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技拜物教与哲学

科技拜物教与哲学

(2009-04-19 21:19:57)

    哲学的意义何在?

    许多人都要问这个问题。因为许多人认为哲学是一门深不可测、无法捉摸、玄之又玄的学问。而另有一些人则问得更干脆。哲学能给人带来什么?吃的?穿的?住的?抑或别的什么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得到的回答是什么也不能。既然如此,要哲学何用?

    现代崇尚科学和技术。因为科技好象能给人带来所需要的一切。人们尚未满足的欲望,种种的困惑也全都寄望于科学和技术。人们甚至指望有朝一日科学技术能给自已带来永生之躯。在许多人看来,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以其无可辩驳的成就证明它是可以万能的。即使现在不行,将来肯定行。这种看法的市场正在日益扩大。科学技术在现代几乎成了神圣的东西,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各种媒体宣传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我把这种对科学技术狂热崇拜的现象称为“科技拜物教”。

    “科技拜物教”现象的产生,一方面说明人的本质力量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挥;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代人缺乏应有的哲学教养,患了“精神贫乏症”。人们越来越滥用自身的力量来满足自己胃口越来越大的物质欲望。为此,人们花费了自己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并为此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开心。这一点只要看看那些有钱人在炫耀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时那副得意忘形的样子就很清楚了。至于那些为生计而奔波劳碌的穷人虽然生在“科技拜物教”时代,却并没有值得炫耀的财富,但同样期盼着有一天科技的进步发展能使他们脱离贫困。

    有了科学技术,就会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日子肯定会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对此深信不疑。

    可是,有一天,有钱人因为意外的原因破产了;有一天,有钱人或穷人得上了科学技术也无能为力的不治之症;有一天,曾经美好的婚姻或爱情突然破裂、变节了;有一天,自己最亲爱的人离开人世了;有一天,最亲密的朋友自杀身亡了;有一在,常常见面的熟人车祸死亡了;有一天,邻居家的兄弟为了瓜分遗产大打出手;有一天,因为早恋,孩子离家出走了。。。。。。其实,在人的一生中,碰到类似的情况并不奇怪。这些事几乎谁都不愿意去体验,却常常不得不去面对。面对这些问题,无论科学技术是多么的发达,人们仍然显得如此无奈。从无奈又会引伸出许多的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莫过于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辈子都一帆风顺的人大概不太会有的,人多多少少总会经历一些磨难和挫折。这时,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发问“为什么”?即使是有一生平安的人,到最后也要碰到所有人都要碰到的鬼门关——死亡。面对死亡,人们会更多地想到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要生?为什么会死?生意味着什么?死又意味着什么?”这些困惑在人们的脑子里,时隐时现,时明时暗,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科学技术属于理性范畴,而且具有工具性质,属于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基础之上的创造发明。人的意识理解不了的问题就不可能转化为科学技术。工具永远是工具,它代替不了人的意识。我丝毫不怀疑,科学技术的作用范围与程度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但我同样也丝毫不怀疑,科学技术的作用永远都是有限的。对于一些与无限有关的问题,科学技术永远都会被拒之门外。对于价值、意义等只有人的意识才能理解并作出选择的问题,科学技术同样无能为力。科学技术神通广大,但并非法力无边。实际上越是深入人的本质问题,越是趋向无限的问题,科学技术的身影就会退得越远。有限的工具解决不了无限的问题。

    人的对象化世界是人的智慧的物化,但并非人的所有智慧都可以对象化或者物化的。

    人的智慧可以通达无限,但她只能停留在精神领域。而且人的智慧对无限的最终理解只有四个字:“不可思议”。人可以知道有无限之物,但人不可能知道无限之物究竟如何。

    既然科学技术无法解决诸如生死、价值、意义、无限等问题,那么就应该选择另外的途径来解决。于是宗教或哲学就成了首选。

    有神论者依靠宗教信仰来弥补科学技术留下的空白;无神论者依靠哲学来弥补这个空白。

    宗教本身就是人类无知与恐惧的产物。由于无知所带来的恐惧使人想象出了一种超人的、超验的、超自然的神力,并对其加以顶礼膜拜,希望以此获取福佑,得到天启,减少恐惧,教化信徒。

