形成于光源之外,形成于零能场中。现象上,人们看到了光源发射光子。本质却是充斥全宇宙的元粒子构成的零能场,包围电磁能源、光源,对电磁交替运动的实在的量子——运动电荷——电子的扩散运动,是能够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元粒子,被“运动电荷”——光源电子磁化极化形成的电磁场,即电磁波的洛伦兹力作用加速,向自由空间以光速扩散。
光源的电磁能随光源电子的被扩散,也就扩散到了空间。表现为光源电子在波阵面的横向集合,其变化率与光源电子流电磁交替运动有相同的频率、周期。
承载光源电磁能的光电子,不是被光源辐射,而是被零能场提供的光速动能向外扩散的。
1)电磁振动能是以光速被放射状扩散,当光电子横向集合的密度不足以维持光电子的光速动能时,电磁波的产生就终止了;
2)作为电磁振动(交变运动)源的强弱当然会影响到交变电磁能扩散所能够达到的距离;
3)电磁振动(电磁交替运动)能的频率必须大于元粒子的“红限”50kHz。
零能场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场。以电磁波传输电磁能时,零能场给出一份与光源电磁能一样多的电磁能,转化为光电子光速动能。元粒子零能场无疑是宇宙的电磁能源库。不仅如此,元粒子包围宇宙万物的压力,形成了被牛顿认识为“万有引力”,是宇宙万物运动的动力能。可见零能场又是宇宙万物运动的动力库。
光的粒子性是光电子,光电子横向集合能够承载光源电磁能在媒质中以光速传输。波动性是伴随光电子在媒质中的电磁运动所产生的电磁波。自然相洽,把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统一了起来。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说不清楚光速怎样形成,静质量为零的光子是怎样产生,电磁中性的光子如何承载电磁能,光子运动无须加速,应该可无限传输,这与小光源只能传输到有限距离的事实相矛盾。继承麦克斯韦的媒质说,元粒子就是理想的光传输媒质。
对光的新认识是人类超越现象学时代的开始,是深刻揭示宇宙的看不见物质的开始!我希望超越现象学时代,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就应该是“量子通信”的重要依据。凡是物质一般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都是具有电子绕核运动,电荷运动会被元粒子构成的零能场以电磁场形式的信息向自由空间扩散,零能场的光速扩散功能,能够将物质的电磁振动,作为信息向四面八方传输,这就是“量子通信”的基础。物质作为辐射源应该只是现象学的观念,本质是零能场的扩散功能:物质电磁能被以光速电磁波的形式扩散。无论电磁能的大小,大到如恒星这样的强大电磁振动(电磁交变运动)源,小到如量子的微弱电磁振动能,都能够被零能场扩散。
光能是辐射还是扩散——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5.8.再论光速不变
任何物质运动,都是相对于确定条件的相对运动,都是由自身系统构成决定的。任何物质运动都不能脱离自身系统构成的决定作用关系;当然更不可能超越这种决定关系。认识“光速不变”不应该离开光的系统构成,这是继承并发展了唯物论认识论的原则。
物质的属性都是由自身系统构成决定的。元粒子的存在,决定了自由空间的电磁属性,决定了光电子在其中传输的速度,这就很好回答了光速为什么不变,为什么与光源及其运动状态无关,为什么只决定于自由空间的电磁属性:电、磁库仑定律的比例常数Ke、Km,自由空间的真空电容率ε0磁导率μ0,元粒子的极化电荷密度和元磁体的磁化密度ρq、ρm都能够决定光速。
明白了光速为什么不变,才是真正懂得了“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把“光速不变”设为原理,并不能改变,只是认识一个现象的实情。才导致他的“光子说”不能自洽。“光速不变原理”被它赋予了能够改变宇宙时空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唯物论不能解释的“相对论”。爱因斯坦有一点没有说错:任何物质运动都是相对的。但不应该是相对于不同运动状态的观察者,而是相对于确定的运动条件,由自身系统构成来决定怎样相对于确定的运动条件进行相对运动;与任何不参与其运动系统的观察者都无关。光是光源参与电磁交替运动的光电子相对于传输媒质——元粒子的相对运动。光电子从它在媒质中激起的电磁场的洛伦兹力和电场力得到光速动能,传输过程能够保持不变的光速。光电子隐身在元粒子中,时而是电场的极化电荷,时而与正电子构成元磁体,总是湮没于电磁中性状态。但是光电子的横向集合,承载着光源的电磁能,隐没于元粒子形成电磁场的横向集合中,这就是麦克斯韦所说的“产生电磁现象媒质横向电磁振动”,它并不以光速运动,仅是伴随光电子向自由空间延伸,也就是使人眼能够看得见的光。以光速运动的是光电子,是看不见的。无怪乎,现象学时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只能认识到呈现电磁中性的“光子”。由于他彻底否定了光的传输媒质,不能认识到:光速是在看不见的元粒子的电磁运动过程中创造的,是运动电荷:光电子受到元粒子被磁化极化所形成的电磁场力的作用得到的。光速不变被他赋予了能够影响宇宙时空相对化的神奇力量。其实,光的运动并不能够使宇宙时空相对化。
元粒子相对于地球自转是随动,光电子相对于元粒子是电磁运动,两者互不影响,光速不变,运动光源,可用矢量法加减,出现c+v和c-v,并不说明光速可变,但叠加过程,光永远只是不变的分速度,光速永远不会是合速度,即永远不会出现:√﹙c²-v²﹚,永远不会出现γ=√﹙1-v ²/c ²﹚项。也就没有“质增效应”,“钟慢效应”和“尺缩效应”合理存在于科学殿堂的理由。还有,把物质质量区分为静止质量和动质量的概念,当然也是不对的,质量属于物质的本质属性,只决定于物质的系统构成,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无关,因为运动不会改变物质系统构成。那么,证实“质增效应”的实验又是怎样一回事呢?所谓证实“质增效应”的实验,恰恰证实的是:元粒子充斥宇宙的客观存在。光电子仅能使极少数的元粒子成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光子”,构成电磁波。即使宇宙的亿万颗恒星也绝照不亮宇宙广袤的夜太空。每个恒星只能照亮周围极为有限的空间。
任何物质,都受到与自身质量成比例的元粒子的压力:
FY=4πGM 。这压力非常小,当物质低速运动时,这压力不会影响物质的低速运动,但一定会影响物质高速运动的阻力,与物质速度成正比;但这阻力,比物质在水中运动的阻力小,比在空气中运动的阻力也小,即使物质以光速运动,不会使元粒子的压力对物质阻力变得无穷大。
光速的本质是:光源承载电磁能的光电子受到伴随光电子被磁化极化所形成的电磁场的电场力和磁场力的加速,这比元粒子的压力约要大10 40倍。光电子的光速运动不会被元粒子的压力阻挡。而且不需要光源,为此提供能源。光速动能应该说是看不见的元粒子提供的,准确些说是元粒子构成的宇宙中最低能态的场,我称其为零能场,由零能场提供的。既不是传统物理学常识所说:因为光子是静止质量为零。也不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呈现电磁中性的“光子”有可能达到的速度。有科幻小说,认为爱因斯坦的“光子火箭”有可能以光速运动。关于光的新认识,将使这成为笑柄。。
现象学时代物理学的“量子测不准原理”,只能是证明电子作为运动电荷能够在看不见的元粒子中形成电磁波。这是看不见的元粒子和光电子的存在,必然会出现的运动规律,并不是不可追问为什么的原理。