    宗教可以填补无知所造成的心灵空虚,可以抚慰无能所形成的心理恐惧,但宗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或满足世俗社会芸芸众生的困惑与希冀。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世俗之人看来,拜求宗教无非是想依靠一种外在超人的力量而不是人自身的力量。可是这种超人的力量靠得住吗?拜神求佛有用吗?当然,这是个争论了几千年的老大难问题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但是至少本人认为世俗之人企图借助外在的神力来走捷径,此路肯定不通。宗教可以救赎人的灵魂,让人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使人脱离人生“苦海”,但这首先得理解真正的宗教精神。宗教是条门径,这不错,不过须知道,在宗教里还有一句“行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来说去,最终还得反求诸已。不是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到底还是靠不住的。所谓反求诸已,就是通过人自身的深沉思索,最后理解明白万事万物的“因缘”,从而得以开悟,获得远远超越工具理性的真正的大智大慧,使人从各种扰人的困惑中彻底解脱出来。哲学(包括宗教哲学)是获得这种解脱的唯一法门。

    最早的时候,也许并没有人把哲学当作科学来看待。只是人们为了能够用工具去探索和解决哲学问题的时候,也就是科学从哲学怀抱中一个个的独立出来的时候,哲学才被人冠以“科学之科学”的美誉。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哲学千真万确是一切科学的母亲,但是哲学永远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科学。哲学是“母亲”,她永远不会变成“儿子”。讲哲学的危机,讲哲学有什么用,这本身就是可笑的“伪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面前,在科学技术的耀眼光辉之下,哲学似乎变得越来越孤独,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正在日趋边缘化。哲学不再轰轰烈烈,也不再呼风唤雨。有些人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相对于哲学所拥有的舞台和认识领域而言,科学的舞台和认识领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科学始终研究有限的存在者,所能提供的只是世界与人生有限的经验;而哲学却永远探究无限的存在,揭示的是世界与人生无限的意义。孰大孰小,一目了然。作为一门学科,哲学可能会遇上危机;作为一门学问,哲学永远不会产生危机。而且,每当人类遇上某种危机的时候,最终总得求助于哲学。一种哲学的终结并不是哲学的最后死亡,而是意味着另一种哲学的诞生。每一种新哲学的诞生都会为新的科学发展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到目前为止,科学这个“儿子”也许表现得非常出色,但它永远离不开“母亲”光辉的照耀,它永远是“母亲”的“儿子”。“魔鬼”可能会诱惑它,但是“母亲”总会把它从魔鬼阴影下拉回来。“儿子”与“母亲”是相依为命的,一旦离开“母亲”的指引,“儿子”就可能成为“魔鬼”的工具。

    哲学不是科学,更不是技术。哲学不研究科学技术研究的问题。哲学研究的是科学技术不研究或者研究不了的问题。由哲学的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和永恒性,决定了哲学的永生和无可替代性。可以有人不懂哲学,但不可以有人藐视哲学。谁藐视哲学就是藐视自己。因为当人碰上任何其它学问都解不开的疙瘩时,只有哲学才能帮你的忙。

    科学技术告诉人的是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它可以帮助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它不能告诉你“科学技术应该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世界应该怎么样”。因为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科学技术的范畴。科学技术既然只是一种工具理性,那么它就是中性的,其本身不具有价值和意义问题,不存在“应该”或者“不应该”的问题。就好象科学技术可以告诉你原子弹会杀死许多人,但它不可能告诉你原子弹是否应该去杀死许多人一样,这是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是一个意义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的根本局限性就在这里。至于如何去选择,这取决于人对事物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与取舍。而这种理解和取舍最终取决于人性、人的本质。这恰恰是一个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哲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两大表现。从人的进步而言,这两者缺一不可。假若科学技术是人的躯体(延伸的躯体),那么哲学就是人的灵魂。离开正确的哲学思想的引导,科学技术就会变成可怖的魔鬼工具,变成人的最大的异已力量。不妨想想看,如今科学技术所创造的武器,比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电磁武器、激光武器以至最新的基因武器,哪样不能将整个人类置于彻底毁灭的境地?所以,科学技术是一把真正的双刃剑,用得好,它可以为人类造福;用得不好,它也可以成为人类自相残杀、自我毁灭的最锐利武器。同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但作用的方向可以截然相反。人类的战争史与建设史上都深深地镌刻着科学技术的名字,然而真正在它的背后操纵它的却是人的某种哲学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学和科学
jh786: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哲学三问,你问过自己吗?
为何年轻信科学,老了却信命?
什么是理解力
关于科学名人名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