光的波动是光电子在元粒子零能场激起的电磁场,即伴随光电子纵向运动的电磁波的波阵面的横向集合,横向集合的光电子的变化率与光源交替电磁运动的交变电子流有相同的变化率。光的波动性是光速运动的粒子——光电子的横向集合所构成的。经典电磁理论就能够解释这新的光认识,没有任何神秘而不可理解的理论。没有零质量的神秘光子说,也没有要光源发射呈现电磁中性的光子,并要电磁中性的光子承载电磁能等无法认识的难题。
关于光,物理学史上就有两种不同理论:麦克斯韦的“媒质说”和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如今我因认识到:自由空间充斥看不见物质——元粒子,因此继承麦克斯韦的“媒质说”,摒弃相对论的光子说,仅用经典电磁理论,就能够自洽解释了光速不变的形成原理。
我相信:科学殿堂留下的只能是真理。麦克斯韦的媒质说是正确的。
5.9关于光的能量——并不是所谓的“光子”内能
按能量守恒,我们虽然可从光电子得到光速动能,也能从光电子的横向集合得到光源电磁能。光速动能是由伴随光电子的元粒子,并被磁化极化所形成的电磁波提供,没有源自光源的光电子就不会有电磁波,光电子这两种能量都与光源电磁能的存在有关,电磁能的传输是通过光源电磁交替运动的电子的被扩散来实现的,光电子的光速动能是由光源电子在元粒子的磁化极化的电磁运动,在宇宙最低能态的零能场激起的电磁涨落所提供的。是零能场出现的伴随光电子的电磁波的洛伦兹力所提供的。
电磁能的扩散传输是无耗的,因为光源无须为承载光源电磁能的光电子光速扩散动能损耗能量,光速与光源及其运动无关,证明了这一点。光源扩散到空间的电磁能总和应该等于光源电磁能。空间的电磁能是光电子在电磁波波阵面的横向集合来承载,无须光电子波动。元粒子构成的零能场以光电子引起的电磁涨落激起零能场产生电磁波,为光电子提供光速动能,说零能场是宇宙的电磁能库与光的自然现象的事实相符。
空间光电子横向集合所承载的电磁能和光电子的光速动能,绝不会是来自所谓光子的内能:E=MC²,爱因斯坦的光子内能说不能成立。
这结论与现代物理学的结论也是根本不同的,但与光的系统构成及其所决定的运动原理相符,与自然现象的事实相符,三方能够相互印证。“光子”内能说根本经不起这样的系统论证,至今,现代物理学说不清光子的本质,光子的系统构成,更说不清光子的运动原理,仅以实验重复自然现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并不能告诉我们有关光的本质,及其运动原理。
5.10光的传输红移
上面已经提到光电子的横向集合影响到光的传输距离。用大口径天线我们却能够收到更远距离的星光。可是随着接收距离增加,被测星光的红移也随距离增大。哈勃发现了星光红移与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被以多普勒效应解释为遥远星系在加速背离我们,是宇宙在加速膨胀。我国天文学家周坚的天文观测解析结果也发现星光红移随距离增加。
实际上,人们在天文观测中,已发现哈勃常数并非常数,说明影响被测星光红移有多种因素。光的传输引起的红移有许多因素:被观测星系的轨道运动,观测者所在天体——地球的轨道运动都会使测试的红移增加,以单一多普勒效应解释是与事实不相符的。
从光电子横向集合密度对光传输的影响可知,光电子的密度随距离平方递减,光电子横向距离随光的传输距离增大而线性增大,与哈勃发现红移随距离线性增大的观测一致。光电子横向的线性尺度反映光电子流变化率的电磁能,影响到电磁波波长,红移随距离线性增加的因素确实是电磁波传输的正常属性,不妨称其为传输红移。由于光是扩散射线束,光电子横向集合的长度,即光电子横向电子间距会随距离增加而增大而增加一个微小的ΔL,这不会改变光电子的运动速度,却会使形成电磁波波长的时间增加t=ΔL/c,ΔL是fm(费米)的数量级,再除以光速c,虽然随光的传输距离增加,仍然是一个极微小的量,但决定了电磁波的波长增加ΔT,唯有远距离星系传来的光,才会被观测到哈勃所观测到的随距离线性增加的红移,就是这样形成的。根本不是星系加速背离我们,根本不是宇宙出现了加速膨胀。这结论与我国天文学家周坚对天文观测的解析结果也是相符的,与我对引力本质探索的结论也相符:斥力——反引力永远不可能大于压力,宇宙不存在加速膨胀的暗能量,但存在充斥全宇宙,具有高密度的元粒子,对宇宙万物形成压力,也是使宇宙万物能够悬浮在宇宙太空的悬浮力。
5.11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本质是零能场元粒子对天体电磁能的扩散所叠加的结果
由于零能场元粒子对天体作为电磁能源具有扩散功能,宇宙大尺度看,天体的分布是基本均匀的,天体发光在宇宙尺度来看,都是只在各个天体附近闪烁,到了太空都已有大的传输红移,成为微波,太空每一点都是来自各个方向的各个天体大红移微弱电磁能的叠加,宇宙背景微波辐射才会有各向同性的均匀分布。没有充斥全宇宙的看不见的元粒子也就不会有宇宙背景微波辐射的形成。
电磁波随光电子消失能够即时终止的属性,决定了宇宙背景微波辐射不可能是依据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所推导的结论:宇宙背景微波辐射是产生于宇宙大爆炸的余烬。
用光电子和伴随光电子的元粒子所发生的电磁运动解释宇宙背景微波辐射是符合新概念物理学所要求的严谨的系统论证的。相对于现象学现代物理学脱离光的系统构成的实在所得出结论无疑是雄辩的,现象学的现代物理学根本经不起这样严谨的系统论证。
5,12关于光的偏振观念的纠正
经典电磁理论,以光的窄缝实验认识到光是偏振的横向波。其实这只是按介质振动的联想判断。光的本质不是介质振动,而是光电子与伴随光电子的元粒子的电磁运动;光电子只做纵向光速射线运动。光通过窄缝,所表现的“偏振”,本质是纵向光速射线运动的光电子,在波阵面横向集合成光电子流通过窄缝。唯有当横向集合的光电子流与窄缝平行时,能够通过窄缝,才能够有光的传输继续。这横向集合的光电子流就是麦克斯韦所假想的“位移电流”的作用,但它不是涡旋电场所产生,是纵向光速射线运动的光电子直接构成。熟悉无线通信的人都知道:接收端天线必须平行于发端天线,才能够收到最强的信号。
这里,说明实验并不能使我们认识到光的“偏振”的本质:是被扩散的光源电子——纵向光速射线运动的光电子,在放射状扩散的波阵面上的横向集合直接构成光电子流,根本不是爱因斯坦所理解的“光子”既纵向光速射线运动,又横向做介质的波动: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实验结果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单凭实验并不能求到真理。新概念物理学以物质本质——光的系统构成,及其所决定的运动原理:光电子的横向集合的光电子流,能够保证光电子的光速射线运动,又是光电子的纵向光速射线运动形成了横向光电子流,横向的光电子流与光通过的窄缝相平行,才能使光通过窄缝:否则,光波将被减弱,以至于不能通过窄缝。新概念物理学从光的系统构成,及其所决定的运动原理,与窄缝实验的现象,以三方能够相互印证进行系统论证,才能够正确解释,或者说正确认识光的复杂系统构成的本质及其运动原理。
仅依凭实验并不能确立理论,因为实验并不能充分证实理论。
注释:
①《大学物理学》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 黄祝明 吴锋(上册p165)。
②《大学物理学》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 黄祝明 吴锋(上册P90)。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光合作用”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光速运动的不是光子,而是光源电子被扩散的速度
真实的以太就是元子场
光的本质-
请潘建伟院士为“量子纠缠”和“光子纠缠”物理正名
上帝也疯狂!光的发展史(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郑深田:相对论错误否定以太而歪曲以太现象而荒谬(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